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唐宋八大家这个说法是从哪来的?他们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受人推崇?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到唐宋八大家?很多人可能会嘴一撇,嗤笑一声:“谁不知道啊,小学三年级就学过,难道你以为我还不如小学生?不就是韩愈、柳宗元,三苏、王安石、欧阳修和曾巩吗?”

  为什么大家会对唐宋八大家这么熟悉,随便找个人就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出八大家的名字?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唐宋八大家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最早提出唐宋八大家的是明代的茅坤。

  茅坤(1512年-1601年),湖州府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代散文家、藏书家。

  从十五世纪末开始,文坛影响最大的是前后七子。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针对明初以来受程朱理学风气和台阁体创作倾向影响所形成的委靡不振的文学局面,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认为文章应该重视书法真实情感,而不是一味地说理。

  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在继承了李梦阳的复古主张的基础上,更强调文章的法度和格调,提出:"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认为应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他还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而"法"落实到具体作品的辞采、句法、结构上都必须有一定的艺术法则。

  前后七子的重辞轻理,强调格调法度的主张一扫明初文坛那种歌功颂德和道德说教的风气,使文坛气息一新,变得注重真情实感,重视民间艺术。

  但是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拟古实际上禁锢了他们的才华,如王世贞拟古乐府《上邪》中“上邪,与君相知,譬彼结发而盟,山摧海枯志不移”几句,显然套用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竭,……乃敢与君绝”的意蕴与句式。李攀龙的拟《陌上桑》,除个别字句更改外,几乎是照抄汉乐府《陌上桑》。其中原作“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他改成“来归但怨怒,且复坐斯须”,将原作中含“因为”意思的“坐”字理解为“坐下”的“坐”字。

image.png

  针对前后七子的这种弊端,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唐宋派"诸人,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观点,强调文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

  鉴于当时王世贞等人官居高位,人多势众,影响力太过巨大,而茅坤等唐宋派诸人沉沦下僚,根本无法和后七子抗衡。为了使自己的文学主张能够为更多的人接受,只能向古人借力。于是茅坤耗费无数时间和精力,选辑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 164卷,编为《唐宋八大家文钞》。

  茅坤选文目的在于宣扬八人文章中的"六经"之精髓者,对韩愈尤为推崇。他评述文章艺术形式也不出八股文笔法范围,评点注释也有一些疏漏和错误,但此选本繁简适中,可作为初学者之门径,因此几百年来盛行不衰。"唐宋八大家"的说法从此流行。

  由此可见,茅坤选人和选文的不是谁名气大,文章好,而是文章是否得“六经”之精髓。换句话说,就是文章是否合乎“道”。

  唐宋派指出了前后七子的毛病,虽然因为根基太过纤弱,基本没有撼动前后七子的地位,但是茅坤选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却从此广为流传,受到历代文人士子的推崇。

  唐宋八大家受到历代普遍认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唐宋八大家诸人都是当时的文坛大佬,无论是名气声望令后人敬仰。

  韩愈和柳宗元作为古文运动的发起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继承了韩、柳二人的主张,八人的长期努力,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形式主义潮流,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

image.png

  八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等;欧阳修的《朋党论》、《醉翁亭记》、《六一诗话》等;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伤仲永》等;苏洵的《颜书四十韵》、《六国论》等;苏轼的《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苏辙的《新论》、《上皇帝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茅坤选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时,最初的版本选韩愈352篇、柳宗元120篇、欧阳修286篇、苏洵60篇、苏轼251篇、苏辙172篇、曾巩87篇、王安石219篇,曾巩的文章数量倒数第二,仅仅比老苏多27篇。

  其次,八家散文代表着唐宋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而且易于学习。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建炎以来,尚苏氏文章。学者翕然从之。而蜀士尤盛。亦有语曰:‘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可见苏轼的散文在南宋就有了巨大的影响。

  对于唐宋八大家之后的读书人来说,只要学习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遵循他们写文章的方法,就可以让自己的文章达到较高的水平,更有甚者可以让自己顺利通过科举考试。如此,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受到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推崇、追捧和普遍认可也就不奇怪了。

image.png

  第三,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推广。

  茅坤说:"世之文章家当于六籍中求其重心者之至而深于其道,然后从而发之为文。"道才是文的唯一源泉,道盛则文盛。

  道是什么?道是“六籍(六经)”的精髓,从韩愈、柳宗元起就有“文以明道”的说法,提倡文道合一,以道为主,道指儒家的治国之道,就是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而防止动乱之道。

  卢梭说过:只有将统治变为权利,将服从变为义务,人们才会自觉服从政治权威,政治权力才能得到国民的认同,从而政治秩序才能合法。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以德服人,而不能以力服人,如此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服从政治权威,达到社会的长期治理而稳定和谐。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八大家的文章非常推崇,唐宋八大家在民间的普遍认可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韩愈、柳宗元强调“文以明道”,到王安石、欧阳修、三苏和曾巩,强调“文以贯道”,“文以载道”,这种儒家的治国之道,对各阶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国民自觉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并且将这种服从视作是一种义务,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统治阶级当然会大力支持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推广,或许这才是唐宋八大家几百年来蜚声中外的最主要的原因。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为什么会崇拜一个木匠?

是中国古代上承下的朝代,由建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生活处处有惊喜,倘若你去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的时候,或许会有的收获。在中国历史上,必然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人,此人为之一,是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河东先生”。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并称“韩柳”。除了能诗善文,柳宗元也颇懂治国之道,他曾经参与“”运动,但是谁也不曾想到的是,柳宗元竟然曾经从一个木匠的身上学到了治国之道,并且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木匠其实啥也不会干,连凳不会修,但是却为柳宗元所崇拜,这是为何呢? 这件事情记载在《梓人传》中,为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柳宗元有一个好朋友,此人名为裴封叔,其在长安光德里有一处宅子。 有一天,有一个木匠想要租他的房子,木匠随身携带了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裴封叔十分奇怪,于是问了他的技能,此人回答道:“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有一天,柳宗元看到了这个木匠的床缺了一个角,但是身为木匠的他却不会修理,反而打算请他人来修。因此,柳宗元觉得此人必定是一个才能不佳,只注重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门口来了很多的建筑工人,他们大多都带着斧头和刀锯,将木匠围在了中间。之后,木匠拿着度量的工具,估量房屋的规格,挑选可用的木头,然后用一根棒指挥大家干活。 这些工人十分听话,木匠怎么说他们便怎么做,即使有人因为做不好而挨骂了,也没有人怨恨他。房屋建好了之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就是他的姓名。 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柳宗元感慨万千,他觉得一个可以愿意为了思考而放弃自己的手艺,成长为用脑子干活的人,便是有智慧的人。而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之人所学习,因为帝王最为重要的工作便是用人。同样的,宰相也是如此。 这就如同当今很多互联网公司里的项目经理,很多项目经理或许编程能力并不精通,业务也不是很熟练,但是他们善于把控整个业务大局,善于沟通,所以领导的项目总是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这,便是公司最需要的人,你们说是不是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

  欧阳修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为何科考屡次不中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欧阳修小时候家境并不是太好,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年纪很大了,也正是如此,他在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便因病去世了,于是,他只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他的母亲只是一介弱女子,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了欧阳修的母亲身上,虽然母子二人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他的母亲也没有让他修荒废学业,他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小时候她便经常教欧阳修用木棍在沙地上练字,虽近况艰难,但是也让欧阳修受到了最基本的教育。  而他从小勤奋好学,天赋又高,又喜爱读书,小时候他就经常去南边的李家去借书来读,因为想把这些书籍给保存下来,欧阳修便自己带着纸笔先去抄写,不过通常他将这书读完之后还没抄写完,就已经会可以背出来了,无论是书法习字,还是赋诗都是相当出彩的。  欧阳修的叔叔在见到这样的情形之后,也是大喜,并且感慨道,欧阳修将来一定是一位奇才,能够入朝为官,说不定还能光耀门楣。就是这样的天才欧阳修竟然在年轻的时候,曾经两次在科举考试中都没有及第。说到这儿,欧阳修落地的原因也确实是令人感慨,欧阳修是因为他太过优秀而不中,他在17岁的时候去参加科举考试,他参加的乡试,这是地级市的一级考试,欧阳修他在考场之后拿到题目后,兴之所来,文思泉涌,很快地便将题目给做答完了。  原本以为自己能够顺利的登榜及第,但没想到考官竟然没有让他过,那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古代考试和我们现代的高考应试差不多,考官也是讲究规则的,古诗词都是讲究韵脚的,而他文章中有个别字的韵脚超出了规定的范围。  因此,考官读了之后,虽然感觉到他十分优秀是一位才子,但是想着他并没有遵守考试要求,太过放纵,就没有让他过。于是欧阳修便落榜了。落榜之后的欧阳修,郁闷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他却没有放弃,六年之后,欧阳修他经过朋友举荐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的学府国子监,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他参加了国子间的解试。  之后,欧阳修他便一路顺风顺水,过关斩将,而这样的结果也让欧阳修内心的自信心爆棚,他认为自己已经取得这样的成就,那成为状元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于是高兴的他便立刻去街上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放榜的时候穿。  而欧阳修他有一个同学叫王拱辰,他也参加了考试,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得夺得状元,他在找欧阳修玩的时候,穿上了着他的新衣服,还曾经开心地调侃欧阳修,我穿上了未来状元的衣服。原本这话的意思是祝贺他夺取状元,但没想到的是,王拱辰竟然最后夺走了状元,而欧阳修内心更是受挫。  放榜之后,欧阳修他位居14名二甲进士,他的主考官是晏殊,后来经人探查询问,原来是晏殊认为欧阳修实在是太过优秀了,也正是因为他太过优秀,文辞之中有骄傲之情,于是晏殊不想让他太过骄傲,而没有让他中状元,他也正是因为自己太过优秀,而不能够获得状元。这样的理由对于欧阳修来说,真是可气又可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