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古代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古代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重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蜀汉灭亡后,为什么单打独斗的东吴还能撑17年之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自蜀汉被灭亡以后,东吴已经是没有了机会,只能是坐等灭亡,看时间而已。事实上,面对魏国,东吴是没有一点胜算的,即便时不时有点小胜,可是没有了蜀汉的配合,东吴完全奈何不了魏军。
众所周知,东吴军事最大的优势本来就是水战,当年赤壁之战之所以能赢,就是欺负人家一代奸雄曹操不会水战。不过东吴虽然水战强,陆地战就不可以了,这一点当年吕蒙也是亲口承认了的。

当时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吕蒙和孙权私下商讨,到底是帮着关羽打一代奸雄曹操呢,还是帮着一代奸雄曹操打关羽?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都很简单啊,当时是帮着关羽打一代奸雄曹操啊,这样的话两面夹击,东吴和蜀汉才干联合起来击败一代奸雄曹操啊,最后东吴才有争夺天下的希望啊。可是,吕蒙的一席话直接改变了孙权的主意,定下了偷袭荆州的调子。
《三国志》: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孙权向吕蒙询问进攻徐州如何,吕蒙回答,攻打徐州很简单,当时徐州守备不足,东吴可以攻下。但是通往徐州的道路全是陆路,没有水路,即便是打下了徐州,东吴也是守不住的,一代奸雄曹操骑兵太厉害,东吴打不赢。所以最后他们二人才决定攻打荆州。

本来按照吕蒙这段话的意思理解,就是说东吴擅长水战,陆战打不赢一代奸雄曹操,所以最后才决定偷袭的荆州。而东吴这么多年以来,这个作战特点一直没有变化,陆战水平一直是比较低的。蜀汉灭亡时,东吴想趁机进攻巴东,名将陆抗亲自带队,结果愣是攻不下蜀汉城池,陆战能力可见一斑。
那么东吴军事这么弱,为啥还能凭一己之力,单打独斗这么久呢?是魏国还没有准备好水师,无法战胜东吴的水军吗?并非如此!早在攻下蜀汉的那一刻,名将邓艾本来就已经在规划趁机攻灭东吴了,魏国并不缺少攻打东吴的实力。那么为什么魏国还让东吴存在了这么久呢?实际上,这真不是因为东吴有多强,而是因为这两个真相。

一、司马家篡魏
高平陵之变,宣帝王司马懿击败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很多人认为,帆叶网,自此以后司马家在曹魏已经是一手遮天了。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当时司马家虽然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但是这个权力并不稳固,还有很多人不满司马家掌权,甚至连曹家都还有反扑力量!
当时司马师废黜魏帝曹芳时,本打算推立一代奸雄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据为帝,但是太后不许,一定要坚持立曹髦为帝,最后双方僵持不下,还是司马师后退了一步,立曹髦为新一任的帝王。从中本来可以看到,当时的司马师还是不愿意和曹家翻脸,为什么?还不是因为没能力全歼曹氏集团,胆怯出乱子嘛。
和我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在高平陵之变后,曹氏集团本来并没有完全被打垮,还是有翻盘机会的,只不过曹氏里面并没有出现一个能干的人才,而司马家这边倒是人才济济。最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司马家才成功地把曹家和其他反对力量给干趴下。
公元266年,司马炎终于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灭亡了魏国,建立了西晋。而在西晋初立的这段时间,司马炎的精力一直在国内,稳定各方势力,铲除反对自己的人,也正因他忙于称帝篡魏,才没有精力伐吴。

二、鲜卑作乱
公元268—269年,由于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当地民众生活十分困难。然而司马炎派过去的胡烈不仅不对百姓安抚,反而十分暴烈,最后激起矛盾,鲜卑人秃发树机能起兵反抗了。秃发树机能颇有才干,司马炎派去的很多名将都被他击败,战争持续了9年左右,最后才被彻底平定。
秃发树机能的叛乱,极大的消耗了司马炎的精力,为了镇压河西鲜卑,司马炎几乎将大多数的晋朝名将都派往了西北战场,前前后后共战死了四名封疆大吏,损失了数万人的部队,极大的迟延了司马炎一统天下的进程。也正是因为司马炎的精力被托在了西北叛乱上,才没有足够的精力讨伐东吴。
最后,司马炎在收拾了叛乱,安定好了国内后,一声令下,伐吴之战开始,东吴快速灭亡,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
诸葛亮超高的军队水平来自于何人教导?
是一介文人,就明见三分,但是这只能说明他是一位喜欢钻研时政的青年,其本质和现在铁血的众多2B青年们没有区别,只不过考虑到时期资讯不发达,诸葛亮凭几乎闭门造车或者偶尔和其他2B中青老年聊天打屁就能准确预见之后十几年的情势也算是天赋高超。而后诸葛亮被三顾出山,虽然被看重也只不过安排点小事,后来慢慢感觉这是个实干之才又加以提拔任命为后勤总管,依之为自己的管萧,可是就是这位类似管萧的丞相之才,最后竟然当起了全军总司令,率领10余万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基本夷陵都死光跑光了)南征蛮夷,又六出岐山,连以兵事见长的都感叹他是天下奇才,虽然陈寿评价他将略非其所长,但那是看跟谁比,而且诸葛亮的用兵虽然乏善可陈但是也没有什么大毛病,稳稳当当堂堂正正,想赢他就是来,我看也不容易,那么他这么高的军事水平到底是哪来的呢? 统帅一支军队自古甚至被视为一种艺术,虽然各家兵法,但是真正的名将屈指可数。如何成为一名名将,经验必不可少!从部队征召,训练,行军,住宿,到迎敌列阵,或者是追击,甚或后退都有无数的技巧需要掌握,可以说一名真正的将军绝对不是靠书本读出来的。就是历史上的一大笑谈。网络配图 而三国历史上的作为五常之中的一员饱读诗书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守卫街亭这一具体防守工作上却不如目不识丁的王平,虽然王平的建议可能也守不住街亭。而观诸葛亮用兵,,扎营严谨,部队战斗作风顽强,完全不像个初哥,可他的军事经验是哪来的呢?他的兵法又是师从何人?本帖为你深度解析诸葛亮的军事教官~ 想要了解诸葛亮的军事师承必须从不多的蜀汉人物传记及荆襄系的人物传记中寻找蛛丝马迹。 第一个要怀疑的就是等荆襄谋士集团,司马徽等人虽名为隐士骨子里却功利心很强,好听点说叫胸怀天下。那个时候胸怀天下的文人最好的去处就是辅佐某位明主,因为明主们那个时候都在忙着打仗杀人,所以不学点兵法实在过不下去,有的谋士甚至还会学点杀招(如如如等) 所以说司马徽们精于兵法或许是事实,但是部队打仗可不是在家里喝喝说说,实际领兵的将领必须经验丰富,而这点无论如何司马徽们是不会教诸葛亮的,从历载诸葛亮侍奉刘备的早期(从出山到赤壁)来看,诸葛亮不是刘备的军事参谋,刘备的参谋长应该是徐庶,而诸葛亮的主管内容是后勤政务包括外交。这说明出山前的诸葛亮主修课程不是军事。所以司马徽们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 第二个怀疑可能是蔡瑁蒯越等荆襄大族,这个可能小点。虽然诸葛亮是蔡家的亲戚,但是这个亲戚不找人待见,因为他站错了队,站到等名士集团去了,这在集团乃至刘表仰仗的荆襄武装地主集团中是一种背叛,诸葛亮27了还没工作靠种地维生,这是何等的悲哀。各位想想,一个的文人,一个自信爆满的年轻人,但是硬是没人赏识只能宅在家里,这是何等郁闷!他又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些牛掰的亲戚?他这个时候还想向他们学习军事?视如仇雠还差不多,后来诸葛亮怂恿刘备拿下襄阳或许有一种报复的心理。所以说蔡瑁等人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网络配图 赤壁之后刘备集团迎来了新时代的飞速发展期,诸葛亮因为外交上促成了孙刘联盟,堪称奇功被授予军师中郎将。注意这是诸葛亮担任的第一个军事职务,中郎将这个官职已经不小了,虽然主要是负责收集税赋粮草。在他管辖范围内的长沙桂阳零陵中在这段时间只有一个名将,不是,那是的说法,而是!难道诸葛亮的师傅是赵云?呵呵,你猜错了。虽然赵云的用兵也非常老辣沉稳,但是从后面诸葛亮对赵云的使用上包括赵云对诸葛亮的态度上都说明赵云不是诸葛亮一派系的,尤其是在赵云死之后的问题处理上,说明诸葛亮对赵云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所以我认为赵云也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教官。甚至是他们之间还有若有若无的一种矛盾存在! 不久,刘备入蜀,带上了军队资历深早在东吴就跟混的(庞统也是军事中郎将,地位次于诸葛亮),这深深刺激了诸葛亮,因为二人的前车之鉴不远,诸葛亮深深觉得军事学习的必要性。可以诸葛亮开始有意识的学习军中之事,那么他学的对象是谁呢?这个时候还留在荆州的地位与他相当的武将只有二人,虽然还有一个赵云但是毕竟不如前面两个。不错,你猜得不错。诸葛亮的师傅就是这二人之一,按理说关羽更有可能,但是关羽这个人按照今天的说法好装B,还轻视士大夫,这样的人望而生畏,你还想求他什么事么? 而张飞就不一样了,张飞史载非常重视文化人,据传自己还画的好美人,据说还是书法家。于是,可以大胆推测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和张飞是蜜月关系,而且在军队上诸葛亮也需要联合张飞钳制关羽,否则他说话底下人没有人听了。诸葛亮向张飞请教下军事也就不奇怪了。网络配图 不久,诸葛亮的历练机会到了,刘备反攻葭萌,出兵成都。诸葛亮张飞等人也率众入川,这可以说给了诸葛亮第一次领兵出战(虽然只是参谋长)的机会,而且早在荆州时期跟张飞学习的内容也有了实习的机会。而这个时候的张飞,历经刘备集团早年失败的张飞终于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已经不再是一个式的将领,他的经验武勇让诸葛亮明白了真正的统帅是什么样,在目睹了张飞攻无不克的与刘备会师后,诸葛亮彻底成为张飞的粉丝,而张飞在面对张合等的表现,也让诸葛亮对张飞经验的重于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至此诸葛亮的早期学习结束了!可惜虽然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但是还是负责后勤的。直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掌握了军权,练兵整武。但是他对自己还不自信,同时为了解除蜀国的后顾之忧,他南征南中并。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真正得到了蜀国内部的认可,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将,走上了北伐之路并为世人所知他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也是名合格的军事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鲁肃文武双全却不愿效力东吴,周瑜是如何把他留下的?
文武双全却不愿效力东吴,是怎么把他留下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接掌江东之后,广泛的招纳贤士、礼聘宾客,将一大批有识之士纳入了自己的帐下。鲁肃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纳入其中的谋士之一。 据《三国志鲁肃传》中记载:鲁肃,字子敬,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出生在临淮东城的一个富裕家庭。幼年时父亲去世,一直由祖母代为照料。鲁肃少年时正值乱世之秋,他性格豪爽且,经常变卖田产,用以救济穷苦,结交义士,所以“甚得乡邑欢心”。 关于鲁肃的形象,在流传于世的许多艺术作品或影视剧中,一直将鲁肃刻画成一位足智多谋、文弱儒雅的书生形象。但是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鲁肃的形象跟“文弱儒雅”这个词几乎沾不上边。据《吴书》中的记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鲁肃,不仅足智多谋,并且身材魁梧健壮,很有侠义之气。“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这一句则是点明了鲁肃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方位人才。 孙权之所以能把鲁肃这样的能人收入帐下,跟周瑜有着很大的关系。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周瑜早年任居巢长的时候,鲁肃曾对其资助过粮草,两人因为此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鲁肃为了摆脱,领着一族老小“南到居巢就(投奔)瑜”。周瑜又把鲁肃引荐给了,孙策对鲁肃也是早有耳闻,只是当时忙于平定江东之事,所以就把鲁肃晾在了曲阿。在曲阿这一段时间,鲁肃,情绪也随之低落到了极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权接掌江东之后,为了充实班底广泛招纳贤士,这个时候周瑜又想到了还被晾在曲阿的鲁肃,于是就动身前往曲阿。恰在这个时候,在鲁肃身上也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祖母去世,按照习俗他将祖母的遗体送回故土安葬;二是他的一个好友刘晔,邀请他前往巢湖共同辅佐郑宝同举大业。鲁肃被孙策晾在曲阿多年,早已,所以当即就答应了刘晔的邀请,只待祖母的丧事完毕就前去投奔。 周瑜到达曲阿之后,得知了鲁肃的情况,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就将鲁肃的族人全部迁往了吴郡。鲁肃办完丧事回曲阿带领族人的时候,碰到了等待多时的周瑜,并在周瑜的苦劝之下放弃了前去巢湖的打算,跟随周瑜回到了吴郡。此后,周瑜将鲁肃引荐给了求贤若渴的孙权,“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经过一番交谈,孙权对鲁肃的见地大为赞赏当即留用。 《三国志鲁肃传》载:“众宾罢退,(孙权)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孙权接见完众人之后,又单独的把他叫回,君臣二人在榻上对坐开怀而谈。这就是三国期间著名的“榻上对”。 在这次的谈话当中,孙权毫无保留地向鲁肃敞开心扉,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并询问了鲁肃的看法。“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这里的“父兄余业”指的是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孙策起兵之初由张纮为他规划的发展策略。 面对孙权的询问,鲁肃也没有任何隐晦,而是在详细的分析了当前局势之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汉室不可复兴,不可卒除。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今天下经过一系列的战事,各方局势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汉室想要复兴的几率已经微乎其微,而曹操势力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已趋于稳固,想要在短期内将其铲除是不可能的。 从长远看,东吴想要图谋更大的发展,必须首先立足于江南,然后根据局势变化相机行事。现在北方地区战乱不止,曹操无暇顾及江南,这正是东吴发展的大好时机。将军可以趁此机会,击杀黄祖、征讨,将整个长江流域牢牢地控制在手中,然后以此为基础建国称帝,直至夺取整个天下。 孙权听完鲁肃的分析和建议之后感到非常欣慰,对他的独到眼光和远见卓识发出了由衷地赞叹。自此之后,鲁肃便成了孙权极为信任和重视的心腹之一,并在东吴之后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