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范增当作楚霸王项羽的谋士 范增的能力水平如何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对范增实力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当作楚霸王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的能力和水平究竟怎样?

  范增最大的毛病,是能识尽天下英雄,却识别不了自己的主人。

  比如说,表面上看对楚霸王项羽恭敬诚服、唯命是从的汉高祖刘邦,范增一眼就识出此人必成大患,力劝楚霸王项羽于鸿门宴上杀之。

  但是他却始终识辩不出,楚霸王项羽实非可辅明主,任范增有百般奇谋,也是最后成空。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灭楚霸王项羽后,曾叹息曰:“楚霸王项羽有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三国名臣蒋济说:“楚霸王项羽若听范增之策,则平步取天下也。”

  如果只论谋划与行军布阵,范增或还强于张良与陈平。所以,纯以谋略论,范增是谋臣一流的!

  而整体比较,却逊色于张良、陈平。

  秦末属大争之世,讲究“良禽择木而栖、名臣择主而事”。在这样的大时代中,除了有韬略才干,还得要有“识人之明”的本事,才可算顶级良臣。

  张良与陈平能识人。

  汉高祖刘邦虽然布衣出身,却不拘小节、从善如流,所以张良等放弃了复六国的理想,而选择了辅助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这就是识人之明。

  范增在识人上,是不如张良等人的。

  楚霸王项羽楚国贵族出身,范增是居巢人,地域属吴,而非楚人,他并没有非得效忠楚国的道德约束。

  然而,范增明知楚霸王项羽持勇而骄、刚愎自用;一心要逆时而动、重回六国、开古代倒车。却还要固执的追随并辅佐之。

  就这一点,注定了范增的凄凉结局。

image.png

  范增为楚霸王项羽定策,发动兵变,杀宋义,彻底架空楚王,夺了楚军统帅权。

  秦将秦国名将章邯横扫义军,项梁兵败身亡。

  自此,秦国名将章邯以为楚兵再难成气候,于是秦军北上攻赵国,大破赵军,围赵王于巨鹿。

  赵王求救于楚,楚王不顾新败,帆叶网,征发举国之兵,以宋义为上将军,楚霸王项羽为次将,范增为禆将军,三人以宋义为主,同率诸军救赵。

  众所周知,楚军主力,是项梁拉起来的。

  而接替了项梁之位、执掌楚军的宋义率大军到达河南安阳后,便下令全军驻扎,从此迟延不进,四处联结诸侯,还亲送其子宋襄赴齐国为相。

  志得意满宋义日日与诸军将领置酒饮宴,设以私恩、广交心腹。这是要把楚军彻底改造成“宋家军”的节奏。

  如此,楚军停留了四十余日。

  范增早暗中串连了军中项梁旧部,范增之谋加楚霸王项羽之勇。

  当宋义以为,自己早已掌控军中全局之时,没料想末日就来临了。

  楚霸王项羽闯入大帐,以宋义违王命背叛楚王为由,当胸一剑,取了宋义性命。

  在范增带头之下,诸将同推楚霸王项羽曰:

  “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叛乱,应为上将军。”

  于是,三军尽服。

  随后攻入齐国,追杀宋义子宋襄,杀之。再上报楚王,楚王也只有捏着鼻子认命,即正式任命楚霸王项羽统率全军,拜为上将军。

  这就是兵变夺权!

  先有范增帮助楚霸王项羽发动兵变,夺了楚国兵权,然后才有天下闻名的破釜沉舟、巨鹿之战大破秦军!

image.png

  楚霸王项羽对范增尤为倚重,拜为“亚父”。从此范增之名,亦为天下人尽知。

  楚军为什剽悍善战?

  除了楚霸王个人武艺盖世之外,必然是离不开组制度、赏罚号令、士卒选拔、兵器装备训练、后勤物资统筹等等,军事建设与地方民事经营管理千头万绪,这一切,全是范增之功。

  可以说,如果没有范增,楚霸王项羽只不过是个心高气傲脾性暴躁的猛将而已。

  楚汉交兵,汉高祖刘邦兵分两路出击。

image.png

  拜韩信为大将经营北方,自己则以身作饵,牢牢拖住楚霸王项羽的主力。

  汉高祖刘邦定下的策略,不可谓不高。同时,却又是凶险万分。

  凶险处在于:

  楚霸王项羽的勇猛善战以及其主力部队战斗力过于强悍,汉高祖刘邦屡战屡败,随时有性命之忧。

  范增为楚霸王项羽制定的方略,就是将计就计。

  汉高祖刘邦既然送上门,那就穷追猛打。

  只要杀了汉高祖刘邦,韩信就失了根本,就算名将天生,也不足为患了。实际,还真是这个道理。

  公元前204年,

  屡败的汉高祖刘邦又被楚军重兵困于荥阳,岌岌可危。于是,老刘发扬了厚脸皮习性,摸着楚霸王项羽的脾气,卑躬屈膝的向楚霸王项羽请和。

  果然,楚霸王项羽要同意了。

  不灭汉高祖刘邦则誓不罢休的范增,由此大怒,训斥说:

  “此时汉军已如砧板之肉,岂能停手!”

  楚霸王项羽挨了一顿训,唯有忍着性子急攻荥阳。

image.png

  汉高祖刘邦形势危急,一面守城,一面又继续求和,还真的又骗来了楚霸王项羽的使者。

  于是,陈平抓住机会,给楚霸王项羽狠狠挖了一个坑。使得多疑、而自大的楚霸王项羽,终于因陈平的一个拙劣而直白的离间计,而对范增产生了怀疑。

  汉高祖刘邦设下了丰盛的筵席招待使者。

  席间,边吃、边不停的看着使者,一副越看越惊讶的表情。

  弄得使者也心里发毛,心说:这老流氓莫非有病?

  终于,汉高祖刘邦一拍大腿,说道:

  “原本你却是项王派来的,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

  言毕,竟然下即下令撤下满堂的美味佳肴,又让使去了隔壁偏厅中,只上了一些粗饭菜蔬供供楚霸王项羽的使者食用,也再不与之相见了。

image.png

  亚父的使者可享受酒宴,而项王之使只配吃粗食,还不受待见?

  使者被这出戏弄得,那叫一个憋屈气愤。回营后,立即报告楚霸王项羽。

  就这样一个低劣而赤裸裸的离间计,楚霸王项羽就竟然信了,怀疑范增与汉有私交,从此开始冷落范增,并夺去了范增的权柄。

image.png

  鸿门宴上范增杀汉高祖刘邦未成;如今,汉高祖刘邦再次成瓮中之鳖时,明明是楚霸王项羽自己被迷了心窍,要接受汉军乞和,却怀疑范增私交汉军。

  饱受心理打击,心灰意冷的范增,最后被迫辞职归乡。人老了,心气又散了,立即就身虚体弱,范增归乡途中,还未到彭城,背上就生毒疮发作而死。

  一代奇谋名士,落了个凄凉下场,终究是因为身为良禽,却没有择木而栖之故。

  范增是史上第一“怀才不遇”的谋臣。

  范增有奇谋,却生不逢时,又或者是大器晚成。

  青壮年时正值强秦扫六国,天下谋士纵横,他却未入仕,至少史书上没记载事迹。

  直到秦二世无道,陈胜吴广起义时,范增已年七十岁。

  不久项梁起兵于江东,范增再不甘心终老山野,往投项梁,为项梁谋划军略,深得项梁等认同,

  至此,七十余岁的范增正式参与到了轰轰烈烈的秦末逐鹿大幕之中。

  廉颇七十尚能为大将,范增七十余岁方入军伍。

  这样一看,战国秦末,那时代的人,很强壮,也很长寿。

  只是可惜了范增,数十载修得一身屠龙之术,若是投了汉高祖刘邦,应是可与蕭何、韩信并列的人物。

大泽乡起义之后,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崛起的?

之后,是如何崛起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王扫六合,奋六世之余烈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业。然而所创立的帝国从一开始就面临六国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反扑。 死后,二世昏聩荒诞、贪图享乐。秦帝国的朝堂此时已经成为的舞台。繁重的工事和苛刻的刑罚,对于关陇、汉中的老秦人来说习以为常,却让新土的百姓。天下苦秦久矣,但秦朝铁骑所向披靡,无人敢在鼎盛时期的面前放肆。 大泽乡的一场大雨,浇灭了、北上渔阳的计划,工期的耽搁意味着死亡的来临。这场雨同样点燃了燃遍帝国的星星之火。大楚兴,陈胜王,在一番操作之下,陈胜吴广打出了帮、项燕复仇的名义,建立了张楚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大泽乡的这把大火燃烧的可能过于旺盛了,一时间天下各处纷纷响应。楚虽三户能亡秦的声响尚未远去,咸阳城中的二世皇帝却依旧被蒙蔽了双眼,在享乐声中一次次消耗先祖留下的恩泽。 张楚大军一路西进,沿途不断有义军加入,武臣、周文、刘邦、恒楚等纷纷起事。在各地贵族的暗中支持下,陈胜的势力越来越大。很显然,这些的九贵族们打算让义军走在台前,试探帝国对反秦力量的打击,才会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行动。就这样,在声势浩大的反秦浪潮中,陈胜称王了。 在陈胜的队伍里不仅有同他们一样的劳苦大众,同样还有许多六国旧贵的暗棋后手。千百年来称王封爵者皆为贵族,如今却有人颠覆法则,这引发了各地贵族不满。陈胜的部下武臣在名士、的教唆下在邯郸称赵王。武臣的部下去了独立,并称燕王。贵族田儋、魏国贵族魏咎也都亲自下场,称齐王和魏王。一时间张楚政权势力分崩离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贵族世家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张楚内部分离,但起义军队同秦朝已经势同水火,周文和吴广在陈胜称王的鼓舞下继续西进,却遭遇了组建的骊山刑徒,周文的农民杂牌军,随后吴广亦被章邯围困。成为孤家寡人的陈胜,没过多久就死在了一个车夫手中。 姑且不论陈胜、吴广诡异的死因,因为就在章邯东出函谷的前夕,天下形势再度逆转。北方戍边的秦军长城兵团得以腾出手来,准备南下平乱。距离大泽乡不远的一个叫沛县的地方,一位却遭遇到陈胜之前类似的事情,前行的劳工队伍被耽搁行程,害怕遭受处罚的农民们一个个的逃散,这位名叫刘邦的泗水亭长索性解散了队伍。感恩戴德的农夫队伍反而决定跟着刘邦干下去了。就这样刘邦成了芒砀山一带的土匪头子。从底层公务员转变成了山大王,这次转型对刘邦的命运影响极为深远。 刘邦在芒砀山斩白蛇起义的时候,天下业已大乱。沛县县令也准备响应陈胜的号召起义,于是在的策划下,刘邦返回了沛县。只是后来章邯所率秦军大胜,沛县县令又欲反悔,但被刘邦萧何设计,沛县最终落入刘邦之手。 在、、萧何等故友的帮助下,刘邦开始扩张地盘,并被尊为沛公。只是此时的秦国,战争机器已经发动起来,而随后陈胜的死又导致了反秦势力内部勾心斗角,冲突不断。经过数次同秦军和魏国的战斗之后,颇有些的刘邦遇到了博浪沙刺秦之后隐匿不见的贵族。二人相遇之后,心心相惜。 张楚政权垮台之后,面对严峻斗争形势的刘邦决定寻找一个靠山。就在此时,盘踞故地会稽郡的项家出动了。、项羽叔侄两率领数万大军进驻薛城。当时的项家军队装备精良,是由吴越地区的铁匠世家秘密打造的铁器刀兵。在秦始皇广收天下刀兵之后的战场上,这支部队堪称顶级军团。刘邦获悉之后,决定北上薛城,投奔项梁。 刘邦在贵族的眼中不过是一支泥腿子所率领的杂牌军领袖,但项家来带薛城是有着极为重要的谋划的,因此收拢人心,引更多的势力聚集在自己的麾下才是首要任务。就这样,项梁热情的接纳了刘邦的部队。薛城会议随后召开。 此时天下义军首领陈胜已死,张楚政权瓦解。面对秦朝杰出将领章邯,起义军节节败退,可传承自战国时期的纷争也一直延续到反秦势力的内部。薛城会议,就是由实力最强的项家召开,主持建立抗秦统一战线的转折性会议。此次会议在秦末起义斗争中,具有承前后的作用。 在薛城会议中,项梁在事实上确立了盟主地位,并且项家决定寻找楚王后人以复兴。在项家的连结之后,天下格局正式形成了以项梁为核心的东方反秦阵线。不过,这次会议之后,刘邦部队得到了项梁给予的五千兵卒,且有统兵将领十人,自身实力得到了极大跨越。所以薛城会议不仅是掌控天下棋局的巅峰,亦是刘邦直冲云霄的开始。 楚王后裔雄心被拥立为新的楚王,是为。这个称谓并不吉利,甚至让楚地子民回想起了那个窝囊的楚国王室。可见项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真心复立。然而就在此时,一场变故打断了项家的大计。项梁所率军队克山拔水,却在与章邯的对决中战死。各路诸侯再度蠢蠢欲动,反秦战线又一次陷入即将分离的境地。 得胜的章邯并未继续清剿楚国势力,而是回军北上策应的长城军团,试图先行歼灭。秦朝准备在自身老家的邻近地区开辟出一片缓冲区。可是秦军的围困被赵将李良依托巨鹿城池抵御,直到项羽的到来。 项梁虽青睐项羽,但项羽在项家却并无绝对的势力和继承权,他手握项梁给他的最大遗产,以把八千子弟兵为核心的项家精锐北上救赵,大破章邯军队。 凭借巨鹿之战的威名,项羽劫持救赵诸侯组成联军西入关中,却见已经先一步进入汉中的刘邦。此时项羽军下有项家核心部队、楚国外系力量、诸侯救赵兵力和二十多万投降秦军。这六十万联军中,投降秦军占据三分之一强、诸侯联军占据二分之一弱、外系楚军占据二十分之一、项氏族兵仅有七分之一多。也就是说所有楚军仅仅六分之一的力量,而刘邦却是楚国外系军队中最亲近项羽的了。 这也是此后上,项羽对刘邦一阵敲打之后,出于自身处境的考虑,放过了刘邦的深层原因。而此时联军内部爆发了秦人和诸侯人日益激烈的冲突,见此情形,项羽决定放弃对秦地的直接通知,分封天下,并将自己的地盘安排到了楚越故地,项家的大本营去了。项羽对二十万秦军降卒的屠杀就是在这时完成的。 洛阳附近,血流漂杵,项羽在自身力量难以压制诸侯兵力和粮食短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杀降,以防暴乱。秦军消散、诸侯被震慑、楚军日益被项羽收拢。 项羽通过分封天下,将一群六国旧臣和他一起册封,进一步碎片化了诸侯的实力。这是因为项家一下子没有足够的兵力吃掉整个天下,他将刘邦分封汉中,又分封三位秦朝降将,同样有打散秦地的谋算在里面。 然而让项羽没有想到的是,对他威胁最大的并非那些六国贵族、尤其是王族,而是身为平民,没有历史包袱的刘邦。刘邦不是六国贵族,和秦人也没有什么仇恨。但刘邦北部的章邯、、虽为秦人,却亲手将秦人将士放到了项羽的屠刀之下,因此当时的秦人百姓更加痛恨这三人。刘邦暗渡成仓后,依托沛县故友和秦地百姓的支持灭掉三秦。就这样“楚皮秦骨”的刘邦集团打出了汉军旗号东出,再一次携带秦人兵马发动了又一次“扫灭六国”的战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揭: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之谜

导读:霸王,豪情满怀,用隆重的笔墨为他做了纪,可知《》中的纪是为帝皇而做,从此可知司马迁对项羽的敬重。而项羽不过江东,自刎乌江便是司马迁最为慷慨激昂的情感爆发点,那么历史浓重笔墨的项羽不肯过江东到底是因为什么?网络配图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词人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战争中项羽被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网络配图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网络配图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英雄末路,美女迟暮一直都是世人最为遗憾之事。这也难怪豪情满怀的项羽会被司马迁写进了本纪之中。霸王不肯过江东也就成为了千古绝响,流传世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范增项羽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