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瞻七万兵为何会败给邓艾两千残兵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但邓艾的兵力绝不是2000,不但史书上不是,演义中也不是。

很多人觉得邓艾偷渡阴平最后就剩下了2000人,这是受演义中一段文字的影响。
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马不堪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
邓艾到达摩天岭时确实只有2000兵马,但只要联系前后文,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
邓艾精选了三万兵马,梯次前进,每行进大约100里,就会留下3000兵驻扎,从阴平到摩天岭大概是700多里,算上道路曲折,驻扎八九个营地也属于正常。到达摩天岭的并虽然只有2000,其他的并不是死了,而是分梯次驻扎。
这样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一旦偷袭事不可为不至于全军覆没。在撤退的时候,也可以梯次接应,不会使全军处于疲惫状态。另外到达预期目的地,如果情况危急也可先集结一部分军队稳住形势。

邓艾这两千兵下了摩天岭之后,立马攻打江油。江油守将马邈不战而降,情况对邓艾非常有利,他借助江油作为缓冲,从容集结部队。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
书中其实也说得很明白,“接阴平小路诸军”。当然走险路,肯定有摔死的,但这个折损率应该不会太大,太大邓艾也是承受不起的。而探好路后,再有人接应的情况下折损会更小。这样算来人数应该在26000~29000(按每营3000人的倍数来算,29000的可能性更大)。这两万多人是邓艾手下的精锐,再加上邓艾军毫无退路,战斗力可想而知。
以上是演义的兵力数字,史书《三国志》邓艾传中邓艾偷渡阴平的兵力也有个数字。
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
万人数字虽然不具体,但起码不会低于一万,甚至和演义情况相符也是有可能的。这样看来邓艾偷袭的部队并不少。

回头再看看诸葛瞻的兵力。
后主即拨成都兵将七万与瞻。瞻辞了后主,整顿军马,聚集诸将问曰:“谁敢为先锋?”
这是演义中给出的数量,刘禅给了诸葛瞻七万兵马。这个七万的数量其实是有很大水份的。
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这段文字是刘禅投降邓艾时,上报的蜀国人口财物等数字,演义这段和史书是一致,应该是直接摘抄。蜀国投降时总共有98万人口,兵力一共10万出头,姜维已经带走了数万兵马,再减去其他州郡驻扎的军队,成都还能剩下多少能战之士?所以七万的水份是非常大的,即使人数够了,多半也是临时拼凑。以这样的部队去和邓艾的精锐打遭遇战,能胜反而是让人奇怪。
诸葛瞻品格虽然继承了诸葛亮,但才能却一点没继承,温室成长没有经历战争的残酷。妄图以人数优势迅速击垮邓艾,反被邓艾消灭。这也导致了后续成都再无兵可守不得不选择投降。
如果诸葛瞻一开始采取谨慎态度,据险而守等待姜维回援,邓艾一支孤军恐怕也只有被消灭的份。
诸葛瞻的御林军为什么连邓艾一小队疲弱之师都打不过?
一直很奇怪,邓艾虽然偷渡阴平成功,但是,一来,邓艾兵力很少。号称两万人,浮夸加减员,很可能只有几千人。二来,经过长途跋涉,邓艾只是一支疲惫之师。三来,邓艾因为翻山越岭,基本上抛弃了粮草辎重。四来,邓艾孤军深入,根本没有援军。 反过来,蜀汉这边,力量则相当强大。其一,率领的是保卫整个京师的御林军。虽然史料上没有人数方面的记载,但应该还是不少的。而且既然是御林军,肯定不会很差。二来,诸葛瞻有底气。因为除了强大的御林军外,统领大军在前方,分一部分回援,也是很容易的。同时,地方上各州郡还有部队,南方还有强悍的少数民族军队。 可是为什么,诸葛瞻兵强马壮的御林军,会败在邓艾疲弱之师面前呢? 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怕。 诸葛瞻的蜀军非常害怕邓艾的部队。害怕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一是邓艾的军队来得很突然,让蜀汉措手不及,搞不清楚邓艾军队的底细。不知道邓艾军队是怎么来的?有多少人马?因此,心中有一种面对无边虚空的恐慌。 二是邓艾在进入蜀汉境内的时候,先期遇到的那些郡县已经纷纷投降,这更加增加了蜀军的畏惧心理。 三是诸葛瞻在率军抵抗邓艾的时候,在抵抗之前,就是一片哀号之声。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没打仗,就是一片哀号之声,主将都是这样,士兵还会勇敢么? 二、乱。 诸葛瞻虽然带着御林军前往抵抗,可是一片慌乱,不知道仗该怎么打。 打仗,无非就是靠“勇”和“谋”两个字。可是诸葛瞻既无“谋”,也无“勇”。史料记载,诸葛瞻把军队带到涪县的时候,就畏惧不前。畏惧不前也没有问题。但是,他却并没有进行防守。 尚书郎黄崇多次劝说他,把军队分派到险要的地方去守护,但是诸葛瞻就是不动。我们姑且不评论黄崇的计谋对不对,但总之你要有规划。就算不分兵到险要的地方。而只是固守城市,那也就固守啊。可是诸葛瞻又没有固守。当邓艾来进攻的时候,他就像我们在古代演义小说中看到的那样,率军出去,前往迎战,结果打败。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诸葛瞻害怕,只需要固守城池,邓艾进攻一段时间后,攻不下来,他自己就害怕了。难道他还敢绕过这些城市,直接去打成都不成?由此可见,诸葛瞻完全乱成一团。 三、傲。卑。拗。 诸葛瞻自己是个很孤傲的人。在绵竹之战前,他说他内不能除,外不能制姜维,进不能打胜仗,退不能保国家。这样的话,就体现出了他极端自傲的一面。他把自己看成是第二个,希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朝堂上下,一人说了算。又要管黄皓,又要制姜维。自己有本事干这些吗? 自傲的结果,就是自卑。后面那两句,进不能打胜仗,退不能保国家,就是极端自卑的表现。诸葛瞻的这种自卑表现,明显是一种负能量。要知道,诸葛瞻说这个话,是在自己打仗之前说的,不是在战败的时候说的。这种负能量,一下就在将士中传递出了一种悲观情绪,对整个军队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自卑的结果,就是执拗。诸葛瞻非常执拗。不听黄崇的建议,是一种执拗的表现。除此外,他还一根筋,只知道一味地督促将士和邓艾硬碰,做出一副以身殉国的样子,显得非常执拗。这种样子,怎么能打胜仗呢? 总之,因为诸葛瞻这样一个窝囊的领袖,就算是精锐的蜀汉御林军,最后也败在邓艾疲弱之师的手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天才军队家邓艾为什么结局那么惨 重要的真相有几点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天才军事家邓艾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生培养了两个好学生,一个是邓艾,一个是。邓艾和石苞都出生寒门,但是却志向远大。两人都属于那种文武全才的人,司马懿死后,邓艾陆续官升至镇西将军,石苞陆续官升至镇东将军。可见两人对于是多么的重要。 那么三国天才军事家邓艾为何结局那么惨?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到了三国后期,姜维与邓艾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人物。姜维成为的接班人,邓艾则突破险阻,打败姜维,拿下了西蜀,功劳至伟。老郑始终以为,轮文武双全,邓艾远在姜维之上。一支奇兵,姜维根本就没有与邓艾较量过几仗就败下阵来,西蜀随之灭亡,吓尿了裤子,抬着棺材当了魏国的俘虏。并且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笑柄。应该说邓艾的水平与司马懿有的一拼。看来邓艾是被《》有意的压低了,而把更多的空间给了司马家族。 况且,入蜀后的一系列表现,也都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武可安邦,文能定国”的人物。拿下成都,对于他来说就已经大功告成,等到朝廷派人来接管,自己就可以凯旋而归了。可是他没有,等人来收拾乱局太慢,不如直接把治蜀的人选先安排下来,稳住局面。 于是,三下五去二,搞定了!这期间,司马昭曾传令他班师,他没有听,直到把人事安排停当才回去。在此,邓艾充分显现了他的文治才能,姜维莫及。可是他不知道司马昭早已防着他了,安插了一个卧底。这个卧底已经把他不听调遣有谋反之心的小报告打给了司马昭。而拥兵比他多几倍,却没有夺取成都的钟会将军更是对他羡慕嫉妒恨,也买通了卧底,要将邓艾至于死地。结果,邓艾被卧底干掉,死得非常惨,令人唏嘘不已! 那么,邓艾这位天才军事家为什么会结局那么惨呢? 小编以为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作为一位杰出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尽管他超过姜维许多,但还显得智慧不足。他没有想到司马昭对他始终有疑心,你的功劳越大,主子的疑心就越大。自古没有那一个王侯不怕臣子功高盖主,邓艾对此不够清醒。因此他没有退一步的胸怀,取了成都还要管成都,越位了还自以为是。,必有后患。当年受降了,就曾得意忘形,睡了人家的婶娘。结果张鲁反叛,他折损了一个儿子和一员大将,若不是跑得快,自己也玩完了! 第二,防君子也需防小人,在汉魏当时最有能力也最靠近权利中心的只有邓艾与钟会二人,而钟会一直嫉妒邓艾的才能,邓艾却对此没有什么防范。此即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聪明的邓艾怎么就忘了这条古训?而且,他应该清楚司马昭正是利用了他们的矛盾玩起了平衡之术,让他们彼此牵制,明争暗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一个将军会打仗、有计谋当然重要,防范他人算计更为重要。大军事家正是对老同学未加防范,被弄断了双腿,险些丢了性命。邓艾也未能幸免,假如他把与钟会的关系处理得明智一些,或许就可以躲过悲惨的一劫。“”不是一个褒义词,但对于军事将领和高官却是一个必要的自保。有了安全,才有进步,“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嘛! 第三,邓艾暴露了自己的野心,被司马昭和钟会联合算计,死于非命。假如沉得住气,班师回朝,请假休息,学学司马懿的装疯卖傻。然后,坐看风云变幻,进一步积蓄实力,有朝一日没准就可以取代司马家族,成为一代君主。看来,邓艾不具备这种素质,命里没有。就像司徒,即使坐到了宝座之上,仍然坐不住,不仅翻身落马,而且一命呜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