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这是古代性的时刻,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完成五项“中国第一次”,即第一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第一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第一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第一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第一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翻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不难看出,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承上启下,十分关键。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帆叶网,意味着我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空间站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篇章,开始验证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预计实施11次飞行任务
在今明两年中,我国共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

在这两年中,“验证”成为中国载人航天的关键词。除了第一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外,神舟十二号还将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第一次检验东风着陆场的搜索回收能力。
航天人的征程是星辰大海。随着我国北斗系统全球组网完成,北斗导航终端已经引入神舟十二号飞船设计之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纳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神舟十二号飞船使用的控制计算机、数据管理计算机也完全使用国产CPU芯片,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实现自主可控。
为什么“布局”宇宙?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开始探索浩瀚宇宙
探索浩瀚宇宙,进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航天将加快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进展,重点推进行星探测、月球探测、载人航天、重型运载火箭、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国家卫星互联网等重大工程。对于中国而言,探索宇宙意义何在?
当前,宇宙进入商业化新时代,成为当前经济进展新的动力引擎。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仲晶教授认为,宇宙领域正孕育着颠覆性和革命性的技术创新。
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大力进展宇宙互联网、宇宙3D打印、宇宙激光通信、量子导航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进展将颠覆传统认知,一旦取得突破,将完全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于2016年发射“墨子号”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和脉冲星导航试验卫星,一旦这些技术取得突破,将完全改变我们传统的通信和星际导航方式。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通往宇宙之路无平坦大道,唯有革故鼎新、勇往直前。载人航天是航天领域技术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的工程。要建好一个国家宇宙实验室,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保障能力,还需要不断创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载人航天一路走来,证明了中国科技的自立自强,增强了中国人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自信。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13时34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13时26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13时24分更新返回舱乘伞降落,距离地面6公里左右,返回舱抛防热大底。13时22分更新返回舱主降落伞打开。13时20分更新伞舱盖打开,先后拉出引导伞、减速伞、主伞。13时17分更新返回舱出“黑障区”。13时15分更新返回舱进入“黑障区”,帆叶网,地面光学设备捕获返回舱图像。13时10分更新空中搜救回收分队到达预定区域。13时08分更新推进舱与返回舱已分离。13时06分更新轨返分离已完成,即将进行推返分离。12时59分更新神舟十二号飞船进入惯性滑行阶段。12时52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返回舱着陆前进行四次落点预报。12时47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制动结束。12时45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制动开机。12时44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第二次调姿到位。12时43分更新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调姿到位。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带香港青少年看太空!
9月3日,“时代精神耀香江”之仰望星空话天宫活动在北京、香港两地联动登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在天宫空间站与香港青少年实时“天地连线”。汤洪波:开展失重物理、航天医学、人因工程三大类实验香港大学机械工程三年级男生马鸿璋发问,在太空的微重力状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实验环境,您能介绍一下太空实验吗?汤洪波介绍,“我们主要开展失重物理、航天医学、人因工程三大类实验。利用宝贵的飞行机会,研究失重环境下特殊的物理现象,以及太空飞行对我们航天员的身体、心理、操作行为、运动特点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仿造人在太空中出长期健康工作、生活,为人类开辟第二家园做准备。”说着,他拿起手边的脑电帽,向大家进行展示。汤洪波介绍目前在太空中开展的三类实验。聂海胜:踩单车,打太极,有效防护失重影响香港创知中学中四女生梁符琦提出了和运动有关的问题。“请问你们在太空中能锻炼吗?都有哪些项目,能不能展示一下呢?”聂海胜回答,“你看我们这个自行车,不仅可以锻炼下肢力量,还可以锻炼上肢力量。”说着,聂海胜翻了个跟头,头向下脚向上,双手抓住自行车踏板,“大家看,这就是手摇自行车。”聂海胜介绍,经过一系列的锻炼,航天员还可以进行一些放松动作,比如打太极拳,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拉伸动作。一边说着,聂海胜来了一个太极动作,随后双手抱膝,展示在空中飘浮拉伸。“通过锻炼,可以有效防护失重对我们的影响,将来我们还有更多先进的锻炼设备来到太空!”聂海胜展示“手摇自行车”的锻炼方法。刘伯明:第一视角展示“太空卧室”的窗外景为了让香港青少年们更直观地了解“太空出差三人组”的日常生活,刘伯明举起相机,第一视角向香港青年学生展示空间站的卧室。“大家看,通过这个窗户,我有时还可以看到外面的太空景色!”镜头一转,窗外蔚蓝星球赫然出现,现场掌声和惊呼瞬间响起。刘伯明展示卧室床边窗外的太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