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煮酒论英雄:三国史上曹操为什么称赞刘备?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3

导读:刘备“投奔”曹操后,曹操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见《三国志·先主传》),礼遇够隆重的了。

一次曹操请刘备喝酒,乘酒兴横发议论,指着自己和刘备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本初(袁绍表字)之徒,不足数也。

”平平淡淡的一句“赞扬”,竟惊得刘备连汤匙、筷子都掉在地上,留下迅雷不及掩耳的成语典故。

(见《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无愧是韬晦高手,镇定后掩饰地说道:“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

一震之威,乃可至于此也!”(见《华阳国志》)人们记得这个成语,却很少追究曹操为什么如此赞扬刘备。

这得从刘备的起家说起。

前期的刘备没有政治军事资本,不可能割据独立,参与到镇压黄巾军起义项列,分得过安喜县公安局长、下密县的副县长等一杯残羹,可惜屁股底下的椅子还没有暖热,就被东汉王朝按规定加以免除。

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刘备认识到此路不通,只得托”投奔“之名求得发展。

第一次“投奔”公孙瓒,获得了别部司马,代理平原县令,之后升任平原相(见《三国志·先主传》)等职务。

煮酒论英雄:三国史上曹操为什么称赞刘备?

跟随田楷前往徐州救援陶谦,出发时刘备仅有千余人马,临时又裹胁了几千饥民,陶谦拨给他四千人马,刘备立即脱离田楷归顺陶谦,陶谦为刘备讨来豫州刺史的职务,并有了下邳一地得以立足,这是刘备的第二次“投奔”。

陶谦死,刘备依陶谦遗嘱担任徐州牧,一夜间成为雄踞一方的军阀。

刘备同袁术之间的争夺战爆发。

吕布由曹豹作内应夺取徐州,刘备从前线撤退,然袁术穷追不舍,在下邳又吃败仗,所率军队也溃散了。

收拢残部后同袁术再战,仍吃了败仗。

为避免腹背受敌,只得与吕布谈判,决定“投奔”在吕布麾下,这是第三次“投奔”。

他屈身于掠夺者膝下后收整旧部,有了一万余人马,东山再起的意图有了实现的可能。

刘备东山再起的意图被发觉,刘、吕之间的战争再度爆发,处于劣势的刘备难赢得胜利,于是又“投奔”曹操,这是他的第四次“投奔”。

在刘备的协助下,曹操亲率大军分进合围,演出白门楼斩吕布一幕。

班师后,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见《三国志·先主传》),礼遇够隆重的了。

公孙瓒、田楷、吕布等上当受骗的历史,为当时社会提供了认识刘备的机会。

曹操识人善察,对刘备投奔名下韬光养晦的故伎重演有所提防,所以把刘备豢养起来不使外任,并上演煮酒论英雄一幕。

后世都知道刘备因心怀鬼胎,所以震惊,却不曾猜度曹操此番“赞扬”的用意。

曹操将刘备与自己相提并论,当然不是赞扬对方的文韬武略,更不是实力,若论这三样,刘备是猪八戒背稻草——要人没人,要行囊没有行囊。

煮酒论英雄:三国史上曹操为什么称赞刘备?

刘备当然也不是一无可取,他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善于笼络部下,故而能得其死力的本领,在当时乃至历史上,都不可多得,这是有作为的政治家必不可缺的素质。

曹操把袁绍不放在眼中而高看刘备,只是指以上两点。

恰巧,这为其他政治家和实力派忌讳莫深和难以容忍!对部下如此评论,与其说是在称赞,莫如说为着点破野心让其收敛更为恰当。

“说破的鬼不拿人”,曹操在警告刘备收敛野心,别另有图谋。

曹操敲山震虎的“赞扬”,加速了刘备的反叛步伐。

韬光养晦的伎俩既被识破,图谋发展的机会就已渺茫,而且危险会与日俱增!在此之前,董承曾联络刘备谋杀曹操,刘备既没有答应,也不行举报,他是脚踩两只船。

煮酒论英雄:三国史上曹操为什么称赞刘备?

如今既已被识破,刘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遂与董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欲杀害曹操。

董承案发伏诛时,刘备虽侥幸不被牵连,但已成惊弓之鸟,希望能迅速舍曹操他去,只可惜难有机会。

官渡之战还在激烈的进行,曹操以小击大,兵力本已捉襟见肘,又逢袁术在扬州称帝活动逐渐破产,四顾茫然中投奔袁绍,并率兵从下邳经过。

为避免两支敌军会合后势力陡增,曹操派刘备和朱灵、路招率兵拦截。

这次派遣违背曹操的初衷,他本想以优厚待遇留刘备于身边,一方面消磨其意志,一方面利用其控制的力量。

不承想仓促中做出轻率决定,也许是无将可派,也许是事出骤然造成的直线思维,因之未顾及其他。

等到程昱、郭嘉听到派遣刘备的消息,对曹操说:“刘备不可纵”时候,曹操已追悔莫及(见《三国志·武帝纪》)。

刘备乘机从曹营逃出,同煮酒论英雄有莫大关系。

一代奸雄曹操在杀三姓家奴吕布的时候,为什么要问刘备的意见?

1.公元198年,率领大军,开始攻打,曹操围攻三个月,决水围城,吕布军中上下离心,其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反叛,缚了投降,吕布在白门楼见曹军攻急。

大势已去,于是令左右将他的首级交给曹操,左右不忍,便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下城投降。

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对曹操说:“我对手下部将可是够厚道了,是他们临时一起背叛我罢了。

吕布被绑在曹操面前,吕布知道曹操有爱才之心,吕布开始对曹操表明决心,吕布开始对曹操说道,吕布愿统领为你杀敌,帮助你一统天下,曹操开始表现的有些心动,突然曹操心中有一计,开始问道一旁。

2.曹操问道,刘备你是怎么看吕布的事情,刘备对曹操说道。

刘备说:“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吕布死前说:“大耳儿刘备最不能相信!”最终吕布被缢杀,然后枭首。

其部属陈宫、高顺亦拒降被处死,则领兵向曹操投降。

曹操下令将吕布、陈宫、高顺的首级送往许都彰功,然后下葬。

3.刘备这句话暗示吕布他是见义忘义之人,先是第一次背叛杀死第一任义父丁建阳,和第二个义父,都是被吕布亲手杀死。

同时也在暗示曹操,你也想做吕布第三个义父,最后死在吕布手上。

同时吕布他绝不是可用之才。

但是刘备聪明在说话上,他也没有说非杀死吕布的意思,只不过是让曹操自己决定。

最后吕布被曹操杀死。

从这件事情来说起,曹操为什么就问起刘备的意见来决定杀死吕布,在当时白兰楼上,曹操身边还站着一些大的谋士。

4.但是曹操为什么要问刘备意见,这可以看出阴谋,曹操,疑心重重,但是知道吕布必须杀死,但是吕布手下猛将太多,张辽和高顺等名将,曹操不愿意直接杀死吕布,一来不想成为吕布残兵败将的仇人,二来想打算把张辽等一些将领收入自己军营,不能寒了他们的心。

这时刘备在身边,直接可以找到一个背黑锅的人,直接就把刘备脱下水,另外曹操身边名将不少,还有谋士不少,为什么单单问刘备,在表面上是信得过刘备的判断和为人,刘备也不傻,也没有说杀死吕布,只是让曹操自己解决。

5.曹操他的计谋,真的是让人防都不胜防,可见曹操对刘备的用心,可真的厉害,曹操也了解刘备会这么说的,原因,就是刘备他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这样说,才能保持自己是一个君子作为。

6.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吕布,这里也是有很大的学问,其实曹操是真的希望吕布为他效命,不过吕布也是必须杀死,原因就是,吕布头脑简单,很容易被人利用。

比如吕布杀死丁建阳和董卓,只不过吕布都是被人所利用,别人是如何利用吕布,原因吕布他的性格不怎么好,他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才会被文臣所利用,曹操就怕吕布被别人利用,在同时杀死自己,曹操才不会在身边埋着这样的炸弹,所以曹操必须杀死吕布。

7.曹操在当时条件下,别人都已经对他有所看法,同时文武百官也对他有看法,只要是曹操留着吕布不杀死,后期就会有可能吕布被文官所利用,吕布要是后期杀曹操,有谁能够阻拦。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手机握着方天画戟, 直接去杀曹操,没有几个能够拦截住,同时吕布他作战比较快,赤兔马没有人能够追上他,非常适合刺杀行动,这可能就是曹操杀吕布的主要原因。

8.曹操为什么要的刘备拉下水,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在曹操身边,而刘备他是一个外人,曹操知道刘备他是不可能为他效命,而自己也不能把刘备杀死,这样会对一些刚要准备去投靠曹操的将领,感觉到心寒,同而他们会选择其他的军队。

9.刘备为什么会对曹操说出“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从这句话直接告诉曹操吕布是必须杀死,而是让曹操自己来做决定,刘备其实他也怕曹操不杀死吕布,在当时的条件下,吕布和刘备已经是仇人相见,而俩虎相斗,必有一伤。

所以刘备才会对曹操说这句话,同时刘备也不敢说必须杀死吕布,这样以后会的话,刘备也知道吕布的兵马强壮,他也想后期得到吕布原来的将领,得到几个也行,所以话没有说的太死,他也知道曹操是把刘备来当绊脚石而已。

10.曹操他希望杀死吕布之后,需要吕布原来的将领,是一心一意的对待曹操,而曹操只愿意接收这样的将领,他不会接收对他有敌意的将领,这样的敌意直接转给刘备,同时曹操一举两得的事情都做到了,而曹操得到的吕布的队伍,都是精锐部队,可以说这批队伍要比曹操的原来的精锐部队强上一个等级,同时给曹操带来的部队的全方面提升,这样的做法。

曹操知道刘备早晚会离开自己的部队,同时自己以后还会和刘备平分天下,这样吕布的人马,会更加为曹操卖命的,同时有的人会把曹操杀吕布的仇恨,转接给刘备,这就是曹操对刘备使用的计谋。

随机文章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罕见的巨型奇虾化石,长达1.8米的寒武纪最大生物死亡率最高的极限洞穴潜水,美国洞穴一年死25人小行星撞击云南事件真相,或为陨石坠落威力相当于为原子弹7%揭秘梦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VS失眠谁才是梦游的真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张献忠搅乱明朝 他的养子却成明帝国抗清的英雄

现在历史上公认的倒塌源于、等农民军势力大规模起义,造成国家长时间糜烂于战火,以至于被外敌所乘。

崇祯死后,朱明的王爷们纷纷受拥立,希望延续大明国祚,也就是历史上的南明,曾经轰轰烈烈,但最终因为内讧,渐渐瓦解冰消。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南明朝廷在挣扎求生时,其唯一堪称顶梁柱的大将,却本是大反王张献忠的养子。

历史惯于搞反讽。

当年追随张献忠消灭明军的人,后来却竭尽全力维持明朝余脉而英勇作战。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李定国,曾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西南地区人的缅怀和祭奠。

张献忠的四个养子 从目前比较能确定的史料可知,李定国生于1620年,出身比较贫寒,应为农户之子。

1630年,张献忠起事,约十岁的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反军,并在战场上渐渐崭露头角,成为张献忠非常倚重的养子和将军,智勇双全,有“万人敌”和“”之称。

当时张献忠有四个比较拔尖的养子,依次为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

(张献忠在世时,四人均改为。

)其中孙可望排名第一,为张献忠手下首屈一指的战将。

李定国地位仅次于孙可望。

1644年,张献忠占据四川,自立为大西。

但张献忠没有高兴多久,清兵开始进攻四川。

1646年,张献忠战败而死。

孙可望暂时成为大西军的首领,李定国为副,两人以及刘文秀、艾能奇带兵逃入云贵,躲避清军追杀。

连杀两王,天下震动 1647年(永历元年),孙可望、李定国等四人一齐称王,联合起来在云南建立了一个根据地。

这个根据地里面,孙可望毫无疑问是老大,但李定国等三人也都有自己的嫡系势力。

李定国认为自己本是大明臣民,如今强大外寇入侵,就应当与明军摒弃前嫌,共同抗清,便经常劝说孙可望联合南明。

于是在1649年,孙可望致书给南明永历政权,表示愿意帮助南明政权抵挡清兵。

从此曾长期威胁大明朝的大西农民军,竟成为南明永历朝的重要力量。

1652年,定南王孔有德自桂林进攻贵州。

李定国请战北伐,率东路军入湖南,连战连捷,之后再进入广西,正绕到桂林孔有德的后面,打得孔有德狼狈不堪。

孔有德乃是当时与、尚可喜、耿精忠齐名的降清藩王,风头正劲,结果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孔有德额头中箭,自知难逃一死,便杀掉爱妾,将置于室中自焚而死。

李定国收复广西。

孔有德一死,四藩变成三藩。

后来平三藩,而不需要平四藩,还要感谢李定国的功劳。

收复广西之后,李定国又北上湖南,在衡阳大捷,伏杀清军主帅敬谨亲王尼堪(之孙)。

自此湖南被明军收复。

李定国一年之内杀死两个知名的王爷,天下轰动。

1654年,李定国与台湾的郑成功联系,相约东、西合力收复广东,使明朝控制的领土连成一片,之后再沿长江北伐,可复兴大业。

然而郑成功的军队却未能按时进军,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最终败归。

南明最后的栋梁 随着南明诸帝内讧,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渐渐成为永历帝最主要的军队。

孙可望也成为永历麾下第一大将。

然而李定国在外战功累累,名气越来越大。

1656年,李定国还被封为晋王。

孙可望感觉受到了威胁。

1657年,孙可望最后决定杀死李定国,然而李定国却更得士卒之心。

孙可望的部下多有倒戈,孙可望兵败,不得已带着六百余人投降清朝,被封为义王。

不但降清,孙可望还献上了“滇黔地图”以及大量西南军事情报,使南明的地利优势丧失殆尽。

清朝曾经对南明政权毫无办法,几乎准备放弃西南各省,有了孙可望的情报之后,才又有了进攻云贵的底气。

(孙可望病死于1660年,也有传言说其被清人暗杀。

) 孙可望一去,李定国成为南明永历政权抗清最后的中流砥柱。

1658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南明节节败退。

1661年,李定国护送永历帝逃入缅甸,之后则独自率军返回。

同年,缅甸发生政变,永历帝被新任缅王献给吴三桂,之后被绞死。

1662年,李定国得知永历帝死,也悲愤而终。

死后李定国受到西南各族的凭吊和祭祀,其葬处建有李定国祠,又被人称为“汉王庙”。

台湾严格来说已经是独立于明朝的政权,故李定国是南明政权最后一位栋梁之臣。

其在近乎绝境之下,仍坚持抵抗清兵,虽然大事未成,未能逆转朱明的颓势,但仍可称得上是一代英雄,理应受到后人的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