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朱棣和朱高煦都是叔侄造反 朱高煦为何会失败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了解:朱棣和朱高煦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叔侄大战,为什么朱棣成功了,而朱高煦却失败了?

  公元1399年,明王朝战乱再起,燕王朱棣率八百勇士起兵靖难。燕军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建文帝只得在仓惶中玩了把“人间蒸发”,拱手将江山送与燕王。

  靖难之役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朱棣从此登上帝王宝座,开创永乐盛世,而他的第二子朱高煦也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不世战功,一度成为太子储位的有力竞争者。

  惋惜,当作热门候选人的朱高煦最后与储君之位失之交臂,不甘心失败的朱高煦,毅然在父兄死后起兵造反,却被侄儿明宣宗打得一败涂地。

  那么,帆叶网,同样都是叔侄大战,为什么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成功了,而朱高煦造反却失败了呢?

image.png

  01靖难功臣

  朱高煦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却始终忘不了靖难之役。

  想当年,少年朱高煦奉命进京给明太祖朱元璋吊孝,结果一进京城就在无形中成了“人质”,意识到情况不对的朱高煦,偷了舅舅徐辉祖的马便一路北上,沿途“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上演了一出“过五关斩六将”的好戏。

  那时朱棣已经正被建文帝的一系列“削藩”动作弄得手足无措,倘若奉命遵旨,齐、湘、代、周几位王爷的殷鉴不远,但若是抗旨造反,又怕连累京中的儿子。

  正当朱棣左右为难的时候,朱高煦竟然自己跑回来了。没过多长时间,朱棣在京城的其他两个儿子,也先后回到北京,朱棣欣喜之下,忍不住感慨道:“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

  从某个角度来看,靖难之役的导火索,正是朱高煦偷渡出京回北平。朱棣没有了顾虑,才干放手发动靖难之役。

image.png

  战争爆发后,朱高煦又追随父亲起兵,他亲历了靖难之役的全程,无数次将朱棣从死神手中救下。比如白沟河之战中,瞿能父子合击朱棣,燕军损失惨重,幸亏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援,亲自带着精骑冲阵,斩杀瞿能父子,才让朱棣化险为夷。

  这之后,朱棣在东昌之战中再度遇险,朱高煦又一次在生死存亡之际率军赶到,将朱棣从敌军阵里救出,带回军营。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与南军大战于长江浦子口,彼时燕军长途远征,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时值六月,天气炎热,燕军久战不克,朱棣已经打算与建文帝和谈,就连《明通鉴》也说朱棣想要:“且议和北还”。

  哪知就在此时,朱高煦却带着他新训练的胡骑出现在战场上,燕军瞬间实力大增。朱棣高兴地不知该怎么赏朱高煦才好,一时兴起便说了句:“勉之!世子多疾。”

  这话的意思分明是说:高煦你好好努力,你哥哥他身体不好,常常生病。

  朱高煦心想,这不是暗示我将来有可能当太子吗?一想到这里,朱高煦顿时浑身是劲,他当即奋勇作战,杀退南军,胜利的天平至此完全倒向了燕军。

  02起兵谋逆

  然而,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棣却完全忘记了他在战场上的承诺。燕世子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朱高煦忙活了半天,却只得到一个汉王的爵位,这让朱高煦非常不服气,却也只能无可奈何的前往乐安(今山东滨州)就藩。

  有趣的是,古代总是惊人的相似。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回军途中病逝,仅仅十个月之后,朱高炽也龙驭上宾。朱高炽之子朱瞻基继承大统,史称明宣宗。

  消息传到朱高煦那里,朱高煦不禁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父亲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走侄儿建文帝皇位的旧事。他素来渴望皇位,不禁动了效法父亲武装夺权的心思。

image.png

  为此,朱高煦一边公开发表檄文,表示新君身边的夏原吉是奸臣,并以此为由起兵靖难,一边暗中派人联系军中大佬张辅,希望张辅能为他充当内应。

  惋惜,明宣宗不是建文帝,朱高煦也不是朱棣。张辅与朱高煦虽有军中情谊,但他也是朱高炽的老丈人。听闻朱高煦要造反后,张辅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站在明宣宗一边。

  更让朱高煦郁闷的,他的父兄都没有在晚年大杀功臣,此时朝廷能征善战的武将不少。当年朱棣靖难时,朝中几乎没有可用之将,建文帝不得不启用李景隆这样的官二代,或是耿炳文这样的老迈之人。

  饶是如此,朱棣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取得胜利。而如今朝廷兵多将广,地方上藩王的实力与朝廷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这无疑更是加大了朱高煦造反成功的难度。

  更何况,造反起家的朱棣,刚一上位就以“宗藩不得参政统兵,坐食岁禄即可”为由,解除了一众王弟们的兵权,这就注定朱高煦很难从叔王们手中借兵,唯有以乐安一城之力对抗朝廷。

  偏偏乐安离京师很近,朝廷军事朝发夕至,留给朱高煦的时间并不多。而当初朱棣在北京起兵靖难,南京得知消息再到耿炳文抵达前线征讨,距朱棣宣布靖难已过了整整一个月。那时朱棣已经干脆利落的控制住了北京九门、通州、密云、蓟州、遵化、怀来、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等诸多北方主要地区,足以从容面对朝廷问罪之师。

  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再加上实力悬殊,本就让朱高煦的“靖难”险象环生。偏偏宣宗想起当年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的往事,打定主意不能把兵权交出去,毅然决定御驾亲征。

  这完全出乎了朱高煦的预料。他原来盘算着自己在军中多年,宣宗不管派谁领军,都是自己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不足为虑。若是宣宗认真学习建文帝,下一道“不可使朕有杀叔之名”的圣旨,那就再好不过了。

image.png

  岂料宣宗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居然亲自提把刀杀过来了。如此一来,朱高煦顿时师出无名,追随他的下属也纷纷反水,一些人甚至有了抓住朱高煦献给宣宗的想法。

  众叛亲离之下,朱高煦的“靖难”彻底宣告失败。本来,朱高煦未尝一开始就有造反的心思,只是燕王靖难之役留给他的记忆如刀刻斧凿般深刻,他目睹了父亲为了皇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惨烈,怀揣着父亲改换太子的希冀,更见证了登上权力巅峰后一呼百应的无限辉煌。

  不得不说,权力的滋味让朱高煦迷恋,最后酿成又一场叔侄之战。只是,朱高煦或许忘了,燕王的成功是万中无一,终明一代,也只有燕王一人靖难成功。可朱高煦却将非同寻常作为了寻常。

  参考资料:《明通鉴》、《明史》、余显斌《朱高煦:一生走不出的靖难之役》

铁铉是哪位?靖难之役中打败朱棣的铁铉如何死的

铁铉是谁?铁铉,明初著名大将,在济南大明湖西北岸,有一个颇具特色的庭院,名为“铁公祠”,是为纪念著名将领铁铉而建的祠堂。 铁铉简介 铁铉,河南邓州(今邓州市)人,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代色目人後裔,明太祖洪武年间太学生,出任礼部给事中。洪建文年间守济南,击败燕王兵,升兵部尚书。明太組的四子夺取帝位时,攻到济南,铁铉死守不肯投降。后来朱棣做了(明成祖),就把铁铉捉來处死了。 铁铉,性情刚决,聪明敏捷,太学读书时,熟通经史,成绩卓著,由国子生被选授礼部给事中,后调任都督府断事。其才干深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赐字“鼎石”。 铁铉事迹 建文帝即位(1398)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负责督运粮饷。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发动“”,率军南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行至济南时,朱棣命人把敦促铁铉投降的书以弓箭射入城池,铁铉则将《辅成王论》射回朱棣,劝其效法周公,忠心辅佐建文帝。朱棣大怒,命强攻济南。铁铉与诸将奋力抵抗,两军相持三月,朱棣被迫自动解围。建文帝闻讯,遣官赐金慰劳铁铉等将士,升铁铉为山东布政使,后又升任兵部尚书。同年,铁铉配合盛庸在东昌(今聊城)大败朱棣。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即位。铁铉闻之,几次欲自杀,被劝止,带残兵驻淮南以图复兴,兵败后被擒。朱棣亲自审问,朱棣要铁铉面北而跪、俯首认罪并投降,铁铉背朝皇帝、昂首挺胸并大骂,朱棣恼羞成怒,令刀斧手将铁铉凌迟(一种刑法,需割3600刀,一刀不能多,一刀不能少,将人慢慢弄死),并投油锅烹炸,尸骨也不许收葬。行刑时,仍连声大骂朱棣。铁铉竭尽职守、刚烈如铁的不屈精神深受后人敬佩,他们尊称其为“铁公”,并在大明湖畔专门修建铁公祠以兹纪念。 铁公祠,位于山东济南大明湖西北岸,为民族形式的庭园。占地6386平方米,包括铁公祠、八角亭、湖山一览楼、小沧浪等建筑。是大明湖中的园中园,1979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邓州小东关有明建铁公祠祀铁铉,为避嫌俗称关帝庙。大东关有双忠祠祀铁铉、张巡。邓州龙堰乡闫营村有铁铉遗像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棣造反成功为什么是先杀尽宫中的美女后登基

众所周知,之所以能够登上皇位,就是因为他直接带兵造反,将当时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建文帝给赶下了台,这件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为金川门之变。而朱棣造反成功后,第一件事干的就是杀尽宫中美女,却不是登基,这又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 当时朱棣直接带着他的大军攻陷了都城南京,造反的朱棣对于至尊宝座皇位早就垂涎已久,不然也不至于进行造反这种一旦失败就掉脑袋的事。虽然这种事并不是那么光彩,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于情于理都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历史总是胜利者所书写的,对于这一点朱棣心里也十分的清楚。等到进入皇宫之后,一排排的后宫美女就这样陈列在朱棣的面前,这些宫女妃子一个个面露惧意,生怕一个不小心惹了朱棣不高兴,就将自己给斩杀了。网络配图 按理说一般的胜利者在处理这些俘虏美女一概都是纳入后宫,留着等以后自己享受,在这点上、李世民等人都形成了一种楷模。但朱棣偏偏对于这些美女不感兴趣,甚至直接大开杀戒,一股脑的全部给斩首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女的毕竟是他侄子朱允炆的女人,自己作为叔叔的直接享用他的女人并不好,属于乱伦行为,不过这种比直接接手他爸的女人来的稍微好一点吧。 朱棣在南京直接进行了“清宫三日”,等“见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被火焚烧的尸体之后,朱棣抱着这具尸体大声的哭到:“咱们叔侄两有什么事都好商量,又何必走到这一步呢,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也正是在这之后,朱棣开始大肆的诛杀宫中与朱允炆关系不错的宫女妃子以及一些大臣,除了那些曾经得罪过朱允炆的宫女才幸免于难。网络配图 而在这一次诛杀中,总计死亡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000人左右,另一种是3000人,其实对于这些数据并不重要,笔者更倾向于1000人左右的,当时的朱允炆在后宫妃子方面并不是那种纵欲的,所纳妃子数量也并不是很多,大多数都是以宫女太监为多。对于朱棣为何要诛杀这些妃子宫女等等人员,在笔者看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要斩草除根,以雷霆手段震慑住那些内心偏向朱允炆的臣子们。 而且那具尸体在朱棣心里也是十分的清楚,到底是不是朱允炆的尸体谁也说不清楚。为了避免以后麻烦,直接将他后宫的女性全部斩杀,一来让他后继无人,二来,直接逼迫别人认可那具尸体就是朱允炆,不论真假。这也就是朱棣为何不直接登基的原因,总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才能登基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朱高煦朱棣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