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三月十五,恰逢泰安民间传说中泰山老奶奶的生日,在泰山碧霞祠里,无数泰安市民前来给泰山奶奶上香,祈求平安幸福。
三月十五,是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也就是泰安市民口中泰山老奶奶的寿诞。在民间传说中,泰山老奶奶是平安女神的无量化身,渡生佑子,保平安。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无数的泰安市民都会来泰山上香祈求平安。据了解,两三天前就已经有不少市民提前来此祈福,有的市民更是为了抢“头香”,昨晚10点就在泰山碧霞祠前排队等候。
传说姜子牙在打胜仗之后,要把当时的领地分给众神。按照东西南北什么的都分完后,还剩下泰山,正想留给自己,这时黄飞虎(没错,是黄飞虎)跑来了,说他还没分到,要让姜子牙把泰山分给自己。姜子牙无奈,于是要分给黄飞虎,没成想,泰山老奶奶也来了,也要求分一杯羹。这一座山总不能分给两个人吧,于是姜子牙想出了一个办法,对二位说:这样吧,明天早上看你们俩谁先爬到玉皇顶,就把泰山分给谁。公平竞争,强者胜嘛。二人都没异议,就定下来了。

泰山老奶奶心想,我一个女子,爬山肯定没有黄飞虎爬的快啊,怎么办。于是她在前一天晚上把自己的一双鞋悄悄放到了玉皇顶上。
第二天,比赛开始了。黄飞虎一鼓作气,爬到了南天门,帆叶网,回头往下望望根本就看不见泰山老奶奶的身影,心想自己赢定了,就停下来歇会儿(有点像龟兔赛跑:)) 一觉醒来黄飞虎接着往上爬,终于快到玉皇顶了,看见了姜子牙。姜子牙于是要把泰山封给黄飞虎。此时,泰山老奶奶从他们身后气踹吁吁地跑来:唉呀,你们俩在这呀,我上了山没看见你们,又下山跑了一圈才上来。二人大惊,你说你上来过,那怎么证明?泰山老奶奶说,我猜你们就会不信,所以我刚才到了山顶就时就把我的鞋放那了,不信你们跟我来。二人将信将疑地跟着泰山老奶奶到了山顶。鞋果然在那。二人心服,姜子牙只得把泰 山封给了泰 山奶奶。从此泰山老奶奶成了这里的保护神。
史书记载,碧霞元君前生是玉女,是金童玉女雕像之一,最早出现于汉代,沿至五代,大殿突然倾塌,金童化为清风而去,而玉女则隐入池中,于是在泰山建寺供奉之时,玉女被册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专管人间生儿育女之事,并能保护孩童健康成长。
按照这里的风俗,还愿的人必须蒸十二生肖的面食,或做泥塑娃娃藏于山中。传说,在阴历三月十五的零时至拂晓碧霞元君降临于此,此时许愿最为灵验。一般在这个晚上山上山下皆是一片辉煌的灯光,而进香许愿也在此时形成了一个高潮,不管当时天气如何,许愿者都会坚持下去,以求得他们心中所愿。
中国历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黄帝
轩辕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孙,长居姬水,因改,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华夏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 轩辕黄帝是中国古史传说时期最早的宗祖神,华夏族形成后被公认为全族的始祖。时期约在姬水一带形成的较为先进的黄帝族,即因这位杰出的始祖而得名。黄帝族和住在姜水(在今陕西岐山、武功附近注入渭水)一带的族世代互通婚姻。后黄帝族后裔中的一支进入今山西南部,创造了夏文化,遂称夏族。夏族进入中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国语•晋语》及《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都说黄帝是少典之子。《•五帝本纪》说黄帝“,名曰轩辕”,其国号为“有熊”。《易•系辞》、《世本•作篇》等各种文献都盛称黄帝时期有许多发明创造。属于生产技术方面的,有穿井、作杵臼、作弓矢、、作驾、作舟等;属于物质生活方面的,有制衣裳、旃冕等;精神文化方面则有作甲子、占日月、算数、调历、造律吕、笙竽、医药、文字等。其中当然有不少是黄帝以后的发明创造,但也反映了黄帝族获得的辉煌成就。《战国策•秦策》记把“黄帝伐涿鹿而禽”与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并称,表明这是黄帝一生中主要的战绩。黄帝族经过夏、周两代与其他各族的冲突、交往与融合,到战国时期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族。传说轩辕黄帝入主中原后就活动在河南新郑、禹州和新密的具茨、萁山一带,在这里留下了大批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比如在大鸿寨的练兵场,藏兵洞,在逍遥观一带的修道庵以及他辞别群臣的散驾之地散驾村。而他群臣的封地也多在这一带。比如风后的封地封后顶,力牧的封地称力牧场、方雷的封地方山,的封地雍城,以及他在这里见大隗,广成子的地方等等。 黄帝生性灵活,,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黄帝介绍: 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马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 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 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 此间甚好! 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 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传说还是真相是怎么回事?明太祖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是真的吗?
传说一把火烧尽开国元勋 民间传说,自从做了,就整天,生怕谁来害了他的性命,夺了他的江山。普天之下谁有这样的本事呢?自然地,那些当初随他征战打江山的开国功臣们,就成了他的心中刺,眼中钉。 一天,朱元璋独自坐在南京城皇宫中,偏偏这时有检校(专门检查人们行动的组织)来报,说某某大臣在背地里发牢骚,某某大臣在家里人邀人喝酒、聚友密会等等。朱元璋一听此类消息就神经过敏,心想:难不成这些人背着自己私底下有所图谋?不行,我得先下手为强。 朱元璋很快想出计策,要将功臣们一网打尽。他先是传谕中枢:“自从立朝以来,开国虽然各赐封爵,但朕还没有好好为他们庆功表贺,如今天下太平,理应为功臣们庆贺一番。”网络配图 四个月后,一座高楼在南京城内建造起来。朱元璋亲自写了“庆功楼”三个大字,制成金匾挂在楼门上。随后,他又选择吉日举行大型典礼,并亲自开列参加表贺的功臣名单。看上去,这是一场国家最高规格的表彰大会。 朱元璋虽行事机密,却瞒不过有着“再生诸葛”之称的。不过,尽管刘伯温明知道皇帝的用意,却不敢声张,再三斟酌,他写了一道奏折,借口自己年迈无用,就告老还乡避难去了。 临走时,很多大臣都来送行,当刘伯温看见好兄弟时,担忧其性命,忍不住。徐达心知其中必有蹊跷,便寻个机会悄悄问询,刘伯温不便如实相告,只让徐达在庆功宴当日不要离皇上半步。 很快,到了典礼的日子,庆功楼上高朋满座,热闹非常。朱元璋对前来赴宴的功臣嘘寒问暖一番后,见窗外检校和人员打出暗号:已将火药、干柴准备就绪。于是朱元璋就装出笑脸让众人入席。待酒过三巡,朱元璋便借口离开。 警惕的徐达见皇上走了,连忙跟着离席,追了出去。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回头一看,见到徐达,吃惊地问:“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赶紧低头哀求:“万岁,您当真一个不留吗?” 朱元璋一听,心知徐达已经洞悉了秘密。他转念一想,便轻声对徐达说:“你既已知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 朱元璋和徐达走后不久,庆功楼下便燃起了熊熊大火。那些功臣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哪里还能逃得出去?庆功楼和众臣子灰飞烟灭。 疑团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庆功楼 “火烧庆功楼”这个传说最早见于流传的《英烈传》评书里。由于原版《英烈传》书中屡称朱元璋为,承应天地之命,令满清统治者极为不悦,就干脆令人对《英烈传》进行纂改,加入许多丑化污蔑朱元璋和朱明王室的内容,火烧庆功楼就是其中之一。网络配图 解疑朱元璋其实并不冤 事实证明,所谓“火烧庆功楼”并不可信,可为什么人们愿意相信这个血腥残暴的故事呢?其实,这与朱元璋的性格有关。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当时左丞相九族,随后又“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并“连蔓引,迄数年未靖”,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大冤狱。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又借口凉国公谋反,再度大开杀戒。短短14年间,朱元璋利用这两起事件几乎将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史称“胡蓝党案”。 那么,朱元璋为何大肆诛杀开国功臣?这里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巩固皇权。这一点,火烧庆功楼的传说倒是没有过分杜撰。比如开国丞相。这个曾被朱元璋捧为“再世”的谋臣,最后却被归为胡惟庸同党而惨遭灭族之灾。 对于父皇的滥杀,皇太子深表反对,曾进谏说:“陛下诛戮过滥,恐伤和气。”当时朱元璋没有说话。第二天,朱元璋故意把长满刺的棘仗扔在地上,命太子拣起。朱标怕刺手,没有立即去拣,于是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拣,我就把这些刺去掉再给你,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杀的都是对国家有危险的人,除去他们,你才能坐稳江山。” 不得不说,朱元璋这句话很有水平。但可惜的是,朱标在37岁时就病逝,继承皇位的重任落到了当时年仅15岁的朱标之子朱允头上。如此一来,朱元璋更害怕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威胁天下。 于是,痛恨朱元璋的人们,就把他杀害功臣巩固政权的事情用文学的方式夸大,使矛盾冲突更尖锐,更富有戏剧性。网络配图 我们有必要再来看看清朝人编修的《》,在《明史》中,我们也没有发现任何关于火烧庆功楼的记载。所以,火烧庆功楼看似真实,实则有着许多破绽。 至于庆功楼,据大学士宋濂的《张中传》记载,朱元璋的确曾在南京城建造了一座楼,每逢兴兵作战之时,他常与身边的谋士武将在此讨论军国大事,楼里的确藏有火炮和火药。值得一提的是,宋濂在他的文集里还提到过一件关于该楼的意外事故——有一天,该楼发生火灾,引起爆炸,声音如雷。偏偏楼又和官府大楼相连,导致南京城内一片惊慌。朱元璋那天运气好,并不在楼上。 或许,这场火灾就是“火烧庆功楼”的原型吧。 尽管没有火烧庆功楼,但是朱元璋本身的残暴诛杀有功之臣给人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这也就让他成为了火烧庆功楼的早期原型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