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嘉淦出生于贫苦家庭,康熙五十二年时考中进士步入官场,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
由于雍正性格比较怪异,所以他当上后,没有人敢直言相谏。
这时孙嘉淦第一个站出来上疏劝谏,要求雍正亲近兄弟、西北收兵、停止纳捐。
这些劝谏确实也说到了雍正的痛处,于是雍正大发雷霆。
当时的朝廷重臣朱轼在一旁委婉地替孙嘉淦说了一句好话,他说:“孙嘉淦确实狂妄,但他的胆量,为臣还真是钦佩。
” 雍正听后笑着说:“他的胆量,朕也钦佩呀!” 于是雍正召见了孙嘉淦,并升他担任国子监司业。
雍正四年,孙嘉淦任国子监祭酒,六年,署理顺天府尹一职,这一年他父亲去世,守孝期未满,朝廷就要求他回京任工部侍郎。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去世,乾隆继位,孙嘉淦继续受到重用。
跟雍正刚上台时一样,乾隆刚一上台,孙嘉淦也是马上上疏,直言劝谏乾隆。
乾隆看到奏折后对孙嘉淦更加欣赏,升任他为刑部尚书。
河南郑州曾有冤案,乾隆派人前去审理,但结果令乾隆很不满意。
于是乾隆又派孙嘉淦前去查办,孙嘉淦将此案审理地清清楚楚,并还以涉案十几人的公道。
乾隆三年,孙嘉淦又升任吏部尚书,兼刑部尚书。
有一个叫焦韬的平民被诬告为“邪教首领”。
在严刑逼供之下,焦韬屈打成招被判处凌迟,还有数百人受到牵连。
孙嘉淦查阅案卷后发现破绽,最后终为焦韬以及几百名无辜者澄清了冤情。
从建立之初就不准民间私自酿酒,因此而犯法的人也有很多。
孙嘉淦担任直隶总督后,了解到酿酒是用豆皮、谷糠、高粱等做原材料,不但对民生无害,反而是有利的。
于是他上疏朝廷,要求废除禁酒令,朝廷接受了他的建议。
乾隆十二年时,他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得到了批准。
要回乡时,孙嘉淦觉得自己还是一副穷酸相,难免遭到士绅财主们的笑话,这不仅丢自己的人,也丢朝廷的人。
于是孙嘉淦让人买了十几口木箱,然后自己动手往里面填上砖头,假装这些是自己的财物。
当孙嘉淦带着辎重浩浩荡荡程时,有人把他举报了,说他假装清廉,实则也是个贪官。
查的结果,就是乾隆知道了孙嘉淦家无余财,还弄了一堆砖头充脸面,非常感动。
于是乾隆下令,让沿途的官府用真金白银换下箱子里的砖头。
乾隆十八年,七十一岁的孙嘉淦在京去世,留下一世美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被人们所熟知有很大的功劳是因为《说唐》等小说艺术品在民间受到广泛欢迎的结果。
然而在我们说小说、戏剧等作品往往为了渲染人物会将一些人物过分的夸大或者贬低,所以在历史上一些英勇不输上述的历史人物往往鲜为人知。
说起阚棱这个隋唐人物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
《》记载:“初,伏威养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兵马,唯阚棱、王雄诞知名。
”这里说的是杜伏威曾收养了三十多个猛将为义子统帅兵马,这些义子里要数阚棱、王雄诞最为知名。
杜伏威是当时割据江东地区的军阀之一,他也是个打仗很猛的人其帐下有5000敢死军打仗时冲锋陷阵不避生死。
而阚棱正是杜伏威最信任的武将之一打仗时常伴随杜伏威左右。
阚棱的勇武可以在他所使用的兵器上体现出来,《旧唐书》记载:“(阚棱)善用,长一丈,施两刃,名为陌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阚棱所使用的武器竟然是长一丈的陌刀,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陌刀是属于重兵器其威力在战场上觉得能让敌人胆寒。
阚棱每次使用陌刃一次可以砍杀敌方数名士兵,在战场上没人能阻挡住他。
杜伏威因为本来就是出身盗贼并且手下的士兵几乎也都是由盗贼组成,因此当时杜伏威的军队军纪很差。
《旧唐书》记载:“伏威步兵皆出自群贼,类多放纵,有相侵夺者,棱必杀之,虽亲故无所舍,令行禁止,路不拾遗。
”当时阚棱执行军法丝毫不手软,他将那些四处劫掠的将士无论亲疏都全部处死,这个时候军法才得以在军中得到执行,杜伏威统治的境内才逐渐得到安宁。
后来杜伏威主动向请降并愿意入朝为官放弃自己占据的地盘,阚棱作为杜伏威的部将也随其一起入朝被封为了左领军将军。
可是就在杜伏威走后不久其亲信辅公祏便夺取了兵权公然反叛唐朝,唐朝朝廷派阚棱跟随唐朝大军一起去讨伐辅公祏。
阚棱带着部下和辅公祏的叛军对阵,《旧唐书记载》:“阵方接,棱脱兜鍪谓贼众曰: 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两军正要交锋的时候,阚棱从军队里走出脱下了头盔对着叛军呵斥道:“你们这些人都不认识我了吗?竟然敢来和我交战!当时叛军里有很多人是阚棱的旧部下他们素来知道阚棱的勇猛,在阚棱的训斥下叛军顿时丧失了斗志,有的叛军甚至临阵倒戈投降了唐军。
这样一来辅公祏的军队就全面溃败了,不久唐朝就平定了叛乱。
史书记载:“公祏之破,棱功居多”,唐军这次平叛行动以阚棱的军功居多。
辅公祏被俘获之后便开始诬陷杜伏威和阚棱也参与了叛乱,当时杜伏威已死,而恰好此时唐朝大将在抄没叛将的家产的时候将阚棱的私产也一并没收了。
阚棱得知之后大怒便和李孝恭理论起来,在争执过程中阚棱对李孝恭得态度很不好。
因此事后李孝恭就以谋反得罪名将阚棱处死,后来李世民登基后明白杜伏威和阚棱都是被冤枉的,于是下旨为二人平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作战期间,此人勇猛不已,多次将自己的父亲朱棣于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
如果说按照功劳的高低进行赏赐,那么以此为据,朱高煦应该理所当然的被立为太子。
可是,朱棣还是将自己的嫡长子立为了太子。
按功劳进行赏赐不假,但是同样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功高盖主”。
李渊起义之际,其子李世民作战骁勇,同样对于自己父亲的成功登基功不可没。
但是,李渊建立唐王朝之后,立自己的长子为太子,虽说这其中有中国自古遵循的嫡长子制度的原因,但是其根本在于牵制李世民的势力,相互制衡。
倘若一开始便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也就没有李渊什么事了。
同样,一开始便让自己的儿子朱高煦作太子,那么历史上或许也就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但是,朱高煦与李世民不同,虽说此人作战骁勇,但是实则有勇无谋。
朱棣登基初期,封朱高煦为汉王,封地云南,但是朱高煦嫌此地偏僻,不愿意去。
对于青州的封赏,朱高煦又以此地贫穷,拒绝去此地,没有办法,朱棣只好让他待在了南京。
自认为军功赫赫的朱高煦在朱棣的眼皮底下不知检点,多次触碰其底线。
治理国家不是儿戏,也不是随心所欲,虽说朱高煦在朱棣称帝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但朱高煦的随意为之定会扰乱朝廷。
朱棣一怒之下将朱高煦贬成庶民,最后在朱高炽的恳求之下,朱高煦被驱除南京,封地山东。
朱棣死后,其子朱高炽继承皇位,不久之后朱高炽驾崩,其子继承皇位。
远在山东的朱高煦听说自己的侄子做了,而自己只是一方水土的王爷,一颗澎湃的心再也抑制不住,立刻起兵造反。
但是,往日的风光已经不在,在造反征途之中,朱高煦大败。
朱瞻基因为念及叔侄之情,没有处死朱高煦,只是对其进行软禁,并且时不时还会去看望自己的叔父。
风光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磨灭,但是朱高煦的脾气却一点也没有减小。
朱瞻基本是好心去看望朱高煦,可是此人丝毫不领情义,而是肆意的绊倒皇帝朱瞻基。
面对此景,朱瞻基立即命人用铜缸将其罩住,但是朱高煦将铜缸举起走向朱瞻基。
没办法,朱瞻基再也忍不了自己的叔父了,于是下令将其烤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