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为何第二个就被秦灭了呢?

时间:2023-08-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是第二个被秦灭亡的。赵国从公元前403年赵烈侯建立诸侯国到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攻破、赵王迁被俘,共历经了9代10个王175年。如果算上公元前222年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的公子嘉(赵王迁之兄)被秦俘虏的时间,那就是181年的时间。

  实际算起来,赵国和秦国是同一个祖先,名叫蜚廉。蜚廉在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时,居住在西戎地区,蜚廉的儿子名叫恶来,史载“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二人很受纣王的器重。

image.png

  商朝被周朝灭亡后,恶来战死了,恶来的后代到了秦非子时因侍奉周孝王养马有功,被赐嬴姓,号曰秦赢,封在了秦地(今甘肃陇西一带),这便是秦国后来兴起的开始。

  蜚廉隐居了起来后来又生了儿子名叫季胜。周成王时,季胜的儿子孟增得到周成王的宠幸,被赐封到皋狼(今山西与陕西交界处)一带。

image.png

  孟增之孙名叫造父,造父善于驾车,史载他“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因此被周穆王赐封赵城(今山西洪洞县),他的后代因此为赵氏子孙。

  晋文公重耳时,赵氏一族名叫赵衰(cuī),赵衰曾跟随公子重耳一起逃亡了十九年,先后辗转了狄、卫、齐、曹、宋、郑、楚、秦等八个国家,同甘苦共患难,最后在秦国缪公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赵衰因功被为上卿。

  赵衰的儿子名叫赵盾,晋灵公时,赵盾为相国,独揽着晋国的政权。贪玩的晋灵公害怕赵盾废掉他,就派了个杀手深夜去行刺赵盾,结果杀手被赵盾的勤政所感动了,就撞死在了院内的一棵大树下。

  晋景公时,赵盾的儿子赵朔为大夫屠岸贾所不容,屠岸贾擅自率军诛灭了赵氏一族,只留下赵氏孤儿赵武幸免于难。赵武长大成人后,在韩厥的帮助下恢复了官爵和封地,并带兵诛灭了屠岸贾家,报得了家仇,成为六卿之一。

  晋出公时,掌握晋国政权的主要是智伯氏、赵氏、韩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六卿,以智伯氏为首。智伯就联合赵、韩、魏共同瓜分了范氏和中行氏的封地,这样六卿实则就剩下了四卿。

  晋哀公时,智伯专政,日益骄横。公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国国君之命,向赵、韩、魏三家索地,赵襄子不予,智伯就率韩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攻赵襄子的封地晋阳,并“引汾水灌其城”。紧要之时,赵襄子策反韩、魏共同攻取智伯,灭了智伯氏。这样晋国只剩三卿,而以赵氏最强。

  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七年,卿大夫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魏文侯魏斯三家被周天子赐封为诸侯,从名义上承认了三家的诸侯地位,晋国名存实亡。

  晋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赵敬侯、韩哀侯、魏武侯废掉晋静公,将其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三家共同瓜分了晋国的土地,称为“三家分晋”。

  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3年),赵国开始“胡服骑射”,国力开始强盛起来,后来赵灭中山,击林胡、楼烦,开辟了云中、雁门、代三郡,“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数年。”赵武灵王晚年开始昏聩,想要分别立两个儿子赵何、赵章为王分裂赵国,于是发生了两子争斗的“沙丘宫变”,赵惠文王赵何胜出,赵章战死,赵武灵王最后被活活饿死。

  赵惠文王时,文有蔺相如、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等,武有廉颇、赵奢、李牧等,成为秦国东出最大的实力对手。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之战,赵国在赵奢的领兵下,“狭路相逢勇者胜”,自此,秦国不敢东进。

  赵惠文王后赵孝成王时,秦赵为争夺韩国的上党之地,引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老将廉颇以守为攻,与秦军对峙三年,秦不能胜,赵王听信谣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出兵攻秦,结果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此战赵军共被坑杀四十五万余人,赵国从此一落千丈,再不能与强秦单独相抗衡了。

  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联合楚国春申君和赵平原君共同打败了秦国,解救了赵国。

  幽缪王赵迁时,秦国展开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名将李牧几次打败秦军,俨然成了赵国子民的“保护神”,为除掉李牧,秦国又使用了离间计,赵王在秘密处死李牧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就被秦国的名将王翦带兵攻取了,赵王迁被俘获,赵国灭亡了。

  邯郸攻下后,赵王迁之兄赵嘉逃到代地自称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的儿子王贲在领兵灭燕后回师攻下了代,俘虏了代王嘉,赵彻底灭亡了。

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三任君主:鲁惠公的生平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春秋晋国次卿:荀首的生平简介

荀首,春秋次卿,荀息之孙、逝敖幼子,之弟,是之一智氏家族的奠基人。 晋成公时,荀首食采于智邑(山西永济市),以邑为氏,别为智氏,智庄子后担任中军佐,庄,史称智庄子。 之中,智庄子俘虏了公子谷臣、射杀连尹襄老,为以后换回儿子赢得了资本,在一定程度上也挽回了晋军大败之局。先縠败亡后,智庄子担任下军将,后累迁至中军佐,成为晋国次卿。智庄子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使他与荀林父一样从家族独立出来,,智氏逐渐成为晋国政坛的一大望族。 公元前589年,郤克对齐发动鞍之战,荀首没有随军出征。但是,此年正酝酿着对于荀首父子,乃至智氏家族意义深远的一件大事--大喜事。 的申公巫臣,为了与夏姬私奔,让夏姬到,运作以战俘荀罃换回其亡夫连尹襄老尸体的事宜。问巫臣的意见,巫臣说:应该是真的,荀罃之父荀首,当年是晋成公的宠臣,中行伯(荀林父)的幼弟,当时佐中军,而与郑国的大臣皇戌友好,同时他非常喜爱荀罃这个儿子。所以他一定会通过郑国,请求用王子(公子縠臣、楚王之子)与襄老之尸来交换儿子的。郑国人害怕晋国报邲之战的仇,急于向晋国示好,也一定会答应他的要求的。巫臣的话,基本描述了荀首营救儿子的路线图,荀首应该也是这么运作的。 公元前588年春,晋国人归还战俘公子縠臣,以及连尹襄老的尸体,请求交换荀罃。因为荀首此时地位显赫,楚国人同意了。这个荀罃后来成为晋国执政,智氏在晋国更加强大。 公元前587年(冬之前),郤克去世,栾书超拔位中军将。郤克之后,晋国(不含新三军)六卿的人选为: 中军将:栾书 中军佐:荀首 上军将:荀庚 上军佐:士燮 下军将:郤锜(郤克子) 下军佐:赵同 荀首位居中军佐,地位仅次于栾书;荀庚是上军将,排名第三,新下军主将荀骓,应该也是荀氏族人,荀家的势力非常强劲。 早在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中,栾书是当时主帅荀林父的支持者,他与荀首又是下军同事,荀首为救自己被俘的儿子而冲击楚军,下军将士多跟随他努力战斗,其中似乎也应该有栾书的支持。因此,与、智氏一直保持着长期稳定而紧密的关系。这次栾书得到如此超拔,除了郤克的力量,荀首、荀庚的支持或者默许,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公元前587年12月,栾书、荀首、士燮三人帅军伐郑。 公元前586年夏,荀首到为晋景公迎亲,大臣叔孙侨如(宣伯)与之会见。可见荀首在晋国的地位。 公元前585年,楚国令尹子重攻打郑国,冬,栾书带领晋国六军救郑,在绕角(今河南省确山县东南)与楚军相遇,子重主动退却,晋军顺便进攻楚国另一个盟友。楚国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个县的楚军救蔡,在桑隧(今河南省确山县东)抵御晋军。当时晋军内部发生了一次争论: 赵同、主张与敌人开战,但荀首、士燮、三人反对,说: 我们这次出兵是来救郑国的,现在楚军避开了我们,我们才进一步前来进攻蔡国,这叫做 迁戮 (转移了攻杀对象)。这样地不停攻杀不但已经疲惫,而且必然会激怒楚国,真打起来,不一定就能获胜。现在我们是用晋国全套人马和楚国两个县的兵力作战,打胜了也不光彩,万一败了,那将是多么丢人的事啊!不如见好就收,回去算了。 栾书觉得很有道理,下令班师。 公元前583年春,栾书帅军进攻蔡国,进而侵犯楚国本土,作战中俘虏了楚国大夫申骊。楚军撤退,晋国乘胜追击,进攻楚国的附庸沈国,俘获了沈国国君揖初。郑国军队也趁机攻打许国,围攻其都城东门,俘获颇多。当时晋国舆论认为,这次胜利是因为栾书在前年采纳了荀首、士燮、韩厥三人的良言,并给栾书以 从善如流 的美誉。 自公元前585年参与伐郑之后,我们在《左传》里就没有再发现荀首的行踪。公元前583年,荀首辞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蜚廉春秋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