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姓氏全国人口排第几?柯这个姓氏很罕见吗?百家姓中汇集的是中华民族的各种姓氏,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
想知道百家姓一览表,请关注华易网,即可了解更多百家姓文化。

柯姓氏全国人口排第几截止目前,柯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88位;而在宋版《百家姓》中,柯姓排名第164名。
根据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的综合分析,柯姓人口总数约106万。
如今,柯氏族人在全国的分布非常广泛,在河北尚义、景县,山东平邑、龙口,山西太原,新疆塔城,湖北监利、老河口,江西崇仁、峡江,广东新会,云南陇川、河口,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且柯姓人口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柯这个姓氏很罕见吗柯姓并不是罕见姓氏,不过这个姓氏确实不大常见,没有进入百家姓人口的前100名。
柯姓的来源共有九种,分别是出自姬姓,先祖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柯虏;出自姜姓,齐襄公将自己的儿子封于柯邑;源于地名柯邑;源于鲜卑族汉化改姓;源于地名柯陵;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叫做柯工的职业;源于羌族、蒙古族和满族汉化改姓。

五大罕见姓氏解析1、天姓,为中国古老姓之一,相传是黄帝之相天老的后裔。
天姓虽古老,分布也较广泛,但是稀少,属于稀有姓氏之一。
2、地姓,源于风姓,出自伏羲氏后裔汤地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日姓,源于官名。
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皆执掌推算岁时节候次序之官。
卜筮占候时日,通谓之日者,见 《史记·日者列传》注,汉族日姓来源于此。
4、月姓,《姓氏词典》注说,月姓的最早记载见于《博古图》,周代有称为月季的酒杯,又有叫月鲁基的鼎,月就因此演变成了姓。

5、星姓,以官为氏。
宋代司星官子韦之后有星氏。
司星,宋代主管观察天象的官员。
南阳太守羊续娶济北星重女。
璹嫔与慈禧太后姓氏相同,一生未育
此姐妹花与姓氏相同,且共侍一夫,却都一生未育,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说起这,那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她来自满洲著名姓氏,的生母便是来自这一家族。而在后宫中有一对姐妹花同样来自叶赫那拉氏家族,她们与慈禧共侍一夫,可惜这姐妹俩却都红颜薄命。 清朝咸丰五年,清宫举办了咸丰继位以来的第二次选秀,此次选秀召进了两名秀女,一位是璷妃那拉氏,据说这名女子就是传说中的“”之一,另一位是璹嫔叶赫那拉氏。不过,这叶赫那拉氏最初的名分只是贵人(璹贵人)而已。不过,对于一入宫的秀女而言,能够被封为贵人已经很不错了。 据史料记载,被封为璹贵人的叶赫那拉氏来自满洲正白旗,而慈禧则是来自满洲镶蓝旗,从宗法关系上来看,璹贵人的这支叶赫那拉氏更为正宗一些,应该与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属于同一家族。璹贵人的父亲桂祥在朝廷为官,担任员外郎一职,应该说出身还算不错。 话说,这璹贵人有一个的妹妹,比自己小三岁,可能是璹贵人在与咸丰帝的接触中提到了自己的这位漂亮妹妹,咸丰帝色心大起,令人在咸丰八年将璹贵人的妹妹叶赫那拉氏直接从母家接到了皇宫,同时被接入皇宫的还有一个女人,她就是后来的端恪皇贵妃佟佳氏。 璹贵人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入宫后被封为玉贵人,虽然这玉贵人长得年轻漂亮,但是当时的咸丰帝宠爱的却是圆明园的“四春娘娘”,所以璹贵人和玉贵人姐妹自然也就没有了什么机会,终咸丰一朝,她们两人再也没有得到晋升的机会。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年仅31岁,临终前托孤将皇位传给了皇长子,即后来的帝,而身为载淳生母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瞬间成为了大清的圣母皇太后,与原先的中宫皇后两宫并尊,分别称慈禧太后和太后。 同治继位后,璹贵人被尊封为皇考璹嫔,妹妹玉贵人则被尊封为皇考玉嫔,她们年纪轻轻就成为寡妇,心情自然不会顺畅,同时也拖累了身体。最终,妹妹玉嫔于同治元年就去世了,年仅20岁,姐姐璹嫔则病逝于同治十三年,年仅3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权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陆逊阻止了!
割据一方想过统一全国吗?孙权最后的希望被阻止了!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孙权,十八岁坐领江东,既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统性,亦没有皇室宗亲身份加持的责任感,却从未甘心偏安一隅。 如何依仗父兄留下的东吴基业,去完成全国的一统呢? 从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后传位孙权,到公元252年孙权病逝,东吴的“一统方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等人最早提出,首先攻取西蜀、汉中,与的西凉军联合攻。《·周瑜传》里,周瑜总结为: 得蜀而并,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周瑜在进攻西蜀之前于巴丘病逝,继任者鲁肃更是在与孙权初次见面时就提出了更为系统的“两分天下”理论,又称《吴中对》,因为当时孙权、鲁肃二人正在榻上对饮,因此又称《榻上策》,即东吴版本的《》,鲁肃提出: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竞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份“两分天下”的方案中,占据荆州、西蜀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后来军事集团意外崛起,导致两分天下的方案很难实施。孙权曾派夺取荆州,却险些引来趁虚而入,最终东吴不得不接受了蜀国的存在,放弃了《吴中对》的规划,开了一统天下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结盟蜀汉,瓜分魏国。 权乃参分天下,以豫、青、徐、幽属吴,兖、冀、并、凉属蜀。其司州之土,以为界。《三国志·吴主传》 孙权称帝第一年,吴蜀两国就制定盟约,规定如果魏国攻打蜀国,东吴则全力伐魏,反之若东吴受到魏国攻击,蜀国则需要全力进攻魏国。 事实上,即便魏国不去进攻任何一方,吴蜀两国亦会全力北伐。期间五次北伐,鞠躬尽瘁;孙权生前持续发动了四次合肥之战,攻打长江以北。 然而四次北伐,东吴皆损兵折将。史书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亲征,10万大军被魏大将800步卒所破。 孙权不得不认识到现实:东吴可凭借水师自保,取魏则遥不可及。 蜀丞相诸葛亮病逝之后,孙权失去可靠盟友,分魏计划破产。 志在一统中国的孙权,此刻心里有了新的方案。 魏国优势难以撼动,辽东成为孙权希望 中国历史上多次形成局势,通常是北方吞并南方。很多客观因素造成了这一情况: 比如气候因素,南方士兵很难熬过北方的冬天,像1854-1855年北伐的太平军战士们,进攻保定时手都拔不出来了,冻伤成片,也就难免要败了; 比如缺乏战马,东南方虽然产马,却因矮小不适合做战马(马的身高从60 cm-200 cm),且战马多为公马、骟马,难繁殖;曹魏政权牢牢控制战马,东吴难以获取。这一情况延续千年,《》载,与宋互市,马不出境。 诸多因素下,东吴北伐屡屡失败,难以撼动魏国的优势。随后发生了一件事,孙权认为机会来了。 公元233年,辽东太守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孙权封他为燕王,并且送给公孙渊、财物。《三国志·吴主传》中,孙权开始打造运输马匹的船只,等辽东献战马,并南北夹击魏国。 当时还是上大将军的陆逊一句话道明孙权勾搭公孙渊的目的: 乃惜辽东之众与马,奈何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三国志·陆逊传》) 233年公孙渊和孙权之间互遣使节,最少也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诸葛亮病逝于公元234年,是孙权“吴蜀分魏”方案宣告破产的时候,对于灭魏和一统天下的渴望,让孙权轻信了公孙渊。 随后公孙渊做的事情,成为孙权生平最大遗憾之一。 公孙渊背盟,孙权欲发兵,从海上进攻辽东 公孙渊之所以要投靠孙权,最初是为了与其叔叔公孙恭争权。公孙渊囚禁公孙恭之后,又害怕曹魏讨伐,同时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于是诱斩吴使,将其首级献给。 孙权大怒,准备从海路讨伐公孙渊,一来报仇,二来获取辽东,以作伐魏之用。孙权这个想法,被陆逊阻止了。 陆逊阻止的原因 陆逊阻止孙权从海路讨伐公孙渊,提出了以下几个理由: 1、孙权之前为了获得人口,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寻找亶州、崖州和朱崖(日本岛、台湾岛和海南岛),结果二人只找到了崖州。二人在那里待了一年时间,只带回少量土人,损失却很大,孙权怒杀二人。 2、陆逊的统一方针是:经营东吴,劝课农桑,积蓄力量后,再去对抗曹魏。实际上,这是偏安的路线。 3、跨海千余里,远征辽东凶险难测。 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汎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三国志·陆逊传》) 陆逊提出的第一个反对理由,并不能作为胸怀天下之人退缩的理由,因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失败,与第三次成与败没有必然联系。 陆逊的第二个理由,慢慢发展东吴农业和人口,对抗曹魏,这个方案则过于缓慢。东吴与曹魏之间的差距可能需要数百年弥补,孙权等得了吗? 最终阻挡孙权跨海征讨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远洋的凶险。那么这个理由是否成立呢,孙权究竟是否应该攻打公孙渊,陆逊的阻止究竟对不对? 东吴水军实力强大,孙权理应尝试向海洋要希望 蜀国灭亡于公元263年,东吴则灭亡于公元280年,期间相隔17年。《三国志.传》记载,东吴灭亡时,缴获了5000只战船,水军之强可见一斑!而这也恰恰是为何蜀国灭亡之后,晋朝要筹备十数年时间才能够灭吴。 《中外历史对比年表》中记载,东吴大船的长度接近70米,高三层,可容纳5000人。 东吴的水军绝对不仅仅是长江上的水军,历史课本上学过,东吴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即今天的福建福州、浙江台州和广东广州三个沿海城市。结合东吴寻找日本、台湾岛和海南岛的行动,可以判断东吴是具备不错的航海能力的。 自然,即便是拥有了足够的跨海作战能力,风云莫测的大海上依然。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是相对的,难道在陆地上作战就没有风险吗? 对于将一统天下为志向的孙权来说,这种风险以及其损失,是否会超过一次合肥之战这样的陆地冒险呢? 美国军事理论作家曾经分析了一场公元前200年的战争,统帅穿越直布罗陀海峡,横跨欧洲,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实力强劲却最终失败。马汉在《》里评价: 如果走的是海路,他出发时所率领的那60000名能征善战的士兵,就不会损失掉33000人了。(《海权论》美,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著;欧阳瑾译) 时代,欧洲人跨越大洋甚至环球,所用的船只也不过是帆船,三国时东吴的帆船已经有了许多横渡千里大洋的经验,远征公孙渊的风险,并没有想象的大。孙权和陆逊的退缩,更多是在于对未知的畏惧,即使这种风险可能比陆地上还要低。 从军事上看,来自海上的进攻,时间、地点飘忽不定,地面难以防御。清初海霹雳多次从海上发动对清军的偷袭,杀敌斩将,还能就地夺得补给。 综上,如果孙权大胆践行跨海征辽东的想法,成功的几率相对地面北伐,是要较高的,届时不仅可以获得战马,实现拒南北夹击魏国,还可以沿着曹魏海岸线对魏国直接攻击。近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称霸海洋,其原理就在于此。 《三国志》中,一个带领“三千徒众”的海贼管承,亲征都难以歼灭,最后只得招安。 攻之既未易拔,虽胜,必伤吏民,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三国志·传》) 如果是孙权大军从来上来,魏国恐怕根本无法抵挡了。 自然,陆逊是农业文明中的佼佼者,阻拦孙权也是好意。不过对于“亲射虎”的果敢孙郎来说,偏安难以接受,理想重于一切,远征公孙渊,当是他生涯最后能够一统中国的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