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江豚,俗名江猪,属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家住长江边的居民大多有着这样的记忆:全身铅灰色或灰白色、头部钝圆、体形流畅的江猪在江水中翻腾、跳跃。
但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如今记忆中的画面正渐渐变得含糊,人们越来越难以看到这种“水中精灵”的身影。

自20世纪8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
长江江豚分布于部分长江江段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中,数量惟独1200-1500头左右,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量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长江江豚曾与东亚江豚共同被认为是窄脊江豚的两个亚种。长江江豚成年体长平均约1.2-1.6米,体重约50-70千克,寿命约20年。
它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略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

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

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
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殊是在生殖期尤为显著。
长江江豚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普通不超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江豚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和低频延续信号。

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普通在20-120个之间,为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重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延续信号为时间延续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
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间或在一起共同嬉戏。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

种群现状
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重要都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干流高密度、繁忙的航运输船只的噪音和螺旋桨成为江豚的最大威胁,洞庭湖区滥捕乱捞和非法渔具的大量使用、水质污染一些水利设施的建设等影响外, 湖区大量使用的定置网具,在枯水季节占领了大量水面。
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水体污染等人类活动仍在加剧,使长江江豚也面临着与白鳍豚同样的威胁,野外数量急剧下降。数量仅有1200-1500头左右,已经少于大熊猫,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而且在洞庭湖周围的江豚灭绝速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快的。

洞庭湖的入江口,成百上千的采沙船,繁忙的水上交通,不仅会对长江江豚直接造成损害,还会破坏它们的栖息地。
渔民捕捞作业对江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豚类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生殖能力下降、数量减少,使得江豚食物短缺。工业排放等造成的水质污染,也给长江江豚的生存雪上加霜。
一方面,过强的水下噪音会对鲸豚类动物生理和行为适应性造成影响,严峻的还能直接造成听力损伤,甚至死亡。
另一方面,江豚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性,就是歇息时会浮在水面上,由于有的船舶航行速度很快,常会发生来不及躲闪的情况,因此就很容易被机船螺旋桨打伤甚至打死。

工业和经济的快速进展使工业废物和生活污水,对长江水资源造成了严峻的污染,对长江江豚的生存也是一个很大威胁。
船舶航行过程中因漏油导致的持久性水体污染,肆意采挖江砂导致水质及水文的破坏,大量工业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长江所致的水污染,码头船坞货物散场堆积淋溶污染等都是造成长江水质污染的重要真相。

而水质污染又会进一步导致长江水域鱼虾大量死亡,从而导致长江江豚索饵艰难,帆叶网,剩下的小鱼小虾就算有的吃,长期的富集作用也会使得长江江豚内体的毒素越来越多,导致它们最后走向死亡。
共同努力揭示了神秘江豚的深刻分歧
江豚的最小跨度网络。(水生物学与安全(2022 年)。DOI: 10.1016/j.watbs.2022.100094)(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科爱通讯):江豚是海豚和鲸鱼的亲戚,原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以及中国长江流域的淡水栖息地。长江的江豚是极少数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之一。它小巧的尺寸和可爱的“微笑”使它在国内外都深受喜爱。然而,除了它可爱的外表之外,还有一个可怕的事实——江豚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保护注意力和行动仍然不足。这可能部分归因于整个印太地区不成比例的研究工作。对江豚的空间遗传结构知之甚少,这进一步导致许多印太鲸类物种的系统地理学知识贫乏和分类学分类模糊。为了解决这一关键的知识差距,来自中国和泰国的一组研究人员聚集在一起,使用线粒体和常染色体DNA标记研究了从东中国海到泰国湾的江豚的空间遗传模式。“我们还包括来自台湾海峡的窄脊和宽脊江豚,这些鼠海豚通常被视为属内的种间差异,作为参考,以更好地说明整个地区江豚的遗传分层,”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林文志博士说。“我们在研究区域内发现了至少四个遗传种群,分别对应于台湾海峡的窄脊江豚和台湾海峡的三个宽脊无鳍江豚种群,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泰国湾。mtDNA控制区的最小跨度网络发现中国水域的江豚具有共同的单倍型,但来自泰国湾的江豚形成了独特的母系谱系。南中国海的遗传分化或分化似乎也高于迄今为止所研究的大多数江豚种群。“Mantel测试检测到南中国海内的地理和遗传矩阵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表明与距离隔离相关的分歧在最近的历史中一直在积累,”林补充说。联合研究的结果发表在《水生物学与安全》上。研究小组还指出,相对较低的差异水平,特别是邻近地点之间的分歧,表明存在持续的基因流动,尽管很低。如果证明是这样,则应在对保护注意力进行正确引导之前明确定义进化重要单位,以正确引导具有独特特征的种群。“还应仔细评估种群间的连通性,可能需要采取保护行动来维持必要的基因流动,”该研究的资深科学家李松海教授总结道。
华大基因研究人员发表东亚江豚的无间隙基因组组装
基因功能注释使用五个公共数据库生成统计维恩图:NR,InterPro,KEGG,SwissProt和KOG。(科学数据(2022 年)。DOI: 10.1038/s41597-022-01868-4)(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作者:华大基因):东亚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unameri)是一种小型淡水鲸类物种。该物种是一组小型齿鲸,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亚。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近海,在中国海域也出现在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长江中下游。先前的研究发现,长江江豚(N. a. asiaeorientalis)和东亚有鳍江豚之间的遗传分化达到了种间水平。在这项发表在《科学数据》杂志上的研究中,华大基因的研究人员帮助东亚江豚生成了一个无间隙基因组组装,为鲸目动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和受威胁物种的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资源。无间隙基因组组装意味着整个基因组被拼凑在一起,没有任何间隙或缺失的部分。产生无间隙基因组组装是一项重大成就,因为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生物体的遗传学,并且可以深入了解其进化历史。研究人员成功地为江豚生成了一个无间隙的基因组组装,这是一项重大成就。它的大小约为 2.5 Gb,超过其 21 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总共预测了22,814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7.31%被功能注释,这意味着95.3%的基因组已被拼凑成连续的拉伸,没有任何间隙。基因组组装还有一个1.2 Mb的支架N50,这是基因组最大连续段大小的量度。较大的支架N50表示更高质量的全基因组DNA序列重建。研究人员还在基因组组装中发现了大量的蛋白质编码基因。除了生成基因组组装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各种分析,以调查江豚的进化历史和对其水生环境的适应。他们发现这种可爱的鲸目动物具有遗传适应性,可能对其在淡水栖息地的生存很重要,包括参与渗透调节(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和解毒的基因。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与听觉、嗅觉和免疫有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是江豚独有的。总体而言,这项研究代表了我们对东亚江豚及其遗传学的理解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无间隙基因组组装和独特基因的鉴定可能会为未来对该物种及其进化历史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源。在未来,这项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种动物,它在其自然栖息地面临众多威胁。它还可能有助于与其他鲸目动物物种进行比较研究,并了解整个鲸目动物的进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