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趁关羽北伐襄樊之时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夺取了南郡等地。
关羽因此兵败,最后在临沮被吴军抓获被杀。
而此后张飞部将张达、范强又刺杀了张飞,投奔孙权。
刘备就此和孙权结仇,加上蜀汉集团里很多高层都是荆州人士,希望能夺回荆州,所以刘备最终决定伐吴,结果兵败夷陵。
在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刘备此次伐吴出动了多少军队,所以我们只能根据相关史料来推测一二。
在史书上,关于夷陵之战刘备兵力提到的共有以下几处:根据《魏书》记载,孙权曾经给曹丕写信,说刘备“支党四万人”出秭归。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记载,陆逊击败刘备后,斩杀和投降的蜀军有数万人。
根据《三国志·刘晔传》记载,则是说吴军共斩杀蜀军8万。
这第一条提到刘备“支党四万人”出秭归,对照《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命吴班、冯习率军击败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人,兵进秭归,所以这4万人,应当是吴班、冯习所部,并非蜀军全部。
而最后一条显然过于夸大,如果斩杀蜀军就有8万,加上投降和逃回去的蜀军,还有投降魏国的黄权,那么蜀军总兵力肯定有10几万了。
这还没算留守汉中等地的部队,从蜀汉灭亡时,举国兵力不过10万出头一点看,显然不大可能。
而且如果蜀军真的有这么多,孙权也不会只给陆逊5万人去迎击刘备了。
所以这个只是孙权为了夸耀自己武功而夸大的说法。
此前刘备夺取益州以后,孙权索取荆州不成,兴兵攻打荆州时,刘备带了5万大军赶往公安,这是应该当时刘备能机动的兵力绝大部分。
此后刘备加强了对益州的统治,机动兵力应该有所增加。
不过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和曹操展开激战,双方损失惨重。
而曹操在放弃汉中时又带走了当地居民,因此刘备的实力有损耗却无补充,有所削弱。
此后刘备又派刘封、孟达夺取上庸一带,结果因为孟达叛变,刘封战败,这部分部队大约1万人也损失了。
一加一减,刘备在伐吴前,能调动的部队应该和当初差不多,也是5万人左右。
这和蜀汉灭亡时,姜维统帅的蜀军机动部队4、5万人吻合。
因此综合看,刘备伐吴时出动的蜀军大约有5万人,此外还有武陵五谿蛮夷出兵支援,不过这个数字不会太多,总兵力大约在6万人。
扣除防守后路的兵力以后,蜀军实力并不占优,也难怪在夷陵迟迟无法突破吴军防线了。
之所以选择这十二个朝代,也是通俗意义上讲的大一统王朝。
从专业的角度上来讲,其中四个王朝算不得大一统王朝,分别是夏朝、商朝、周朝和宋朝。
夏、商、周虽然在地域上算是大统一的王朝,但是政治、经济、分化方面并不没有完成统一,一般将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定义为秦朝。
至于宋朝,与宋朝相互对峙的辽、金、西夏是并存的,北宋算不上大一统王朝。
不管怎么说,先一下这十二个王朝国号的由来。
(大禹治水形象图,大禹是夏朝的奠基人)错综复杂的夏朝国号的由来。
有关夏朝是否存在在西方史学家的研究中存疑(保持双重史学标准对待古代的历史),史学界也在寻找夏朝有关的历史遗存,无奈太少夏朝的遗址出现在考古史上,但人认为夏朝是确实存在的。
夏朝的国号的由来一般有十几个国号的来源,以最为著名的国号来源解释如下:第一,夏是部落图腾的象形文字,是夏部落的徽号。
根据《史记》、《竹书纪年》等史书的记载,夏部落在成立之前,周边的氏族和部落进行了激烈的战争,为的就是争夺部落联盟的首领,最终夏后氏夺得部落联盟的首领。
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斟灌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
这是夏部落的十二个主要的氏族,他们构成夏部落的主体,以部落联盟的徽号为国号。
第二,大禹封地阳城(也做阳翟),为夏伯,以封爵为国号。
这是唐朝学者认为的,大禹被封夏伯,因而以封爵为国号,不过这一观点漏洞百出。
解密生肖合与不合第三,《说文解字》古文“夏”是“之人”。
“夏”这个象形字外国史学家根据古文认为,意思就是“之人”,以区别于四周的少数民族。
(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的商代青铜提梁卣(you),上有“文夏提梁卣”五个金文,下面是“文夏”二字的金文)商朝国号的由封地而来。
有关商朝王室的祖先,在各种史书中都有记载,如下:1、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2、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这个商是谁?这个契又是谁?其实“商和契”是同一个人,商族的祖先。
根据以上记载,“契”是母亲简狄吃了玄鸟(燕子)的蛋就生下了他,其实这是神化契的出生而造成的。
真实的契是帝喾和简狄的孩子,帝尧的同父异母弟弟。
帝尧将自己的弟弟契(商)分封在“商”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附近,因封地而得到族名、国名,故“契”后来也称“商”。
商国君主商汤在鸣条之战中击败夏朝的主力军队,建立新的王朝,就以封地定为国号了。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形象图,商朝祖先契的降生充满了神话色彩)周朝国号的由龙兴之地周原的地名而来。
夏商周三朝的帝王世系都是黄帝的后人建立的。
商朝和周朝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帝喾,黄帝的曾孙。
周朝的祖先是后稷(又称弃),帝喾的儿子,后稷和商朝祖先契是同父异母的弟弟。
周人的祖先原来的封地在姬水,因而后人得姓“姬”;公刘时期迁徙到“豳”地居住,现在的陕西省彬县、句容县附近;古公亶父时,又迁徙到渭水流域岐山之南的周原,从此定居下来。
周王朝国号的由来是根据地名来定下来的,周原物产丰富、地利较多,因而周兴。
(周原遗址及其出土文物)秦朝国号由封地“秦”而来。
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擅长养马,成为周孝王的御用养马师,因为养马养得好,周孝王将一块偏远的地方封给了秦非子,这块地方称“秦地”,现在甘肃天水市一带,故这个地方也称“秦州”。
秦非子也成为秦国第一代君主。
早先的“秦地”比较偏远,后来由于秦国的扩张,占领了陇右地区和陕西关中一带,这些地方也被称作“秦地”,是秦国第一次扩张之后的疆域。
秦国因封地而得名,建立大一统王朝之后,仍然以“秦”为国号,封地是秦朝的龙兴之地。
汉朝由项羽给刘邦的封号“汉王”而来。
刘邦首先进入咸阳,并未获得关中王的称号,而是被项羽封为汉王,到汉中一带赴任。
没想到刘邦在“汉王”的封号下如同开挂一样,短短四年反而将项羽消灭了,建立新王朝的刘邦随即以“汉”为国号。
晋朝的国号由封爵而来。
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在264年获封晋王,封地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太原、上党等十郡为封地。
265年9月,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承继了晋王的爵位。
266年2月,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帝位,建立晋朝。
国号就是以封爵晋王为国号了。
隋朝、唐朝、宋朝皆是以封地封爵为国号。
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因功封为“随国公”,封地在古随国的疆域内。
杨坚承袭了这一爵位,建立国家之后国号为“随”。
因为随字有走之旁,不吉利,因而改国号为“隋”,把走之旁去掉了。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被封为“唐国公”,封地在古唐国的地皮之上,唐国公这一封爵一直承袭到李渊,李渊建立新的王朝后随即以“唐”为国号。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为帝,他自认为自己龙兴之地是在宋州归德节度使任上,故以“大宋”为国号。
宋州是现在河南商丘睢阳区,是西周宋国的封国所在地。
元朝以《易经》文字取名。
成吉思汗建立的是大蒙古国,古代也翻译为蒙古大朝国、大朝蒙古国、大朝国这样的称呼。
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以《易经》中的“大哉乾元”,取名“大元”,又有解释说:元也者,大也。
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经世大典》)意思就是大到了极致。
明朝国号“大明”来源不明?明朝的国号大明,一般流行三种来源说法:第一,来自于明教。
第二,来源于白莲教。
第三,来源于《易经》。
窃以为明教主要来源于起义军的组成,各地红巾军起义军大都有明教教徒、弥勒教教徒、白莲教教徒,也就是说朱元璋手下很多是这三方的教徒,都有“光明”、“明王出世”等相同的说法,朱元璋不解释“大明”国号的由来是照顾了起义军们的信仰,把话挑明了,反而对朱明王朝十分不利。
至于第三种来源于《易经》中的“大明终始”,和“大元”国号如出一辙,这大概是后人意会而已。
朱元璋更注重有效用的国号——大明。
(福建福寿宫被认为是明教全国唯一遗存庙宇,主神为明教文佛,雕塑)清朝国号的模糊含义。
1616年,努尔哈赤将国号定为“金”,历史称为“后金”。
但很多其他民族对历史上的“金国”并不感冒,起码汉人、蒙古人都对之前的“金国”没有什么好感。
1636年,皇太极为了团结其他民族共谋大业,因此摒弃了原来的国号,改为“大清”,登基称帝。
至于大清国号的由来,皇太极也没有明白讲清楚,不讲清楚更有利于清朝的发展,话说明了反而不好。
元朝的“大元”展现了蒙古人建立元朝的极度自信,天下唯我独大;“大明”、“大清”的国号则是含糊其词,目的是团结大多数。
汉语词汇有多重含义,很容易扯到有利的因素,明清的皇帝们是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