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天下英雄风起云涌,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讲的是三国以少胜多的战役双方人数差异最大一战——逍遥津之战。
公元215 年(即赤壁之战七年后),孙权趁曹操用兵汉中之际,亲率十万兵马攻向合肥。
不仅吕蒙、陈武、甘宁、凌统、潘璋、宋谦、徐盛、丁奉、贺齐、蒋钦等东吴名将参战,由于曹魏因西征汉中的张鲁而在江淮地区的兵力非常空虚,所以,当时驻守于江淮附近的东吴将领孙皎、周泰、朱然、朱桓、全琮等人,都应参与此役。
此时,合肥只有七千守军,曹军主力又在关中,不可能来得及赴援,在各方面来说,这场战役东吴是占据绝对优势的。
曹操在出征张鲁前,派护军薛悌送函到合肥,写到“贼至乃发(贼军到时就打开)”,在大军压境之际,张辽等便打开曹操之函,写到:“若孙权军来到,张、李两位将军出城迎战,乐将军守城;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因双方兵力悬殊,诸将都对此指示感到疑惑。
本来张辽、李典二人不睦,曹操为了防止战中二人间隙至于不利之境,于是命令乐进守城接应。
于是当夜张辽就在七千人中募选死士,选出了八百人。
杀牛宴飨将士,预备次日“迎接”孙权,给他来个“惊喜”。
第二天凌晨,天色刚亮,张辽被甲持戟,亲自策马在前列。
在他率军冲入东吴营垒之前,张辽就已经亲自斩杀了东吴军队的数十人和两名将领。
随后,他一边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号:“张辽在此!”,一边拼杀,冲入了东吴阵营。
敢死队直冲进孙权主阵,在混战中,东吴猛将陈武不幸战死,宋谦、徐盛都负伤往后退,潘璋这时正好在他们后面,便驰马上前,斩杀了宋谦、徐盛的后退士兵两人。
原本往后退的败军看到这种情形,尽皆回到自己岗位戮力死战。
孙权大惊,周围人不知该怎么办,于是便逃向一座较高的山冢,孙权的卫队持着长戟防止曹军冲上来。
孙权不敢有所举动,后来等局势稍稳一看,张辽军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就下令其它在外的军队从后面把张辽这些敢死队围起来,围了数圈不让他们有机会逃跑。
俗话说得好,双拳难敌四手,毕竟八百对十万实力悬殊过大,张辽就算是战神下凡也是必死无疑。
在东吴军队“围辽数重”之后,张辽看局势不对,连忙率左右将士突围,杀出一条血路。
张辽与左右数十人杀出重围后,回头一看,其馀陷在重围的战士们高喊著:“张将军难道要丢下我们不管了吗?”于是张辽又再领着这数十人,杀进包围几层的东吴军,把其它人带了出来。
东吴军人人都被张辽军震撼到,没有人敢抵挡他们。
从凌晨战到中午,吴军将士原本高昂的斗志都萎靡下去了,张辽遂领军回城,整备守城事宜。
而曹军初战告捷,军心大振,将领们对张辽也心悦诚服。
谁知合肥城在以前的杨州刺史刘馥的积极建设下,城墙高又坚固,木柱石头等防御器材一样不少。
而且,在张辽800将士成功以少胜多之后,合肥城内因为军心稳定而守则必固,反观孙权的军队则丧失了斗志与信心。
东吴诸将连续强攻了十几日都打不下来,吕蒙、甘宁等人一时也都想不出什麼破城之计,此时东吴军中疾疫流行,再打下去也没什麼意义,孙权只好下令班师。
张辽在城上看著吴军退去,却发现孙权主阵押於后面,其余部队都已先行出发了。
东吴军部队散退,孙权身边正是兵力最少的时候,机会岂可错过。
“好客”的张辽自然要亲自相送(毕竟人家大老远地带着十万弟兄来做客,人家要走了的确是要送一送。
孙权要诸军先退,然后本阵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所以此时北岸只剩孙权的一千余名车下虎士以及吕蒙、凌统、蒋钦与甘宁。
此时孙权看到合肥城内步骑齐出,心知不妙,赶紧派人去将前面已撤退的部队叫回,无奈那些部队已上路一段时间,一时还赶不回来。
所幸有东吴众将拼死相救,并且在张辽即将活捉孙权时驾马越河才侥幸逃脱。
有诗云:諕杀东吴众小儿,张辽名字透深闺 。
逍遥津之战的胜利对曹魏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因为合肥是曹魏在江淮一带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自大江而北出,得合肥,则可以西问申、蔡,北向徐、寿,而争胜于中原;中原得合肥,则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矣”。
经过此战,曹魏一血赤壁之耻,曹军士气大震,而东吴也因此错失进军中原的良机,东吴在此后的十五年里不敢进军合肥(张辽以逍遥津之战奠定了五子良将之首的地位,孙权也因此荣获“孙十万”的美名)。
但是这场战役事实上并不是关羽打的,而是打的,我们都被欺骗了,因为的作者罗贯中老先生把孙坚换成了关羽,于是才有了这个经典的典故。
网络配图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典故,演义的第五回,说的是:关东十八路诸侯起兵讨,各路兵将在洛阳外围驻扎,也带领关羽,和一同前往。
各诸侯推选为盟主,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直抵汜水关挑战。
而董卓则派华雄出战迎战孙坚,但华雄连斩孙坚和和部将祖茂,然后再次下关挑战,连斩关东二将。
这时候,袁绍叹息说,“可惜我上将、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关羽大呼,“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但袁绍认为关羽职位太低,不同意他出战,关羽说:“如不胜,请斩某头!”支持他出战,教斟上热酒一杯,与关羽饮了上马。
关羽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不大的工夫,关羽便回来了,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网络配图但是这个事情呢,是没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当时公孙瓒还在幽州,并没有前来会合。
并且这时候刘备这时还没有依附公孙瓒,怎么会随公孙瓒前来呢? 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刘备大约还在下密为县丞,或在高唐为县尉、县令,并没有在洛阳外围的前线上,关羽是不可能出现在那里斩华雄的。
斩华雄这个事情,史书也有明确记载,不过呢记载的是孙坚,并不是关羽。
当时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孙坚也起了兵,从湖南北上,到鲁阳与会师。
按照史书的记载,华雄的出场是在阳人战役,而且就在这个战役中被斩杀了。
网络配图董卓派,华雄来攻打孙坚,但董卓部队出现了内乱,军中自相惊恐,士卒散乱,孙坚率军追击,胡轸和吕布、华雄等败走,孙坚麾兵斩了华雄。
而三国演义把华雄描写的如此厉害,是一种衬托的手法,不过是为了说明关羽更加厉害而已。
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关羽干的,原本是孙坚斩了华雄。
《演义》把战功强加给了关羽头上,而孙坚则被描写成了手下败将,这对孙坚来说实在是不公平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对应的人物分别是、、典韦、、许禇、张飞。
但是,6人中的典韦并没有单挑傲人的战绩,为何能排第三?今天就来讲讲这个问题。
1、行侠仗义,符合古人对英豪的普遍定义 史书记载:刘氏和李永有仇,典韦曾替刘氏出头。
李永是,防卫严密,典韦带着鸡和酒,伪装一番,等到大门一开,就揣着匕首冲进去杀掉了李永。
李永的数百家丁追着典韦走,都不敢靠近,跟行四五里地,遇上典韦的同伴,这些人就回头跑了。
但联系上下文可知,李永作为官吏应该对刘氏有压榨,而典韦属于行侠仗义。
2、作战勇敢,符合古人对猛将的普遍定义 典韦从军后,因为牙门旗非常重,士兵无人能举动,典韦却单手举了起来。
史书的这段记载说明,典韦力大无穷,从小兵卒做起,是凭借战功升职的。
曾与吕布在濮阳大战,被吕布的救兵夹击,三面受敌,吕布也亲自冲锋陷阵,两军从晨至午,战斗相持不下。
曹操招募敢死队,典韦中选,大家穿上双层铠甲,不持盾牌,只拿长矛撩戟。
史书下面的记述非常生动,描绘了一个猛将的模样: 吕布军的弓箭雨点般飞来,典韦对部下说:“冲到离我十步,告诉我。
”部下说:“十步了!”典韦说:“五步告诉我。
”部下惊恐,大呼:“来了!”典韦手握十几支戟,大喊而起,碰上他的全都应声倒地。
3、忠心护主,符合古人的忠孝观 典韦此后成为都尉,跟随在曹操身边,他率兵数百,常围绕曹操大帐巡逻。
史书记述他的忠诚护主,做事谨慎,白天侍立在曹操身边,晚上睡在大帐旁,一般不回自己的营帐休息。
典韦的酒量很大,是个“大胃王”,“好酒食,饮啖兼人,每赐食于前,大饮长歠,左右相属,数人益乃供”,喜欢喝酒,饭量是常人的一倍,曹操赐他酒食,他纵情畅饮,数人轮番侍应才照顾得上。
典韦擅使大双戟、长矛等,军营赞他:“帐下壮士典韦,提一双戟80斤。
”通过上述描述,典韦忠心护主、豪迈坦荡的形象跃然纸上。
4、为主献身,符合古人的节烈观 曹操征宛城,投降。
十多天后又谋反,偷袭曹操大营,曹操单骑而逃。
典韦用戟左冲右突,下属死伤殆尽,典韦受伤十多处。
短兵肉搏中,典韦双臂挟住两人将他们活活打死,其他人都不敢上前。
典韦再次冲击,杀死数人后伤重,大骂而死。
张绣军上前割下他的头,传看后返回看他的躯体。
典韦在绝境中明知是死,仍然绝不后退,这段记述是典韦为主献身的最好注解。
而死后对张绣军的震慑,也让人们记忆深刻。
、 《三国志》中对许褚、典韦有一个中肯的评价:“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许褚、典韦跟随曹操左冲右杀,冲锋陷阵,威武的勇猛程度,差不多和的樊哙一样。
因此,虽然典韦并没有单挑的纪录,但是因为他的上述战绩仍然被排在武力值的第三位上。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个排名有点靠前,真正排第三的应该是关羽或者张飞,典韦和许褚都不具备进入前6名的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