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7年,曹操为消灭北方乌桓势力和袁氏残余势力,在曹操的主力军队尚未到达白狼山战场之前,临时持麾的张辽指挥先锋部队击破了乌桓军队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白狼山之战,是建安十二年发生的曹操为消灭乌桓势力和袁绍残余势力率军远征塞外乌桓部族的战役。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亦称作乌丸,本文为行文方便,取乌桓之称。原属于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西汉高祖元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因以为号”。
汉军出塞击败匈奴之后,乌桓开始向汉朝朝贡,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对乌桓部落进行管理,直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东汉朝廷无力控制边疆少数民族,乌桓开始逐渐变得强大,通过互相征伐,在灵帝时期,出现了四位首领分别是难楼、丘力居、苏仆延、乌延。并且占据了漠南草原,至此,乌桓开始把贪婪的目光望向中原大地,因为这里到处富得流油,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女人。
在欲望的驱使下,丘力居和汉末起兵造反张纯联合起来,侵犯幽、冀等四州,丘力居也因此成为了诸郡的乌桓元帅,最后还是因为刘虞和公孙瓒的努力下,才逐渐击败了此次乌桓的进攻。后丘力居死,其从子蹋顿代领乌桓元帅,统领三郡乌桓,其时曹操击败袁绍,其子袁尚走脱,投奔一直支持袁家的乌丸首领蹋顿,望借助三郡乌桓实力光复冀州,以图中原。随着袁尚入乌桓的还有官吏百姓十几万户,可以说,凭借着三郡乌桓的实力,再加上这十几万户的官吏百姓,打败一个刚刚占据冀州,没有根基立足不稳的曹操是绰绰有余的。
而另一位主角——曹操,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官渡大战之后,在建安十年,曹操得到了幽、冀、并等州,斩杀袁谭,实力虽然得到迅猛增长,但是由于北方各州刚刚平定,还需时日安抚人心。统一北方的曹操此时面对陈兵边境的乌桓部落,开始感到坐立难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了能够让自己放心的出兵南方,统一天下,必须征伐乌桓,肃清自己的后院。

时间进入建安十一年,虽然刚刚平定北方各州,曹操就已经开始为征伐乌桓做准备。为了解决征战的军粮运输问题,曹操让董昭修建了两条漕运:一是“平虏渠”,由今河北省饶阳县至沧州市。一是“泉州渠”,在今天津市宝坻、武清二县境。这样就解决了征伐乌桓的军粮运输问题。
但是,当曹操召集将领召开军事会议,通知部下准备征伐乌桓时,底下的将领却不少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袁尚等人已成流寇,对曹军已经无法构成威胁,以夷狄贪婪无度的秉性,必不能为袁尚所用,如若一旦深入草原征伐,恐刘备说服刘表袭击许都,一旦如此,则追悔不及。
面对将领的纷纷议论,曹操手下的著名谋士郭嘉则提出了另一番见解。他认为乌桓自恃其地处边远,朝廷难以征伐,必定不会做防御准备,如若我们出其不意,一就算孤军深入也就一战功成。况且袁氏与乌桓关系匪浅,现在河北各地百姓还对袁氏念念不忘,一旦北方未定而南征,袁氏兄弟和乌桓会为患,新安定的北方各州也将丢失。荆州牧刘表不会被刘备说服袭击许都的,他除了坐谈以外无所作为,知道自己的才能不足以驾驭刘备,并不信任,若予以重任则担心不能制住刘备,如仅予以轻任,则刘备不愿为之所用,因此,此番北征乌桓必定建功。
虽然只有郭嘉一人赞同北征乌桓,但是有时候真理确实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最终,曹操下定北征乌桓的决心。建安十二年,为确保此战胜利,曹操带了一大批的能臣猛将,其中谋臣就有辅佐他平定河北的郭嘉,武将更是有张辽、徐晃、张郃、张绣、韩浩、史涣、鲜于辅、阎柔、曹纯;牵招等名将,还带来了曹操手底下最最精锐的虎豹骑交由他的族弟曹纯率领,可见曹操对于此战的重视。
此时的乌桓已经听到了曹军即将北征乌桓的消息,为了防御曹操,蹋顿把三郡乌桓全部召集起来,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能臣抵之等都来协助蹋顿,蹋顿的实力大涨。除了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外,蹋顿的士兵在质量上也是非常强大的,三郡乌桓皆是天下名骑,曹操方面只有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能跟乌桓骑兵相抗衡。

公元206年,官渡之战胜利已经过去六年,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的统一,但袁绍残余势力勾结外族乌桓势力,因袁绍多年割据冀州,待袁绍残余势力做大,其定将卷土重来。为排除隐患,曹操遂计划主动出兵,扫除乌桓与袁绍残余势力。在当时大的背景下,曹操不仅面临北方外族的威胁,还有荆州刘表虎视眈眈,曹军阵营多位将领表示:如果贸然发兵北上,难免受到刘表袭击,威胁许都安危。
曹操左右为难之际,还是郭嘉站了出来,为其分析:乌桓地处偏远北方,料定我们不会轻易出击,此时我们攻其不备,必能取得出其不意的胜利,若此时犹豫不决,放任袁氏与其勾结,待其做大,北方将永无安宁之日。此时出兵,刘备虽会劝说刘表出兵攻打许都,但刘表自身胸无大志且担心自己无法驾驭刘备,定不会采纳刘备主张。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同时整备兵马,修建了两条通往北方前线的运河。
公元207年五月,曹操准备就绪,率领大军到达无终,其中曹军主要将领包括张辽、张颌、徐晃、曹纯等人,还有谋士郭嘉出谋划策。从将领来看曹操可谓拿出了手中的最佳阵容,也是做好了与乌桓大规模作战的准备。可天不逢时,冀州地区连日大雨,导致道路泥泞难行,车马皆不能通行,大军因此无法前往辽西主战场,而这一拖就到了七月。此时乌桓早已做好应战准备,曹军若仍无法进军,其粮草供应必将困难,士气难免受阻,只得退兵。可一旦退兵曹操将会错失战机,也将会任由袁绍残余势力做大,后果不堪设想。
曹操无奈之际,恰巧寻得一位之前与乌桓有矛盾的本地向导田畴。田畴告诉曹操,可绕道西汉废弃旧道,从那进军可避开乌桓防线,出其不意的出现在乌桓大军后方,这样便可偷袭乌桓老巢柳城,如此乌桓必将不战而败。同时郭嘉建议曹操火速出击,抛弃军队淄重,大军轻装前进,更能出其不意取得胜利。

同年七月,曹军放出消息:全军原地待命,乌桓信以为真。同时曹操率军轻装进军直插敌人背后,创造了其戎马生涯最冒险的一次军事行动。其中曹军翻越大山,途径卢龙塞进入滦河上谷,艰难行军五百里,然后再次掉头向东重新进入边境地区,出现在乌桓大军的后方,但此地距离柳城尚有很长一段距离。
同年八月,曹军到达白狼山地区,此地距离柳城仅有二百余里。但此时曹军行动已被乌桓知悉,乌桓首领蹋顿惊慌,仓皇集结数万骑兵拦截曹军,最终两军相遇于白狼山。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也是两军最终的决战。曹军行军半月早已疲惫不堪,后续大军仍未到达,只有先头部队千余人,曹军已经没有了退路此时若败,全军上下包括曹操在内必定覆灭于比。
在这这种情况下,曹军人人具危,都在期盼后续大军的到来。唯有张辽怒目圆瞪、无所畏惧,同时上奏曹操愿率军迎战,曹操看张辽气吞山河,不禁感叹其“真乃壮士也”,又登白狼山,看到乌桓大军初到战场军备松懈。遂破格授予张辽大军麾旗,令其率军冲击乌桓大军。
决战时刻,曹军上下皆被张辽气势感染,无不奋勇争先,背水一战,人人怒目圆睁,张辽一声令下,随即冲向乌桓大军。反观乌桓大军,本就惊慌曹军犹如天神般出现在自身后方,早已人心惶惶,同时仓促迎战,人人自危。因此张辽率领骑兵尚未冲至阵前,乌桓大军就已自乱阵脚。混战中曹军上下都杀红了眼,乌桓首领蹋顿竟被斩杀在乱军之中,大军顿时群龙无首,无不仓皇逃窜。最终曹军一战定乾坤,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再次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同时斩杀乌桓多位首领,俘虏乌桓上下部众二十余万皆被迁入内地,整编乌桓精英骑兵万余人。
曹操击败乌桓,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后,除关西地区尚被马腾、韩遂占领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结束了北方地区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使北方边境得到安宁,为北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乱世中,中原各方势力相互混战,弱肉强食,留存下来的势力皆非等闲之辈,因而压制外族势力来说可谓游刃有余。而在这场白狼山之战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精湛的领兵才能以及拥有众多优秀人才是其取胜的关键,其积极听取郭嘉建议是确保胜利的最初因素,同时危急时刻又能杀伐果断,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多种的原因促成了白狼山之战的最终胜利。这也是曹操能够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垂沙之战是楚怀王背弃齐国而导致别国联合攻楚
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垂沙之战呢?在战国中期的时候,齐国和楚国一直都坚持“合纵”政策,但是在之后突然改变联齐抗秦的计划,竟然转而投向秦国。之后是因为什么而促使了垂沙之战的发生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楚怀王投靠了秦昭王,齐国就想要伺机对楚国进行报复,于是齐国便在此时决定联合魏国和韩国结为同盟,而韩国和魏国迫于秦国的威逼所以都决定投靠齐国,这样一来就可以联合对抗秦国,最后就形成了齐国、韩国和魏国较为牢固的一种政治军事联合。由于齐国和秦国两强相互对峙,充满野心的秦国想要夺取中原,因此向韩国和魏国一部分的土地发起进攻,也正因为这样,韩国和魏国连年遭受了秦国的威胁,于是一起倒向了齐国,借助齐国的力量一起形成对抗秦国的态势,此时的齐国与楚国签订合约,联合对抗秦国。 但是秦国想要离间这四国,于是在公元前305年,秦国与楚怀王联姻,不仅如此还赠送很多厚礼给楚国,于是齐国联合韩国和魏国对楚国发起进攻,但秦国派给楚国一些兵力其救援,其他三国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就退兵了,可想而知,秦国兵力有多么强盛。次年,楚国在秦国作为人质的太子因为私自杀害了秦国大夫逃回了楚国,于是,秦国和楚国的联盟正式破裂。 就这样,楚国将其余四国都得罪了,公元前301年,秦国和齐国、韩国、魏国一起联军攻打楚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垂沙之战的背景。 垂沙之战的过程 垂沙之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呢?都知道这一战役中,其实是秦国、韩国、魏国一起攻打楚国的,那么到底是以什么样的计谋来硬的这次的战役呢,换句话说,这场垂沙之战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一开始选择结盟的是齐国和楚国,但是楚怀王临时倒戈,改变了连齐抗秦的计划,转而投向了秦国的怀抱。而齐国那边对楚国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联合韩国和魏国。但出国太子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将秦国大夫杀害,于是楚国得罪了韩国魏国和秦国,因此,才出现了垂沙之战。 其次,齐、魏、韩三国分别派遣了各国大将,一起率领联军攻打楚国,但楚怀王占着地势优势迎击三军。双方在垂沙相持长达六个多月。齐王多次派人前往垂沙之地探测水的深度,但因为楚国在水的对岸射箭阻拦。齐国大将从樵夫口中得知,楚国有重兵把守的地方是水浅的地方,是可以渡河的。于是三军商量对策,选一些精兵连夜渡河袭击楚军。 最后,再说说另一方面,楚军因为连续六个月都没有什么进展,于是军队放松了戒备,等到精兵上岸才发现,调兵时机已经错过了,结果可想而知,楚国军队大败。楚国不仅被划割了土地,还被迫送出太子作为人质。 因此,在垂沙之战的过程中,最有功劳的应该莫属于那个樵夫,倘若不是他告知水浅水深与楚军的关系,三国联军也不会那么快就解决这场战役,以上就是垂沙之战的过程。 垂沙之战的影响 在垂沙之战中楚国战败,那么垂沙之战的影响有哪些呢?对于战败国楚国有什么惩罚呢,楚怀王对齐国、秦国有做出什么举动来表示讨好呢?这些都算是垂沙之战的影响,那么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垂沙之战,楚国的宛、叶以北的土地被韩国和魏国夺取。垂沙之战的第二年,楚国又新生枝节,攻打韩国的庸氏,秦国便派遣华阳君攻打楚国,楚国战败,不仅如此楚怀王恐惧华阳君将襄城占领的意图,于是将太子送到齐国做人质,秦国为了讨好齐国,也将自己的弟弟派到齐国做人质,于是齐国和秦国修好。公元前299年,秦国和齐国关系稳定,秦国的野心越来越壮大,占领了楚国的八座城池,之后又写信邀请楚怀王来相见。虽然楚怀王身边的昭睢建议楚王不要赴约,但楚怀王对秦王有忌惮之心,于是乖乖赴约,不了却中了秦昭王的奸计,秦国想要诈取楚国的土地,楚怀王不同意之后被扣留在秦国。 另一面,楚国见形势不佳,楚怀王又被扣在秦,太子质与齐,于是派人去齐国迎回太子,宣称楚怀王已死,太子成为新国君,这一举动惹恼秦国,于是秦国带兵攻打楚国,楚国大败,又一次受到沉重打击,秦国日益壮大,楚国力渐衰微,直至灭亡。 因此,垂沙之战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没有想到小小的一个战役,竟然将楚国的大业完全打碎,一直到秦国统一六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做了什么让朱棣魂飞胆丧?
若论古代战场上哪款武器能让敌人闻之丧胆,除了北宋年间超远距离狙杀萧挞览的三床弓弩,其实,在后世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著称的铁血大明,也有一种令敌手人马俱碎鬼神哭嚎的独门利器,他的出现改写了古兵器的发展史,也让以威猛铁骑造反的闻风丧胆,这款神秘大杀器就是有着响当当名号的火药热兵器----“”。 “一窝蜂”,神机营标准制式配备。根据《武备志》记载“总线一燃,众矢齐发,龙腹内装火箭数支。势若雷霆之击,莫敢当其锋者”。从史料的记载情况来看,“一窝蜂”是将20至32支“火箭”装入一个由外部桶状结构的容器中,并将桶内的“火箭”箭矢引线连接互通,然后点燃引线就可以发射的装置。 这种装置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多级“火箭炮”,甚至其原理趋于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那么“一窝蜂”使用的是什么样的“火箭”呢?“火箭”的火药种类配比又是什么样的呢? “一窝蜂”内部的“火箭”是由箭矢和喷筒构成,喷筒绑于箭矢前端。整支“火箭”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箭杆前部附加的火药喷筒,需要精准控制喷筒中火药的配比,让同等重要的火药燃烧出尽可能多的气体加大推力。 喷筒的粗细和喷孔的大小同样重要,要让火药燃烧的过程均匀而且持续,这样火药的能量才能更充分的转化为“火箭”的动能,获得更远的射程。 今天的火箭不仅在名称上来源于“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在原理上也与它们毫无差异。我们甚至可以用现代火箭发动机的性能指标评价“一窝蜂”内部的“火箭”喷筒的性能。 我们以当今火箭的推力重量比作为参考,所谓推力重量比指的是飞行器的发动机动后所产生的能量对飞行器的做功,简单来说就是启动状态后的发动机产生的气压推力的大小,因此,“推力重量比”也简称“推重比”,推重比越大性能越好。 根据火药专家的测试,一支“一窝蜂”内置的“火箭”,平均推力为3.5千克,推力重量比约为35。推重比数值为35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以现代火箭发动机为参照,阿波罗登月飞船的第一级助推火箭推重比不到70,技术更先进的航天飞机,其助推火箭的推重比也不过74左右。以此看来600年前的“一窝蜂”内置“火箭”推重比能够达35,实在令人惊叹。 既然“一窝蜂”内置有威力如此强大的“火箭”,那么“一窝蜂”的射程如何呢?根据明代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记载“燃火发之,可去三百步,中者人马皆倒”,从这一记载来看,“一窝蜂”的射程足足可以达到将近四百米的射程,且威力惊人。 那么真实的“一窝蜂”实际射程和杀伤力又怎么样呢?根据北京奥组委专家的试验,当“一窝蜂”射击角度被设定在45度时,经过多番轮流发射,结合史料中“三百步”的描述以及现场试射的效果,明代“一窝蜂”的水平射程大致在400米以上,这一试验结果与古籍中记载的情况极为吻合。而根据现场火药专家现场测试的结果显示,“一窝蜂”内的“火箭”射出后其造成的伤害洞穿“人形靶”的主体躯干,形成足以令战场上人马皆透的贯穿伤,即便命中手足躯干也会给敌人造成粉碎性骨折,这种让敌人胆寒的恐怖杀伤效果远远超过了冷兵器时代戈矛和箭矢的杀伤力度。 以现代实验测试的成果来看,“一窝蜂”的射程和杀伤力的确称得上是冷兵器时代疆场上的恐怖“人头收割机”,然而,“一窝蜂”的精度却是它的致命硬伤。从实际各种测试数据来看,“一窝蜂”的内置“火箭”由于在使用和飞行中,受装药量、火药配比、飞行重心、空气阻力、温度、湿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窝蜂”命中效率极低,即便是静止不动的靶子也难以一次性完成精准命中,那么应对高速移动中骑兵,“一窝蜂”的实际精准度则更加难以保障了。 如何解决“一窝蜂”的精准命中问题呢?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一窝蜂”内置“火箭”的数量,并在敌我开战的情况下采取密集“地毯式”射击,增加了“火箭”数量的“一窝蜂”采取密集型集群式攻击,“一窝蜂”精确度不理想的弊端也就迎刃而解了。 公元1399年,大明江山陷入了之中,建文帝与燕王朱棣的王位争夺,史称的战争在这一年拉开了序幕。燕王朱棣凭借着彪悍的骑兵在白沟河向南军发动了猛烈地进攻,以步兵为主的朝廷军队在朱棣强势的骑兵打击之下。大将军再次集结60万大军阻挡朱棣的铁蹄,他希望凭借着南军手中的神兵利器“一窝蜂”将朱棣打得流花流水。 而遥望对面李景隆大军的朱棣却显得格外淡定,自靖难之役开始以来,自己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他相信只要发起几轮势若雷霆的冲击,敌军的阵型必将。然而,冲锋开始后,伴随着南军阵营喷射出一阵阵猛烈的火光,朱棣猛然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敌人预设的陷阱,南军亮出了最威猛了的秘密武器----“一窝蜂”,塞北骑兵在南军凶猛火器的打击之下,一支支“火箭”无情地贯穿了将士们的铠甲,朱棣统率的骑兵陷入了一片撕心裂肺地哭喊挣扎的人间炼狱,火光映红了天空,战士们哀嚎痛哭的惨叫让朱棣心惊肉跳,即便多年以后,朱棣回忆起白沟河之战的惨烈情景,仍然心有余悸感叹“一窝蜂”“人马遇之辄烂”的恐怖威力。 “一窝蜂”虽然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也曾险些令朱棣起兵南下的军事战略中途折戟,但火器终究不是当时战场的主角,无法改变整个战局,朱棣最终还是赢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 然而,靖难之役后五个多世纪,一种名为多管火箭发射系统的现代化武器诞生了,而它的原理与设计都与“一窝蜂”极其相似,直到今天多管火箭仍然是威力巨大的现役装备,“一窝蜂”的传奇仍在继续。可以说没有老祖宗原始的“一窝蜂”火器,人类文上也不可能延续这样的传奇,而当我们回归那段铁马冰河的峥嵘岁月,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超前的军事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