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的历史,说起来也是会让很多人感觉非常屈辱的历史了,自从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每一次打仗,基本上就会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在进行割地赔款,而且每次赔款都是几亿几十亿这样的高额赔款,然而清政府负担了这么多的赔款,却给人一种似乎越来越有钱的感觉,好像拿到钱的不是列强,而是清政府一样。而且从1840年到1912年,几十年的时间,清政府又是靠什么支撑到最后灭亡的呢?

1、清政府为何越来越有钱
大家都知道,晚晴政府打了一连串的败仗,割地又赔款,损失惨重,尤其是甲午战争,光《马关条约》就赔款白银2亿两。按理说赔了这么多钱,应该是苟延残喘、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才是。可历史上情况还真不是这样,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之后那十多年,看起来可是不差钱,土豪得很。
举个例子,甲午海战一结束,清政府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国防建设,短短几年就从德国、英国、日本买了20多艘舰艇,其中有好几艘都是大吨位军舰。另外,军队规模也扩大了18万多。那阵势,根本看不出国力衰败,反倒像盛世中兴。
难道清政府真这么有钱?当然不是。来看一组数字。《马关条约》赔款白银两亿两,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实际超过三亿两。而清政府每年的财政结余,在乾隆中期大约是白银一千万两;甲午战争之前是七百多万两。甲午战争以后,就急转直下。1896年的时候,财政赤字达
1300万两,1903年猛增到3000万两,之后一直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那这就奇怪了,明明债台高筑,哪来这么多钱又是买军舰又是扩充军队?这其中的猫腻就在于,清政府不断地“印钱”。当然这个印钱要加引号,因为清政府用的是金属货币,但是它的办法跟今天印钱效果一样,都是发行货币。
那个时候,清政府对外结算的法定货币是白银,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他们新增发行了大量的铜币。当时,一枚9克重的铜币,各种成本加起来,实际价值是两文多,但是它标注的面值是十文,这样政府一下就有7文多的利润,钱财自然就滚滚而来了。所以虽然那时候清政府用白银衡量有巨额财政赤字,但是手里却并不缺钱,因此能大规模购置军备。
不过清政府这招要行得通,需要一个配套条件,那就是管制兑换。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计量,实际上都不能兑换成白银;而且各种外币不论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我大清的地盘,也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银票铜钱。这样,真正的白银被政府紧紧控制。而民间呢,只能用注了水分的另一套货币系统。
但这样的货币管制会带来另外一个麻烦,那就是出口。以茶叶为例:英国商人的购买价是一箱100英镑,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成800两白银。可是,当时不是有两套货币系统吗?那按照那个注了水分的系统来核算,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他得卖1100两才行。卖100英镑,也就是800两不仅不赚钱,还赔钱嘛。
这怎么办?于是清政府只好出面协调:反正这两套货币系统是我定的,那索性英国人这100英镑归我,然后我再给茶叶商人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这生意不就做成了吗?英国商人、中国茶商、清朝政府,三方皆大欢喜,只不过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而已。

2、清政府灭亡与财政的关系
所以说,晚晴这招,就是硬通货归政府,用于财政支出,这样就解决了外债问题和军备支出,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至于民间呢,大量注水,通货膨胀,至于穷人过不下去?不要紧。我进口了洋枪洋炮,又招募了大批军队,还怕你造反不成?
但话说回来,白银都被花到了国外,政府手里只剩下印出来的票据,这么长期搞下去,早晚要搞砸。1910年,金融危机终于爆发,实在熬不下去了,清政府想来想去,又想了一招:把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那怎么收归国有?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明吧?
但投资人不傻,您这就是明抢啊,那我们能干?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抗议,也就是历史上说的保路运动。这其中,四川闹得最凶,清政府抽调湖北军队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爆发起义,这样,前几年还大肆购置军备、非常土豪的清政府,就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了。
所以清政府想通过滥发货币这招来度过危机,显然是行不通的,没有信用支撑制造出来的繁荣是虚假的,是泡沫。从这个意义上说,滥发货币这样的财政败笔也是加速清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3、清朝的灭亡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兵。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中向革命军施压,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在清朝及其以前,中国一直位于封建王朝吗?
在及其以前,中国一直都是封建王朝吗?实则不然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封建朝代,是,这个看法也许出乎大多,但就是如此。 “封建”是古代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封建制也叫分封制,它起源于周朝。武王伐纣夺取天下的领导权后,面对胜利的果实周王室由最初的喜悦逐渐陷入了沉思。强大富有的商王朝被周武王振臂一呼纠结了800多诸侯以之势彻底击败,如何避免重蹈商王朝的覆辙这是周朝当家人必须要考虑的严肃问题。 创造性的发明了一项新的治国制度,就是封建制也叫分封制,和封建制配套使用的还有嫡长子制。具体的说,就是周王朝将天下分成若干个诸候国按照血缘关系,比如周公的封国;开国功臣,比如姜尚()的封国;前朝宗室,比如叔叔的封国宋国。各诸候国实行自治,拥有军队和财税权利,周天子为天下共主本身也有自已的领土。 ”封建“两字是指”封土建国“,就是诸侯领人在周天子划定的诸侯国国境线上挖沟栽树明确边界,这是封土;封土后诸侯就可以在领地上建立政府,这就是建国。诸侯建国后诸侯的继承权实行嫡长子制,其他的兄弟儿子封为大夫,也各自拥有各自的领土,这叫”封土立家“。 天下是周王室代天管理的所以周王也叫天子,国是诸侯的所以叫国君,家是大夫的所以叫家君,”国家“二字就是这么来的。 周公设计的这一套众星捧月式的封建制度,主要考虑的就是一旦周王室面临内外部威胁时,可以一声令下天下勤王,确保周王室的安全。事实证明这套制度也确实有用。但他漏掉了一点就是经过若干代后,出了五服不是亲,诸候争霸,战事不断,出现了远亲兄弟打架的尴尬场面。 实际上,秦朝施行的是郡县制,汉朝则是郡县和封建制相结合。等到西汉和西晋两次郡县封建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西晋甚至因为这次失败的尝试而造成三百年大混乱的时候,“封建制”便彻底消失不见。留下的,只有郡县制。 随机文章武则天4男宠下场曝!其中一位竟然「不太行」让女帝暴怒黑洞效应是什么意思,宇宙天体/超级品牌光环/隧道失明谷歌可自由拆卸的积木手机,能添加血糖检测仪等附加功能神仙为什么要香火,保佑主角人族可使自己修炼顺畅(香火成神道)钱塘江涨潮是什么原因,三点原因需了解/附观潮最佳时间和地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借师助剿,唐朝跟清朝有什么不一样?
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借回纥势力平定,收复长安洛阳;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引清军入关,消灭;引入击败等。 在这些借师助剿的案例中,很多成为经典,很多却一地鸡毛,比如唐朝借师回纥对比吴三桂借师清军。 那么,为什么唐朝取得成功而吴三桂却遗臭万年了?静夜史认为有以下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 1、主借身份不同:唐朝是国家元首,而吴三桂是边将臣子 755年,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盛唐气象,整个北方陷入战火之中,因为承平日久,唐朝北方边境空虚,面对骁勇的集团,唐军无力抵挡,加上玄宗错误的决策,很快洛阳沦陷,紧接着是潼关、长安! 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而太子北上灵武即位,这就是。此时,想要彻底消灭安史叛军,就要先收复两京,即长安和洛阳,这样也可以提振唐军的士气,所以唐朝向回纥借兵收复两京。 757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借兵,因为唐朝和回纥的关系一直不错,和回纥可汗的关系为兄弟关系,这种国家元首之间的借兵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交易。 而吴三桂不同,此时的已经灭亡,吴三桂及5万吴军成为的孤岛,虽然明朝灭亡了,但是吴三桂不具备成为天下共主,因此吴三桂始终是一个臣子的身份,在地位上就比、李自成等低一个层次。 在当时的情况下,吴三桂更应该是一个军阀,一个没有主人的军阀。在多尔衮眼中,吴三桂更像是一只,没有和自己谈交易的资格。这样的人,是不会得到多尔衮尊重的,把他当枪使还差不多! 2、借师目的不同:唐朝为收复国土,而吴三桂为冲冠一怒 在唐朝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时想到了回纥,唐肃宗的目的就是收复两京和周边的国土,这让唐朝的形象无比高大。 本来唐朝也是可以不用借兵回纥的,但是在当时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唐军要和叛军进行漫长的持久战,毫无疑问,这造成的伤害更大。 当然,兵不能白借,帮不能白帮。为了回报回纥,唐朝答应收复长安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不过在收复长安后,唐军将劫掠目标改为洛阳。《》列传第一百四十五记载:“初,收西京,回纥欲入城劫掠,广平王固止之。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财物不可胜计”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记载:“耆老以缯锦万匹赂回纥,止不剽”。 所以,为了收复国土,唐朝和回纥做了交易。在损失大量财务的基础上实现了光复首都的目标。 而吴三桂就有点私仇的意味了。因为李自成集团的“追饷”,吴家被李自成敲诈勒索,这还不算,为了逼迫吴三桂投降,李自成将吴江老小全给绑了,这让吴三桂十分愤怒,而在得到吴三桂不投降的消息后,李自成集团杀掉了吴三桂家人,并大举进攻山海关,逼着吴三桂投降多尔衮。 在吴三桂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了借兵消灭李自成,吴三桂自作主张割让土地。自古以来土地就是比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比如“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随便尺寸于人”。 也许吴三桂只是哄哄多尔衮,但是这种行径着实令人不齿,和唐朝奉献财务的做法形成了反差。 而且最重要的是,消灭李自成是为私仇,吴三桂也没有提什么恢复大明社稷的话。这和唐朝借兵回纥又是两码事! 3、被借主体不同:回纥为部落联盟,而清朝为封建制政权 唐朝时期的回纥,长期是唐朝的藩属,到唐朝安史之乱的国难时期,也不过和唐朝结为兄弟,自始至终都没有僭越到唐朝之上。 一直以来,回纥都是部落制的政权,因为没有完成封建化的改革,回纥不具备南下中原和唐朝争夺中原统治权的能力和想法。 而清朝不同,从开始,清朝就一直在为消灭明朝而努力,在时期,清朝终于完成封建化进程。这意味着清朝和明朝一样,在制度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1644年,明朝灭亡,借助吴三桂主动投降的契机,多尔衮果断出击,,迅速完成了入主中原的所有工作。 因为准备充分,且觊觎已久,因此清朝的策略成熟而高效,本来和清朝合作的吴三桂瞬间成了清朝的新员工。而被耍的吴三桂没有办法,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吴三桂偷鸡不成蚀把米的行为,注定是要遗臭万年的! 随机文章隋炀帝杨广的政治行为是怎样的如果没有秦始皇,那秦国是否能够统一天下?诸葛亮决意杀魏延!不是反骨是为啥?真相只有「4个字」图坦卡蒙木乃伊的超豪华墓室,高富帅图坦卡蒙木英年早逝(谋杀)销售28法则是什么意思,8成的利润来自2成的客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