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孙元良军事生涯中为何屡次脱险:擅长化妆为难民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人才辈出将星如云的黄埔系,孙元良的才能不见得特别优异,名气亦只能算是中不溜秋。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斑斓多姿,充满传奇色彩,创造了多项纪录。尤其是此公惯能履险如夷,一再从千军万马中突围而出毫发无损,端的是福星高照身手非凡。

1924年初,北京大学预科学生孙元良南下广州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编在学生第三队。后来成为一代名将的关麟征、杜聿明、黄杰、陈赓等人,均是他的同窗队友。

黄埔一期生共有600余人,号称蒋介石的开山大弟子。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浓眉大眼,一表人才,加之为人机灵,口才便给,很快得到校长青睐。毕业后,历任党军的排、连、营长,参加了两次东征和平定刘杨叛乱之役。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孙元良出任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这个团长非同小可:所部是黄埔嫡系最精锐的队伍,含金量极高;一期同学当时当上团长的,仅有胡宗南、桂永清、范汉杰、蒋先云等寥寥数人。

北伐军在江西南昌与孙传芳军会战,先胜后败。蒋介石恼羞成怒,将第1师师长王柏龄、党代表缪斌革职,并声称要枪毙自行退却的孙元良,以儆效尤。其实,蒋才不会自翦羽翼。他只说不练,暗中送孙东渡扶桑,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炮兵。返国后,很快就重新当上主力部队团长。中原大战后,孙元良升任装备最为精良的国民政府警卫军第1师第1旅旅长。率部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在庙行镇击退日军。因作战有功,孙获授宝鼎勋章,先后升任88师副师长、中将师长。

孙元良军事生涯中为何屡次脱险:擅长化妆为难民

1937年底,时任72军军长(仍兼88师师长)的孙元良率部参加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后,他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侥幸逃出幸免于难,被蒋介石撤职查办。后奉派游历欧洲,考察军事。抗战后期,任28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在贵州独山击退准备直捣陪都重庆的日军,被国民政府通令嘉奖,获授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后期,孙元良充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副主任兼第16兵团中将司令。该兵团辖第41、47、99三个军,另有一个快速纵队及战车团、重炮团、工兵团等部队,总兵力约10万人,是淮海战役国军参战的主力兵团之一。

在雄心勃勃别有怀抱的副总统李宗仁的怂恿下,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婉拒了蒋介石要他统一指挥华中(武汉)、华东(徐州)两大剿总的要求,只是表态说届时会以大局为重,按实际情况调动兵力。而徐州由老迈衰朽的“福将”刘峙坐镇,其难以胜任,路人皆知。刘峙倒有自知之明,主动建议遴选一名黄埔一期毕业、曾任兵团司令官以上、资历深而有作战经验、能孚众望者,担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负责前敌指挥。国防部长何应钦同意此案,以宋希濂、杜聿明符合条件,签请蒋介石核定。结果宋希濂托辞请免,败军之将杜聿明被选中,勉为其难二进宫。杜从东北抵达徐州时,淮海战役已打响几天。

先机既失,处处被动。先是黄百韬兵团在碾庄顽强抵抗后终被歼灭,接着从华中前来驰援的黄维兵团在蒙城双堆集陷入重围。而打通徐蚌线,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会师的计划又遭遇华野坚决阻击,进展困难。杜聿明下决心放弃徐州,率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取道萧县、永城,企图出敌不意拊其侧背,解救黄维兵团,合股南撤,为老蒋保留一点老本,藉以拱卫南京、上海,保全东南半壁。但蒋介石一再变更决心,杜聿明则一味服从命令,缺乏必要的机断。结果方向飘忽,行动迟缓,撤离徐州不久,就被华野追尾包围,自身难保。

孙元良认为坐守无异待毙,坚决主张趁包围圈尚不严密之际,抛弃辎重,迅速突围。邱清泉、李弥均表同意,杜聿明随即下了命令。但第74军(孟良崮战役后重建)军长邱维达没有意识到之严重,认为自己尚有战力,以不战而退为耻,拍着胸脯包打。邱清泉本来就担心丢了重武器无法向“老头子”交代,又激于部下的战斗意志,就去跟杜聿明商量,改变成议,依从邱维达的意见,拟硬打出去。李弥表示服从命令,而孙元良深知老同学的性格,回到本部后即着手准备突围,并掐断电话线,以防杜聿明变卦。孙部按原计划单独突围,几乎全军覆没。孙元良化装成农民,再次侥幸逃脱,经信阳、武汉抵达南京。1949年年底去台湾。

川军名将孙震是孙元良的叔父,著名演员秦汉(本名孙祥钟)是孙元良的第5个儿子。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湾逝世,享年103岁。至此,一代天骄黄埔一期生全部成为过去时。

张士诚——富甲江南的盐商从政生涯

早期经历至治元年(1321年)农历七月三十,张士诚出生于泰州兴化白驹场(今盐城大丰)的一个穷苦的“亭民”之家。随后,他的三个弟弟张士义、张士德和张士信也相继降生。[2] 兄弟四人都以撑船运盐为生。末年,朝政腐败,财政收入。统治者为了填补不断扩大的政府开销和军费支出,大量增发盐引,不断提高盐价,盐业成为国家财政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虽然盐价不断提高,但东南沿海的盐民依然生活无着。泰州地处东南沿海,每到盛夏,都会遭遇台风侵袭,海潮倒灌。海水退去,原本千倾良田都变成盐碱地,当地农民。 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从十岁开始就跟乡亲们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船上“操舟运盐”,依靠卖苦力赚来的微薄收入补贴家用。少年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身体健壮,而且为人仗义疏财,虽然自己家里经常穷得揭不开锅,可是每当乡亲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有求必应。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盐民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 起义反元由于给官家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和几个胆大的同乡一起做起了 张士诚起义地-大丰市草堰镇北极殿贩卖私盐的营生。他们在给官府运盐的同时,随身夹带一部分食盐,卖给当地的富户。白驹场的富户们常常以举报官府相要挟,不仅不给张士诚盐钱,而且对他非打即骂。由于身份低微,而且贩私盐是违法行为,张士诚等人只得忍气吞声。[4] 白驹场当地有一个盐警名叫丘义,负责监督盐民出工、缉拿私盐贩子。这个邱义不但常常克扣白驹场盐民的劳动所得,而且盐民们每月还要向他上贡,一有疏漏,就对盐民非打即骂。张士诚和盐民们慑于他的淫威,只能暗气暗憋。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张士诚秘密联络了弟弟三人及壮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胆大的盐 张士诚起义地 民,积极筹备武装暴动。事关重大,为了防止秘密泄露,张士诚他们把起义的地点选在了白驹场附近的草堰场。一天夜里,十八名热血盐民在草堰场的北极殿中歃血为盟,抄起挑盐用的扁担,在寒风中悄悄摸进盐警邱义的家中,把这个平日里为害乡邻的恶霸乱棍打死。 随后,十八个人又冲进当地富户家中,打开仓库,把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烧了个干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将秦国军事家王翦出征前为什么敢三番五次向秦王索要封赏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秦王政大喜,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不久,楚军故意示弱,且战且退,保留精锐部队从后突袭李信,大破秦军两营兵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是为秦灭六国期间少有的败仗之一。网络配图 秦王政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听说楚军正在 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在身。难道忍心抛弃我吗?”王翦推托说“:老臣病弱体衰,昏聩无用,希望大王另选良将。”秦王政再次致歉说:“好了,请将军 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就说:“大王一定要用我,非给我六十万士兵不可。”秦王政满口答应:“听将军的了就是。”于是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程。网络配图 秦王政自送霸上,王翦因手握六十万重兵,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秦王政大笑;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份,王翦才说出了自 己的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说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 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网络配图 公元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大军抵达楚国国境之后整整一年坚壁不出,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休养生息,甚至每天比赛投石以作。楚军因为兵少而无可奈何,一年后终于按捺不住,正当楚军在调动之际,王翦就率兵出击大破楚军,杀项燕于蕲,虏,平定楚国。随后又南征百越,取得胜利,因功晋封武成侯。王翦之子王贲,也以战功著名,燕国就是被王翦、王贲两父子合力破灭的。 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翦和蒙恬立的战功最大,美名流传至后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