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关羽樊城之战到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关羽的这次军事行动从开始到失败被杀持续看约半年,这期间,刘备方面并未有任何的行动。关于这个疑点,现在的主流说法是关羽方面节节胜利,战场的主动权和优势完全在蜀汉方面,然后,关羽在遭受到魏吴联军夹击时候败的太突然,从蜀中到荆州方面的消息和援军完全赶不上。这个说法也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的解释。然而这个说法真的正确吗?

关羽樊城之战到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单单从表面上来说,这个说法似乎很有些道理。自古以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代通信也就是人走马行,主要是人力,但是从后面夷陵之战来看,援军大概是五日五夜才能赶到,就说关羽在樊城,消息再慢绝对不会超过一个月。要是从关羽战败的时间算起,援军果然是赶不到。但是这是军事,这是战争,关乎蜀汉命运的战争,是对隆中对这一核心方针的执行,不是一次小的军事冲突。

蜀汉集团的核心方略就是隆中对,先占荆州为基础,再图巴蜀汉中。然后结连孙吴,一路大军从荆州出发剑指宛洛,一路大军从汉中出发进逼秦川,有此,曹魏就算有通天之能,两都被困,首尾不相顾应,更何况还有孙吴大军。

然而现实呢,当此之时,关羽兵出荆州,连战连胜,威震华夏,半年以来,刘备方面除了派人探听,被无任何举动。这个时候正常情况下按照隆中对的约定,刘备该做些什么呢?首先,派一使臣,连接东吴,许以南方之地,令其出兵,来分担关羽方面的压力。其二。留诸葛守成都,刘备自率大兵从汉中出发,直逼关中,径取长安。

关羽樊城之战到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这个方案是蜀汉集团的共识,然而关羽出兵半年以来,刘备在做什么,只能一句话来说,坐观成败,最后身败国灭,图为天下笑。那么到底为什么刘备没有发兵援助关羽,刘备失误了,诸葛亮为什么也没有动作?

唯一的可能是关羽性格太跋扈,而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又太无能。刘备可能考虑到自己死后刘阿斗控制不住关羽,因此要在生前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关羽攻打樊城是自主的军事行动,关羽在蜀国可以说是二把手的地位,刘备授予关羽自由调度军队进行军事行动的权利。既然关羽自己去攻打樊城,那么刘备就有可能顺水推舟一下。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之的记载,相反却记有: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这难道不奇怪吗?

照理说关羽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刘备应该对他追封,给他谥号,但是关羽的谥号壮缪侯,是后主刘禅追封的。而法正死后,刘备当即追封他为翼侯。《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但关羽死后,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

关羽樊城之战到败走麦城的时候 刘备为何不救关羽

陈寿是蜀国人,按理说应该对蜀国的情况更熟悉,但他所写《三国志》中的蜀志非常简单。这是因为魏、吴两个国家都有史官,唯独蜀国不设史官,所以陈寿写蜀志就相当困难。蜀国没有官方档案,民间传闻也不可靠,而陈寿下笔非常谨慎,不可靠的绝对不写。他出生的时候,距离关羽被害已经十多年了。

蜀国为什么不修史呢?难道是因为缺少优秀的史官吗?绝对不是。陈寿的老师谯周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不设史官?如果大胆推测,或许就因为关羽被害这件事是蜀汉最高统治阶层的内部绝密,绝不能公之于众。

赤壁之战时期刘备到底在干嘛 为什么不见他出现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周武王姬发发动的牧野之战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历史上有一场十分著名的战役,那就是由周武王发动的牧野之战,也被称为“”。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的牧野,当时正值商末,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解救天下百姓,于是就有了牧野之战。那么,牧野之战的性质是怎么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的为帝辛。商纣王帝辛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暴虐成性,喜好女色,将商朝的朝政搞得一团糟。商纣王又是一名十分喜欢打仗的君主,他先是对西北的部落发动了战争,然后又扫平了东南夷,虽然这两次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商朝的国库却空虚了。后来,商纣王宠信妖妃妲己,,兴建了许多亭台楼阁,供自己和妲己两人享乐。等到后来,商纣王帝辛听信奸佞小人的话,大肆残杀朝中大臣,要是有大臣不顺着他,他就将其处以极刑。商朝重臣、箕子等人都被商纣王杀害,商纣王的这一行为加剧了商朝的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国这一小国逐渐发展,终于有能力跟商朝一决雌雄了。两方人马在牧野进行决战。在姬发和丞相姜尚的精心安排下,终于打败了商朝的军队,取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牧野之战时我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它终止了统治国家长达六百多年的商王朝,直接导致了西周这一全新王朝的成立。虽然,在接下去也有其他类似性质的战役发生,但却再也没有牧野之战这么成功的战役了。牧野之战也成为后世百姓推翻暴政的代表性战役,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牧野之战的结果 据史料的记载,周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在牧野发动了对商王朝的战争,史称牧野之战,亦称“武王伐纣”。这一场战役的成败决定着两方最后的命运,那么牧野之战的最终结果是怎么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商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生活非常的困苦。当时商朝的皇帝是商纣王帝辛,帝辛是商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也是最后一任皇帝。已经有六百多年历史的王朝,开始走向了没落。商纣王帝辛为人英勇善战,有着极高的天赋,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明君的,但帝辛为人凶残,根本不是一个明君,这加速了商王朝的覆灭。 而与商纣王帝辛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西伯侯,西伯侯姬昌一直爱民如子,不忍天下百姓受苦,于是他一面假意向商朝效忠,一面又暗中发展周国的实力,为推翻商王朝做准备。西伯侯姬昌于公元前1050年病逝,其子姬发继位。经过多年的准备,姬发联合其他国家准备一起攻打商朝的国都朝歌。姬发接连获得胜利,最终两方在牧野展开决战。 姬发先派丞相姜尚率领数百士兵前去迎战,震慑商朝的军队,然后姬发自己再率领士兵冲进敌军,打破敌军的阵型。由于当时商王朝国库空虚,士兵的人数也不够多,于是商纣王就用奴隶来充数。那些奴隶见到周国的军队如此英勇,纷纷弃械投降。就这样,姬发取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商纣王帝辛见大势已去,于鹿台自焚而亡。 牧野之战时间 根据史料的记载,牧野之战推翻了商王朝的暴政,结束了商王朝长达六百多年的统治。在牧野之战后,姬发成为了西周的开国皇帝,建立了西周这一全新的政权。那么,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又是在哪一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国的姬发联合众多小国组成了一支反抗商王朝的联军,联军与商王朝的军队在牧野进行决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牧野之战决定着决战双方未来的命运。根据时间的推算,公元前1046年正是商朝末年,当时的皇帝为商纣王帝辛,是商王朝的第三十一任皇帝。历史上的商纣王帝辛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君主,本来可以成为一代明君的他却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喜欢女色。当时有大臣为了讨好帝辛,献了一名美女给他。那名女子便是妲己,妲己有着一张的脸,长得十分的美丽,帝辛十分宠爱她。商纣王帝辛不顾国库空虚,大兴土木,建造了无数的宫殿楼台,供自己和妲己享乐。 越到后期,商纣王越是暴虐。因不喜朝中大臣对他的劝谏,商纣王残杀了许多大臣,造成了后来无人可用的局面。商纣王的种种行为,终于引起了民愤。因不满商纣王的暴政,周国联合其他小国组建了一支多达四万人的联军,对商纣王进行讨伐。联军在姬发和其丞相姜尚的带领下,一路获得胜利,两方最终在牧野进行了决战。 在丞相姜尚的精心布置下,周国所率领的联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