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在关羽被擒时,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谁能够为他求情?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权杀关羽时,为何没人为他求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鲁肃一力促成孙刘联盟。

  早在曹操大军南下,准备夺取荆州时,鲁肃就向孙权进言,想要在曹操之前夺取荆州。不久,刘表病逝,鲁肃主张和寄居荆州的枭雄刘备联络,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操。他为此,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代表孙权,前去南郡,祭奠刘表。当时荆州和东吴是死敌,荆州黄祖杀了孙权之父孙坚,而孙权又刚刚杀了荆州大将黄祖,双方可以说是世仇。

  鲁肃得到孙权批准,从江东出发,刚到夏口,就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兵。他日夜兼程,想在曹操征服荆州前,联系好荆州的刘备及刘表之子,共同抗曹。没想到鲁肃还是迟了,等他到了南郡,新继任荆州牧的刘琮已经降曹,而刘备准备“跑路”。鲁肃四处寻找刘备,终于在当阳长阪找到刘备,表明了自己是代表主公孙权,来和刘备联盟的。

image.png

  商谈期间,鲁肃询问刘备有什么打算,得知刘备想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他劝刘备不要去依靠,因为吴巨是个无能之辈。鲁肃口才很好,和刘备详细说了自己主公孙权的实力,劝说刘备与其联合,共拒曹操。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后,也觉得有道理,决定联盟抗曹。

  鲁肃为了促进和刘备的联盟,对刘备的军师诸葛亮道:“我是你哥哥的好朋友,你哥哥诸葛瑾正在东吴,和我是同事”。刘备这才下定决心,和孙权结盟,共同抗曹。他率部进驻夏口,并派诸葛亮随鲁肃去柴桑会见孙权,落实抗曹大计。

  其次,鲁肃主张将荆州(南郡)借给刘备。

  赤壁战后,孙权派周瑜大战曹仁,经过苦战,才夺取南郡。这时,刘备派人求见孙权,请求借荆州。当时,东吴众将,包括周瑜在内,都劝孙权,伺机消灭刘备,别借给刘备荆州。只有鲁肃从大局出发,劝主公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加深孙刘联盟,继续共同抗曹。鲁肃道:

  “不可。将军虽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实重,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image.png

  孙权经过再三考虑,同意了鲁肃的主张。鲁肃大胆地将荆州借给刘备,闻所未闻,令人匪夷所思。曹操听闻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震惊之下,将手中的落笔掉落在地上。可想而知,这个大胆的“借荆州”有多厉害。

  以上是鲁肃为了促进刘备和孙权联盟,所做出的努力,他还劝孙权大胆地将“荆州”借给刘备,加强盟友刘备的实力,最后才能够和曹操三足鼎立。

image.png

  因此,如果鲁肃还活着,活到公元219年,一定会劝说主公孙权,留下关羽的性命,收回荆州就可以了。当时东吴最有战略眼光的就是鲁肃,他早早地看到了孙刘联盟的重要性。虽然赤壁之战之后,曹操实力大损,丢失了大半个荆州。可是曹操仍是最强大的一方,有着强盛的中原为后盾,不是江东、荆州、益州等地所能匹敌的。

  当时,鲁肃主张将“荆州”借给刘备,夺回来无可厚非,可是没必要斩杀刘备手下的第一大将关羽啊。如果孙权将关羽斩杀,那就是和刘备结下了不死不休的大仇,最后肯定会火并,两败俱伤,如果只是夺回荆州,而放过关羽,或许和刘备的关系还有转机。然而,历史上,年仅四十六岁的鲁肃在公元217年就病逝了。在关羽被擒后,东吴也失去了一个可能为关羽求情之人。

image.png

  东吴除了鲁肃之外,还有一个可能能够为关羽求情之人,他就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诸葛瑾常常劝谏主公孙权,并能够使用正确的办法,委婉地劝说孙权,并达到自己的目的。如虞翻因狂放直率而被流放,东吴满朝文武只有诸葛瑾多次替他说情。孙权也乐于听从诸葛瑾的意见,认为诸葛瑾是一个有才华之人。

  可是正是由于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这次不好意思为关羽求情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嫌,诸葛瑾怕别人说自己偏向自己的兄弟诸葛亮那边。因此,诸葛瑾为了避嫌,只能闭上自己的嘴,坐看关羽之死。

鲁肃真的是个文弱书生吗?盘点鲁肃英雄的一面!

真的是个吗?盘点鲁肃英雄的一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忠厚、老实,近乎于傻,儒弱胆怯,手无,一辈子似乎只忙了一件事——孙刘联盟,这是大多数世人眼中鲁肃的形象。这一忠厚老实的文弱书生形象,来源于尽人皆知的小说《演义》。可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绝不是这样的。鲁肃原本有胆有识,英勇果敢,是豪杰,更是好汉。 鲁肃是文弱书生?非也,鲁肃原本是英雄 历史上,有人评价鲁肃是战略家,这一点也不假。对于天下之大势,鲁肃看得非常清楚,曾多次向提出过富有远见的战略意见。 但今天我们重点谈谈鲁肃作为好汉的一面。 鲁肃绝不是的文弱书生,他也是武艺高强,胆气过人的英雄。甚至因为过于英雄气,在初到东吴之时,一度招致东吴重臣的非议,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幸亏孙权慧眼识人,英雄才有了用武之地。 英雄鲁肃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英雄的鲁肃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处事为人大方 ·遇事 随手一仓,足见大方 先说第一点,处事为人大方。 鲁肃家是临淮东城有名的大户,家富于财。鲁肃从小就,出手大方。天下大乱之时,鲁肃更是大散财货,赈济穷苦,结交士人,甚得乡人之心。 做居巢长(巢湖地区的行政长官)之时,曾经率领数百人路过鲁肃老家,并向鲁肃求取军粮。鲁肃家当时一共有两囷米(两谷仓米),每一囷三千斛(约合90万斤),鲁肃当即随手指向其中的一囷,送给了周瑜。这可是90万斤粮食啊,鲁肃得有多大方啊!就算是鲁肃慧眼识人,与周瑜,心灵相通,可是一见面就把家中一半的粮食给了周瑜,您说鲁肃大不大方? 为人如此大方,说明鲁肃的心胸极其宽广,眼界也非常高远,所以能看大事,也能做大事。 回首一箭,智勇双全 下面说第二点,遇事有勇有谋。 鲁肃不但有谋,更不缺勇。据《·鲁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记载,鲁肃身材魁梧,样貌清奇,少有壮节。 预感到天下将乱,鲁肃开始学习击剑和骑射,经常召集乡中少年,供给他们衣食,往来南山之中射猎。实际上偷偷地操练,讲武习兵。不明真相的父老乡亲纷纷叹息: “老鲁家这一代算是衰败了,生了这么个疯狂不干正事的孩子!” 后来,天下果然大乱,群雄并起,中原也不得安生。鲁肃家所在,正是那位昏聩的所管辖。鲁肃认为中州(现今的河南)扰乱,袁术无能,不足与之共图大业,于是带领家人及从属,投奔江东。 出发之前,鲁肃让体弱单薄之人在前,强壮者在后,男女老幼共三百余人徐徐上路。 没走多远,州里派来的追兵便追了上来。鲁肃见状,毫不慌张。一面让老幼继续慢慢前行,一面让断后的精壮一字排开,手持弓箭,弓上弦,刀出鞘,弓弦拉满,作势以待。追兵见状,也都停下了脚步,丝毫不敢造次。 这时鲁肃伫立阵前,高声对众追兵喊话: “诸位都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应该能明白天下的大道理。现如今,天下,作为州兵,你们有功得不到赏赐,不追赶我们也不会受到惩罚,干嘛还要苦苦相逼呢?” 说完,鲁肃又将手中的盾牌插在地上,从容不迫走到远处,突然回头,引弓射箭,弓弦响处,羽箭应声洞穿盾牌,紧接着,连射数箭,尽皆洞穿,见者无不惊骇。 追赶的们见此情景,回想鲁肃刚才的喊话,觉得确实有理,再看鲁肃如此精湛的武艺和那些一字排开的鲁家兵壮,更觉得没有把握制服鲁肃这人,于是便不再追赶,相率而还。 一场危机,不折一人,就此化解,鲁肃一行,终于平安抵达江东。 风雨过后,回顾来路,鲁肃堪称英雄 仔细品味鲁肃处理危机的全过程,堪称有勇有谋。 ·出发之前,布置有序,说明鲁肃考虑周全,心有前瞻。 ·追兵即至,临危不乱,安排得当,说明鲁肃胆略过人,心理素质极强。 ·面对追兵,先展开语言和心理攻势,说明鲁肃头脑清楚,思路明晰。 ·喊话之时,声音洪亮,语言简练,切中要害,设身处地,替追兵着想,摆事实,讲道理,数语中的,这也是超强心理、过人智慧和卓越口才的表现。 ·武艺展示,植盾开弓,从容不迫,矢皆洞贯,足见鲁肃武艺之高强,功夫之深厚。 危难之际,面对强敌,鲁肃能不慌不乱,审时度势,从容应对,既有决死之信心与必胜之实力,又不莽撞开战,逼迫对方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之兵,鲁肃之有勇有谋,此一事表现得淋漓尽致。似此智勇双全,古今能有几人?智略赛诸葛,勇武似子龙! 鲁肃,真英雄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吴丞相陆逊之孙是哪位——陆景他是如何死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鲁肃东吴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