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上海阿姨花900多万元买假古董的消息颇受关注。
这已不是收藏市场第一次爆雷,假古董、假纪念币、假工艺品等被不法商人鼓吹成具有极高价值或极大升值空间的收藏品,欺骗受害者。
上海辟谣平台也收到读者询问,直播间里的各种纪念币、自称收藏机构发送的赠礼短信,都能相信吗?调查发现,随着社交平台、直播电商等新兴渠道兴起,收藏市场套路越发多样,消费者要擦亮眼睛,相关部门也要予以关注。
一字之差,偷梁换柱
为纪念十二生肖金币发行40周年,特发行《传世财富·生肖聚福》圆形纪念一套一次性收齐央行十二生肖纪念币中国第一套生肖金币,生肖珍藏的龙头经典……金光闪闪的硬币,配合如此宣传,有的甚至带有央行发行公告等红头文件,是不是可信度很高?
然而,这些商品与央行发行的纪念币,有天壤之别。
记者调查多个主打收藏的网店账号,发现很多商家故意混淆纪念章与纪念币的区别,甚至假借央行名目,误导公众。
根据我国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纪念币由央行发行,其主题、面额、图案、材质、式样、规格、发行数量、发行时间等,均由央行确定并会公示。
央行官网公示的2024年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发行计划
业内人士解释,央行发行的纪念币分为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两种。
其中,普通纪念币包括普通金属纪念币和纪念钞,它们的材质是用于印刷钞票的纸张或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
这些纪念币发行后,可以与其他流通人民币等值流通。
贵金属纪念币包括金币、银币等贵金属或其合金铸造的纪念币,同样有面额,但面额是象征性的货币符号,并不表明其真实价值,不能流通。
在线上,很多商家兜售的其实是纪念章。
别看纪念章与纪念币仅一字之差,价值却完全不同。
简单来说,纪念章是商家自行设计制造的商品,与央行没有关系,所谓的藏品价值或升值潜力很有水分。
但不少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消费者。
比如,产品文字说明不出现纪念章三字,而是用纪念一套纪念金币等替代;主播在介绍产品时,也不说纪念币或纪念章,而是以这套全套等指代。
此外,还有一种误导消费者的做法是使用央行发行的纪念币图案,并称由中国人民银行行政授权发行。
比如,某主播吆喝一款纯银版千禧龙钞,声称是2000年千禧龙钞发行后的升级打造,而且同号钞、豹子号、顺子号在人民币收藏中属极为罕见稀缺,但该龙钞 没有货币单位,而在主播介绍开头一晃而过的画面中,能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图样许可的字样。
主播声称自己销售的是升级版千年龙钞,却在介绍视频中出现了央行行政许可图样使用字样
业内人士提醒,央行图样许可与央行发行完全不同,消费者要当心部分商家将两者混为一谈。
不少商家故意混淆央行行政许可图样使用与央行发行,将使用人民币图样制作的产品与纪念钞混为一谈
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法人、其他组织及自然人以展示人民币设计艺术、促进钱币文化健康发展等为目的,可以申请使用人民币图样;但是,使用人民币图样制作商品时,不得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货币单位。
可见,图样行政许可只是表示央行同意相关单位在产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并不代表产品由央行发行。
业内人士业提醒,虚假宣传是将纪念章冒充纪念币的常见套路,常见的营销话术还包括国家精心铸造、国家破格发行、国家权威部门批准、限量发行、绝版难求、升值空间巨大、具有超值收藏价值等,甚至有编造央行领导、收藏大师等专家头衔进行专题讲座推销的。
对公众来说,要区别是央行发行还是商家生产其实不复杂,一是可以通过央行官网查看每年发行的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项目;二是看纪念币或纪念钞是否有面额或货币单位,哪怕有货币单位,只要不是元,同样不是央行发行。
收到伴手礼,就能买到藏品?
线上的收藏币令人眼花缭乱,线下的藏品同样参差不齐。
有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反映,收到某机构发送的赠礼短信,称凭该短信可免费参观国礼展并领取包含各国纸币在内的伴手礼。
社交平台上,既有网友发帖称已领到伴手礼,是真的;也有网友询问是不是有套路。
事实究竟如何?记者带着读者发送的短信实地调查。
根据短信里的地址,记者来到了这家工艺品商店。
店员表示,参观者登记完姓名、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后,便可由专人陪同参观讲解。
紧接着,对方开始为记者讲解店内的展品。
在他的描述下,这些工艺品价值极高,其中不少是国礼的复制品,有的原件被送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了。
工作人员如是介绍。
价格则令人咂舌,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
或是看记者经济实力有限,工作人员并未极力劝说选购,只是在参观结束后,拿出一本人民币纪念册,里面有百元、五十元、二十元等不同面额的人民币,称可等额兑换豹子号纸币(即编号后三位相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或者缴纳上千元费用后成为会员,获得价值5000元的德化瓷杯、建盏等入会礼。
记者表示都不感兴趣后,对方很快收起了册子,并在记者离开前给了伴手礼。
耐人寻味的细节是,短信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