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端午节,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屈原,但实际上端午节并不是因为屈原才产生的。端午节和屈原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不过屈原在当日投江了,才赋予这个节日一个不同的含义。屈原投江时的地位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在朝廷上是举足轻重的,那为什么他会投江呢?其实在他所著的《楚辞》中可以寻得缘由。
在《楚辞》的渔父篇中,屈原讲述了自己跟渔父之间的一段对话,通过这段对话,我们便能看出屈原的人生观,也正是这样的人生观导致了屈原最终投江。说到渔父,很多传奇人物都跟他有关系,比如姜子牙、范蠡等人物,都曾扮演过渔父的角色。
屈原跟渔父的对话,除了在《楚辞》中出现过,司马迁在他所著的《史记》中亦曾提起,并将这段对话安排在了屈原临死之前,可以说在司马迁的眼中屈原的离世注定是他价值观与现实社会冲突的结果,并且司马迁将这一冲突作为了主要原因。
其实,屈原和渔父的这段对话,不仅让屈原做出了投江的重大决定,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亦有颇多启迪,因为在这段对话中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且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冲突。
在《楚辞》关于这段对话的记载中,渔父一开始就直接问屈原:为什么他身为三闾大夫还混得这么惨?其实这句话就显示了两个人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在渔父看来,三闾大夫的头衔是无上的荣耀,能够掌管皇亲贵族子弟的教育,是名副其实的才子,社会地位足够尊贵。
但显然屈原并不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三闾大夫更像是一个闲职,他注定无法参与家国大事,对于心怀抱负的屈原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差事。所以,面对渔父的提问,他自然开始抱怨,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最可以说明屈原内心的烦闷与苦恼。
在王阳明眼中,屈原的这个思想可是要被称为“异端”的。因为在王阳明看来,跟愚蠢之人的想法不一样的思想就是异端,这样说来,屈原当然是“异端”了。如此一看,王阳明也算得上是一个反讽高手了。显然渔父不是这么想的,渔父认为只有能随着时代变迁的人才能被称为圣人,也就是俗话说的,你改变不了世界,不如改变自己顺应这个世界。屈原这样一味的抱怨,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徒增烦恼罢了。
屈原当然是无法认同他的说法的,自身本清洁,怎么能自甘堕落被这个世界所熏染,心怀愤懑也许会让自己郁郁寡欢。但随波逐流更是一种自甘堕落之举,如此行为是屈原所不齿的,倒还不如投江来的干脆。
其实细细追究起来,二者的矛盾冲突更像是道家与儒家的观点碰撞。一个主张“无为而治”,另一个致力于构建“大同社会”。屈原显然是支持后者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构建一个和谐享乐的社会,也因此才会觉得所生活的世界如此不合心意。所以,屈原的投江,不仅仅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更是在维护自己内心的秩序,捍卫自己的思想尊严。
林冲为什么选择宋江当老大 自己不坐第一把交椅
,但凡听说过《传》的,就没有不认识这位的,他原本是大名鼎鼎的禁军教头,年轻有为,家里还有一房漂亮媳妇,按照正常的人生走下去,先生个大胖小子,再慢慢在官场里打磨,继续升迁,这一辈子也算是圆满了。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这位教头中顶尖的人物,偏偏不受天怜,他的妻子被京城的纨绔子弟相中,的调戏,最后也就是受此人的迫害,他被发配去看草料场。人生就是这么,他在人生最巅峰的时刻,突然急坠到了谷底,没有任何缓冲的机会,后来被逼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投奔梁山,落草为寇。网络配图 很多人崇拜他,是因为他既有一身不俗的武艺,又有一副正义的心肠,因此都纷纷为他不值,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同意这种负有心机之人领导梁山,最合适坐梁山第一把交椅的难道不是林冲吗? 当然不是,总的来说,他虽然很有能力,但只可惜他不是一个人领导性人才,自然无法胜任,所以他不可能领导梁山,这种人物在战场上也只能是一位虎将,却永远成不了统帅。林冲所欠缺的不是一个顶尖的职位,而是一位具有顶尖头脑的领导,能够将他的能力尽数发挥出来,如此他一定可以有建功立业之才,名传千古。只可惜宋江不是,王伦不是,原先的北宋统治者也不是,因此他空有能日奔千里的才干,却没有一位相识的伯乐将他挖掘出来。 林冲从小就练武,他的父辈也是武行出身,父亲曾做过提辖之职,鲁达还曾与其有过。他的武功不俗,是众教头中的第一人,当初他的好友陆谦为了迎合高衙内的计划,将其约出来喝酒,席间曾奉承他说:“如今的这些个教头当中,谁的本事能够比的上兄长?”。这一句话虽然主要是为了迷惑林冲,但却并非假话,我们都知道林冲不是一个喜欢听人奉承之辈,他偏向于务实,如果陆谦给他的感觉很虚的话,那么他会将那句话当成是羞辱,直接愤愤的离开,而不是继续与其喝酒。况且陆谦与他认识了那么久的时间,自然也了解他的脾性,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退一万步说,如果他是个废物点心的话,他的老丈人,同为禁军教头的老张头,也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呢?网络配图 早先的时候,能看出来高俅对于他其实还算不错的,是将他看成可以利用的人才培养的。陆谦曾夸赞过他,深受太尉看重,对此他并未反驳,可见确如陆谦所言。再者他第一次与高衙内发生冲突的时候,是在其妻子被后者调戏的时候,他扳过高衙内的身子就立即认出了对方的身份,而后者也认识他,足以见得两人之前肯定是见过的。后来高俅为了整他,安排他去与人比刀,见到出场的两人后,他立即称早先在高俅的府里为曾与他们见过,说明先前他是经常出入太尉府的。 上了梁山之后,他先是在王伦的手下,结果因为名气太大,又太有本事,结果深受排挤。王伦眼光太过短浅,接纳林冲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武将辅佐,却又担心对方会强行夺走自己的位子,后来他又让林冲搞一份投名状,而实际上林冲早就杀了不少人了,这个要求根本算不上什么。可笑的是,他同意让林冲和一起上山的理由是,可以让他们互相争夺,如此有一个竞争对手的话,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他没有想过的是,就算两人真的打起来了,等到他们打完了,随便一个人还都能轻易将他解决掉,就这样的领导会有多大的作为?怪不得当时的朝廷连管束他们的心思都没有,只当是一小伙土匪而已。网络配图 最后林冲选择将王伦这个废物点心火并,接着他所接触的最为忠义的大哥出现了——。货真价实的,从劫完生辰纲之后,关于他的描写,很少有的时候,是为豪爽的大哥。可是晁盖缺少发展性的眼光,他喜欢安于现状,没有壮大梁山,甚至没有与北宋抢夺江山的想法,因此也就不需要林冲发挥能力,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事业可言。 到了最后追随宋江,他能够在梁山上占有一席之地已经算是不易,要知道两人的思想是有根本性偏差的。宋江生来身份低微,没有机会考取功名,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他注定没有机会能够光宗耀祖,除了造反招安这一条路。而林冲原本就是官,他是在受高俅的针对下,才被迫出走,说起来他其实在北廷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宋江自然不可能将一个与他思想迥异的人视作是自己的心腹,而林冲当然也就没有机会展现自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为什么他选择不当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