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简介:曾参与过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

时间:2025-05-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之后,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全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全琮(?-249年) ,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

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

其父全柔是宿将。

当时中州士人避乱江南,依附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

后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

全琮募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因功迁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上表献策擒、破襄樊功,封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222年),使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诸将相拒,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并与击破敌兵,杀魏将尹卢。

因功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

不久又与合击曹休于石亭。

当时,丹杨、吴郡、会稽郡山民起事,攻克属县,孙权分三郡险地设置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

在任期间,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收得万余人,境内遂安。

后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尚公主,自此一门显贵。

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

全琮为人恭顺,言辞未尝忤人,既见亲重,赐累千金,却仍然谦虚接士,貌无骄色。

赤乌十二年(249年)逝世,其子全怿嗣任。

人物生平 远近显名 全琮父亲全柔,汉灵帝时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右丞。

之乱时,弃官归乡,本州辟其为别驾从事,朝廷就诏拜全柔为会稽东部都尉。

建安元年(196年),进兵至江东,全柔举兵归附孙策,孙策表全柔为丹杨都尉。

建安十四年(209年),表孙权为车骑将军,孙权用全柔为长史,后出任桂阳太守。

全柔曾使全琮运谷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

但全琮到后,散用谷米,救济贫民,空船而还。

全柔闻此大怒,全琮顿首道:“我认为鬻米之事既非紧急,而正有倒悬危累之难,因此我便以米振赡,而不及先行报父亲。

”全柔亦奇其志。

当时中州士人避乱至南方,依从全琮而居者数以百计,全琮辄尔倾家财以给济,贫富与共,于是远近显名。

后孙权以全琮为奋威校尉,授兵数千人,命其讨山越。

后来,全琮开募召卒,得精兵万余人,出屯牛渚(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镇),不久迁偏将军。

因功封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大举进攻曹魏,进围于樊城、襄阳,全琮便上疏奏议讨伐关羽之计,但当时孙权已与暗议袭取荆州,唯恐事泄,因此对全琮之表寝而不答。

后擒关羽,孙权置酒宴于公安,向全琮说道:“你之前曾给我说这件事,我虽然没有回应你,但是今天获得这样的成功,也有你的功劳。

”于是封全琮为阳华亭侯。

黄武元年(222年),魏军曹休领舟军大出洞口,孙权使吕范督领徐盛、全琮、孙韶等将领领舟军前去拒敌。

当时前线遭逢大风,东吴的舟军漂到了长江北岸,遭到了、王凌等人的攻击。

东吴的船只相继倾覆,士卒纷纷临阵战死、堕水受溺,死者数以千计。

东吴军队,只得撤军还守。

此后,魏军的数次以轻船钞击徐陵,因此全琮常带甲仗兵,伺候不休。

不久,敌兵数千人出于江中,全琮与徐盛击破之,杀魏将尹卢,枭其首。

全琮迁为绥南将军,进封钱唐侯。

黄武四年(225年),孙权使全琮假节,领九江太守。

大臣之节 黄武七年(228年),孙权到皖城,使全琮与辅国将军陆逊合击曹休,大败曹休于石亭。

当时丹杨、吴郡、会稽的山民复为寇贼,攻没属县,全琮时治富春,孙权遂分三郡险地为东安郡,以全琮领太守。

全琮至时,明于赏罚,招诱降附,数年中,共收得万余人。

孙权于是召全琮回牛渚,罢东安郡。

黄龙元年(229年),全琮迁升为卫将军、右护军、徐州牧,娶孙权之女公主孙鲁班。

孙权使太子出征,既已出军,至于安乐,群臣莫敢劝谏。

全琮密表道:“自古以来太子未尝偏征,从队时称为抚军,防守时称为监国。

如今太子东出,已违背古制,臣私下很是忧疑。

”孙权听从他的意见,命孙登回军,自此人们都称赞全琮有大臣之节。

嘉禾二年(233年),全琮督步骑五万征六安,六安人民皆四处散走,诸将欲分兵捕擒以邀功请赏。

全琮说:“所为乘危以侥幸,举不百全,这不是国家的大体。

如今分兵捕民,,岂可谓全呢?纵有所获,亦不足以弱化敌人而副于国家威望。

如或有甚差池,亏损非小,与其获罪,我宁愿以身受之,也不敢侥功以负国。

” 无功而还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与蜀国约定日期大举进攻魏国,孙权亲自向新城进军,与全琮各接受孙权所赐斧钺,任左、右督军。

适逢官兵疾病流行,故此未攻而返。

嘉禾六年(237年),卫将军全琮袭击六安,未不能克。

不久,魏国庐江主簿吕习请求吴国派大军前往,准备打开城门为内应。

全琮时任卫将军,与一起率军前往迎接吕习。

军队到达后,因事情败露,所以部队返还。

当时,全琮为都督,孙权又命令偏将军胡综宣传诏令,让胡综参与军事。

全琮因军出无所收获,商议打算部署各将领,搞些偷袭行动。

朱桓一向气势高傲,故此羞于见自己的部下,于是前往见全琮,问行动的意图,因激动发怒,与全琮计较争执。

全琮想自我解脱,于是说:“主公自己命令胡综为都督,胡综意思要这样为好。

”朱桓更加忿怒。

功小愤恨 赤乌二年(239年),周瑜次子周胤先以罪过徙至庐陵郡。

、步骘连名上疏,全琮及朱然俱上言陈乞,求免周胤,孙权许其请,然而周胤已经病死。

全琮又表用周瑜兄长之子周峻的儿子周护为将。

孙权以周护为人秉性行为极坏,不肯任用。

赤乌三年(240年),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形势不利,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晃(秦儿)军,顾谭弟顾承与张休本俱北征寿春,见魏军陷阵,便奋力攻击。

顾承与张休遂遏止住魏师。

当时全琮诸子全绪、全端亦并为将,见敌军停下,便进而追击,王淩军遂退。

论功行赏,朝廷以为驻敌之功大,退敌之功小,于是张休、顾承并为杂号将军,而全绪、全端等人只为偏裨而已。

全琮、全寄父子很是愤恨。

去世 赤乌九年(246年),全琮升任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他为人恭顺,善于应承别人脸色而接受规劝,言辞从不严厉冒犯。

起初,孙权准备出兵围攻珠崖和夷州,都先询问全琮,全琮说:“凭我圣朝的雄威,所向哪有不克之处?然而远方异地,被大海屏障隔绝,水土中的毒气,自古就有,兵民杂处,一定生发疾病,相互传染流行,前往者恐怕就不能再回来,怎会获得很大的收获呢?损失大江两岸的兵员,去希冀图取万分之一的小利,愚臣对此心中不安。

”孙权不采纳他的意见。

出兵一年,兵卒生病染疫死去十分之八九,孙权深为后悔。

后来谈话涉及到这件事,全琮回答说:“在当时情形下,群臣有人不进行劝谏,为臣认为这种人不忠诚。

” 全琮被孙权亲近重用后,他的家族子弟一道受宠显贵。

全琮所受赏赐累计千金,然而他还是谦虚地接待士人,脸上从无骄矜之色。

赤乌十二年(249年),全琮逝世,其子全怿嗣爵。

后来全怿引军救于寿春,可是因孙綝的嗜杀无道,而出城先降,魏国便封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

全怿的侄儿全袆、全仪、全静等宗族子弟亦出城降魏,都在魏国获封郡守之任及列侯之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袁恕己:唐朝时期宰相,发动“神龙政变”的五王之一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裴炎:唐朝时期宰相,曾被唐高宗授为顾命大臣

裴炎,字子隆,时期宰相,折冲都尉裴大同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裴炎出身河东洗马房,自小勤奋好学,精通《左传》。后以明经及第,起家濮州司仓参军,迁监察御史、起居舍人等职。调露二年(680年),授黄门侍郎、同三品,累迁至侍中,主持门下省事务。去世前,授为顾命大臣,接受遗诏辅政,拜中书令。嗣圣元年(684年),支持发动政变,废黜,拥立,赐爵河东侯。睿宗继位后,裴炎屡次反对武则天,在密谋劫持武后失败后,入狱被杀。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发动期间,裴炎主张还政唐睿宗,坐罪谋反,斩于洛阳都亭。景云年间,得以平反,获赠太尉、益州大都督,为忠。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裴炎年轻时就读于弘文馆,勤奋好学,每当同学出外游玩时,仍旧苦读不辍,后以学业未精为由,拒绝官府征辟。 裴炎在弘文馆苦学十年,精研《左传》。他参加,以明经及第,被授为濮州司仓参军,后历任御史、起居舍人。 担任宰相 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升任黄门侍郎,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是年八月,术士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指使,便命裴炎与薛元超、高智周一同到东宫审讯,结果在东宫搜出铠甲数百具。李贤因此被废为庶人。 开耀元年(681年),裴炎进拜侍中。 永淳元年(682年),唐高宗前往东都洛阳,命裴炎留守长安,辅佐皇太子李显。 永淳二年(683年),唐高宗病重,命李显前往洛阳监国,并让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在东宫处理政务。同年十二月,高宗去世。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裴炎受遗诏辅政,改任中书令。他执掌政事笔,将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往。 废黜中宗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唐中宗欲封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任命乳母之子为五品官,结果遭到裴炎的极力反对。他负气道:“我就算把国家让给韦玄贞都没什么,何况区区一个侍中。”裴炎非常恐惧,便禀告武则天,决定废黜。武则天命裴炎与宰相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率军入宫,宣布太后懿旨,废中宗为庐陵王。 朝堂争锋 唐中宗被废后,武则天又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裴炎因定策之功,被封为永清县男。当时,唐睿宗虽是皇帝,却由武则天把持朝政。请求立七庙,并追封先祖为王。裴炎进谏道:“太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难道太后忘记败亡的教训吗?”武则天道:“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裴炎道却认为应。武则天很不高兴,但也只好作罢。 后来,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以绝宗室之望。武则天询问宰相的意见,刘祎之、韦思谦都一言不发,只有裴炎坚决反对。武则天更加愤怒。不久,裴炎进爵为河东县侯。 劫持武后 裴炎打算趁武则天出游龙门,以武力劫持,逼她还政给唐睿宗。但武则天却因连日大雨,取消了出游的计划。裴炎的谋划未能成功。 入狱被杀 徐敬业意图谋反,于是拉拢裴炎为内应,让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暗指裴炎将成为皇帝。裴炎,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正式发动扬州叛乱,起兵讨伐武则天。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御史崔詧当即弹劾裴炎,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此时有人截获了裴炎传给徐敬业的密信,但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武则天却用拆字法破解了密信:“‘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意思是裴炎在暗示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 武则天遂将裴炎关入,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武则天却坚称裴炎有谋反之意。而裴炎也抱定必死之心,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是年十月,武则天将裴炎斩杀于洛阳都亭驿,抄没其家产。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不久,曾为裴炎申辩过的官员相继获罪。胡元范被流放巂州(治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为裴炎平反,追赠他为太尉、益州大都督,赐谥号为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