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军队历史

滇军抗战纪实: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当时引发关注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7岁加入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至今她还记得当年的“神气劲儿”

好多人从老远赶 来就为了看云南女兵

“南滇儿女,投笔从戎,须眉不让,别父母故乡……”91岁高龄的赵凤稚曾经是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一名女兵,那段日子在赵老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么多年过去了,唯有这段记忆至今仍令她念念不忘,“我记得出征那天是1937年12月13日,我们就是唱着这首军歌走的,那年我17岁……”本报关于滇军的系列报道登出以后,我们找到了这位“云南花木兰”。

如今的赵老已是满头银丝。对于记者的到来,赵老显得很兴奋,“我很高兴还有人愿意听我说那些老故事。”

赵老出生于一个大家庭,家族专营丝线、毛线生意,“我们家当时在昆明可是小有名气的,人称‘赵丝线’。”赵老说,由于父亲也是个文化人,因此就把她送到昆华女中上学,令她在学校受到了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卢沟桥事变之后,她加入了学生抗敌后援会,和很多同学一起走上街头、深入农村进行爱国主义宣传。后来在同学徐汉君的组织下,她加入了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

“说到这个徐汉君,她才是真正的花木兰。”赵老说,徐汉君虽然是个女儿身,可是却在当年女扮男装考进了讲武堂,后来还到云南航校进行了学习。因此,所有成员一致推选她为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团长。

随后,团员们便背上行李,集体到西山华亭寺开始了近一个月的训练生活,而这一切,赵凤稚都是瞒着家人在偷偷进行。“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在那样一个封建大家庭中,一个女孩子出来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去参军,简直是胡闹。”赵老说,她一直到出征前才跟父亲坦白,父亲拿她没办法,只好准许了。“我们当时脑子里只有‘抗日’两个字,可谓是天不怕地不怕。”就这样,女兵们分别乘着4辆大卡车,唱着六十军的军歌出发了。

滇军抗战纪实: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当时引发关注

剪掉了长发,穿上了军装,女兵们一个个英姿飒爽。由于从未见过女兵,一路上,服务团引来了不少群众的夹道欢迎。“很多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就是为了来看云南女兵。”说到这儿,赵老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仿佛又看见当年的场景,“我们那时可真神气啊!”

到了汉口以后,赵凤稚被分到汉口铁路医院实习,那时主要的工作就是陪伤员聊天、给他们唱歌、帮他们写家书。第一次帮伤员包扎是在江西,赵老清楚地记得那天。

“那是一场血战,我军伤亡惨重。”赵老说,那天转下来了很多伤员,她接到的是一位腿被炸伤的士兵。“解开他腿上的绷带,我差点就吓晕了。”赵老说,这位士兵的小腿上有很大一个洞,已经血肉模糊,伤口里还有一条条小蛆。“我基本上是颤抖着用棉签和镊子帮他把蛆挑出来。” 这个士兵也一直咬紧牙关对她说:“同志,我不疼,我不疼。”而此刻,赵凤稚已经哭湿了双眼。接下来的日子,这些云南姑娘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做医生的助手,为伤员换药护理、洗衣缝补等,还要为伤员们做文艺演出。可姑娘们从没有一句怨言,“战士们是在用生命保卫国家,我们付出这点不算什么。”

1939年的夏季,赵凤稚和几个女兵被蚊虫叮咬后出现了抽搐的现象,于是被送到长沙进行治疗。在那里她们遇到了卢汉军长。卢汉亲切地慰问了几个女兵,并特批她们跟随一辆运油的卡车返回昆明休养,还派给了她们一个光荣的任务,就是训练新兵。几个女孩子回到昆明休养好之后,就被分到新兵营里给新兵们上课,“我那时也不知该讲点什么,就告诉新兵们不要害怕上战场,要团结起来保卫国家。”赵老说,到1940年初,她们又跟随新兵们一起从沾益再一次出征了,当时她被分到新三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

待部队行进到湖南的时候,她们几个云南女兵被调到了第一集团军副总部政治部搞宣传,“我们那时排练了话剧《绯色网》,还组织了运动会呢。”后来日本人要开始攻打长沙,在部队转移以后,赵凤稚和另外几个女学生回到了昆明。此后,她便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没有再与部队联系。

如今的赵老已是四世同堂,与近百岁的老伴每天都过着悠闲的生活。赵老说,参加云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是她一辈子都不曾后悔过的选择,也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现在,赵老仍然每天都要看新闻。她说,看到国家越来越强大,她觉得曾经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朱国治是如何跑到云南上去的 他是如何讨好大汉奸吴三桂的

,明清风云人物。从大明一介小卒,攀爬到总兵之职。又从大明总兵,俯首变为大顺山海关守将。再从大顺山海关守将,打开城门变为大清骁将。再然后领兵打入缅甸,奋力拼搏捕杀永历帝。最终成为大清王朝三大之首平西王,坐镇云南。 说起他当时起兵,首先斩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至于为什么要先杀他开刀,就是朱国治的原因了。在朱国治担任云南巡抚之前,是一个叫做李天浴。这个李天浴可不简单,和我们脑海中固有的腐败官吏不同。李天浴廉洁奉公、治理有方,极为精明能干。所以吴三桂对他是敬畏有加,虽然自己是一方藩王,但面对这个小小的云南巡抚时也是相互尊重,从不敢有什么过分的想法。美丽富饶的云南一地也有赖于这个厉害巡抚而安定平稳,没闹出什么乱子。 后来因故李天浴不再担任云南巡抚,接下来朝廷派去了朱国治。这个朱国治和他的前任李天浴正好形成了极大反差,为官治事懦弱无能,贪腐腐败一把好手。在调来云南之前,朱国治曾经任职江苏巡抚。在年间爆发的奏销案中,大肆屠戮士绅。后来被查,朝廷特地下旨处罚朱国治,把他免去官职,并且规定以后永不录用。 但是自古倒而复起的官员真的太多了,只有清官好官老老实实听皇帝说啥就是啥。这个朱国治自然不是老实人,被解职后四处奔走,找王公大臣,找宫内,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又被用为云南巡抚。前面的巨大投入终于见效,这次可以收回成本了。 于是朱国治就抱着一颗捞回老本,再大赚一笔的想法到了云南。云南坐镇着平西王,自己想要赚钱当然要打点好他这个关系,最起码不能妨碍自己创收啊。所以刚到任行礼还没有安置好,这个朱国治就跑到了平西王府。对这吴三桂点头哈腰,极尽谄媚。还不惜放下自己钦差的身份,为吴三桂打扫庭院。可以说是无耻至极,当然也引得见到的人纷纷嘲笑。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朱国治巡抚这样放低身段曲意讨好吴三桂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吴三桂看他如此无耻,心里已经把他鄙视了几十万遍,自然不会正眼瞧他。所以当朱国治有求于吴三桂时,吴三桂要么直接拒绝,要么拖拖延延,总之就是不给他办事。 吴三桂的不识趣不由得激起了大清云南巡抚朱国治的男儿血性。既然吴三桂这么,那自己可就不会再对他有一丝一毫的好。但是硬来,自己这样一个文官除了手下有几个巡捕,怎么能和吴三桂有所攻守。那么明的不行就来暗的吧,朱国治当即向朝廷上书,指责吴三桂的种种不是,就差说出来吴三桂要造反当皇帝了。而且不光自己上书攻讦吴三桂,朱国治还拉上当时的云南都督甘文焜一起上书在皇帝面前告吴三桂的私状。 后来有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清明。甘文焜巡视各地情况,来到了云南。到了云南之后平西王吴三桂当然要一尽地主之谊,设宴款待都督甘文焜,并且叫来云南巡抚朱国治作陪。在席上酒至半酣,吴三桂看看气氛也上来了就开口说道:“本藩王兢兢业业守卫云南,从来是胆小甚微不敢得罪什么人,可令人想不到的是居然有人在皇帝面前乱传谣言,肆意诽谤,损害我的清名。”甘文焜和朱国治两人听后都说道:“王爷您镇守云南,是大清南疆支柱,谁敢造你的谣言?是不想要脑袋了?一定没有这样的事情,你不要听人瞎说。”吴三桂回道:“两位大人不相信吗?”说着就拿出他儿子从北京寄来的两人奏折,撕掉姓名让他俩看道:“不信吗,那你来说说这事怎么回事?”可想而知,本来大家表面上客客气气吃顿饭罢了,这下彻底不欢而散。都督甘文焜当天就骑马赶回了贵州,这以后吴三桂和甘文焜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更加深厚,和朱国治的嫌隙当然也更大。 当时假如云贵都督甘文焜,借着这点愤恨之心调兵驻扎到贵州。用这点兵力防备意外事件的发生,那么吴三桂一定不敢轻举妄动。只是这都是后话了,因为当时所有人都考虑到吴三桂的子孙全在北京,吴三桂就是再不满,再有野心他也不敢造反。只是不提防吴三桂一朝杀掉巡抚朱国治,竟成沸沸腾腾充盈天下的大乱。 当时有人劝吴三桂扯起大明的旗号,自称为平西伯,那么一定是天下响应,纷纷造反。但是吴三桂的女婿胡国柱说道:“明末以来无论何处,只要是打着大明旗号兴兵起事的人,没有一个成功的。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大明的气数已尽,天下没人再那么支持了。”于是建国号为大周,吴三桂自称兵马都元帅。手下谋士有说要首先攻击四川、陕西。有的又说岁星在河北湖南,这些地方不利于展开军事行动,只适合派遣一名大将出动,其他人向四川和陕西进军。吴三桂听后说:“天文预兆的事情,渺茫难以实证。而进军到四川和陕西则有一定难度。我派遣一员大将去攻取四川和陕西,我将帅大军直指湖南湖北。” 就这样,吴三桂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这之后四五年间,战乱平仍,天下扰攘。又有多少河山惨遭战火,有多少男女老少遭到杀害,没有遭到兵灾的人则承受着更加沉重的赋税。整个人间变成了一个血色地狱。只是不知道在这场动乱中第一个丢掉性命的朱国治在临死前是作何感想,皇天不负,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云南巡抚的职位,虽然比起自己之前担任的江苏巡抚穷了太多。但也好歹是有一个发财的地方。谁知道本钱还没有捞回来,最后等待自己的却是吴三桂冰冷的钢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汉军正黄旗 清康熙云南巡抚朱国治简介

朱国治(?—1673年),字平寰,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十六年,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 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 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十二年(1673年)被所杀。 人物生平 顺治四年(1647年)贡生,授固安知县,擢至卿。 顺治十六年(1659年),任江苏巡抚,上疏献策抵御明郑成功入长江之师。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 顺治十八年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朱国治将哭庙文的起草人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冠以 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 之罪,被判死罪,在南京三山街执刑。 康熙十年(1671年)补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在任期间克扣军粮,导致生变。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正时欲胁降,他严拒,被杀。身为吴三桂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一存。平定后,清廷将朱国治列入“忠义”死难臣子之列,加以褒扬优恤。《》中被列入“忠义传”中。 后人评价 《研堂见闻杂记》:“抚臣朱国治既以钱粮兴大狱,又杀吴郡诸生一二十人,知外人怨之入骨,适以丁忧罢。故事:隶旗下者例不丁忧,守丧二十七日,即出视事。公守丧毕,具疏请进止,朝议许其终制,另推新抚韩公世琦。尚未莅位,朱恐吴人为变,仓猝离位,轻舟遁去,吴中为幸。朝议以大臣擅离汛地,拟降五级,而严旨切责,革职为民。后于康熙十一二年复抚滇中,值吴三桂变,提去开膛枭示。” 《清史稿》:朱国治,汉军正黄旗人。顺治四年,由贡生授固安知县,屡擢至大理寺卿。十六年,外简江宁巡抚 。时郑成功盘踞外洋,出没江南滨海州县,国治疏言:“欲破狡谋,先度形势。贼众负险,我师远涉风涛,其劳逸不同。贼众熟识海道,我师弓马便捷,其素习不同;水师舟楫,较之贼船大小悬殊,其攻取不同。臣谓宜以守寓战,凡海边江口,多设墩台,待贼势困援绝,乘间攻之,自能擒渠献馘。”下所司议行。又以苏、松、常、镇四府钱粮抗欠者多,分别造册,绅士一万三千五百余人,衙役二百四十人,请敕部察议。部议现任官降二级调用,衿士褫革,衙役照赃治罪有差。以是颇有刻核名。康熙十年,补云南巡抚。时吴三桂谋叛久矣,十二年,诡请移藩锦州,并期以十一月二十四日行。国治方请增设驿堡,协拨夫马待之,三桂遽踞关隘起事。先期三日,邀国治及按察使李兴元、云南知府高显辰、同知刘昆,胁之从逆,皆不屈。国治骂贼尤烈,即时遇害。先后殉难者,云贵总督甘文焜、广西巡抚马雄镇、傅弘烈及李兴元,均自有传。 影视形象 2001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由刘毓滨饰演朱国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