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历史,排行榜,上至皇帝,中国,平民百姓相关的知识】
我国的同性恋有持久前史,从帝王名士到布衣倡优,构成了古代我国一个含糊的人群调集。魏王与龙阳君,汉高祖与籍孺,毕沅与李桂官,汉武帝陈皇后与楚服,唐太宗儿子李承乾与称心……等等。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同性恋故事简直太多了,还有几个出名的成语也出自于此。但是在我们的历史教育中,这些内容都被忽视了。试想如果大家都能了解这些故事,那么,父母一辈的人是否就可以把同性恋看作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的?毕竟,他们认为“传统”是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的,可是恰恰在“传统”,这些行为早已存在。
中国同性恋最早的起源可由华夏族的始祖黄帝说起。清朝的纪昀(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杂说称娈童始黄帝,殆出依托。”他一方面提到了同性情欲始于黄帝的说法,另一方面又认为此说是基于依托古人的习惯,不足为据。此外,由于至今仍无法证实黄帝是否存在过,连带的也让此说的可靠性更为降低。但不论如何,同性恋依然是自古皆然的现象,以世界各地的同性恋发展史而言,中国同性恋的起源也必然可以上溯至很久以前。下面的内容是我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同性恋名单。(以下内容,排名不分朝代)
1、断袖之癖:汉哀帝不爱江山爱男人
董贤是汉哀帝“断袖之癖”故事中的男主角,哀帝为了他,抛弃了皇宫中的众多佳丽,心甘情愿地独宠他一人,甚至想把江山禅让给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成为后代同性相恋的人们的一个温情脉脉的榜样。
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他的父亲董恭曾经做过御使。那时候,董贤就在还是太子的哀帝身边做舍人。刚开始时,他并没有得到过多的注意。直到有一天,董贤在宫中执勤,正好站在殿下,被这时已经当上了皇帝的哀帝看到了。就是这一瞥,哀帝忽然发现,几年不见,董贤越长越俊俏了,比六宫粉黛还要绝色,他不禁大为喜爱,命他随身侍候。从此对他日益宠爱,同辇而坐,同车而乘,同榻而眠,再也离不了董贤了。他把董贤升为黄门郎,让他时时刻刻地在身边陪伴自己。还把董贤的父亲董恭升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
据说,董贤不仅长得像个美女,言谈举止也十足像个女人,“性柔和”、“善为媚”。哀帝对董贤愈加宠爱,一次午睡时,董贤枕着哀帝的袖子睡着了。哀帝想起身,却又不忍惊醒董贤,随手拔剑割断了衣袖。后人将同性恋称为“断袖之癖”,便是源于此典故。
自从这件事以后,董贤知道了皇帝对自己的一片赤诚爱意,当然也非常感动。但是为了避免以后再发生这种事情,他在宫中发起了一次衣着服饰的改革,率先穿起了窄袖短襟的衣服,图一个行动上的便利,同时又大方得体,而不再像汉朝以前的穿衣习惯那样,以穿着长袖宽衫为美。他的这种改变,在皇宫中带动了一阵潮流,宫女妃嫔们都争相学着他的样子,割断自己的衣袖,穿起简便舒适的衣服,并且以此作为时尚。
为了表示对董贤的宠爱,哀帝还封董恭做了将作大臣,就是专门负责土木工程的官员。他命董恭为董贤新造一座壮丽恢弘的府第,其规模格局远远超出了大臣应有的范围,极尽巧夺天工之能事。当时宫中的奇珍异宝,任董贤随便挑选,甚至是皇帝所用的衣服鞋子,车马用具都照样多做一份以供董贤使用。
此外,董贤的妻子和妹妹都得到了数不清的赏赐,就更不用提董贤自己了。在宫内极尽恩宠还不够,哀帝还要使自己心爱的人在朝廷上位居首位。他一直想封董贤为侯,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后来正巧丞相王嘉死了,朝中少了一个反对董贤的势力,哀帝又罢免了原来由外戚担任的大司马之职,改封董贤当了大司马。这是汉代朝廷中权力最大的官职了。这时董贤年仅22岁,却已经位及人臣,权力大得几乎已经可以与皇帝平分天下了。
后来,哀帝对董贤的喜爱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了,似乎不知道怎样宠幸董贤才好。有一天,哀帝在麒麟殿上宴请诸臣,皇帝喝了几杯酒后,竟然深情款款地看着董贤,笑着说:“我想效法尧舜禅让,怎么样呢?”这话就是说,哀帝想学习古代先王的做法,把自己的帝位禅让给董贤来坐!天子这话一说,顿时把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吓傻了,简直说不出话来。
2、分桃之爱:一颗桃子印证的情爱
不得不讲到同性恋故事中最著名的典故之一:分桃。
卫灵公的男宠名弥子瑕,聪明漂亮,还是孔子高徒子路的亲戚。卫灵公自然对子瑕千般宠爱。
有一天,弥子瑕得到消息,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一着急,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私自驾着卫灵公的马车出了宫,去探望母亲。私用君王的马车,按法律是要砍掉双腿的。得知消息的卫灵公却非但不怒,反而大声赞叹道:“多么孝顺的人啊,为了母亲甘愿冒这等危险!”
又有一次,弥子瑕陪伴卫灵公游园。园中桃树果实累累,红绿相间,正是初熟时候。弥子瑕摘下一个桃子,吃了一口,把剩下的顺手递给了灵公。灵公几口便将桃子吃下肚,还洋洋得意地说,弥子瑕是怕桃子不够熟,所以先替他尝尝是否酸涩的,乃是关心主上的表现。
然而花无百日红,时间长了,卫灵公对弥子瑕便心生厌烦,看上了更年青漂亮的对象。这时,从前“私车”、“分桃”的举动,便都成了他秋后算帐的原材料——这个家伙,从前居然敢私驾我的马车,目无主上;还把他吃剩不要的桃子塞到我手里,蔑视君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么一清算,弥子瑕不完蛋都不行了……
当然,卫灵公绝对不是一个用情专一的人,而是一个好色无能之辈。他还有一个男宠,即大夫公子朝。公子朝既是因姿容出众得宠于灵公,自然出入宫闱。美男子入了后宫,自然会惹出风流事儿。和公子朝发生异性恋爱的对象,就是灵公的王后南子。公子朝颠鸾倒凤之后,想想都觉得后怕,于是干脆发起动乱,把灵公赶了出去。后来灵公终于重整江山,回国复位,公子朝怕他秋后算帐,就带着南子溜到晋国去了。嘿,这位灵公不知道是不是有点犯傻,对背叛过自己的人反倒觉得更有味道。居然找了个借口,又把这一对儿请了回来,照样亲亲热热、左拥右抱。
卫灵公还有一位“爱人”,叫宋朝。宋朝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与孔子同时。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论语·雍也》)意即:在当今的世界,如果不能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反而像宋朝那样貌美身娇,你将难免因遭人嫉视而祸患临头!卫灵公很是宠爱他,灵公夫人也与他有私。这引起了卫太子蒯聩的严重不满,导致卫国出现了长期的混乱局面。
3、龙阳之好:魏王眼中的那条美男鱼
记载上说,龙阳君乃是俊俏小生一名,惹得魏王宠爱无比。但是以色事人方面,处于弱势的一方,无论是男是女,所想的事情都是一样的,龙阳君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有一天,当他陪魏王钓鱼的时候,就触景伤情,抹起了眼泪。魏王十分吃惊,连忙问他是为什么?于是龙阳君回答说:“我觉得,自己也不过是王的一条鱼而已呀。”魏王不解,追问理由。龙阳君对这个粗心大意的情夫没有办法,只好解释给他听:当王钓到一条大鱼的时候,满心欢喜好好收起。可是很快又钓上了一条更大的鱼,于是前面那条鱼便被弃之不顾了。这就好象我现在得到您的爱宠,受封得位,人人都因此敬畏我。可是四海之内,漂亮的年青人那么多,他们都在想方设法地接近您,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姿色超过我的人代替我的位子陪伴您。到那时,我龙阳君不就成了那1316世界之最条被丢弃的鱼了吗?想到这凄惨的未来,我怎么能不哭呢?
魏王一听原来如此,连忙赌咒发誓:打令,原来你如此心事重重啊,干嘛不早点跟咱说呢?咱可不是那种不懂怜香惜玉的老粗!tURkHkvkHA于是魏王郑重其事地发布命令:有胆敢向咱推荐其它美男子的家伙,咱就要把他满门抄斩。
从此以后,同性恋就得了一个雅称:“龙阳之好”。
4、虎死狐悲:汉文帝的宠男竟然受饿而死
汉文帝刘恒,是汉帝中最节俭的一个,皇后要亲事蚕桑,宠妃慎夫人的衣裙上连绣纹都没有,他自己更是常穿旧衣,不舍得随便换新。可是这么个勤俭持家的皇帝,在自己的男宠身上,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挥霍无度。
史书上记载的文帝男宠有三人:赵谈、北宫伯子、邓通。赵谈与北宫伯子都是宦官,名声也没有邓通那么响亮,但是结局也比他要好得多。
邓通是蜀郡南安人。四川既出美女,自然也出美男,邓通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据说,文帝曾经做了一个怪梦,梦见自己怎么努力也登不上天。正在着急的时候,来了一个貌若美玉的少年,助了他一臂之力,顺利地登上了天。文帝在梦中打量这美少年,对他的美色十分动心。梦醒之后,文帝仍然记得,那少年的衣带从身后穿过的样子。不久,文帝就在渐台遇到了邓通。邓通的模样、衣着,居然与梦中少年一模一样。特别是他的名字“邓通”,更是一下子就让文帝想到了“登天”的事情。于是文帝将邓通带回了皇宫,跟他形影不离,还封授他做上大夫。汉时对相士十分推崇,文帝也不例外,他召来一位有名的相士,为心爱的邓通看相。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相士居然告诉他说,邓通的富贵只是暂时的,此人日后定会贫饿而死。文帝一听,简直大跌眼镜。为了帮助心爱的人避开这句预言,文帝一不做、二不休,居然将邓通老家蜀郡严道铜山送了给他,让他随意采铜铸钱。一时间,邓氏钱布天下,摆渡出身的邓通富可敌国。
不久文帝生了重病,身上长出了脓疱,痛苦不堪。邓通侍候在旁,用嘴为文帝将脓血吮吸干净,使文帝痛苦尽消。文帝十分感动,便说,普天之下,最爱我的人就是你了。邓通倒也聪明,回答道,最爱陛下的,应该是您的太子。于是文帝便叫来太子,让他照样为自己吸脓。太子面有难色,文帝便将邓通的所做所言告诉了他。太子十分羞愧,转而恨上了邓通。
文帝四十六岁去世,太子刘启即位,立马便将邓通废为庶民,遣退回乡,然后抄家、处罪——最后,邓通真的饿死了。
5、对于中国的同性恋最早记载,在《杂说》中曾经提到:“娈童始于黄帝”——氏族部落前就有了。《诗经》的“郑风子矜”一章,其实就有不少是关于男同性恋间的情爱描写。那是个一片混乱的漫长岁月。“三十六计”故事就出在这段日子。其中有一条最出名的妙计,叫做“美人计”。很多人都以为,“美人”就是美女,其实不然。
虞侯就不爱美女。晋献公想麻痹虞侯,就听了谋臣荀息的主意,精选了一批美少年送到虞国去。这些“美人”在虞侯面前大施媚术,离间虞侯与重臣的关系,最后逼得宫之奇出逃。于是晋国顺利地灭了虞国。
6、战国时,有两位颇有名望的士人,一个叫潘章,一个叫王仲先。虽然同为男子,却一见钟情,不但相依相守,而且果然同生同死。人们虽然对他们的同性行为各有看法,却都为他们之间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将他们合葬。后来墓上长出了一棵枝叶繁盛的大树,枝枝相抱,叶叶相对。世人遂将此树称为“共枕木”。认为他们之间的情意感动上天,特降此祥木以示后人。
7、更多的时候,君王对男宠的态度,和对后宫妃嫔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把他们视为玩物而已,一旦色衰,则必爱驰,甚至为了给新宠让位,旧人还会引来杀身之祸。(就象后妃失宠一样的遭遇。)
刘邦的男宠名籍孺,倒没有留下什么事迹。刘邦子刘盈的男宠闳孺,却留下了汉朝男宠的第一桩秩事。
刘盈即位时年方十六,即位不久,他的母亲吕雉就将刘邦宠妃戚夫人之子赵王刘如意毒杀。刘如意是刘盈疼爱的幼弟,被杀时仅仅十四岁,被害的现场就在刘盈的寝宫里。刘盈尚未回过神来,就被母亲吕雉骗去看了“人猪”。从前美丽动人的戚夫人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做依*,居然变成那般恐怖的模样,更让刘盈无法承受。他惊吓成疾,卧病一年有余。刘盈既吃不消吕太后,自己宽仁温和的性格又干不过她,只好转而沉泯酒色。除了后宫美眉群之外,刘盈还有了一位男宠闳孺。他对闳孺千依百顺,宠爱备至,此事遂朝野皆知。儿子沉泯酒色,吕雉也没闲着。多年守活寡的她在皇帝老公死了之后,终于找到了第二春:风度翩翩的辟阳侯审食其。
刘盈早已对母亲满腔怒火,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更下定决心要杀了这个冒犯皇家的审食其,让老娘也尝尝滋味。审食其向情妇求助,吕后虽然急得团团转,却没有脸面向儿子求情。这个人情谁敢做?审食其的好友平原君朱建想到了闳孺。于是朱建向闳孺求助,并且软硬兼施,说,皇帝之所以要杀审食其,乃是要向吕太后示威;而皇帝杀了太后的情人,太后自然会向皇帝的情人报复,到那时,闳孺恐怕也死到临头了。闳孺觉得朱建的解释丝丝入扣,于是就出面向惠帝求情。惠帝居然真的给了闳孺这个人情,放了审食其一条生路。
当然,惠帝对闳孺虽然用情很深,但也并非十分专一。他身边的内侍宦官都长得颇有姿色,而且个个装扮得风致楚楚。惠帝对他们也都广施恩泽。
8、李延年是汉武帝的男宠,倡优出身,善能歌舞。他曾在武帝面前唱赞自己妹妹的绝代姣姿:“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妹美如此,兄貌可知。
汉武帝幸臣众多。韩嫣是他的少年同学,当时就已相爱。后来韩嫣1316世界之最因宠而富,在长安市中把金丸当弹球,一天遗失十余个,以致当时谚云:“苦饥寒,逐金丸。”贫家儿童紧随他的身后,看到金丸的落处就敢紧去抢拾,成为京中一景;倡优出身的李延年在宫中做太监,善为新声,是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他“与上卧起,甚贵幸”。并且虽为阉宦却未曾彻底净身,竟能与宫人为奸;卫青、霍去病分别是武帝卫皇后的弟、侄,靠着这层关系先后在武帝身边做侍中,帝对卫青随便到了“踞厕而视之”的地步。不过二人虽为嬖幸却能雄豪自振,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声传古今,历为当时及后世所称扬。
9、秦宫是东汉权臣梁冀的男宠,同时又与冀妻孙寿有私。唐代李贺《秦宫诗》咏云:“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楼头曲宴仙人语,帐底吹笙香雾浓。桐英永苍骑新马,内屋深屏生色画。皇天厄运犹曾裂,秦宫一生花里活。”(《唐李长吉诗集》卷之三)
10、韩子高是南朝陈文帝的男宠,“容貌美丽,状似妇人。” (《陈书·韩子高传》)文帝在军前一见而爱悦,曾作诗赠之曰:“昔闻周小史,今歌明下僮。玉麈手不别,羊车市若空。谁愁两雄并,金貂应让侬。”(《陈子高传》)。在明代戏剧《男王后》中,文帝让子高改作女装,立他做了正宫王后。
11、王紫稼是明末清初的出色男旦,“妖艳绝世,举国趋之若狂。“(《艮斋杂说》卷四)著名诗人吴伟业就是“若狂“者里的一位,其《王郎曲》写道:“王郎十五吴趋坊,覆额青丝白皙长。莲花婀娜不禁风,一斛珠倾宛转中。最是转喉偷入破,殢人肠断脸波横。五陵侠少豪华子,甘心欲为王郎死。古来绝艺当通都,盛名肯放优闲多。王郎王郎可奈何!” (《吴诗集览》卷五)
12、徐紫云是清初名优,诗词大家陈维崧一见即为吸引:“阿云年十五,姣好立屏际。笑问客何方,横波漾清丽。”(《云郎小史》)两人定交之后相依相倚,不离不弃。陈维崧曾请名师画过一幅《紫云出浴图》,陆圻题画诗云:“闻道前鱼泣此身,龙阳不减洛川神。画图有貌能倾国,下令何须禁美人。”(《九青图咏》)
13、著名文学家庾信与梁宗室萧韶有断袖之欢。韶为幼童时,衣食所资,皆信所给。后来萧韶做郢州刺史,庾信路过,待之甚薄。信“乃径上韶床,践踏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座,韶甚惭耻。”
(下面就不贴图了,太浪费空间)(下面就不贴图了,太浪费空间)
14、霍光是西汉权臣,冯子都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使得子都身份虽贱却很得势,百官以下都要仰承他的鼻息。霍光死后,冯子都与光妻私通。
15、梁冀是西汉权臣,秦宫是他的宠奴。两人的同性恋关系与霍光、冯子都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秦宫也很有权势,曾与冀妻私通。在后世,人们常用这两个事例来说明家主—奴仆同性恋对家庭伦理所造成的危害。
16、齐景公面姣,有一个负责征集羽翮的小臣竟敢向着他注视,面带倾慕。公怒,将欲杀之。相国晏婴劝道:“拒欲不道,恶爱不祥。虽使色君,于法不宜杀也。”景公觉着有理,便表示:“恶然乎,若使沐浴,寡人将使抱背。”
17、安陵君的固宠手段可以为后宫美人树立样板:一次宣王出游,兴致甚高而发出感问:“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下而言曰:“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也就是愿意从死,不再乐生。于是,赢得了宣王更加的爱宠。
18、鄂君子皙是楚国令尹,一日他泛舟水上,闲雅雍容。有一划船的越人暗生倾羡,便用越语歌吟,意思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鄂君即刻回应以行动:“乃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其实就是与之同床共寝了。后世用“鄂君绣被”表示对同性恋伙伴的怜爱。
19、桓温是东晋权臣, 郄超为其心腹谋士。某晚二人同宿,早晨谢安等前来议 事,偶然发现郄氏犹在睡帐当中。谢安笑谓:“郄生可谓入幕宾也。”入幕之宾的典故由此而来。
20、桓玄是桓温之子,宠爱丁期。在宾客聚集的场合,期恒坐玄后,食毕便回盘与之。后来桓玄叛晋,兵败临死之时,期乃以身捍刃。
21、南朝宋·张畅爱其弟子辑,临终遗命,与辑合坟,时议非之。
22、南朝宋·王僧达与王确是叔侄关系,确年少美姿容,僧达与之私款。后来王确不想保持,将避往它地。僧达大怒,暗中在住所屋后做大坑,欲诱确来别,杀而埋之。事泄乃止。
23、著名文学家沈约曾经作有一篇《忏悔文》,其中写道,他“爰始成童,有心嗜欲。分桃断袖,亦足称多。此实生死牢阱,未易洗拨”。
24、著名文学家庾信与梁宗室萧韶有断袖之欢。韶为幼童时,衣食所资,皆信所给。后来萧韶做郢州刺史,庾信路过,待之甚薄。信“乃径上韶床,践踏肴馔。直视韶面,谓曰:‘官今日形容大异近日!’时宾客满座,韶甚惭耻”。
25、元悦为北魏宗室,他“为性不伦,俶傥难测。又绝房中而更好男色,轻忿妃妾,至加捶挞”。
26、李承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太宗即位后为皇太子。有乐人年十余岁,美丽善歌舞,承前特加宠幸,号曰称心。太宗知而大怒,收称心而杀之。承前痛悼不已,再加上其它原因,竟至于密计谋反。事泄后见废,在徒所中死去。
27、王鏻是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王,有嬖吏归守明者,以色见幸,号归郎。后鏻得风疾,归郎便与王后陈氏奸通。鏻命锦工做九龙帐,国人歌而讽之曰:“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
28、正德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皇帝,不过其淫并非只是针对女色。他宠幸八虎、钱宁、江彬,所收义子在百人以上。在淫窟豹房当中,他醉后常会以钱宁的身体做枕头。百官不晓皇帝起居,一见钱宁则就知道圣驾将出了。
29、万历皇帝宠幸十俊,都是年青慧丽的小太监。沉溺其中,以致有朝臣直谏道:“幸十俊以开骗门,此其病在恋色者也。”有一次他去万寿山拜谒皇陵,中途还要向一位少年护卫寻些断袖之欢。
30、天启和正德都是顽童皇帝,不过后者性格暴戾,而天启则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不好女色,总喜欢与内监在一起玩耍,又捉迷藏,又划冰床。小说里讲他“日幸数人。太监王安屡谏不听,只得私禁诸人,不得日要恩宠,有伤圣体”。
31、严世藩号东楼,是明代权相严嵩的儿子,依仗父势为所欲为,玩弄男色。他喜爱名优凤,“昼非金不食,夜非金不寝”。后来严嵩势败,世藩被杀,金凤便“复涂粉墨,身扮东楼焉”,演得当然会是惟妙惟肖。
32、张凤翼是有名的戏曲作家,七八十岁犹好男色。有一倪生为他所赏,后来此生娶妻而容损,他便用吴语调谑道“个样新郎忒煞矬,看看面上肉无多。思量家公真难做,不如依旧做家婆。”
33、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公安三袁之一。受时习影响,他“分桃断袖,极难排割,自恨与沈约同病”。“因少年纵酒色,致有血疾。见痰中血,五内惊悸,自叹必死。及至疾愈,渐渐遗忘,纵情肆意,辄复如故。”袁氏的这些表现典型反映了晚明士人的生活态度。
34、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感怀之作《陶庵梦忆》等充分展现了明末社会的淫奢景象。身处其中,张岱在年青时享尽了斗鸡走狗、锦绣肥甘的贵公子生活。他“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骏马,好梨园,好鼓吹”。诸好当中的“好娈童”也就是好男色。
35、郑芝龙是明代最大的海寇,郑成功的父亲。他年青时曾经靠着面姣色媚而受宠于其他海盗首领,并以此逐渐发迹,成就了显赫一时的海上霸业。并且男色之好在郑氏家族里可能是一种风气,并非郑芝龙一人如此。
36、张献忠是明末农民军首领,李二哇为其嬖僮。二哇美而勇,曾经射伤明将黄得功。后得功将其生擒,笑谓:“闻贼夜卧汝腹上,本镇亦能抚汝,何不速降?”二哇不允,绝食而死。
37、孔四郎是明末北京的一个优伶小唱,与勋卫常守经相得。李自成军队攻占北京后,常守经被杀,四郎报仇未果,自刎而死。清初有人称叹道:“巾帼怀贞犹称士行,况四郎实男子耶?名之义士,谁曰不谊?况今日举世人尽妇女矣,即谓四郎为从一而终之淑媛可也”。
38、和珅是乾隆朝的权臣,他出身一般,但年纪青青就骤然升至高位,因而引起了人们的许多猜测。有一个传说讲乾隆把他看成了自己念念难忘的某妃的转世,从而一见有缘,倍加怜惜,“遂如汉哀之爱董贤矣”。
39、同治之死迄今仍为疑案,有人说他是患天花,有人说是梅毒。如是后者,那么在当时的京城风气下,他因狎昵男优而染毒的可能性就值得受到重视。李慈铭是清末名士,其《越缦堂日记》史料价值很高,其中曾经明确记载同治帝是“耽溺男宠”之人。
40、清初文学家林嗣环口吃,曾与侍僮邓猷共患难,“绝怜爱之,不使轻见一人。一日宋观察琬在坐,呼之不至,观察戏为《西江月》词云:‘阅尽古今侠女,肝肠谁得如他?儿家郎罢太心多,金屋何须重锁。 休说余桃往事,怜卿勇过庞娥。千呼万唤出来么?君曰期期不可。’”
41、毕沅是清代著名学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状元,官位上做到了湖广总督。他在未第时生活比较拮据,京中优伶李桂官不时予以资佐。且“病则秤药量水,出则授辔随车”。毕氏大魁天下后,桂官便也获得了“状元夫人”之号,成为了与才子相配的特殊的一位佳人。
42、在太平天国当中,天王洪秀全、北王韦昌辉、北伐军首领李开芳等可能都有男风之好。其中反映最集中的人物是东王杨秀清,他的宠嬖有侯裕宽、侯谦芳等。他曾经阉割幼童以供使役,选择其中姿容秀丽者傅粉裹足,着绣花衣,号为男妾。
43、汉成帝时,中宫使曹宫与官婢道房“对食”。应邵注曰:“宫人自相与为夫妇名对食,甚相妒忌也。”可见对食是指宫中女子之间的同性恋活动。像曹宫和道房这样真实确切、有名有姓的女性同性恋人物在历史上是为数极少的。
44、最著名的同性恋文学家:袁枚。袁枚是清代著名诗人,力倡性灵,赋性通脱。凭藉翰林骚客的名士身份,他受到了不少优美男伶的仰慕。年近七旬时他还收了年青貌美的刘霞裳秀才做学生,师徒偕游,重致疑惑。有人认为这是风流本性,有人认为这是好色无耻。在《小仓山房诗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诗文小说中,他对自己以及社会上的男同性恋有细致生动的描写。
最著名的同性恋书画家:郑板桥。他曾明言自己喜好男色,因为迷恋美男美臀,于是便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他曾明确宣称自己“好色,尤多余桃口齿”。还曾从男色心理出发,主张改刑律中的笞臀为笞背。身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
最隐晦的同性恋名词:勇巴。《矶园稗史》卷之二:“京师士大夫一时好谈男色,讳之曰勇巴。”这是一个拆字游戏,将“勇”的上部偏旁置于“巴”上,则字形似“男色”。
最通俗的同性恋名词:兔子。《姑妄言》卷之七:“如今手头短促,不能相[与]那时兴的兔子了。”
最放浪的同性恋滥交:《品花宝鉴》里面有一个剃头徒弟巴英官,他卖技兼卖身,算他十三岁起,到如今大约一千人没有,八百人总有多无少。
最早出现的男妓:北宋初年,“京师鬻色户将及万计。至于男子举体自货,进退恬然,遂成蜂窠巷陌,又不只烟月作坊也。”
最详细的同性恋事件描写:清代弹词《凤双飞》曾用四五万字的篇幅来描写书生张彩对美少年张逸少的不成功追求。
最诙谐的同性恋调侃:张凤翼是明代有名的戏曲作家,七八十岁犹好男色。有一倪生为他所赏,后来此生娶妻而容损,他便用吴语调谑道:“个样新郎忒煞矬,看看面上肉无多。思量家公真难做,不如依旧做家婆。”
最精巧的同性恋笑话:“有与小官人厚者,及长为之娶妻,讲过通家不避。一日撞入房中,适亲家母在。问女曰:‘何亲?’,女答日:‘夫夫。’” (小官人是个男的……有个人跟他关系很好也是个男的),小官人长大点,家里人给他取了个媳妇,两家关系世代友好,讲好了不避讳一日与小官人好的人撞入卧室中,正好小官人丈母娘也在卧室。丈母娘问女儿:“这是哪位亲戚?”女儿回答说:“丈夫的丈夫。”
最残忍的同性恋奸杀:清代嘉庆年间,“张成标因图奸张盘沅不从,起意杀死。复将盘沅尸身用水浇荡,刮去皮肉,剖开胸腹,控出五脏饲犬,残忍已极。”
纪录片视频:中国古代同性恋史,天朝的历史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1316世界之最小编为大家搜集的关于古代同性恋人的排行,其实严格来说,从古至今的同性恋很少,大多数是双性恋的范畴,古人貌似也没明确的攻受的概念。
秦末汉初,农民起义、楚汉争霸,天下纷争不断。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有人出仕就有人入仕,那些身怀奇才的隐士也相当有吸引力。那么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都是谁呢?秦汉五大隐士是尉圣缭子、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夏黄公崔广,这五人隐居前都是好友。下面1316世界之最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秦末汉初五大隐士的相关资料和他们的故事。
黄石公
据称,夏黄公又叫黄石公,但是根据文献记载,似乎这是两个人。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道家学者,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黄石公与天书】张良得“天书”,“天书”是黄石公所赠。这段故事在邳县流传最广,大人、小孩都会讲,可是要问起黄石公的姓名和身份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一个劲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
一日,黄石公在圯上(圯,即桥)与张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书上说的纳履)方式试张良,看到张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怀开阔,将来必有一番抱负,绝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书》相赠。此书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义、安礼六篇。书中语言明贵,字字精当,张良爱不释手,秉烛细读,大悟大彻,心领神会,没多少天,便把一本《素书》从头到尾背得滚瓜烂熟。
后来,张良做了刘邦的谋士,佐高祖定天下、兴汉邦,大部分运用《素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这段故事越传越神,《素书》也就被后来人说成了“天书”。
东园公
东园公,姓唐(一说姓庾、园),名秉,字宣明。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著名隐士,是“商山四皓”之一,居园中,因以东园公为号。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东园公与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汉代立国以后,刘邦一直想要网罗德高望重的四人,却被拒绝。他们过著清贫而安乐的生活,写《紫芝歌》以明志。
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吕后急找张良商量,张良便请出商山四皓出面。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北宋淳化二年(991),贬任商州团练副使的王禹为“商山四皓”撰写了《四皓庙碑·易》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先生避秦,知亡也;安刘,知存也;应孝惠之聘,知进也;拒高祖之命,知退也。四者俱备,而正在其中矣。”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有《商山四皓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不取商山四皓事。
江苏省苏州西山岛西北部的凤凰山西南有一东村,因“东园公”隐居于此而得名。村中有东园公祠,门楼正面书“东园公祠”四字楷书大字,背面横额为“商山领袖”四字。《史记·留侯世家》:“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晧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一说东园公,姓园名秉,号园公,陈留襄邑人。
绮里季
绮里季,古人名,姓吴名实。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典出《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秦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 ,避秦乱,隐商山 ,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高祖欲废太子, 吕后用留侯计,迎四皓,辅太子,遂使高祖辍废太子之议。绮里季为其中之一,后亦以“绮里季”泛指隐士。
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绮里季与东园公、夏黄公、甪里先生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不至。后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吕后急找张良商量,张良便请出商山四皓出面。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周术
甪里先生,名周术,是汉代的一位著名隐士,“商山四皓”之一,他曾力谏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之事。甪里与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四人德高望重,汉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不至。后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吕后急找张良商量,张良便请出商山四皓出面。后来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夏黄公
又称黄石公,原来姓崔名广,字少通,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一说本是齐国人,因道而得名。秦汉之际一位著名隐士,与隐士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并称为“商山四皓”。秦末天下大乱,四位老人为躲避战乱而隐居商山。汉高祖曾召夏黄公入廷为官,辅佐太子。传说张良年轻时曾得到黄石公的指点。张良在圯桥替黄石公“三次进履”,得黄石公送的一部《太公兵法》。黄石公后来回故里隐居,并在鄞西一带行医。传说黄石公逝世于黄古林,享年九十余岁,葬于余姚覆船山。黄石公有一女儿名叫黄姑,继承父志,在乡里行医看病。四皓隐士夏黄公,为东周、秦、汉时的著名三朝儒学文人之一。他因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三人在秦朝时不满秦始皇的焚书抗儒暴行,遂在秦及汉初同时隐居于陕西的商山,故被世人并称为“商山四皓”。又因四人都是“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故也称“四皓隐士”。他们的事迹经常进入历代文献对《易经》中的相关“贞寿、颐寿、隐德、嘉遁”等词义注解或条文解释,“须眉皓白”一词,也因他们的“四皓”而出。
夏黄公秦时曾为朝廷的博士,据《史记》记载:刘邦曾多次相邀他们四人出仕,但都被拒绝。后刘邦欲改立戚氏所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吕后听了很着急,张良就献策请来了四皓以辅助太子,终于使太子的地位得以保住。但在太子刘盈即位汉惠帝后,朝政大权旁落其母吕后,四人预感报国无望,就又重归深山隐居。后来夏黄公终老夏禹故里(四明山石钮村),葬于姚江南岸的覆船山(今河姆渡村的福寿山)。为了永世纪念他的功德,乡民将夏黄公墓的渡口,历世称为夏墓渡(“河姆渡”实际为“夏墓渡”的方言误音)。
大隐为古句章的发祥地之一,因传为大禹的石钮村故里,故有“夏里”之称。“夏黄公”实际是“夏里黄公”的一种简称,故也有“大里黄公”的称呼。 《陈留志》中称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齐人。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三国虞翻的《答王府君》中,“则黄公定鄞人,非齐人也”;《廿四史》中也认为,陶渊明诗句有“黄绮之终南”、杜甫诗句有“黄绮终辞汉”的一说,则黄为姓无疑;《会稽地志》中称为“大里黄公”;《甬上耆旧传》中说,县西二十五里地名为黄公林,相传为汉黄公隐处,即古之大里也;《四明谈助》载,大隐山本名句章,以大里黄公居此,故称大隐;《慈溪志》先贤人物记载为“荒周时四皓大理(同里)黄公”;清王渥在《大隐山即事》中也有云:“此亦四明真福地,当年曾隐夏黄公。凉生古井春波绿,秀拥层峦夕照红。”凡此种种,都已能证明夏黄公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并可初步断定为是东周战国时期,跨秦到汉初的著名历史人物。
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相关的视频片段
以上就是关于秦末汉初五大隐士:尉圣缭子、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夏黄公崔广的相关资料和介绍,如果你还有更详细的资料补充,可以联系1316世界之最小编,我们随时更新上去。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