首页 > 历史

栾布公然违抗汉高祖刘邦命令,拜祭​彭越​,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呢?

时间:2025-04-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处死后,余恨未消,下令将其枭首示众于洛阳城,并下诏道:“有敢于收尸临哭者,一律逮捕。

” 彭越的不幸遭遇和刘邦的严酷命令,引动一位豪侠人物前来抗命祭奠。

这位留名千古的英雄,就是栾布。

栾布,梁国人,与彭越算是老乡。

两人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秦末。

那时,彭越是渔民,栾布是受雇于酒家的伙计,都穷得叮当响,都喜好游侠交往。

栾布年少,视彭越为大哥。

往来数年后,栾布被强人劫持,卖到燕国做奴隶,曾经为主人家复仇雪恨,在燕国的游侠社会,名声远扬。

秦末乱起,燕王韩广部下的将军臧荼,看重栾布,推举他做了都尉。

项羽灭秦分封天下,臧荼受封为燕王,栾布成为麾下的重要将领。

汉帝国建立,臧荼举兵谋反,栾布随臧荼与汉军作战,兵败被俘。

当时,彭越领军随同刘邦作战,念及旧情,用重金将栾布赎买出来,任命他为梁国的大夫,甚是亲近信任。

彭越出事时,栾布正出使齐国。

出使结束后,得到彭越被秘密逮捕,送往洛阳的消息。

他前往洛阳,见到的是彭越被枭首城头的惨景。

他放声痛哭,跪伏于彭越头下,将奉命出使的结果一一上奏,宛若彭越在时一样。

奏事完毕,栾布取出准备好的祭祀用品,哭灵祭祀。

栾布的行动,触犯了诏令。

有司当即逮捕了栾布,报告了刘邦。

刘邦大怒,备下大锅柴火,下令将栾布带上来,劈头就是一通痛骂:“你这王八小子,要与彭越一起谋反?下令不准收尸哭灵,你偏偏要来号哭祭祀,地谋反。

马上给老子煮了!”被提解赴刑的栾布,回过头对刘邦说:“希望说一句话再死。

” 刘邦道:“有什么话?” 栾布说:“当初,陛下败走彭城,困于荥阳、成皋之间,项王之所以不能乘胜一路西进,完全是因为彭王,彭王往来游击于项王身后,在梁国地区为汉攻扰楚国。

当时,彭王一回头,与楚联合则汉败,与汉联合则楚破。

更何况陈下、垓下会战时,若没有彭王的参战,怕就没有项王的灭亡。

” 见刘邦听着,栾布继续说道:“天下已定,彭王领取剖符,接受封王,一心一意守成,指望代代相传。

而如今眼下,陛下紧急征兵于梁,彭王因病不能出征,就被怀疑谋反。

找不到谋反的证据,就苛求寻事予以诛灭。

臣下惊恐不安,担心功臣们从此人人自危,天下惴惴不安。

现在彭王已经死去,臣也生不如死,请赴汤就刑。

” 据说,刘邦听了栾布这一番辩白后,下令释放,任命他为汉之都尉。

史书上说,这位豪侠栾布,经此大灾大难后,从此顺风顺水。

不仅仕途上一帆风顺,而且声名远扬于江湖里巷。

栾布死后,在燕国和齐国的民间,出现了不少祭祀栾布的神社,名为“栾公社”,都是景仰栾布的老百姓修建的。

他们敬重栾布的侠行厚义,以为他能有后来的功业富贵,都是因为当年有德于彭越之善行的结果。

这位豪侠栾布,在历史上留下一句有名的话:“穷困的时候不能忍受屈辱,算不得好汉;富贵时不能随心快意,算不得贤人。

”据说,他发达后的为人行事,都以此为准则。

承受过的恩德,必定厚重回馈,遭遇过的仇怨,必定设法报复。

真真是爱憎分明,公私不分,不愧为名重于游侠社会的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居正曾公然批评秦桧 被罢官后隐居括苍山3年

在海南众多流贬官宦中,有不少人在赴海南路上历经艰难,再加上、心情抑郁,往往到达贬所不久就离开人世,因此对海南产生的实际影响相当有限。但是由于前来海南时往往携家带口,在被贬官员离开人世之后,他们的家属往往就地落籍,繁衍发展。这就形成了海南流贬文化中的渡琼始祖现象。他们在海南人口繁衍,推动民族融合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曾经担任文华阁大学士兼枢密使的王居正被贬海南,因此成为过琼始祖。 遭多次排挤 王居正(1087—1151),又名王悦,字习之,又字刚中,号瑞凤,江苏扬州人,系抗金李纲女婿。政和二年(111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王居正传》评价他说“仪观丰伟,声音洪畅”,但这个的读书人有着鲜明的个性,而正因为这种个性,为他日后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在太学时,大家都争相阅读所撰《新经》、《字说》等,以作进身之阶,王居正反感地说:“穷达自有时,心之是非,可改邪?”因此离开太学流落民间十多年。后来得到司业黄齐的赏识,在贡举考试中被列为第二名,随后被选调为饶州安仁县丞、荆州教授等职务,但均未赴任。 建炎三年(1129年),年方30的范宗尹被拜为参知政事,向朝廷极力举荐王居正。王居正得到高宗的赞赏,被任命为太常博士,不久升为礼部员外郎。绍兴初年,由于秦桧的排挤,再加上侍御史沈与求的参劾,范宗尹被外放知温州,王居正也因此受到牵连,他自请外放,但是没有得到允许。后来又先后任职太常少卿兼修政局参议、起居郎等。 王居正最初和秦桧的关系很不错,两人经常纵论天下大事,观点鲜明尖锐。但是秦桧一旦当上宰相后,就言行不一了,王居正认为他过于诡诈,非常反感,就寻找机会对高宗说:“秦桧尝语臣:‘中国人惟当着衣啖饭,共图中兴。’臣心服其言。又自谓‘使桧为相数月,必耸动天下。’今为相施设止是,愿陛下以臣所闻问桧。”这种公然批评使得秦桧怀恨在心,找了个机会将其外放为婺州(今浙江金华)知州。在担任地方官时,王居正多次为民请命,要求减轻赋役,最终得到朝廷恩准,高宗也不由感叹说:“守臣爱百姓皆如此,朕复何忧。” 因为政绩突出,王居正再次被朝廷征召入京,先后担任召为太常少卿,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史馆修撰等,又多次向朝廷上奏章,得到高宗的认可。绍兴三年(1133年),又兼权直学士院,擢升兵部侍郎,后升文华阁大学士兼枢密使,赠太师,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但随即被排挤先后出知饶州(今江西上饶)、吉州(今江西吉安)。侍御史谢祖信再次参劾王居正凶暴诡诈,倾陷大臣,因此被罢官,隐居括苍山三年,然后起知温州,时为绍兴年(1141年)。其时,秦桧早已再次拜相,,,打击抗金派,“居正自知不为所容,以目疾请祠,杜门,言不及时事,客至谈论经、史而已。”但是隐忍退让换来的却是迫害进一步升级,秦桧指派御史中丞何铸进一步弹劾说他“为赵鼎汲引,欺世盗名”,从而被“夺职奉祠”长达十年之久。(《宋史·王居正传》) 王氏渡琼始祖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初,王居正奉宋高宗之命来广东,由监察御史安置。他携妻以及两个儿子王斗魁、王斗赳渡海来琼州,居住于府城高第街10号(今琼山新华书店后),当年三月便逝世于当地。 王居正逝世的消息传到朝廷,高宗对这一多次沉浮、才学横溢的干臣伤悼不已,在同年十二月,特地派遣赐进士陈诚之到琼州予以御祭,祭文为:“惟尔人龙著瑞,文虎标奇,绣斧扬威。乘鹭车而密察金瓯,应卜衔风。诏以宣猷。声名争日月之光,勋业焕钟鼎之峙。敬敷五典,方膺芸省之荣,弼亮一人,特重沙堤之拜。触邪佞而请上方之剑,贞僚属以淳下士之风。两登戎府,皆值艰危。一斥蛮荒,遂成永诀。特颁御祭,爱贲始终。”并赐谥号“文义”。为了让逝者享受无尽哀荣,可能不乏溢美之词,但是朝廷对勤政爱民、多有作为的王居正的极力推崇还是可见一斑。虽然王居正到琼州并不是秦桧直接迫害推动,但是从御祭文中的“一斥蛮荒,遂成永诀”来看,还是应当视作海南贬官。秦桧死后,朝廷为王居正恢复了名誉,昭雪虽晚,但让后人看到正义的力量。 王居正逝世后,葬于琼州府城潭谢村(现为琼山府城那央新潭村),其墓园现在是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在古村西侧,坐北朝南,背倚山丘,面临大潭,占地约一亩,用花岗岩筑一米多高围墙。墓碑上镌有王居正画像,碑文上刻有当年高宗御祭文。墓前有千亩荷塘,每年五六月间,水潭荷影婆娑,吸引了不少文人。末年,诗人李熙曾慕名前往祭拜王居正并观赏荷花,有诗为证:“浮沉宦海奈花何,花傍清流胜我多。白水写心澄似镜,绿波蘸影淡于罗。任教瘴雾穷边起,剩有香风到底和。多少村人还自在,耕余来听采菱歌。”时至今日,王居正墓已经成为王氏后人祭拜先祖以及海南居民感受古代历史的重要去处。 王居正逝世后,他的儿子王斗魁就此落籍生根,后来又繁衍海南各地。王居正因此成为过琼始祖,到现在王氏子弟繁荣昌盛,约有三四十万人,散居于海南岛北部,还有部分移居海外。王居正本人在海南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作为王姓过琼始祖,在海南人口繁衍上起到一定作用。同时,王居正坦荡无私的为人(《宋史·王居正传》:“郊祀恩以任其弟居厚,及卒,季子犹布衣”),一直激励着后人,为后人仰慕和学习。至今日,当地还专门成立了“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2014年4月14日,“纪念海南王氏渡琼始祖王居正谢世863周年祭拜大典”在王居正墓园举办,海内外三万多名琼籍王氏宗亲参加了大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凌统公然杀害顶头上司,孙权为什么不追究?

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在江东十二虎臣当中,凌统属于一个后辈虎将。因为他父亲凌操是时期的将领,所以按照同僚之间的交情来说,当时除了和之外,其他虎臣都是他的叔伯辈。凌操、凌统两父子之所以备受孙策、两兄弟的重用和喜爱,是因为这对父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武猛胆大。这一特质在他们的作战履历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志凌统传》记载,凌操少年时就因武猛胆大而闻名,孙策起兵初期慕名投靠到在其帐下效力。虽然史料当中没有记载明确的时间,但也应该是跟、同一时期投靠的将领。在孙策统兵作战期间,凌操每次随军出征都是先锋,“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因数战有功被任命为永平(今江苏溧阳)长。 凌操早期的主要成绩,除了征战中的出色表现之外,在地方镇抚贼寇上面也很突出。他在永平任上的时候,平定山越贼乱,使得民风肃整、四方恩服,“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凸显他在治理地方、平定贼乱中所取得的成绩了。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首次征伐江夏,在夏口追逐黄祖的那场战斗,是凌操的陨落之战。 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吴书》载,黄祖被东吴大军击溃败逃,凌操为吴军先锋一路、轻舟独进,在身后死追黄祖不放。当时还在黄祖帐下效力的甘宁,危急时刻乘独舟率部为黄祖断后,在交战中射杀了凌操,“射杀校尉凌操”。凌操死后,十五岁的凌统被孙权拜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接掌了父亲的兵马,开了子承父业、效力东吴的新篇章。 当时的凌统虽然年少,但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他把凌操身上“武猛胆大”的特质完完整整的给继承了下来。刚上任没多久,就因为年少鲁莽跟上司陈勤发生一场冲突,还因此酿下了杀身之祸。 陈勤这个人刚勇任性、酒风很差,他在与众将喝酒的时候,喜欢依仗自己的职位欺压下属,稍有不顺就以罚酒为手段整治属将。凌统看不惯陈勤的行为,所以当堂跟他顶撞了起来。陈勤面子上挂不住,就开始反口辱骂凌统,甚至连他的父亲凌操也一块儿稍带上了。凌统受了委屈,又不好发作,只能掩面哭泣,“统流涕不答”。 按理说这场酒席上的闹剧,散场了也就结束了。但是陈勤借着醉酒对凌统依然是不依不饶,最后凌统忍无可忍,拔出佩刀就把陈勤给砍伤了,幸好在众将的阻拦之下才没有当场酿成大祸。不过陈勤却因伤势过重,在军营中没几天就不治而终了,凌统这才意识到犯下了大错。作为下级将领,因为口角之争致使主将毙命,被砍头这在当时是逃避不了的处罚。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就在于凌统并没有受到惩处,这跟的遭遇有些相似。 我们从《三国志吕蒙传》中看他早期的经历就能了解到,吕蒙在十五六的时候,就是因为受到军吏的羞辱,用佩刀直接把军吏给杀了,这在当时也是死罪难逃。但幸运的是,当时吕蒙的姐夫正好是孙策手下的一个主要将领,在征伐的过程中又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当孙策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并没有对吕蒙进行处罚,“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孙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以此来安抚众将、收买人心,使得众将都能够誓死效力;二来也是他眼光独具,发现吕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事实证明:孙策的做法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吕蒙的姐夫邓当在孙策时期力战致死,而吕蒙到了孙权时期逐渐光芒四溅,最终成了东吴的领军人物。 看了吕蒙的境遇之后,再来看孙权对待凌统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三国志凌统传》载,当时凌统犯下大错之后,孙权并没有及时对他进行处理,而是让他跟随一起参加了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县内)的山越平叛。 孙权在平定完保屯叛乱之后就先回去了,剩下麻屯的一万多贼寇,责令凌统和张异限时平定。凌统出战时对将士们说:“非死无以谢罪。”这说明:当时凌统出战时,是抱着必死之心发起的决战,所以进攻的时候表现得异常勇猛。“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凌统率领部下冒着箭雨猛攻,他所进攻的一面很快就被攻破了,结果“诸将乘胜,遂大破之。”此战结束之后,凌统把自己给捆绑起来到孙权面前领罪,结果“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孙权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有意给凌统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死士。事实证明,孙权的做法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建安十三年(公元210年)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在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据《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为吴军先锋。他先是和董袭率领敢死队冒着箭雨破开了沔口的防线。然后率领着几十个死士同乘一条战船,离大军数十里开外,为大军扫清通路障碍。在右江以少胜多,斩杀黄祖大将张硕并悉数收拢其部下。后来跟吕蒙汇合,水陆并进大破黄祖。凌统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不仅把他身上“武猛胆大”的特点凸显的淋漓尽致;而且也说明了孙权就是被他身上这一特质所吸引,所以才给了他机会,最终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舍命效忠的死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