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人有谁?最后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我是历史笑春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查了很长时间的资料,我很惭愧,我只发现了一个反对刘备称帝的人,那就是费诗。
当曹丕篡汉后,传说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诸葛亮率领百官劝刘备登基,继承大统,以延续汉室。刘备本不同意,诸葛亮以汉武帝刘秀的先例来劝说刘备,刘备终于同意了称帝。
这件事本身是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可是,费诗却站了出来,明确表示反对。《三国志》里是这样记载的:
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偪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费诗这样站出来逆潮流而动,当然引起了众怒。因此如书中所说,“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被贬官到永昌当了从事。后诸葛亮把他带出来在身边使用。到了蒋琬执政的时候,费诗做了谏议大夫。后死在家中。
当时,汉献帝尚在,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名不正言不顺。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晚些时候称王也可以。因此,刘巴和雍茂都劝刘备暂缓称王。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借口别的事把雍茂给杀了。刘巴一看,再也不说话了。自从这件事之后,除了工作,任何事都不再说话了。后刘巴做到尚书令,章武二年死去。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其他网友观点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劝谏刘备称帝,当时反对的三个人最后结局如何?
(刘备剧照)
很多人以为刘备的理想是匡扶汉室,并不想称帝,谁要是劝他称帝,他就和谁急!
刘备自封汉中王后,又有一批大臣集体劝谏刘备称帝,刘备还是不接受。
最后诸葛亮等又集体劝谏刘备称帝。
诸葛亮甚至说:“陛下不称帝,跟着陛下的那些人就没有盼头。由此就会出现人心涣散的局面。”
最后刘备才称帝。
刘备称帝后,劝谏刘备称帝的人都升官了。
当时有三人不识时务,反对刘备称帝。
这三人分别是牂牁太守费诗,尚书令刘巴及刘巴的主簿雍茂。
费诗因反对刘备称帝被贬为永昌从事,刘巴的主簿被杀,刘巴自此之后夹着尾巴做人。
(诸葛亮剧照)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一再训诫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那么就刘备称帝一事来看,谁是小人,谁是贤臣呢?
有人以为那些劝谏刘备称帝自然是贤人,那三个反对刘备称帝的自然是小人!
山野老人以为这种看法不一定服人。
诸葛亮等劝谏刘备称帝是有私心的,诸葛亮本人是借一众官员都盼陛下称帝为由,掩盖自己的私心。
刘备不称帝,就算是汉中王,也是地方官僚,那么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也就上不了台面。
刘备称帝后,水涨船高,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是朝廷命官。
诸葛亮后来是丞相,由此国家是否统一,与他没有多大诉求了。
国家统一了,他诸葛亮也就是个丞相;国家不统一,他诸葛亮也成了丞相。
从这一点看,刘备称帝,诸葛亮以及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都是受益者。
所以,后来刘备东征孙权,,刘备身边的那些官员就没有了积极性。
费诗,刘巴等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刘备。
(费诗剧照)
费诗对刘备说:“现在曹操没有消灭,陛下就自立为帝,恐怕让天下人不服。再者陛下仅仅占有益州这么一块小地方,称帝有什么意思呢?”
刘巴的意思与费诗相同。
刘巴说:“陛下现在称帝会在天下产生不好影响,由此之后,再要扩充地盘就困难了。应该暂缓称帝。”
后来刘备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巴的主簿雍茂。
刘备杀了雍茂之后,于是就再也没有人敢来投奔刘备了,刘备也再也没有走出益州!
当年,刘备在曹操身边,就有人建议曹操除掉刘备。
曹操以杀了刘备,就会让天下想投奔他的人望而却步为由,放了刘备。
放了刘备,之后刘备成了曹操的对手,但自此之后,投奔曹操的人络绎不绝。
曹操剧照
两相对照,可以看出刘备的愚蠢。
当年,孙权为了一己之私,怂恿曹操称帝。
曹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小儿不怀好意,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
由此可以看出,匆忙称帝并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说,劝谏刘备缓称帝的那三个人才是正人君子,因为他们三劝谏刘备缓称帝确实是真心实意为刘备考虑,不带半点私心杂念。
实际上费诗与刘巴确实是正人君子,是贤臣。
当年,刘备封黄忠为后将军时,诸葛亮提出异议,说:“陛下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同列,恐怕关羽不服。”
刘备说:“这件事情,我来做工作。”
后来,刘备派费诗去做关羽的工作。
关羽听说黄忠封为后将军,与他同列,当时就表示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原因就是黄忠没有资格与他同列。
费诗说:“建立大业者所任用的都不只是一种人。当年萧何、曹参与汉高祖刘邦自幼有交情,而陈平和韩信则是较后才逃命归附的。论及他们的官爵次序的时候,韩信的爵位最高,但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因此而有怨言。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功劳,给予他很高的恩宠,但说到汉中王心中的地位,怎么会把黄忠与您等同起来啊!汉中王与您就像是同一个整体,忧乐同享,福祸共当。我认为您不应该在意官号的高低,以及爵位俸禄的多少。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奉命行事的使者,如果您不肯接受任命,我这就马上回去,只是为您这样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要后悔的。”
由此一番话,让关羽心悦诚服。
诸葛亮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马超投奔刘备,得到重用,关羽不服。
关羽写信诸葛亮,问马超到底有何本事?
诸葛亮写信告诉关羽说:“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不能正视问题,反而是对关羽投其所好,溜须拍马。
两下对照,费诗与诸葛亮的人品立判高下。
刘巴就更是人中龙凤了。
有兴趣,大家去翻阅《三国志》。
其他网友观点欢迎你来到丝语悟空问答,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丝语期待你的【关注】,我们一起探秘历史,分享知识,传递美。
话说当年刘备在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蒋琬、马良、冯习、傅彤、张南等一班蜀汉文武大臣的“再三”劝说下,经过一番“假义”推辞之后,终于表面为难,内心欢喜地称起了帝,坐到了皇帝的位置上,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汉的昭烈皇帝。然而,可以说正是刘备的这次称帝,不仅使得他长期以来匡扶汉室是假,自己做皇帝才是真的真实内心暴露无遗,为此害了自己,也害了不赞成或者说反对刘备那么快称帝的刘巴、费诗和雍茂。
那么,丝语为什么这么说呢?看完《一心为蜀汉,反对刘备“急”称帝的刘巴、费诗和雍茂,为什么结局难如人意?》,你就明白了。
公元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平定益州,又于公元219年,击破曹操大军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进位汉中王。后来,随着曹丕的篡汉自立,在诸葛亮、赵云、张飞、马超、蒋琬、马良、冯习、傅彤、张南等一班蜀汉文武大臣上表“再三”劝说下,公元221年,汉中王刘备假义推辞一番之后,在成都称帝。
可是,偏偏就有刘巴、费诗和雍茂三个“眼力”差,甚至不识抬举的人站出来反对,他们不仅大“扫”了刘备的兴,还把他一桌上好的宴席几乎给搅了,硬把一只恶心的苍蝇塞进刘备嘴里,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你说他们还能有好果子吃么?
1)、刘巴。刘巴为蜀汉迅速平定益州,恢复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有一个大好前程等着他的,但就是因为他觉得“如此示天下不广,且欲缓之”,认为当时蜀汉地盘不大,应该缓称帝,表达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导致已经恨不得马上做皇帝的刘备非常生气,遭到刘备训斥与冷落,最后郁闷而终。
2)、费诗。耿直的费诗在刘备准备登基做皇帝的时候上疏:“主公当初因为不满曹操父子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了“清君侧”才远走他乡,召集人马恢复汉室江山。现在“君侧”未“清”,曹丕还在,自己却称起了帝,是和初衷相悖,可能失去民心的呀。”,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尽管费诗是真正在为蜀汉的未来考虑,可是忠言逆耳,其实,早就想当皇帝的刘备已经一个字都听不进耳朵里去,而认为费诗这是在故意为难自己,一气之下将费诗贬为永昌郡从事。
3)、雍茂。雍茂是三国时蜀汉官吏,曾担任主簿。据《零陵先贤传》记载,因为在刘备准备称帝时,雍茂和蜀汉尚书令刘巴一起劝刘备暂缓称帝,要广罗天下奇才,不断发展和壮大蜀汉实力,等待时机成熟以后再称帝。
然而,雍茂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得到刘备的理解,还把一门心思想着做皇帝的刘备给得罪死了,最后睚眦必报的刘备逮了个机会,抓住雍茂的“过错”,将雍茂斩首示众。
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内心的虚荣和欲望不断膨胀,并以“真命天子”自居,等待和寻找机会“征讨”天下,而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东吴捉杀,正好让刘备以为关羽雪恨为目的,找到了进攻东吴的机会,最后偷东吴不着,还蚀了蜀汉的大军及元气,刘备自己也兵败夷陵一病不起,遗恨白帝城。
可以说,正是由于刘备不合时宜的称帝,不仅害了蜀汉刘巴、费诗和雍茂三位忠臣,也让刘备自己为了一己私欲和皇帝的虚荣,不听劝阻“征讨”东吴,最后兵败夷陵,丢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