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春秋战国改革者都惨死 死的最惨的并不是商鞅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春秋战国时代,活跃着很多优秀的社会变革者,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变法图强,不仅强大了一个国家更是引领了一个时代。但是,这些伟大的改革变法者,却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商鞅被车裂都还不算最惨的!

春秋战国改革者都惨死 死的最惨的并不是商鞅

这位最悲惨的人就是吴起,我们知道吴起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既能训练出能征惯战的士卒,又能带兵征战天下,其一生百战未尝一败,5万魏武足横行天下。而其被排挤出魏国后,来到楚国,被楚王看重,进行改革,主要的措施就是削弱旧贵族实力,将很多贵族迁移到荒蛮之地去搞开发,而且裁撤多余的官吏,任用贤能等措施,虽然使得楚国快速强大。但是也极大触动了贵族集团的利益,在楚王死的时候,吴起奔丧,趴在楚王尸体上也被弓箭手射成了刺猬。这还没完,楚王的儿子,楚肃王继位后将吴起的尸体进行再次车裂,五马分尸。楚国的变法也人死政亡。

春秋战国改革者都惨死 死的最惨的并不是商鞅

这个人就是商鞅,正是他改变了战国的格局,和整个历史的走向。是他的改革使得一个衰弱,落后的秦国迅速崛起,形成奖励耕战的举国机制,削弱贵族的权利,实行郡县制,任用贤能,使得秦国短短十几年实力暴增,一举夺回河西失地600里。而且一跃成为强国。为后世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商鞅却因为自己的变法而遭到清算,最后被秦惠文王五马分尸而死,但是,人死政还在。比吴起还是幸运的。

而最为憋屈的改革者应该是屈原,其一心为了楚国能够强大,辅佐楚怀王进行变法。但是由于极大触动楚国旧贵族的利益,使得楚怀王最先扛不住压力,还没怎么变法就结束了,从此屈原也不受楚怀王信任,直接被流放,而看着自己的变法失败,国家一步一步走入深渊,走向衰败,灭亡,屈原是无比痛苦的,当楚怀王身死秦国,楚国首都被白起攻破,屈原绑大石自沉汨罗江淹死。

为什么改革者总是悲惨命运,其实很简单,你改革,必然革了既得利益者的命,动了他们在手的蛋糕,人能不跟你拼命么?

他在史书中极少被提及 但对秦国功劳堪比商鞅

对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的功劳之巨大家都很清楚,无需多说——如果还有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出门左拐,翻看我们之前聊过的话题。秦国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天下,那是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贡献,只是相比较而言,商鞅的贡献比较突出罢了。实际上,在秦国统一历程中,还有一个人,其功劳、贡献堪比商鞅。 他就是。在史书中,连司马错的生卒年份都没有明确记载(可见其被忽略程度),其人事迹在史书中也极少被提及,《》仅有两次,《》也仅有五次。司马错就是这样一位几乎被史家忽略的人物,却对秦国最终统一天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网络配图 据《资治通鉴·第三卷》记载: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求救。想出兵攻打蜀国,但攻打蜀国道路险峻难行,又顾虑韩国可能会趁机前来侵犯,所以犹豫不决,便把此事交由群臣讨论。于是,司马错与因为此事发生了争论:司马错建议出兵伐蜀,张仪主张去征讨韩国。 张仪认为,秦国应该与魏国、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水、洛水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从,这是称王的大业。 他说:“我听人说,要博取名声应该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现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王室,正好比天下的朝廷和集市,而大王您不去那里争雄,反倒纠缠于远方的戎狄小族争斗,这可不是帝王的大业啊!” 司马错反驳说:“不对。我也听说有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让老百庶,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三个条件具备,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 司马错认为:现在秦国还是一个地小民贫的国家,所以应该先从容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领,政治昏乱,如同夏、商纣;以秦国大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而军队不须有大的伤亡就可以使蜀国屈服。网络配图 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取广泛的利益天下也不认为秦国贪婪,秦国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更享有除暴安良的美誉(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秦国若是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利益。 司马错接着说:“蒙受不义之名,攻打天下人所不愿攻占的地方,那可是很危险的!请让我细说其中的原因: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友邦。周朝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共同谋划,求得齐国、赵国的援助,并与有旧怨的楚国、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鼎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对此,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在。所以,攻打蜀国才是的上策。” 以上内容就是张仪与司马错的争议。表面上看,张仪与司马错的争议好像只是关于攻打哪里的问题,但实际上,张仪与司马错的这次争议,对秦国后来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后世的角度看,司马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将帅之才,他在这件事上的见识明显要高张仪一筹。张仪的建议更注重名和势(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不是从张仪这里偷的啊?),而司马错的建议更注重实和利(富国、广地)。无论是名还是势,归根到底还要靠实力,所以,增强实力才是王道。 历史的发展则表明,司马错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平定巴蜀是实实在在增强秦国实力的策略。秦国后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攻打中原,能够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撑其统一天下的战争,很大程度上靠得就是司马错的这次关键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司马错的这次决策对秦国的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和相提并论。网络配图 故而,林云铭在《古文析义》卷五中评价此事时说: 划韩伐蜀二说,俱以‘名’、‘利’二字做骨,张仪谓王业起见,语虽大而实疏。司马错只拿定富强二字做去,而王业不争自成。何等万全。切实优劣,判如指掌矣。……战国中求实落经济,无出司马错之右者。” 另外,司马错在与张仪争论中所提到的“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的说法很有见地,后世如“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战略思想恐怕也是脱胎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最惨的公主十岁就被送去和亲,几个月后就死了

历史上的诸国,往往通过联姻政策来建立盟国关系,和是有名的和亲代表人物,牺牲自己的幸福,饱含远离家乡的思念,远嫁他乡,为自己的国家赢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宁太平。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和亲公主,可以说她是历史上最惨的公主,年仅十岁被送去和亲,三个月后死在床上。 在古代,相比现在的社会,妇女出嫁年龄都是很小的,小的甚至有12岁,原因无异于是国家需要壮大人口,以此保证国家的稳固发展。这种观念在当时的人民思想中普遍接受,因为封建思想的禁锢,使得人民对统治者有一种依赖感。再者,医疗设施落后的古代,新生儿的存活率非常低,所以妇女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了传宗接代的工作,百家户户都是如此。 在帝王的心里,后宫佳丽不仅仅是用来传宗接代的,也是用来满足自己的消遣对象,这位幼小的公主就是毁在了这种社会。她是统治时期唯一的一位公主,当时势力强大,颇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而齐国就相比之下势力微弱了,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国家,同时还能找个强大的靠山,齐国不得不选择和亲通婚这条路,虽然齐国也不舍得将年仅10岁的公主出嫁。晋平公过着奢靡惬意的生活,每天流连忘返于后宫佳丽,沉醉在温柔乡里,然而欲望是个可怕的东西,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美人,从其他各地不断收纳新妃嫔。 当齐国送来温柔可人的小公主时,晋平公很是开心,公主入宫后,对她百般疼爱,还亲自给她取名少姜。在后宫受宠,对于一个妃嫔来说是很荣幸的事,然而对这位小公主来说却是一个噩梦,年龄如此小,却要遭受成年男性的蹂躏,且不说身体上承受不住,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得起。就是在这种过度宠幸下,小公主仅仅活了三个月就死在了床上。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并不算什么大事,对于一个生命而言,在世时的经历,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一种虐待,这就是历史的悲剧。 放眼当下,一个10岁的孩子,应该拥有快乐无忧的童年,享受父母的关爱,体验生活的乐趣,时代不同,命运迥异。出生于帝王之家的公主表面上享受着至尊的生活,而事实上她们的人生却因出身特殊注定是自己不能掌舵的,没有幸福的归宿可言,没有言语权,一切都是被安排的,亲情在帝王权衡下,远不如国家利益重要,就像这位小公主,年仅十岁被送去和亲,三个月后死在床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