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赵肃侯:赵国第五任君主,继位后有采取了哪些行动?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赵肃侯赵语,嬴姓赵氏,名语。战国时期赵国第五代君主,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武灵王赵雍之父。在位共24年,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肃侯赵语十七年(前333年)对魏、齐两国联合互尊为王一事不满,包围魏国北部(河南内黄西),不克,被迫撤军。在南、北边境、漳水和滏水之间筑起长城。在位二十四年卒,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锐师一万人,参加葬礼。其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赵雍。

  人物生平

  继承君位

  赵肃侯,帆叶网,嬴姓赵氏,名语,是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成侯赵种在位时,将儿子赵语立为太子。赵成侯赵种二十五年(公元前350年),赵成侯赵种去世,公子赵緤和太子赵语争夺君位,赵緤失败,逃奔韩国。 于是太子赵语即位,是为赵肃侯赵语。

image.png

  夺地平叛

  赵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赵肃侯夺取晋君的封地端氏县(今山西沁水东北),将晋君迁居到屯留(今山西屯留南)。

  赵肃侯二年(公元前348年),赵肃侯和魏惠王在阴晋(今陕西大荔东)会见。

  赵肃侯三年(公元前347年),赵国的公子赵范起兵作乱,袭击赵国的都城。赵肃侯派兵镇压叛乱,赵范战败而死。

  征战诸侯

  以赵肃侯六年(公元前344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齐国,夺取齐国的高唐(今山东高唐东北)。

  赵肃侯七年(公元前343年),赵国的公子赵刻率军攻打魏国的首垣(今河南长垣东北)。

  赵肃侯十年(公元前340年),赵肃侯联合齐国攻打魏国。

  赵肃侯十一年(公元前339年),赵肃侯再度派兵攻打魏国。

image.png

  赵肃侯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赵肃侯下令修建寿陵。

  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赵肃侯派兵攻打魏国,包围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但没有攻克下来。同年,赵肃侯下令建造长城。

  赵肃侯十八年(公元前332年),齐国联合魏国攻打赵国,赵肃侯下令挖开黄河大堤放水淹灌齐、魏联军,齐、魏联军撤走。

  因病去世

  赵肃侯二十四年(公元前326年),赵、韩联军包围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同年,赵肃侯去世,其子赵雍即位,是为赵武灵王赵雍。 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明为吊唁,实为示威。

赵国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哪位?两大名将都是被她搞垮的!

灭亡的罪魁祸首是谁?两大名将都是被她搞垮的!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历史,风云激荡,人才辈出。 不知是战乱频繁的年代造就了英雄,还是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无论如何,改变历史走向的这些历史人物,都推动了整个时代的进步。 这些英雄人物有变法强国的、,有的、,有名噪一时的、,有战无不胜的、,还有励精图治的和灵王等等,数不尽的英雄,让这段的历史更为鲜活。 当然,历史不仅仅是英雄才能创造的,能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的也不仅仅是英雄,还有可能是小人。 历史是无数偶然事件下的必然,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往往能引起无法承受后果,就如蝴蝶效应一般,历史中很多原本不起眼的小人物,往往也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所在。 比如说赵国的郭开。 加速赵国灭亡的卖国贼郭开有多厉害?凭借一己之力,搞垮2位战国名将。 为何廉颇和李牧同为名将却都败于朝堂,被郭开玩弄于鼓掌之中?只因小人得势,则必然是英雄末路,关于郭开的故事,我们还得从说起。 宠臣即忠臣。 战国末期,秦国在秦王政的统治下,东出兼并六国已犹如离弦之箭,山东六国为之恐惧,赵国作为秦国重点打击的对象,更是举步维艰,但所幸的是赵国在军事实力上,尚有一战之力。 中,秦、赵各占两位,也足见赵国独自抵抗秦国十余年,其实还是有资本的,但名将再多,亦挽救不了濒临覆灭的赵国,因为赵国的朝堂早已腐败,赵国的最高领导人自赵武灵王之后,也一代不如一代。 到了赵悼襄王时期,赵国灭亡已经成为了不可挽救的必然事件,因为赵悼襄王最信任的人是自己当太子时候的伴读郭开,此人什么本事也没有,但是的功力却炉火纯青,深得赵悼襄王宠信。 赵悼襄王死后,他的儿子赵王迁继位,赵王迁最信任的人还是郭开,因为郭开是赵王迁的老师,品行不端的赵迁从郭开身上学到了很多阴谋诡计,并且郭开在赵王迁继任为赵王一事上也立下了,所以没有本事却备受宠信的郭开就成为了赵悼襄王和赵王迁心中最大的忠臣。 逼走廉颇。 廉颇和一文一武的组合,陪伴赵国度过了一段黄金时期,将相和的佳话也被传颂至今,但时光总会拖着人老去,任用廉颇和蔺相如的去世了,前夕,蔺相如也跟着赵孝成王去了,赵国从此进入了赵悼襄王时期,郭开也因此得势。 但老将廉颇在赵国的日子却不好过了,因为廉颇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当面呵斥了郭开,就是这次呵斥,让郭开一直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总想着报复廉颇,但却苦于没有机会,只能忍,直到赵悼襄王继位,郭开觉得时机已经成熟。 正当廉颇奉命攻打魏国,并且占领了几座城池的时候,郭开趁机给赵悼襄王进献谗言,说廉颇拥兵自重,本来也看廉颇不爽的赵王,立即派乐乘去接廉颇的兵权,但廉颇哪肯轻易妥协,于是派兵攻打乐乘,此战的结果廉颇赢了但却逃了,乐乘输了也逃跑了,也就是说郭开让赵国一次损失了两员大将。 事情还没完,因为赵悼襄王去世王迁继位,面对秦国的进攻,赵王迁想到了老将廉颇,想要重新用他,但是郭开怕廉颇回来会威胁到自己,于是买通了去见廉颇的使臣,这位使臣给赵王回复廉颇已老,不能用了,自此一代名将廉颇彻底被郭开毁了。 馋杀李牧。 如果说郭开逼走廉颇让人气氛的话,那么他馋杀了李牧则让人咬牙切齿,战国末期,一直为赵国戍边的李牧则成为了秦国的劲敌,因为李牧凭借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屡次打退了秦国进攻。 军事上一旦失利,秦国会立即动用金钱战,面对李牧的神武,大量的金银珠宝源源不断地从秦国被运到了郭开的府中,郭开看着的奇珍异宝,哪里还会想着国家大义,于是关于李牧要造反投秦的消息,瞬间从传到了赵王迁的耳朵里。 赵王迁本就对李牧有芥蒂,现在听着郭开的谗言,信以为真,立即撤掉李牧的军权,紧接着拒绝交出兵权的李牧被赵王迁给杀死了,关于李牧的死向来有很多版本,我们暂只说其中一种。 李牧死后,大举攻赵,赵国无法抵挡,郭开建议赵王迁投降,并且毫不犹豫就和秦国人穿了一条裤子,秦军占领邯郸之后,秦王政认为郭开有大功,还把他拜为上卿,但是此人极为贪婪,因为他的丞相府下还埋着很多金银珠宝,郭开就想着把钱带到秦国去享受,但是在拉着财宝回秦国的路上,却遇到了强盗,郭开也落得惨死的下场,可谓罪有应得。 飞鱼说: 加速赵国灭亡的卖国贼郭开有多厉害?凭借一己之力,搞垮2位名将,可以说郭开的一张嘴,胜过强秦的,都打不过的李牧,王齕都攻不下的廉颇,却被郭开轻轻松松玩弄于股掌之中。 为何廉颇和李牧同为名将却败于朝堂?因为小人得势,则必然是英雄末路,自古以来最能致英雄于死地的都不是来自敌人的明枪,而是来自背后小人的暗箭。 其实,郭开能在赵国只手遮天,还是因为赵王的昏庸无能,几代赵王的亲小人、远贤臣,这是赵国走向末路的根本原因,既然政治已经腐败,国家衰亡亦在情理之中。 不过话又说话来,秦国对于六国君臣的离间为何每次能都达到奇效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山东六国旧贵族的政治,让君王十分忌惮臣子的权力会尾大不掉,而秦国经后的布衣政治,让秦国君王没有这层顾虑,因为布衣没有权势,形不成势力,更威胁不了君王。 对此,您怎么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安平本来就是秦国的将领 为什么最后要投降赵国呢

还不知道:秦将郑安平为什么投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秦国自变法开始建立二十等级的军功爵位制以后,在鼓励士兵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同时,也对临阵脱逃、投敌叛国等负面事件处以严刑峻法,动不动就可能会被判刑,处死,甚至株连九族,所以秦军素以英勇善战和不怕死闻名于诸侯。历史上很少听到有秦军投敌叛国的事件发生,但有一次例外,那就是郑安平在邯郸之战中率二万秦军投降了赵国,成了秦国历史上的一块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疤,可以说简直就是秦国的奇耻大辱。 英勇善战的秦国军队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郑安平的发迹史,他本来只是丞相(魏齐)府里的一名普通的守门人。有一次,尚处于落魄之中的范睢(后来成了秦国一代)被主人须贾诬陷遭到魏齐的鞭笞以后,几乎奄奄一息,只得装死以求活命。郑安平在目睹了范睢的遭遇以后,对其深表同情,两人这一来一去便聊上成了朋友,后来在郑安平的操作下,范睢偷偷地躲在秦国使者王稽的车子里逃到了秦国。 范睢的恩人王稽和郑安平 到秦国以后,范睢一展平生所学,其满腹才华得到了的欣赏和肯定,被拜为秦相,封为应侯。所谓知恩图报,范睢趁机举荐了自己曾经的救命恩人郑安平为秦国将军,王稽为河东郡手。就是这样,郑安平也经历了从一个普通守门人到秦国将军的完美蜕变。 秦国将军 秦赵长平之战以后,白起本想乘胜一举攻灭赵国,结果在范睢等人的阻扰下不得不停止了进攻,也给了赵国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等秦王想再次进攻赵国时,白起因故推辞不出(据说是因为白起从不打无必胜把握之战,他认为长平之战后是最佳灭赵时机,一旦错过以后便很难取胜),引得秦王忌恨,不久便被赐死。白起死后,秦王任命五大夫为将进攻邯郸,结果果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邯郸久攻不下,秦军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秦王不得不临阵换将,派老将王龁(hé)接替王陵,同时选派郑安平率两万人增援前线。 邯郸之战 这时候,秦国的敌人是赵、魏、楚三国联军,其中赵国的军队由统领,魏国的军队由刚刚“窃符救赵”的统领,的军队由被“自荐”请来的春申君黄歇统领,也就是说资质平平第一次上前线的秦将郑安平所面对的是“”中的三个,胜负未经交手便已经知道结果。两军交战后,郑安平果然就很快就中计导致他手下的秦军两万被联军十几万包围。 战国四公子 此时,的郑安平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拼死抵抗,以自己的身死来换得家人(还包括举荐人范睢)的保全,另一条则是投降,以株连九族的罪名来换得自己的苟活于世。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最终贪生怕死的郑安平还是选择了率众投降,因此还封他为。消息传回国内,秦国上下深以为耻,秦相范睢更是觉得无脸见人,主动向秦王,秦王念及范睢功高,不忍伤害其感情,于是下令:“有敢于议论郑安平事的,一律按郑安平的罪名治罪。”但是郑安平留在秦国的家人还是被灭了九族。 秦相范睢 郑安平虽然换得了一时苟活,但是终因愧疚不久便抑郁而终,正是像郑安平这样无数的小人物,才一步步造就了我们现在丰富多彩的历史。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郑安平,在自己被大军包围而且突围无望时,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赵国赵肃侯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