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孙子兵法》第一句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意思军事是国家大事,关于人民的生死领域,国家存亡的道理,不可不深入考察。孙武把军事的重要性在第一句就表露无遗,关于人民之事皆是大事,关于国家兴衰存亡更是大事,那么孙武的祖上儿孙都是谁?他的经历与传世著作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一探究。
孙武何许人也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祖上从舜的后代虞阙父开始,那是武王伐纣时期,后因管理陶器制作有方,武王把长女嫁给虞阙父的儿子,封到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历经十代国君,后因内乱直系祖上逃到齐国,而后其七世孙有了孙武,孙武祖父本姓田,因有功赐姓孙氏,相传战国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代,后到东汉末年孙坚也宣称是其后裔。
孙武出生于公元前545年,于前515年到前512年完成《孙子兵法》,这么一算大约就是而立之后写出此兵书,而这个时期的吴国正发生一件大事就是专诸鱼肠剑刺吴王,阖闾上位,值得提及的是伍子胥推荐专诸给公子光(阖闾)后暂隐退,估计在隐退前后这段时间遇到孙武,才有之后的“七荐孙子”。
有人会问孙武怎么会在吴国与伍子胥遇见呢?因为当时齐国内乱,孙武想要一心专研兵法,跑到南方的吴国隐居,成就经典《孙子兵法》。
孙武初出茅庐
孙武带着已完成的《孙子兵法》给吴王阖闾看,对其称赞不绝,而有一句估计是给吴王看之前加上去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大概意思是如果认同我军事思想,任用我作战就能赢,我就留下来,反之我就离开。
作为君王一开始谁也不会相信一个没上过战场的将领,这里让我想起楚汉争霸时期的韩信,谁能轻易信服一个没有功绩的人,只有真正上了战场才能一睹是不是纸上谈兵,而这时候就很需要君王的用人魄力。
吴王想要考验一下孙武的能力,于是给了百多名宫女让其操练,孙武分成两队,两个妃子做队长,可想而知没人听孙武的话,依法斩其队长,吴王得知后为两个妃子求情,但孙武执意要斩,说道:“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最后把这些宫女训练得明明白白,之后孙武亲见吴王把“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一套讲了出来,伍子胥也为孙武求情,吴王不再追究此事,命孙武为将军。
人生时间线1
公元前512年孙武拜为大将,消灭钟吾国和徐国,而后伍子胥提出“疲楚误楚”的策略,骚扰楚国六年。
《孙子兵法》诡诈思路
“疲楚误楚”是有《孙子兵法》的思路,具体为“强而避之”、“佚而劳之”,然后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最后“乱而取之”
原文: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大体意思是:用兵本就是诡诈之道,所以能却假装不能,准备用兵却假装不用,靠近敌人却让敌人觉得你还远,远就让敌人觉得你已靠近。敌人贪利就利益诱惑来取胜,敌人混乱就抓住时机消灭敌人,敌人实力雄厚就要戒备做好充足准备,敌人强大就暂时避开,敌人易怒就故意挑逗他,敌人小心谨慎就要让他骄傲,敌人休整好就要让他们疲劳,团结一致就要离间关系。在敌人没有准备好就去攻击他,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地方攻击他。这就是用兵胜利的道理,是事先不可传授的。
其实这是先辈的攻心之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战场、商场,还是情场都是可以作为一种思路去使用。
人生时间线2
公元前508年孙武献计策反桐国,欺楚说要攻桐,随后出其不意打楚军,后接连击败楚军。
公元前506年三万吴军采用孙武的计策,打败敌人吃掉敌人粮食继续追打,经过五次战很快就攻入了楚都,而后申包胥求助秦国出兵攻吴,再加上吴国内乱,吴军撤军回国,楚国有了喘息之机。
《孙子兵法》因粮于敌的思路
在这三万吴军千里奔袭,食物的获取在《孙子兵法》作战篇中阐述了作战思路:
原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大体意思:善用兵的将领,不多次征兵,粮草不可多次转运。在战争中,取他国的物资作为补充,食用敌人的粮食来维持作战,故而军队粮食足够了。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作战思路,这也要取决于“兵贵神速”,快速出其不意拿下,不然被敌人带走或烧毁就非常被动了。
在整个孙武的军旅生涯中都是在践行《孙子兵法》,正应了我们熟知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真理。”
人生时间线3
这期间秦国和越国不断骚扰吴国。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攻打刚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而归,闾阖重伤而死,夫差即位。
公元前497年吴国蓄钱粮、造武器、扩大军队等,这也是《孙子兵法》里有先决条件的战争思路。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夜间做诈兵,误导越军,后从两侧进攻越军,几战下来越王勾践忍辱求和。
公元前482年夫差霸道,孙武回齐国编撰兵法,也劝伍子胥和自己隐退,伍子胥不愿。
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被诬陷有谋反之心,被赐死。
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王勾践灭,孙武回姑苏,于470年去世。
会不会有人问孙武为何要回姑苏,而不是在出生地安享最后时光?
人的一生让其功成名就的地方,和遇到伯乐知己的地方,是一个人最难忘的地方,对于孙武而言,这个地方就是姑苏,成书之地,遇见伍子胥之地。
需要提及的是很多建议决策不是孙武一个人提出的,也有伍子胥,两人相辅相成。
最后,《孙子兵法》能说的实在太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比如吴起的《吴子兵法》就是《孙子兵法》思想延续,都被列在《武经七书》中(是北宋神宗年间指定的中国第一套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孙子兵法》在激励士兵上的思路让我想起商鞅变法的军功制,白起和韩信的用兵思路也能在《孙子兵法》中找到痕迹。虽然是一部兵书,但从古至今影响了方方面面,现如今这样的思路仍然有用,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