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顺治去世前为何不愿传位于康熙?竟是因这个人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 福临(即: 顺治皇帝)因出天花卒于养心殿,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位。福临真的属意于玄烨(即:康熙皇帝)吗?

《清圣祖实录》记载,玄烨"六龄(顺治十六年)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常宁只有3岁,不能回答;福全说长大了"愿为贤王";玄烨则告诉皇父:我长大了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

顺治去世前为何不愿传位于康熙?竟是因这个人

可是,《汤若望传》一书中说,福临去世前考虑皇位继承人选时,"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的见解,都是愿意皇帝从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皇帝使人问汤若望底意见。汤若望完全立于皇太后一方面,而认(为)被皇太后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

"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底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福全),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玄烨)为帝位之继承者。"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福临属意的这位从兄弟,很可能是指安亲王岳乐,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馀郡王阿巴泰之子。清入关初年,岳乐率军南北征伐,曾击败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参与议政,掌部院事务,具有军、政两方面丰富经验。岳乐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临去世时,他正值盛年,是福临所有从兄弟中很突出的一位。

福临舍子传兄的想法,也同下述两种因素有关。

顺治去世前为何不愿传位于康熙?竟是因这个人

福临去世前,清廷内部开明派与保守派之间矛盾突出,在一系列大政方针问题上,福临同孝庄、索尼等人存在分歧,双方关系很紧张。如果8岁的玄烨继位,反对派的主张立即占据优势,福临的治国方针与举措将付之东流。他想传位于岳乐,说明后者是支持他的政治举措的。

福临亲政的第三年,即顺治十年,急于前去盛京(沈阳)谒陵,经群臣劝阻,未能成行,延至翌年七月。起程前,满汉大臣又以战事尚未结束、国帑不足等为由,再行劝阻。

"时乌金王(郑亲王济尔哈朗)亦言之。上曰,朕去后,尔即有天下可也。王曰,昔先皇顾命,以圣躬相托,非以天下与臣,今所言专欲保护圣躬耳,万一不测奈何。上曰,如欲大位者,听为之耳,若再言,即革汝仪卫。是月晦,罢行。中外称庆。"

顺治去世前为何不愿传位于康熙?竟是因这个人

济尔哈朗是福临的从叔父,曾与摄政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福临让济尔哈朗称帝自为,显然是恼怒之下,意气用事之言,但却反映出他头脑中,还有清朝入关前军事民主制(共主国政,皇位由推举产生等)习俗的残余,而子承父位的封建正统观念,起码是不明确的。

玄烨自幼与皇父相处无多,很少得到父爱,在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又多亏祖母孝庄的坚持。得以继位。

曹节为什么要骂曹丕?是真的不愿意曹丕称帝吗?

皇后骂,是真的不愿意曹丕称帝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最后一个是汉献帝,说起汉献帝也是个悲情的皇帝,被立为皇帝,在军阀纷争中做了31年的傀儡皇帝,夹缝中求生存,被迫给曹丕以后,又做了14年的山阳公而。 汉献帝这一生有两个皇后,其中一个是,另外一个是曹节,伏寿是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伏完,伏完历官辅国将军、中散大夫、屯骑校尉。 汉献帝还有个妃子是董贵人,其父董承由于密谋杀曹操,被曹操杀死,又要求杀董贵人。献帝认为董贵人怀孕在身,连连请予免诛,终不能得。看了这个情况,从此心怀恐惧。于是给她父亲写信,讲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她父亲秘密地图划铲除曹操。伏完不敢动手。 事情败露以后,伏皇后家也没有好下场,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曹瞒传》称当场被杀),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宗族有百多人亦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都被流放到涿郡。 伏皇后死后,曹操让汉献帝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汉献帝没有办法,只得依从,我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汉献帝很难对曹节有好感。 有没有好感,汉献帝的生活都要过下去,曹操死后,曹丕即位,曹丕的逼迫汉献帝禅让,曹丕事先写奏折“推辞”三次,直到汉献帝地“求”,他才“勉强”答应。曹丕还命人在搭建“禅让台”,预备上演一出类似“尧舜禅让”的虚伪把戏。 禅让要有玉玺啊,玉玺在曹节手里,曹节就是不给,《后汉书·卷十下·皇后纪第十下》:魏受禅,遣使求玺绶,后怒不与。如此数辈,后乃呼使者人,亲数让之,以玺抵轩下,因涕泣横流曰:“天不祚尔!”左右皆莫能仰视。 其实很清晰,曹丕派人要了很多次,曹节都没给,最后没办法,才把玉玺扔在台阶下面,曹节是真的不想给吗?恐怕只是演戏吧。 虽说曹节是汉献帝的皇后,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汉献帝和曹节很难有感情,或许,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曹节,对汉献帝监视的可能更大一些。而多次没有给或许只是做做样子,如果真的不想给,可以藏起来或者毁掉,虽然不能阻挡曹丕称帝,但是会让曹丕的皇帝不完整,而曹节最后扔到了台阶下,很明显是在给曹丕帮忙。 或许《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节更能反映曹节的想法,当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时,曹节对汉献帝破口大骂,说:“你说我兄长是篡国之贼,你先祖只是丰沛一嗜酒匹夫,无籍小辈,尚且劫夺天下。我父亲扫清海内,我兄长屡有大功,有何不可为帝?你即位三十多年,如果没有我父亲、兄长,你早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探秘四方诸侯为什么不愿朝见周天子?

周王室的衰败固然是根本原因,但这个人百分百灵验的乌鸦嘴也是原因之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周王室的这段历史。网络配图 他是周王室中有名的预言家,但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因此得了个“乌鸦嘴”的绰号。他的出现,对败落的王室来说按说是福音:诸侯害怕被预言,对王室更加敬畏了。 可周王却渐渐对他不满起来……东周周顷王时,周王室已败落得不成样子,名义上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大一点的事皆由大诸侯们掂量后帮着做了主。 没事不能老闲着,周顷王就把多生儿子当成了第一要务。公元前613年秋,周顷王的王后生了一个胖小子,因为是遗腹子,故取名王季子,意思就是周顷王最小的儿子。网络配图 周顷王的儿子周定王继位后,念及手足之情,格外关照这个小弟,将刘地(今河南偃师)封给他,让其衣食无忧。公元前599年,周定王又将刘地升格为刘国,王季子就成了国君,史称刘康公。不久,刘康公又被委任为中常委(卿士),内揽百官,外令诸侯,可谓少年得志。 同年,周定王派刘康公出使鲁国,去给鲁国军政要员们分派礼物。出使归来,周定王问及鲁国班子的建设情况,当着众大夫的面,刘康公说: “东门、叔孙在劫难逃,若鲁国不灭亡,他们必遭祸患。” 周定王一愣,问为什么。刘康公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叔孙、东门侈靡腐败。”少年口无遮拦,周定王撇嘴一笑,不置可否。后来,鲁公高调反腐,“两只老虎”先后被驱逐并客死他国。想起刘康公先前的预言,周王室上下无不啧啧称奇。网络配图 公元前594年,晋军攻灭潞氏之狄,晋景公派大夫赵同到洛邑(今河南洛阳)献俘。赵同走路时抬脚过高,显得有点儿不恭敬。不顾朝堂礼仪,刘康公当场就嚷嚷: “敢在老大面前显摆,赵同肯定会遇到灾难的。” 近乎毒咒的预言让众大夫面面相觑,晋国礼官当场提出了严正交涉。此事经狗仔队一番炒作,弄得天下皆知。公元前583年,赵同被人诬告谋反,全家被诛。此后,“预言家”刘康公声名远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