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乾隆皇帝临死前还有多少妃子 她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乾隆和妃子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89岁驾崩时他的妃嫔都健在吗?那健在的妃嫔最终结局如何?

  乾隆一生活了89岁,一直到临死的前一年88岁的乾隆还老当益壮的纳了两名十四五岁的秀女做妃嫔。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位,既然是最长寿那他的妃嫔数量也非常多,乾隆一生后宫妃嫔人数多达43人,即便在88岁的年龄还在当新郎,而且由于乾隆的待机时间还超长,他的很多妃嫔都没活过他,那么他去世时还有多少妃嫔健在?结局又如何呢?

  清朝自康熙之后就定下了规矩,先皇驾崩之后,生前的妃嫔大致有两条出路,一条路是如果已生育了皇子的妃嫔,可以出宫跟随自己的儿子居住,由儿子给其养老;另一条路就是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那就留在紫禁城中,由现任皇帝安排在紫禁城中慈宁宫、寿康宫、宁寿宫、寿安宫这些专门给先皇妃嫔养老的宫殿统一赡养终老。

  乾隆去世时他的43位妃嫔中有9人还健在,这其中包括了在乾隆88岁新娶的那两位十四五岁的秀女妃嫔,而这些九位妃嫔都没有为乾隆生育子嗣,因此在乾隆去世之后她们都由嘉庆在宫中赡养终老,而嘉庆对她们的安置也完全看她们与嘉庆私人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安置。

image.png

  先从贵妃级别说起,在乾隆去世时,他的后宫中已经没有比贵妃级别再高的妃嫔了。乾隆去世时地位最高的妃嫔是颖贵妃巴林氏。

  巴林氏比乾隆小了20来岁,她是蒙古人,出身蒙古八旗。巴林氏具体的入宫年份已经不可考证,但是有记载她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已经晋封为那常在,三个月之后就很快被晋升为那贵人,之后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就被晋封为颖妃,晋封的速度非常快,也足以说明了乾隆对其比较喜爱。

  之后到了嘉庆三年(1798年)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下旨晋升已经年近七旬的颖妃为颖贵妃,她也成为当时乾隆后宫中唯一的贵妃。

  在乾隆去世之后,嘉庆对颖妃巴林氏也非常不错,这就因为颖妃是嘉庆的亲弟弟乾隆第十七子永璘的养母。

  嘉庆和永璘都是乾隆最喜爱的妃子令妃也就是后来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所生,令妃死的比较早,因此嘉庆和永璘自幼分别被交给婉妃和颖妃抚育。

  按照清宫规矩,像颖妃这般有养子永璘的人在先皇驾崩后,也是可以出宫由养子永璘赡养终老,但是嘉庆十分感念颖妃抚育幼弟永璘的恩德,因此一再挽留颖妃在紫禁城中让自己侍奉她终老,而颖妃也与婉妃关系亲密不舍离开,所以最终她和婉妃一起居住在寿康宫中养老。

image.png

  不过颖妃在乾隆去世一年多之后的嘉庆五年(1800年)就跟着乾隆去了,享年70岁,虽然嘉庆对她很不错,但是她并没有享受多久。

  乾隆后宫妃嫔中最受嘉庆尊崇和礼敬的就是与颖妃关系亲密的婉妃陈氏。她出身于普通汉人士族家庭,家族连汉八旗都算不上,是标准的汉人。

  婉妃陈氏仅比乾隆小了5岁,她在雍正时期就以侍妾的身份嫁给了还是皇子的乾隆,是乾隆最早起潜邸侍妾之一。

  虽然婉妃资格很老,但她可能为人比较朴实,不太会来事,长相也比较一般,总之她没有获得乾隆的喜欢,嫁给乾隆70多年都没有生过孩子,而且家族都没有受到乾隆抬入八旗的待遇。

  在清朝皇帝如果喜欢一个汉人妃嫔,通常都会将其娘家抬入汉八旗,享有八旗贵族的身份,乾隆后宫中与婉妃出身相似的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家族都是非汉八旗的汉人出身,她们受到乾隆宠爱之后,整个家族都受恩宠,被抬入汉八旗旗籍获得八旗贵族的身份,而婉妃家族却没有这般待遇,这也说明了她并不得乾隆喜爱。

  而且婉妃的地位晋升都十分艰难,乾隆继位之后先是晋封她为陈贵人,后来在乾隆十四年(1749年)被晋封为婉嫔,但是婉妃在嫔级这个位置上一熬就是四十多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乾隆集体将后宫妃嫔晋级的时候,乾隆似乎才想起来,这位跟随自己60多年的女人好像都被自己忽略了,于是乾隆念旧晋升她为婉妃,此后一直到乾隆去世,婉妃没有再得到晋升。

  虽然乾隆不是很喜爱婉妃,但是他却把自己秘密立为继承人的儿子嘉庆交给了婉妃来抚育,这也说明了乾隆可能早就给婉妃想好了后路,如果自己去世了,那么出身低微还不受宠的婉妃肯定凄惨无比,但是让她抚育皇位继承人,也为她日后养老铺好了路,这么看来乾隆虽然不是很喜爱婉妃,不过对她还算是比较念旧情,毕竟婉妃从潜邸时就开始跟随他了。

  乾隆的苦心安排没有白费,据史料记载,婉妃为人忠厚朴实,抚育嘉庆时更是尽心尽责对其极为宠爱,待嘉庆就如亲生儿子一般。所以嘉庆继位之后对养母极为感恩,乾隆去世不久,嘉庆就晋升养母为皇考婉贵妃。

  婉贵妃的地位当时在皇宫中几乎等同于皇太后,嘉庆对养母婉贵妃是极为尊崇,有一次工部官员没有遵照抬头制度将“婉贵太妃”抬写两格以示尊重,这事被嘉庆发现之后,嘉庆大怒,上至工部尚书琳宁及左侍郎英和,下到郎中永祚等人均受到罚俸的处罚,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嘉庆对于养母的尊崇还是非常到位的。

image.png

  在嘉庆十二年(1807年)婉贵妃才去世,享年92岁,她是乾隆后宫妃嫔中寿命最长的妃嫔,也是清朝历史上寿命第二长的妃嫔,仅次于活了97岁的康熙定嫔。

  这是贵妃级别的两位妃嫔,接下来说一说妃这个级别。乾隆去世后还有三位妃级别的后宫,分别是惇妃汪氏和芳妃陈氏以及晋妃富察氏。

  惇妃汪氏比乾隆小了35岁,她的家族是正白旗汉军包衣出身,身份地位低微,但是她比较受乾隆喜爱,不过乾隆对她的喜爱并不是喜爱她本人,而是喜爱她所生的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可以说惇妃是母凭女贵。

  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最喜爱的小女儿,她也就是嫁给大贪官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那位公主。乾隆曾经非常宠爱她,甚至曾经对她说过如果她是男孩,自己必定将皇位传给她。

  惇妃之前是惇嫔,就因生育了十公主才被晋封为惇妃。惇妃最初入宫的时候被封为永常在,当时她地位低下,对其他妃嫔和宫女太监都非常客气,待人温和,但是随着女儿十公主的出生,她地位也一路晋升到了惇妃,乾隆因十公主经常去她的寝宫,惇妃开始逐渐受宠,她的本性脾气也逐渐暴露出来。

  此后惇妃逐渐有原来的温柔可亲变成了恃宠而骄,狂妄无忌之人,她对服侍自己的宫女太监随意殴打,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时,惇妃将自己寝宫中的一名宫女殴打致死。

  在清朝皇宫中的宫女可并非普通人家出身,大多是八旗子弟,还有不少有身份地位的宫女都是出自八旗贵族家庭,因此惇妃殴打宫女致死的事在当时影响很大。

image.png

  乾隆对此十分生气,于是将惇妃降为惇嫔,并褫夺了她抚育十公主的权利,并且命惇妃的家人掏巨款补偿被害宫女的家人,乾隆还为此下诏警告其他妃嫔和皇子公主以及一些王公贵族,让他们不可随意凌虐下人,乾隆此诏一出受到了当时各阶层的称赞,都认为乾隆算是难得的仁君。

  惇妃家里掏了巨款赔偿之后,十公主又经常哭着找娘,于是乾隆只得将十公主交还惇妃抚育,并恢复了她的惇妃级别。

  后来惇妃宫中又发生了一名宫女自缢未遂和一名宫女险些被殴打致死的事情,再加之惇妃的叔叔马兰镇总兵满斗依仗外戚身份,在民间强抢民女,杀其父占其女,乾隆盛怒之下直接将满斗赐死。

  这些事都使得乾隆越来越反感惇妃,如果不是有十公主在,恐怕惇妃早就被乾隆打入冷宫了,所以乾隆对惇妃越发不喜爱,也没有再晋升她的身份地位,而且在十公主与丰绅殷德大婚时,乾隆都禁止十公主与丰绅殷德向惇妃行跪拜之礼。

  所幸的是十公主性格没有随母亲惇妃,她的性格与父亲乾隆更相近,十公主为人非常有远见,且待人随和,乾隆十分喜爱这个女儿,连嘉庆也十分喜爱这个妹妹,嘉庆正是当初看在妹妹十公主的面子上才没有因和珅之事追究丰绅殷德,并且还给和珅留了全尸。

  因为对妹妹十公主的喜爱,所以嘉庆亲政之后,对惇妃还算是比较不错,将她留在紫禁城中养老,嘉庆十一年(1806年),惇妃去世,活了61岁,也算是得享天年了。

  芳妃陈氏是汉人,家族出身地位应该并不高,在乾隆后宫中存在感也不是很强,入宫时封为明常在,后来晋封为明贵人,此后一直没有再晋升,一直到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被乾隆集体提升妃嫔登基,象征性的晋升为芳嫔。

  后来在嘉庆三年(1798年)乾隆临死前晋升为芳妃,嘉庆亲政后对她算是一般吧,毕竟她的存在感不强,也始终没有晋升她的级别,嘉庆六年(1801年),芳妃逝世,享年52岁。

  晋妃富察氏比较凄惨,为什么说她凄惨,因为她就是乾隆在88岁临死前一年纳的那两名十四五岁的秀女之一,所以想象一下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嫁给一位88岁都能当自己爷爷的人,那是什么感觉,而且88岁老头第二年还就翘辫子了,十五六岁就开始守寡,因此想想这位晋妃富察氏凄惨不凄惨吧。

  晋妃富察氏出身满洲贵族,其实按辈分来说乾隆还真是她的爷爷,晋妃富察氏出身沙济富察氏,她是乾隆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侄孙女。

  晋妃富察氏是康熙临终前留给雍正的顾命大臣大学士马齐的曾孙女,而富察皇后是马齐的亲侄女,因此来说富察皇后是她的姑奶奶,按这个辈分那乾隆就是她的姑爷爷。

image.png

  本来当初晋妃富察氏被选入宫中当秀女应该嫁给的是嘉庆,但是可能是因为长相或者其他原因嘉庆没相中她,而嘉庆当时考虑到父亲乾隆年纪老迈,服侍他的妃嫔都已经五十岁朝上了,应该给他换两个年轻有活力的女孩服侍,于是就把晋妃富察氏选到了乾隆后宫之中。

  结果不到一年乾隆就去世了,可怜晋妃富察氏才十五六岁就开启了守寡之路,乾隆去世后嘉庆对富察氏也不是很好,毕竟嘉庆比她还大了不少,即便她家族出身高贵,在嘉庆朝她的级别也没有得到晋升。

  嘉庆去世之后,道光继位,晋妃富察氏就成了当时唯一还健在的乾隆妃嫔,道光年纪和她差不多,于是道光下旨晋升她为皇祖晋妃。

  在道光三年(1823年)晋妃去世,关于晋妃的年纪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按照推断估算来看她去世时应该在40岁左右,她是乾隆妃嫔中最后一位去世的人,也是最后一位入葬乾隆妃嫔陵寝的人。

  再往下说就是嫔一级的人,乾隆去世时后宫中嫔这个级别只有一人那就是恭嫔林氏,这位恭嫔林氏是汉人出身,在乾隆后宫中存在感不强,她和婉妃一样都是乾隆早期后宫妃嫔,跟了乾隆很多年,一直都只是贵人。

  恭嫔林氏也是在乾隆五十九年这一年乾隆集体晋升妃嫔等级时,才被晋升为恭嫔,此后一直到乾隆去世之后嘉庆掌权都没得到晋升。

  不过恭嫔虽然存在感不强,但似乎乾隆也曾经宠幸过她一阵,因为恭嫔的家族就是普通汉人,而乾隆却硬是将她的家族全部抬入镶黄旗汉军,所以这说明了乾隆曾经有一阵比较宠幸她,因此才会给她的家族抬籍。

  但是整体来说恭嫔确实在乾隆后宫中没有太多存在感,而且还和嘉庆的关系处的很一般吧,嘉庆十年(1805年)恭嫔去世,享年73岁,而在乾隆去世后恭嫔也应该是在60多岁了,按资排辈也应该在乾隆死后晋升一级,但嘉庆却并没有晋升她,所以这说明她与嘉庆的关系处的并不是很好。

image.png

  最后要说的就是贵人这一级别,乾隆在去世时常在这个级别已经没有人了,毕竟当初从常在就跟着乾隆的人早已经晋升,而乾隆88岁那年纳的那俩位小女孩起点很高,直接就是贵人起步,因此乾隆去世时他后宫中已经没有常在这个级别的妃嫔了。

  乾隆去世时后宫妃嫔只剩三位贵人,分别是鄂贵人西林觉罗氏、白贵人柏氏以及不知姓名的寿贵人。

  先说说这位不知姓名的寿贵人,其实她就是乾隆88岁那年和晋妃富察氏一同被嘉庆送到乾隆后宫中的另外一位小女孩。她和晋妃富察氏都算是苦命的女孩了,嫁给了甚至比自己爷爷还大的乾隆,而且不到一年还就守寡了。

  史料中对寿贵人几乎没有过多记载,只有她的封号和记载了她在嘉庆十四年(1809年)去世,连她的生辰都没有,但是估计她去世时应该年仅20多岁,算是红颜薄命了。

  鄂贵人西林觉罗氏也是乾隆早期妃嫔之一,她很早就成为常在入宫侍奉乾隆,但是她并不得乾隆喜爱,所以一直没有得到晋升,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都已经60多岁的她才被乾隆晋升为贵人。

  不过鄂贵人不受乾隆喜爱的原因是因为家族问题,鄂贵人是雍正临终前留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孙女,她的父亲是鄂尔泰亲侄子浙江巡抚鄂乐舜。

  鄂尔泰在乾隆继位初期与另一位顾命大臣汉人大学士张廷玉在朝廷中大搞满汉大臣之间的党争,这让乾隆十分不满,鄂尔泰去世后其家族和党羽都受到乾隆整顿,鄂尔泰家族也就此没落。

  后来鄂贵人的父亲鄂乐舜在浙江巡抚任上又仗着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皇帝,大肆贪腐库银敛财,并且还勒索江南盐商,乾隆忍无可忍,盛怒之下直接赐鄂乐舜自尽,从此之后鄂贵人就不再受乾隆喜爱,一直没有再被晋升也备受乾隆冷落。

image.png

  但是鄂贵人与嘉庆养母婉妃关系十分亲密,婉妃去世时,鄂贵人亲自为她送葬一直送到陵寝所在地,鄂贵人才悲伤的回宫,可见两人关系十分亲密。

  而嘉庆也看在鄂贵人与婉妃的亲密关系上,对她也算是比较不错,嘉庆十三年(1808年)鄂贵人去世,享年76岁。嘉庆特意下旨拨款为鄂贵人下葬,光丧葬费就花费了一千多两银子,比她贵人这个级别丧葬费要高出一些,可见嘉庆对鄂贵人还是比较不错。

  鄂贵人是乾隆退位之前所纳后妃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妃嫔,她去世时间仅次于年纪幼小的晋妃和寿贵人。

  白贵人柏氏是汉人,她也是乾隆后宫中的姐妹花,她的姐姐是颇受乾隆宠爱的怡嫔,她们姐俩都是乾隆早期妃嫔,她们是乾隆下江南由江南当地官员献给乾隆的美女。乾隆纳了她们姐妹为妃之后,由于颇为宠爱怡嫔,特意将她们家族全部抬籍入正黄旗。

  不过白贵人就不像姐姐怡嫔那么受乾隆喜爱,她入宫之后一直是常在,在常在这位置上一熬就是四十六年,直到乾隆五十九年集体晋升妃嫔时,她才由常在晋升为贵人。可见她在乾隆后宫中并不是很得宠,存在感也不强。

  嘉庆八年(1803年),白贵人去世,享年73岁,嘉庆对她还算不错了,在她死后赐给了她丰厚的陪葬品,因此来看白贵人晚年还是比较幸福的。

image.png

  写在最后

  其实在乾隆去世时,这些健在的乾隆后宫妃嫔基本都是不太受乾隆宠爱的妃嫔,她们的晚年结局好不好,就得看嘉庆对她们咋样了。

  从这些来看毫无疑问与嘉庆关系最亲近的婉妃结局最好,最长寿,地位最高。不过嘉庆其实对其他庶母也都还算不错。

  只是可惜了乾隆88岁时纳的年仅十四五岁的晋妃和寿贵人,可怜她们两人结婚不仅嫁了年纪老迈即将去世的乾隆,还不到一年就守了寡,此后一直寡居终身,她们俩真的算是红颜薄命。

风流皇帝乾隆帝王死前为什么叫隆科多陪葬?隆科多当即跪下

晚年的时候,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 当时几位皇子之间斗的不可开交、剑拔弩张,朝堂上的大臣们也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时间朝堂上风起云涌。 而九龙夺嫡的最终胜利者就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从古时流传下来的话在一次次的历史故事中得到验证。 但是雍正刚刚登基的时候,对于辅佐他上位的一些人非常好。 不仅让他们加官进爵,还赏赐给他们丰厚的财物,权力达到了顶峰。 尤其是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他们在雍正帝上位的过程中出了大力,可以说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年羹尧出身平民,在雍正帝的帮助下,平步青云。 而隆科多可更加不得了了,他出身佟佳氏,是满洲镶黄旗,康熙生母还是隆科多的亲姑妈,是雍正的亲舅舅。 以隆科多的身份和才干来说,当时还是皇子的雍正是怎么收服他的呢? 其实这还要归功于康熙。 康熙是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八岁登基,年幼的他手中没有多少权力,被权臣控制在手中。 从八岁起,他便开始韬光养晦,积累自己的力量。 等到他十四岁到时候,就击败了权臣鳌拜,开始亲政,对朝堂进行大清洗,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一直到69岁的时候才驾崩,是清朝最长寿的皇帝之一。 他在位的这61年期间,励精图治,扩大了清朝的疆域,平定了国内国外的叛乱,被称为“千古一帝”。 同时康熙皇帝对于吏治还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深谙“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的道理。 既不过分放纵那些权臣,也不会给他们太大的压力。 隆科多就是被康熙用这样的方法收服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朝堂因为九龙夺嫡之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他需要一些能够稳定朝堂的人。 隆科多就是其中之一。 康熙皇帝知道自己一走,朝堂上恐怕就要大乱一场,他需要一些人帮助自己选定的继承人来巩固势力,直到他坐稳这个皇位为止。 临终前,康熙把隆科多叫到床前,态度极其亲切,以兄弟相称。 他也成为康熙皇帝临终前唯一专门召见的一个大臣。 康熙告诉隆科多,说自己要给隆科多加官进爵,赏赐他一堆金银财宝,只要隆科多帮他做一件事。 隆科多听了这话自然非常欢喜,他美滋滋的等待着康熙皇帝给他的赏赐。 见到传旨公公捧着圣旨过来,他非常激动地过来等着圣旨。 但当他打开圣旨、看清楚圣旨上的字的时候,却被吓得魂飞魄散。 因为圣旨上面写的是:“查隆科多党附皇子,乱政害民,着即赐死,钦此!” 隆科多当即跪下来苦苦哀求康熙皇帝,他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为何康熙帝要除掉自己。 而康熙皇帝其实并不打算真正处死隆科多,他看着惶恐的隆科多,缓缓地说道: “我这么做,只是想让你知道,只要你认真服侍下一任的皇帝,那么你可以一生衣食无忧。 你功劳很大,如果你敢有半点,现在就回家洗干净准备殉葬。” 康熙话没有说完,但威胁意味。隆科多就这样被他收服,保住了大清百年基因。 从此兢兢业业的辅佐雍正皇帝,成为雍正手中的最大王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要帮多尔衮平反昭雪?

对被揭发谋反,百年后为何会为他平反昭雪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是我国最后一个,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因此,这个朝代的人物我们也并不陌生,多尔衮就是清朝初期出色人物的代表。他既骁勇善战,又足智多谋,是大清入关建国的大功臣。可中年的多尔衮却不幸在围猎时坠马身亡,死后还被同僚揭发谋逆大罪,被除封。然而100多年后,乾隆却为他洗除罪名,平反昭雪。为何、两朝都没有提及平反之事,乾隆反而要为100多年前的多尔衮平反? 这件事得从多尔衮的谋逆案说起。多尔衮在顺治六年失去了最爱的王妃博尔济吉特氏,他十分悲痛,身体每况愈下。第二年,他带人围猎,由于身体不济,不幸坠马,不久便过世了。多尔衮过世之初,顺治十分悲恸,给了众多赏赐和封号,更为甚者,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而,1个多月以后,苏克萨哈便向顺治进言,说多尔衮早有谋逆之心,在多尔衮的陪葬品里居然有龙袍。顺治大怒,不但收回了一切封号,还将多尔衮从玉蝶除名。这就是多尔衮的谋逆案。 那么,为什么乾隆要为多尔衮平反?首先,乾隆认为,多尔衮可能是被冤枉的,顺治爷是受到了“小人”影响。顺治对多尔衮的评价在短短一个月内就从天堂掉到了地狱,起因仅仅是苏克萨哈所说的,陪葬品里面有龙袍,后来诸位大臣群起而攻之,纷纷告发多尔衮的罪行,随后顺治才剥夺了多尔衮的一切荣誉。因此,从处理整件事情上面来看,顺治帝很可能是被众臣胁迫,或者受到了这些大臣的影响,在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另外,多尔衮在世时也的确功高震主,曾经埋怨过顺治,在多种情形的逼迫下,顺治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乾隆可能看穿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于是才觉得多尔衮可能有冤屈,才有了平反的念头。 第一,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时期,正值大清国泰民安,多尔衮的影响已经十分有限,乾隆也需要做些事情来激励满清贵族,体现自己的“仁政”。多尔衮作为对大清有卓越功勋的将领,最适合做这个“药引子”。 第二,乾隆为多尔衮平反颁布的诏书中,用了非常多的笔墨描写多尔衮的功绩。而事实上,满清能够顺利入关,很大程度上多尔衮也有不可小视的功劳。乾隆认为多尔衮不仅战功赫赫,还是大清的忠臣,如果多尔衮要谋反,当顺治帝年幼时就有足够的实力,怎么用得着等到顺治帝位稳固的时候才举事呢?所以,多尔衮当年是被小人所诬陷,乾隆有足够的理由为他平反。 第三,为什么雍正、康熙朝没有为多尔衮平反?难道乾隆看出的问题,他们二位看不出来吗?相信雍正、康熙这样睿智的人,一定也不会认为多尔衮罪有应得,只是碍于顺治帝,无法轻易驳回祖先的判断。 我们在看清朝影视剧的时候,会时长听到“祖宗家法”、“祖制”等等词汇,可见清朝对祖制,对老祖宗的东西还是很在意的,不会轻易反驳。可见,想为之前的人平反,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也需要相对较好、较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在乾隆朝社会各方面都达到了空前鼎盛,这也是乾隆敢于翻案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乾隆妃子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