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汉武帝在位时换了十四任丞相,为何他们的结局都很悲惨?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任用了十四任丞相,他们的下场一个比一个惨,这是为何呢?接下来趣古代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汉初期,丞相多为功勋外戚,出身高贵且位高权重,以致汉武帝刘彻初期皇权与相权矛盾持续加剧,后汉武帝刘彻为加强集权,一面设置内廷为决策机构,削弱外廷丞相之权;另一面则大力提拔儒生布衣为相,打破贵族担任丞相的惯例。如此背景之下,导致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先后任用的十四任丞相,大多下场较惨。

image.png

  1、卫绾:任职期间无所建树,因未能履职被罢免。卫绾于汉文帝时弄车之技当上郎官,后升任中郎、河间王太傅。汉景帝时,因平“七国之乱”有功升任中尉,后升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汉景帝晚年,因为他敦厚老成适于少主,故被提拔为丞相,不过他从开始当官直至位居丞相,始终无所建树也无有过失。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卫绾仍为丞相,后于建元年间被以汉景帝卧病之时,官府中多有无辜受冤的囚犯,身为丞相未能伸冤为由罢免。

image.png

  2、窦婴:因支持变革被罢免,又因“伪造诏书”被处死。窦婴是太后窦漪房的侄子,“七国之乱”中因功封侯,汉景帝立刘荣为太子时,窦婴担任太子太傅。建元元年 前140年,丞相卫绾被免职后,汉武帝刘彻任命接任丞相之位。建元二年 前139年,汉武帝刘彻因改革之事与窦太后矛盾加剧,窦太后一怒之下罢免了赵绾、王臧等人,窦婴也因支持汉武帝刘彻改革而被罢免。窦太后去世之后,窦婴也被疏远,后因至交灌夫与田蚡发生矛盾,窦婴为营救灌夫而与田蚡当堂廷辩,但在王太后压力下,灌夫仍被处死。后窦婴以汉景帝遗诏“事有不便,以廉价论上”为名请求觐见汉武帝刘彻,但却因遗诏并无副本,被以“伪造诏书罪”弹劾,并最后于元光四年 前131年十二月被处死。

image.png

  3、许昌:窦太后去世后失势,因治理丧事不利被罢免。许昌是西汉开国功臣柏至侯许温之孙,在窦太后与汉武帝刘彻因改革发生矛盾时,因支持窦太后的黄老治国政策,在丞相灌婴被罢免后,被任命为新的丞相。许昌因为是窦太后所任命的,所以也事事都听从太后的指示,没什么当作。到了建元六年 前135年,窦太后去世,许昌便也失去了靠山,随即便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汉武帝刘彻免职。

image.png

  4、田蚡:外戚身份担任丞相,窦婴被杀后惊惧而死。田蚡是汉武帝刘彻母亲王娡的同母弟,汉景帝晚年随着王娡的受宠,田蚡的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建元元年 前140年,窦婴被任命为丞相的同时,田蚡也被任命为太尉,后同样因支持汉武帝刘彻改革而被窦太后罢免。建元六年 前135年,窦太后去世后,随着许昌被罢免,田蚡开始担任丞相,然而担任丞相后却“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结果与窦婴和灌夫发生矛盾,虽然最后在王太后的支持下诛杀了窦婴和灌夫,但在两人被杀次年,即元光五年 前130年春,田蚡便因惊惧而患病,多方治疗无效,最后竟然就此惊惧而死。

image.png

  5、韩安国:御史大夫行丞相事,因受伤而被免职。韩安国自幼博览群书,先于梁王刘武幕下任中大夫,成为梁孝王身边的得力谋士,并深受汉景帝器重,刘武去世之后,韩安国因罪丢官,闲居于家。汉武帝刘彻即位后,韩安国通过贿赂田蚡,得以入朝为官,并一路升迁至御史大夫,后于田蚡死后,以御史大夫之位行丞相事,但不久便在给帝王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汉武帝刘彻无奈之下只好将其病免。后因在对待匈奴问题上与汉武帝刘彻有分歧,而一路遭贬疏远,最后于元朔二年 前127年因病去世。

image.png

  6、薛泽:在职数年没有功绩,但下场比大多丞相要好。薛泽是西汉开国功臣广平侯薛欧的孙子,史书对其记载相对较少,只知道其在韩安平被免职后担任丞相,任职期间所作所为并无记载,想来应该是没有什么当作,最后于元朔五年 前124年被免职。正如司马迁所言,“ 薛泽无所为,故无所恶,泽乃全性命,幸也”。

image.png

  7、公孙弘:首位以布衣升任丞相者,担任丞相六年薨于任上。公孙弘在汉武帝刘彻时因先后两次被国人推荐,被征为博士,因品行敦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吏事,又能以儒术缘饰文法,被汉武帝刘彻于元光六年 前134年晋升左内史,治理京畿,又于元朔三年 前126年接替张欧出任御史大夫。元朔五年 前124年,丞相薛泽被免职后,汉武帝刘彻欲任公孙弘为丞相,但按照汉制丞相应由列侯担任,汉武帝刘彻于是便加封公孙弘为平津侯,于是公孙弘不仅成为了西汉以来第一位以布衣升任丞相者,而且也是丞相封侯的第一人。公孙弘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后于元狩二年 前121年三月薨于任上,享年七十九岁。

image.png

  8、李蔡:任职期间政绩卓著,因侵占景帝园寝自尽。李蔡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堂弟,早年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击胡,后因功升任武骑常侍。汉武帝刘彻元朔五年 前124年,轻骑将军李蔡与卫青一同出兵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于此战立下赫赫战功,被汉武帝刘彻封为乐安侯,从此弃武从政,不久便升任御史大夫。元狩二年 前121年,公孙弘去世之后,李蔡被任命为丞相。担任丞相四年间政绩卓著,尤以协助汉武帝刘彻治吏、改币、统禁盐铁等项大计中成就最大,元狩五年 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占汉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询问,自杀而死。

image.png

  9、庄青翟:与张汤相互构陷,张汤自尽后牵连致死。庄青翟是武强侯庄不识之孙,汉文帝时袭爵武强侯。汉武帝刘彻时曾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李蔡自尽身亡后,庄青翟被任命为丞相。当时,御史大夫张汤也有意相位,因而在庄青翟担任丞相后,两人矛盾日益尖锐,相互构陷不止,后来庄青翟与三长史朱买臣、王朝、边通等人合谋,成功扳倒张汤,张汤为汉武帝刘彻留书一封后自尽。汉武帝刘彻看了张汤书信后明白张汤之死有冤,心生悔意,遂抓捕杀死朱买臣、王朝、边通,丞相庄青翟亦连坐下狱,仰药自尽。

image.png

  10、赵周:任职期间记载较少,后因履职不力入狱后自杀。赵周是楚国太傅夷吾任之子,其父被楚王刘戊杀死后,于汉景帝中元二年 前148年因因父功封侯。汉武帝刘彻元鼎二年 前115年,庄青翟被杀之后,时任太子太傅的赵周被任命为丞相。元鼎五年 前111年九月,朝廷祭祀宗庙,列侯奉命贡献黄金,并由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先后有一百零六人因此被剥夺爵位。九月初六,赵周因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弹劾入狱,最后自杀身亡。

image.png

  11、石庆:在职九年却只是摆设,谨小慎微最后因病去世。万石君石奋之子。元狩元年 前122年,汉武帝刘彻册立刘据为太子,并为其选拔老师,时任沛郡太守的石庆因此升任太子太傅,并于七年以后,升任御史大夫。元鼎五年 前111年,赵周入狱之后,汉武帝刘彻任命石庆为丞相,册封为牧丘侯。在职期间,桑弘羊、王温舒等人大权在握,而忠厚、谨慎的石庆虽然是丞相,但更多只是个摆设。石庆在职九年,根本没有能力和权力来履行职责,好不容易弹劾了一次天子近臣,结果自己反而获罪,无奈之下只好继续谨小慎微。太初二年 前103年,石庆去世,朝廷赐他谥号为恬侯。

image.png

  12、公孙贺:被迫坐上丞相之位,后因巫蛊之祸冤死狱中。早在汉武帝刘彻刘彻为太子时,公孙贺便是太子舍人,汉武帝刘彻即位后晋升太仆,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凭军功封为南奅侯,亦因酎金失侯。太初二年 前103年,石庆去世之后,在汉武帝刘彻的强硬命令下,公孙贺被任命为丞相,封葛绎侯。征和元年 前92年,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因不守法纪被捕,当时汉武帝刘彻正为抓捕“以武犯禁”的朱安世而恼火,公孙贺为救儿子遂自请抓捕朱安世。朱安世被抓后,却在狱中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以巫蛊诅咒天子,汉武帝刘彻一怒之下将公孙贺下狱,并冠以兴利弟子宾客不顾黎民死活等多条罪名,结果公孙贺、公孙敬声父子死于狱中,而“巫蛊之祸”也就此被引发。

image.png

  13、刘屈氂:“巫蛊之祸”后意图另立太子,事发后被腰斩处死。刘屈氂是汉景帝刘启之孙,汉武帝刘彻刘彻之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屈氂在拜相之前任何官不详,在丞相公孙贺被捕下狱后,刘屈氂由涿郡太守升任左丞相,封澎侯。征和二年 前91年,“巫蛊之祸”全面爆发,太子刘据因受江充诬陷又无法自证,遂起兵杀死江充,攻进丞相府,刘屈氂仓皇逃走并派长史向汉武帝刘彻报告,武帝下诏命刘屈氂平叛,结果大批官员被杀,死者多达数万人。征和三年 前90年,由于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死,刘屈氂便暗中勾结贰师将军李广利准备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其夫人却被内者令郭穣密告有诅咒汉武帝刘彻的行为,武帝下诏彻查之下刘屈氂和李广利的阴谋彻底败露,刘屈氂本人被汉武帝刘彻装在运食物的车上示众,然后押往长安东市腰斩。

image.png

  14、田千秋:因替太子诉冤升任丞相,为相十二年病逝于任上。田千秋是战国时田齐后裔,原为高寝郎,供奉高祖陵寝,在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后,田千秋上书诉冤,让汉武帝刘彻深有同感,遂被提拔为大鸿胪,数月后刘屈氂下狱,田千秋又被提拔为丞相,封富民侯。田千秋为人谨厚持重,汉武帝刘彻临终之前,以田千秋和霍光等人辅佐昭帝刘弗陵,汉昭帝即位之后,因霍光日渐势大,田千秋只得退避三舍,后于始元六年 前81年主持召开盐铁会议,又于元凤元年 前80年平定燕王刘旦之乱,逮捕上官桀。元凤四年 前77年,担任丞相十二年的田千秋病逝于任上,谥号定侯。

  以上便是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的十四任丞相,就结局而言大多下场不好,不同之处在于早期的丞相多因与皇权相争而死于权力斗争,而后来的丞相则多因获罪被杀,只有少数几人能够得以善终。

大将军卫青死后 汉武帝刘彻何要诛杀卫氏家族?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秦国丞相李斯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

为什么沙丘变节?丞相在秦国是个高危职业!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公元前210年,南巡途中病死沙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中书府令非预约性地拜访了丞相李斯。二人同朝为官多年,相识已久,但这次赵高可不是来喝茶闲聊的。他怀揣一个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惊天阴谋:说动这位朝廷眼下最有权势的人物与自己一起篡改遗诏,将先帝属意并广得军心民心的皇位继承人长子和战功卓著的大将赐死,另立皇幼子为帝。 这看起来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帝对李斯恩重如山。李斯原是一县政府的不得志小公务员,30多岁才移民到秦国,最初不过在相府当个文案秘书。是秦王慧眼识才,将他一路提拔至丞相,且“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与皇室结成利益共同体。对始皇的知遇之恩,李斯念念不忘,辅佐成就统一天下之伟业,留下“千古一相”的美名。赵高虽是巧言之人,但李斯更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兼雄辩高手。当年他冒死上书“谏”,硬是说服了一向刚愎自用的秦王收回成命。赵高想凭“忽悠”搞定李斯,应该比登天还难。 可让历史惊诧的是,争辩了没几个回合,李斯居然乖乖就范。的丧钟就此敲响。 2000多年来,后人无不将李斯沙丘变节的原因归结为一个“贪”字:贪恋已得的权势富贵,保住自己的相位。诗人胡曾为李斯墓题的诗句,“功成不解谋身退,直待咸阳血染衣”,代表了世人的普遍看法。 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李斯!当时李斯已70多岁,在那个年代已属古稀之人了。作为大儒荀子的高足,李斯深知盛衰相循的哲理。他何苦要以大逆不道、背叛先帝的巨大代价,换一个没几年干头的相位呐? 其实,若稍稍考察一下秦国的政治制度和官场生态,就不难发现,李斯沙丘变节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一个“怕”字。 李斯怕的,当然不是小小的“办公厅机要秘书长”赵高和本与皇位八竿子打不着的胡亥,而是赵高点出的严酷事实: “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李斯列传》 真是字字惊心啊!赵高是小人,但此番话却句句是真。,这位李斯最尊崇的法家先辈,原亦外籍人士,靠着的宠信,铁腕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可老王一死,就被新君以谋反罪车裂除掉。另一位,本是商业巨子,凭着高超的政商运作,楞是把在别国当人质的秦始皇之父由“垃圾股”炒成王位继承人,从而为嬴政继位铺平了道路。吕不韦当政期间,大搞“春秋”等文化工程,为秦国扩张“软实力”,李斯本人就是在那时被他引进并推荐给秦王的人才。可“吕伯乐”后来也在劫难逃,被曾尊他为“亚父”的秦王嬴政罢相,赶回边远的封地。几年后纵使,嬴政仍不放过,派使者千里迢迢,用一杯御赐毒酒要了他的老命。还有为秦国强盛立下的名相、、等,也遭秦王猜忌,幸好他们及时察觉出走他国,方才保住性命。 丞相在秦国咋就成了高危职业了呢?都是法家惹的祸 自秦国重用商鞅以法家理念治国,秦王便获得了绝对的专制特权,过上了各国君王中最爽的日子。“天下,皆决于上”。他不仅不受下民的监督,也没有统治阶级内部诸侯、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制约。难怪继位的新君对商鞅个人恨之入骨,但对商君之制却受之若饴,照行不误。在无限制的君权下面,根本没有独立司法制度存在的余地。臣民的获罪生杀予夺,只在君王的一念之间。丞相统辖百官,总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若既有才干政绩又有,那可是对至尊皇权的最大威胁。因此,失去秦王的宠信,丞相就大难临头了。即使想回归平头百姓也不可得,必得将你肉体消灭,斩草除根。因为你的门生故吏还在,影响力还在,的可能性就在,君王怎能放心? 法家开创的这种绝对专制制度,把丞相活活变成了君主老虎身边的猎物。君主的宠信,是丞相和其他高官们唯一的护身符。始皇暴卒,李斯的护身符也随之突然作废。它会被可能的新皇扶苏续签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正是李斯恐惧之源 李斯与扶苏素无私交,且政见相左。李斯曾力挺秦始皇“”,扶苏却苦谏阻止,为此还被父皇一怒之下赶到蒙恬统帅的长城兵团“下放锻炼”。若放在的别国,李斯大不了在新主上台之后“被退休”,回老家安度晚年。可在尊崇法家的秦帝国,李斯却只有死路一条。在法家的政体设计里,没有丞相的“退场机制”。因此,保宠保相位即是保命,而且是保全家族的命。李斯,本人又曾任秦国最高司法长官廷尉多年,对这血迹斑斑的“丞相落难史”岂能不知?他本与扶苏有隙,且从政数十载,哪能没有一点把柄落在政敌手里?若新皇再翻出韩非遭他谗言遇害的老账一起清算,李斯又将如何自处?甘茂、范雎、张仪当年尚可亡命他国,可如今大秦天下一统,他又有哪里可逃呢?就算李斯不惜自己这条老命,可秦有“夷族”和“连坐”的酷法,他子孙及三族百余口人身首异处的后果他不能不管吧?难怪一经赵高点明,李斯就方寸大乱,最后竟不顾丞相的脸面,哭将起来。 他是真的怕了,是那种胆颤心惊的怕。与其说是惧怕扶苏,不如说是惧怕秦国那种没有司法独立的专制制度。此刻赵高带来胡亥让他续任丞相的许诺,无疑就是对他整个家族的免死牌,李斯又怎能拒绝它的诱惑呢? 以严刑峻法让高官们人人自危,在皇权面前恐惧颤抖,并不纯粹是秦王的个人性格和作风使然,而是法家体制设计的本意。只有这种渗入骨髓的恐惧,才能使高官们绝对屈从于君王的绝对权威,不敢有谋逆犯上的非分之想。这就不难理解,在秦廷上下,“惧怕”成了一种流行病。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君王翻脸,没有一个公正独立的司法制度来作他们的挡箭牌。大将,这位中的最后顶梁柱,就是害怕赵高向进谗言获罪,竟投降了被他在作战中杀死叔父的劲敌。而赵高本人,也是因为与扶苏的心腹蒙恬有仇,害怕扶苏上位后遭报复,才策动了沙丘政变。后来因为惧怕二世问他镇压反秦义军不力之罪,竟索性将他当年拼死拥立的新皇一刀杀掉。当下层老百姓如这些戍卒们面临误期杀头的危险,出于恐惧的时候,的大秦王朝的日子就到头了。原本是确保皇权永续的设计,却导致了二世而绝的后果,这恐怕是法家先贤们所始料未及的。 李斯出于惧怕而变节,后又为得到新君恩宠,不仅对秦二世与赵高滥杀公子公主、功臣良将装聋作哑,还怂恿二世纵情享乐,暴虐百姓,推行严厉的督责法,“轻罪重罚”,把这种专制体制造成的恐惧变本加厉地施加到人民头上。结果两年不到便激起势如燎原的反秦大起义。在恐惧的驱使下,李斯一手将自己呕心沥血服务了几十年的秦王朝推下了覆灭的深渊。 然而,李斯后来还是被秦二世处死了,且死得很惨:腰斩,夷三族。罪名和他的倒霉前任们一样:“谋反。”朝野上下无不认为李斯冤枉,可没用。皇帝口含天宪,帝国的法律和司法官员不过是他任意解释的条文和贯彻自己意图的傀儡。在专制皇权这头巨兽面前,李斯和他以下的臣民们早已变成了毫无保护的软体动物。 讽刺的是,李斯本人就是这头巨兽的狂热打造者之一,为中国政体植入了遗害后世历代的极权专制基因。正是他,在后带头将秦王升格为个人权力登峰造极的皇帝;正是他,力主废分封,立郡县,将皇权的掌控力直达基层;也正是他,建议始皇帝废除了培养他本人成长起来的私学制度,推行“以吏为师”,完全吞没了学术自由、民间议政的空间。那残忍至极的腰斩、夷三族酷刑,恰恰就是他在任廷尉时为皇帝威慑天下而引入正式法典的。 历史和李斯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临刑前,李斯看着即将和他共赴黄泉的儿子,长叹道:“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言罢,父子相对痛哭。 秦帝国的背影早已消失在遥远的历史地平线下,可李斯父子的悲声人们至今记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汉武帝丞相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