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的人都知道,80年代的时候,黄河中下游每年都要进行清淤的工程。

黄河每次清淤都会发生一些诡异的事晴:百人齐吼、透明棺材、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镇龙脉的铁链、还有那始终没有揭示的怪怪的顺口溜....
给大家说一件事情吧,80年代的时候,黄河中下游每年都要进行清淤的工程。
附近的居民 主要是农民要出河工。
就是每家出一个壮年劳力,当然老人也可以去烧水做饭什么的,如果没有就要出钱。
这件事情发生在山东某段。
冬天,黄河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大家在河底挖出淤泥加固旁边的大堤,突然,一个人嗷嗷地吼起来,声音极其凄惨,紧接着在河底的所有的人都开始吼,岸上做饭的人非常惊讶,过瞭一会大家停瞭下来,接着干活。
吃饭的时候,问起他们,没有人知道自己发出过这样的声音,就是说,那几分钟的记忆,河底的人没有瞭。
然而,怪事还没有结束。
他们晚上回到住处,下起瞭雨夹雪,有一些年轻人就建议到旁边的一处新院子去睡,还可以烤烤火什么的。
那个院子很新,有10多间新瓦房。
院墙都是用树枝扎的篱笆,那村的村长说是可以随便住。
于是一些人就兴冲冲的把铺盖带到瞭新房子里,真好啊,在屋子中间生火,暖和。
有一位做饭的老人也跟着进来瞭,他看瞭看四周,就让小夥子们马上搬出来。
大家知道那个老人看到瞭什么吗?在房子的正梁上有7道刀痕!当地有个风俗,如果有人在房内上吊自杀,就要在房梁上砍一道痕迹。
这间房子,是凶宅中的极品:一家7口先后在房中上吊自杀。
其中包括一对新婚夫妇。
家里过得挺和睦,搬过来没有几天就出现瞭这种事。
没有人知道是为什么。
黄河中下游的朋友应该瞭解这种事情。
黄河每次清淤都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情,想第一次提高的数百人一起吼就不是第一次发生。
后来,是过瞭三四天之后的事情瞭,大家已经军心涣散,强烈要求停工,老人们总觉得事情太过蹊跷。
试想哪里有一家人全部上吊的?何况大家都是附近村庄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这里有这样的事情。
新婚夫妇是挡煞能力很强的,很少有刚结婚就被鬼魂缠身之类的事情发生,否则也没有冲喜这一说法瞭。
像这种吊死鬼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上面 县里专门派瞭一个民俗专家来查看,顺便安抚一下民心。
农民们自发地组织瞭一些神婆、老人进行类似道场的安抚仪式。
结果怪事还是发生瞭。
就在民俗专家到的当天下午,河里传出消息:挖到一句透明棺材!
|透明棺材?当老人人们赶过去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瞭,非常奇怪的棺材,刚刚挖出顶盖,上面的泥已经擦去,让人奇怪的是能很清楚地看到尸体周围有很多小鱼在游来游去,但却看不到尸体的模样,只有大体的轮廓,穿着双层的寿衣,可以判断生前无子 当地风俗。
鱼是不可能在密闭的棺材里长时间生存的,这是常识。
所以这个棺材的密闭性肯定不好,但是如果这样,寿衣早就应该没有瞭,恐怕连骨头都很难剩下,因为,老人们都没有听说什么情况下会用透明棺材下葬,更何况,这里是河底,是黄河改道后才被淹没的,奇怪的是这幅棺材竟然没有被冲走,因为当地风俗,下葬深度不过3米左右。
那里的丧葬风俗是如果生前无儿,所有丧葬品为双倍。
当然棺材除外。
口含金左手穿银,右手拿着打狗饼。
打狗饼是用玉米面和着头发茬蒸的玉米饼,阴间路上有恶狗拦路用来对付的。
棺材更分三六九等。
薄棺材就是3寸板,估计两三年就腐烂掉瞭,好的是9寸板,并且是用樟木、檀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
然后再在外面套一个杨木的棺材称为杨木套棺。
但是透明棺材确是闻所未闻的。
难怪大家都特别好奇。
同时也隐隐约约心底直犯凉气。
这时候,已经分成两拨,以一些老人为首的坚持不再挖,并且把上面露出的盖掩埋。
怕殃及子孙。
年轻人就坚持要看个究竟,不信邪,再有说不定挖出点金银财宝,不就发瞭吗?
民俗专家也是抱着猎奇的态度,让他们接着挖。
于是老人们在旁边烧香祷告,说一些孩子小无知,请多多包涵等等话语。
小夥子们则一锹一锹的把棺材周边的泥挖开运走。
棺身露出1米瞭,下面还是没有到底。

按说棺材充其量也就1米左右高,气氛逐渐凝重瞭,更为奇怪的是,棺材盖和棺材好像连在一起的,没有任何缝隙。
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棺材底能打开瞭,可是又有哪家的棺材是底下开盖的呢?莫名的恐惧在心底蔓延,或许,不挖才是对的。
大家接着挖,一边挖,一边把泥水弄出去,在河道里,已经出现瞭一个深2米,直径为40米的坑,棺体已经露出1米5瞭,还是没有见到底。
挖出来的泥已经是胶泥瞭,就是说,再往下挖就比较困难瞭,大家一直很奇怪,小鱼看得那么清晰,怎么其他的却看不清楚呢?这个棺材到底有多高,到底是什么棺材?谁都不说话,现场只有铁锹挖泥的声音,同时伴随着偶尔碰到棺材的声音。
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玻璃,可能是冬天的缘故,摸上去特别的凉,虽然是白天,太阳很好,气温也在 10多度。
还是有一阵阵的寒意。
有人能瞭解那种质地吗?没有玻璃那么滑,质地坚硬,透明,玉石的?别开玩笑瞭,哪有那么透明的玉啊?还那么厚?
有人沉不住气瞭,召集瞭十多个人站在棺材的一侧用力推,试图让棺材活动,棺材纹丝不动,说明埋在泥中的部分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深。
挖!明晃晃的太阳底下还能见鬼不成?有什么啊?不就是一个棺材吗?挖!能有多深?接着挖就是瞭,那么大的棺材灌满水能推动才怪,不要胡思乱想,继续挖!有人鼓动着,这的确是个费力的活,挖得人已经换瞭三拨瞭!棺材,露出地面的棺材已经比人高瞭,太阳照射下反射着浅绿色的光。
更为奇怪的是人们看到里面的尸体浮在中间,是始终在中间。
挖出1米时他在50cm出,两米时他离地面1米高!
里面到底是什么?不象是水,但不是水鱼怎么在里面游?看来只有完全地挖出来,这个问题才能有答案瞭。
有人提出用铁棍试一试下面还有多深,这时候,有人请来瞭当地最有名的风水先生。
这位风水先生声望甚高,算命是祖上传下来的,长子长孙这样传。
他的叔叔现在跟他学算命,他第一次给人算命是在他15岁的时候。
在集市上摆地摊,有个当地人不信,谁见过这么年轻的先生?就让他给看,结果这位先生不看,只是说:;你的命太硬,是被逼出生的,生下来时你嫌家穷不哭。
这人当时失色,因为,他生下来不哭,后来用葱白打哭得事情最多有3个人知道,稳婆、他妈,后来妈妈告诉瞭他。
堪风水更是厉害。
包括阴宅、阳宅。
他从来不会做那种给人破解谋取暴利的事,如包一包朱砂要百元 算命先生常做等等。
所以很是受人尊敬。
据说其父更神,能够在坟上拔一棵草便知里面死者性别,年龄是否是善终等。
在当地,风水先生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人找祖坟。
解放前是经常有人16岁出门闯关东,等到回来,父母已逝,好心邻居给埋瞭。
结果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的时候,坟头被平;有的是因为经济发展瞭,道路拓宽、还有耕地的变迁等等,一些本来作为标志的记号 大树、庙宇等不见瞭。
老人只有残留在记忆中的大体方位。
儿孙想重新厚葬,就要请风水先生帮助找到祖坟。
风水先生手中拿一铁杖,大约有小手指的一半那么粗,根据方位,就能找到祖坟。
并且可以确定头脚的方位,具体怎么操作不清楚。
大体上靠的是下葬均为南北下葬,头北脚南,且在坟头会埋下一个瓦罐。
大家请风水先生的原因大体在此.
风水先生来到瞭棺材前,很是吃惊,但没有说话,细细地打量着这个棺材。
始终没有用手工的铁杖。
足足打量瞭半个小时,然后问民俗专家 在现场,他算是最大的领导瞭,县里来的嘛:;一定要挖吗?;挖!民俗专家已经沉侵在考古大发现的喜悦中瞭。
当然他没有忘记问:;会有什么害处吗?他压根不相信算命会认识这个劳什子。
;没有算命先生淡淡地说,;不过照这个挖法,恐怕挖一个月都挖不出来!人们都停瞭下来。
算命先生走到一边,和当地的村长还有些老人在低声地说着什么.不一会,老人过来说:所以属龙的,和不属龙但是12月出生的人都离开河底,到岸上去。
五步之内必有白蛇算命先生说着,走到棺材的东南方向,离棺材四五步远的地方停下来,;找两位拿木锹往下挖三尺几个人一溜烟跑回村子那木锹去瞭 注:木锹是农民利用风力用来把麦粒和麦糠分离的一种农具,和铁锹相似,不过是桑木做成的。
太阳眼看越来越弱瞭,算命先生说;今天可能挖不出来瞭,拿东西把它罩住,千万别让雨淋着!不一会,农民拿着木锹来到瞭,按照吩咐,在指定地方向下挖?白蛇?那是仙啊!老人们心里都犯着嘀咕。
当地的确有一种小白蛇,但极其罕见,老太太们一见到小白蛇 大约有筷子那么长吧,就会磕头,找来红布蒙着的盘子,把白蛇请到家去,烧香供着,说来也奇怪,白蛇总是很听话地爬到盘子里,然后享受几天香火,就无声无息地不见瞭。
算命先生给划瞭个一尺左右的圆,两个人开始挖,的确,这里的泥明显得比其他地方好挖,不大会的功夫,一个人喊道:有一堆青蛙!;别挖瞭!!算命先生急忙阻止,大家都很奇怪,冬天挖到青蛙很正常,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大家看到有十多只青蛙拥挤在一起。
有青蛙的地方怎么会有蛇呢?老人们又开始瞭祷告,不为别的,谁见过这么大的棺材啊,更何况不管怎么说毕竟惊动瞭;人家嘛?大冬天,算命先生出瞭一脑门子的汗,后来听他说,当时他差点就要往回跑瞭。
算命先生把青蛙一个个拿出来,没有什么白蛇,除瞭青蛙,什么都没有!
不应该啊,算命先生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瞭,父亲就是这么告诉自己的啊。
怎么会没有白蛇呢?
他站起身来,大声问:还有没有属龙的和12月生的人没有退场吗?查出来后果自负!
有几个围观的讪讪地离开瞭,也难怪,这种事情谁不能在近处看看呢?老人们心里隐隐约约明白:不是白蛇怕他们,而是对这些人无益

正在这时候,有人在喊:蛇!蛇在木锹上呢!
可不是吗?在锹上的泥中,一条小白蛇露着段身子,与平时不同的是:这条白蛇不是通体全白,而是带着些许斑点 没有人说出什么颜色的斑点,与大家曾经见到的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它把头露出来,频繁地吐著信子,非常戒备,冬天的蛇是不应该这样的。
算命先生小心翼翼地拿着小蛇放到瞭,棺材旁边,确切地说是棺材底部,小蛇飞快地往下钻,不一会儿就不见瞭。
一见小白蛇钻到水晶棺下面去瞭,胆小的人开始惊叫起来,天哪?它钻到哪里去瞭?怎么会?蛇钻洞不假,但蛇本身是不会打洞的,大多数是利用黄鳝的洞,更何况这么冷的天,小蛇竟然还能这么活跃,紧绷瞭一天的神经根本无法承受太多的怪异。
大部分人都跪在瞭泥地里,用最传统的但也是最尊敬的祭奠方式进行叩拜二十四拜礼,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叩拜方式,含八卦方位,一般是至亲过世路祭时最为隆重的一种叩头方式,有辈分长者带头,一步一趋、迈方步、磕头作揖!24拜结束瞭,大家均跪在地上不知所措!是啊,按常理现在应该哭诉瞭,比如死者是跪拜者的叔叔,则应该哭叔!辈分再小一辈的哭爷,等等。
可这次跪拜的姓甚名谁都不知道,怎么叫啊?万一、万一这个不是人呢?天地人不分用人理祭拜会不会天怒人怨人怨?这时候算命先生说:好啦,磕瞭头就行瞭,天也晚瞭,大家回岸上歇瞭吧,明天一早就好瞭。
大家默默地回到岸上,谁有心思吃饭啊,那些属龙的及其他不能在旁边观看的人着急地问这问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啊?算命先生那不知所云的态度也让人没底。
没有见到白蛇的人在嚷嚷:明天咱们拿铁锤把它还没说完就被一个脏兮兮的泥手堵住瞭嘴。
老人们狠狠地瞪瞭那个毛头小子一眼。
太不知轻重瞭,早听老人的还有什么事?但凡遇到施工时挖到棺材,能不动就不动,一旦要动,就要请个明白人祭奠一番,将喜材请出,妥善安置。
算命先生淡淡地说:;该出来的还是要出来,不然就麻烦瞭?大家用询问的眼神看着这位先生,;看看明天吧,我这里有108个黑狗剪纸,你们把它贴到那个院子墙上,记住所有的门都要贴2个,水缸上一定要贴,这个事必须属龙的去做,记住一定要在太阳出来再贴,如果明天阴天,一定不要贴!,声音不大但是非常坚定,是一种堪破一切的那种坚定。
大家心里稍稍安瞭点心,毕竟有人出谋划策,而且指挥若定。
...
还有,你们一定要看看水缸里有多少水,水缸外面湿的痕迹有多高。
算命先生嘱咐道。
大家答应着,回到自己的窝棚 劳工没有什么好住处,都是临时搭建的帐篷,否则也不会去那个让人KB的院子瞭。
手里的黑狗剪纸很普通,就是一般的拿黑纸剪的小狗,这是用来辟邪的,可有没有什么节干嘛用这个?一般人都是用新纸剪的,这个看来应该有几年的历史瞭,纸张有些发旧。
天终于亮瞭,还好是个晴天,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大家分头行动瞭,一些人簇拥着算命先生先生来到棺材旁,一些人去贴剪纸瞭。
算命先生拿出3根香点燃瞭插在自带的香炉里,嘴里念念有词,但决不是什么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什么的,随后拿出一块木头 好像是桑木的,已经磨得发亮插到瞭棺材的正东面,这时候,棺材中的鱼游动得越发频繁瞭。
大家总觉得不安,原来棺材,它自己长高瞭,是的,挖出来的棺体都被农民擦拭干净瞭,明显多出来20cm左右带着泥巴的棺体。
算命先生先生指着西北角说:;挖!挖到挖不动!这时河道还有挖不动的时候,莫名其妙,算命的是不是吓糊涂瞭。
这时候,贴黑狗的送信的人跑过来瞭,先生,缸里的水还有一乍 20公分就满,水缸外面的湿痕离上面还有四指!
知道了算命先生淡淡地答应着,一直盯着棺材里的小鱼,小鱼就是小鱼,很普通的草鱼,尸体已经升到人的腰的高度瞭,还是模糊不清,有一点能看清楚,小白蛇也在里面!并且它在移动,始终在避开不断冲过来的小鱼。
鱼也敢欺负蛇!难怪先生一直在看。
一炷香已经烧完瞭,突然,;咔嚓一声,两根挖泥的木锹同时折断!两个半截的木锹插在泥里。
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人猛一激灵,这就是挖不动的时候。
两只锹面都陷在泥中,好像有什么硬物将锹卡断。
算命先生用手向外挖泥,渐渐露出瞭一个铁墩,有普通园凳面那么大,上面刻着一些图案,先生在四周摸索,慢慢抽出一截生锈的铁链。
大家兴奋地围瞭上去,难道这个也跟棺材连在一起吗?几个小夥子上前帮忙拉,一使劲,棺材一头震动瞭一下。
;停!算命先生生气地喊道;不是说不让你们到这里来吗?那个送信的小夥子赶紧松瞭手,一溜烟跑到河岸上去瞭。
不错,铁链上有断茬,可能时间长瞭的缘故,有一个扣已经裂开一半瞭。
要不要接着拉,可以不让断处受力地拉,大家等着算命先生的指示。
算命先生仔细的看着断茬,思索着,这时候天慢慢地阴下来瞭。
民俗先生一直在看铁墩上的花纹,突然他说瞭一句:;这个应该在井里啊不错,正是古井中用来镇住泉眼用的,怎么会跑到这里来瞭,老人们也看着象,于是更加说不清瞭,铁链连着棺材,谁会把棺材放到井里?纵然想放,哪有这么大的井?算命先生若有所思:真的有金,高手啊!在那个地方,风水上能称得上大师的很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段时间这一片发展极其迅速,当然是解放前瞭,有个特别有名的大王村,村里连续建起瞭90多座土楼,大家都说王家祖坟风水好,就在一天晚上,来瞭一位南方人,据说从石碑座里凿出瞭一个金蟾蜍。
当晚整村人都听到瞭铜钱在地下滚走的声音,老人说龙走瞭。
从此大王村第100座楼再也没有建起,建一次塌一次只好作罢。
所以大家一听说这里面有风水大师的参与,都极其紧张。
算命先生说:没有关系,这是本地的先生作的,为的是守龙脉,没有想到还是出来瞭。
那棺材呢?棺材是谁作的?现在怎么办 ?不知道,算命先生脸色也是很难看,自从他看到铁链之后就变得凝重,现在脸色更加沉重瞭。
突然,算命先生用头拼命地撞棺材,一下、一下,没有几下他已是血流满面,声音传得很远,老人说回家后,村里人问是不是放炮瞭 因为当时有勘探地质的经常钻眼,拿**炸,而在周围的人听到的却是很轻的声音,但是很清晰。
大家都吓呆瞭,没有人想到去拉住先生。
附体瞭?不能,但凡附体的都会自报家门。
只有在过年请神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附体的,如突然有人大喊一声;俺是七仙女就见一个老爷们在扭捏作态,给他一根绣花针和线,竟然能锈出很高水平的花来。
突然有人喊:;棺材裂开瞭!;是的!棺材裂开瞭,并且有水向外流,算命先生满脸是血地大声喊:都赶紧上岸!;大家爬出瞭大坑,就见棺材里向外喷水,就这样,在大家的注视下,水渐渐地把棺材给没瞭,有细心人看到,棺材里的水根本就没有少!大家不再说话,干活去瞭。
算命先生被他叔叔带走瞭,后来就听说算命先生瞎瞭。
第二天一早,人们惊奇的发现,昨天还满是水的坑里一点水也没有瞭,也没有棺材,什么都没有,先生流在地上的血迹却没有被水冲走,有人去那个大院里看水缸里面的水也没有瞭。
过瞭大约有半个月,那里开始地震,家家户户贴黑狗,还流传着一个怪怪的顺口溜.
之后人们去找那算命先生问个究竟,算命先生说:我不可说破,我若说破,会折我阳寿四十年,更会给本地带来灾难,你等不必多问瞭,把这事儿忘了吧!
湖广填四川是如何回事 该事件给四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起于高邮,在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黄一带的百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的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张献忠入蜀移民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造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堪称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为了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区域。为了日后能与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从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据《族谱》所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城迁徙入川路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关系。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回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人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川剧。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随机文章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埋的是谁?真相就是摩索拉斯王后的纪念墓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阿波罗登月遇到外星人,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和外星人对峙为什么海水是蓝色的,海里的浮游物吸收光折射出蓝色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湖广填四川是如何回事是怎么回事?该事件给四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明清时期的从湖广到四川的大规模移民潮。其中,从清十年(1671年) 大规模开始到四十一年(1776 年) 为止的移民运动堪称规模最大,历时105年之久。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这么回事?由于其时间之长,为四川又带来哪些影响? 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湖广”,是指今湖北、湖南两地。设置湖广行中书省,包括今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广东、广西的部分地方。明清两朝虽已分省,但因相沿成习,所以仍称湖北、湖南两省为“ 湖广” 。 现代的四川人中有很多祖籍在湖广。时期的《巴县志》中记载,自从晚明“屠蜀”以后,四川当地人为之一空,外来移民中十个里有九个是湖广人。《资州志·杂编》记载:“本境分五省人:一本省,二楚省,三粤省,四闽省,五赣省。” 看来,除了四川本地人,外地人以湖广居多,其他还有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移民。而湖广人在四川各县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是相当可观。 “湖广填四川”移民来源 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湖广人广泛分布于四川各地。早在康熙末年,从川东夔巫一带大山区到肥沃的川西平原;从成都、重庆到一些偏僻的乡村市镇;从川南的地区到川西和川西北的、地区,无处不有湖广人的足迹。在一些州县地区,甚至整乡整村的人都是湖广原籍。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 今则楚人半,而吴粤之人亦居其半”,正说明了这种情况。 元末明初的湖广人入蜀 湖广人移民四川的活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在元末明初,曾发生过一场规模不小的移民活动,主要分三种情况: 一是躲避战乱。元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中国爆发反元农民起义。红巾军刘福通起于颖州( 今安徽阜阳) ,起于高邮,在湖广的徐寿辉和明玉珍也相继发动了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进行了血腥屠杀。居于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广东北部随、麻、蕲、黄一带的百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所谓的“避地入蜀” “避乱入蜀” “避兵入蜀” 。 二是跟随明玉珍部队入川的湖广人。1357年,徐寿辉派部将明玉珍攻取四川。1360年,徐寿辉被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明玉珍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便在四川建立了“大夏国”。“大夏” 国虽为时不长,但他带来了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而且多是湖广东北部之随州、麻城一带人。明玉珍失败后,这些人仍留在四川定居。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在打败明玉珍、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修《宜宾县志》就说:“大抵来自元明者多吴楚”人。 元朝湖广行省与四川行省。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当然,元末明初的这场湖广人入蜀的活动,与发生在明末清初的那场移民潮相比,好似一场宏大交响的引子。 张献忠入蜀移民 自张献忠率农民军造反开始,到康熙时期的政策性移民,再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大规模浪潮,这段漫长的“湖广填四川”堪称一部移民史诗。 “湖广填四川”移民线路图(水路) 从祟祯六年( 1633) 起到十七年( 1644),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一直转战于湖广各地。由于常年战争,张献忠部队伤亡很大。为了补充新战士,张献忠在湖广一带招募了许多士兵。 崇祯十一年( 1638) ,张献忠曾在湖广西北部的谷城假降于明总理熊文灿,并在驻军谷城期间,农民起义军由起初的两万人发展到十万人。 祟祯十六年(1643) 四月、五月、八月和十二月,张献忠曾在湖广的麻城、武昌、长沙和荆州等地区数次扩大部队。 张献忠攻克蕲州之后,很多“宦仆”参加农民军,被张献忠编为“新营” ,相传这支部队作战能力很强,在攻克武昌时还立了大功。之后,从武昌到长沙,再到荆州,张献忠的队伍不断扩大,甚至还在湖广地区扩大了水师,建立了“孩儿军” “食婆子营” 等。 到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放眼全国,中原地区屡经战乱,除了四川和江南,几乎没有完好区域。为了日后能与平分天下,张献忠率领大西军主力西进四川。 临走时,除了大批金银财宝外,数十万被强征入伍的湖广百姓也被张献忠带走了。这几十万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除一部分在作战中牺牲外,大多数人都在四川居住下来。 清军入关后,二年,清政府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 从这时开始,因战争而进行的移民告一段落。紧接着迎来的,是清政府的政策性移民。 清初政策性移民 常年战乱令整个四川残破不堪,清军只能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 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持观望态度。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仍然收效甚微。 康熙六年(1667),朝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减少移民四川的障碍。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此外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终于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康熙十年(1671) ,清政府并明令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追述自己的家族历史时说,清初四川“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 艾芜原,据《族谱》所载,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而非麻城。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艾芜的祖先就是在康熙中叶“湖广填四川”的背景下,来到西蜀的。 朱德同志的祖先同样也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从广东韶关移民到四川的。朱德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母亲的回忆》,开篇就有:“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在清初,从中央到地方对于湖广等人民入川的安置工作是十分鼓励的。 城迁徙入川路 随着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约从康熙五十年起,朝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然而统治者没有想到,这场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 前期四川的移民迁入与分布(1776年) 不断增加的移民中,无业流民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为当地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为了遏制移民人口,清政府又开始出台整顿流民政策、实行保甲制度等,甚至查封了由湖广人修建的湖广会馆。这些措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入川移民数量,但也使得由流民组成的民间组织变得更为隐蔽。他们散居于四川各地,发展自己的力量,行踪遍及整个川东北和川西北地区。他们甚至会自制武器,攻入县城,捣毁官役衙门,组织抗捐、抗税、闹赈、抢米、抗官、抗击清兵等活动。乾隆末年,他们还与白莲教汇合,形成强大的反清力量。曾经为恢复生产而一手主导的移民活动,就这样成为了清代的一大社会症结,这是清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 湖广人为何自发入川? 为什么这场移民会一发不可收?除了政策原因,湖广人自身也有着不同的苦衷和打算。 初年,湖广地区数十州县经常性的发生水灾、旱灾、蝗灾和疽疫,造成大量灾民不得不逃亡外地。康熙二年,湖北武昌等十八个州县发生大水灾,康熙六至八年,湖南衡阳连续三年大旱,康熙十年,石首、武昌、均州、枣阳等二十个州县先后发生了水灾、旱灾和瘟疫,而湖南邵阳一带则发生了旱灾和螟灾。时人有诗云:“去年火云飞,乃在五六月。螟贼复乘之,百里同焚戮。斗米十数钱,向售何由速,即令价不高,民穷日以整。” 一般来说,逃荒总要选择比较容易谋生而且路程较近的地方。四川,上有优惠政策,下有近距离地利,简直是最优选择。雍正、乾隆年间,湖广人因灾荒逃往四川的情况一直在发生。他们一般都较顺利地获得了土地,或者耕种,或者以小贩营生,生活相对安定。 说起来,回锅肉这道菜就与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有关系。背井离乡的百姓,生活艰苦,逢年过节祭祖时才舍得煮大块的肉。死人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成就了回锅肉这道让人垂涎欲滴的家常菜。 除了逃难,也有一批手工业者和商人是主动选择来到四川。 清朝初年,随着四川经济逐渐恢复,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发展起来。四川与湖广地区有长江相连,交通十分方便,所以不少湖广人相继入川从事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并且在四川定居下来。 到了康熙末年和雍正、乾隆年间,那些曾经入川做小买卖的湖广人,已逐渐办起矿场作坊。据《遵义府志》记载,清初在四川的泸州、合江、叙永一带就已有“闽、广、楚、蜀之人烧窑种靛,贸易其间” 。在四川的璧山、荣县、汉州( 今广汉县)、德阳、什郁、丹棱等许多州县,有不少乡村集镇上都建有湖广会馆和禹王宫、三楚宫等庙宇建筑。这些会馆都是湖广商人投资修建。 清人吴好山的《竹枝词》就体现了会馆中的移民文化: 秦人会馆铁桅杆,福建山西少者般。 更有堂哉难及处,千余台戏一年看。 争修会馆斗奢华,不惜金银亿万花。 新鲜翻来嫌旧样,落成时节付僧家。 “秦人”是陕西移民,他们用“秦腔”大大地丰富了川剧。另有嘉庆年间定晋岩樵叟的《竹枝词》: 苏州馆卖号馄饨,各样点心供晚餐。 烧鸭烧鸡烧鸽子,“兴龙庵”左如云屯。 经年辛苦和安顿,各方移民一洗背井离乡的愁云惨雾,过上了劳逸结合的生活,从此扎根在了秀丽的巴山蜀水。 四川的湖广会馆 “湖广填四川”的历史意义 清初以来的“湖广填四川”,显然会对四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繁荣产生着深远影响,那么除此之外呢? 汉唐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 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包括由南向北) 大移民的先例。不仅如此,清初的这场“湖广填四川”活动,不再是战乱、政权更迭所导致的被动性移民,而是在一系列鼓励性政策支持下的自发性经济移民,把我国人口空间移动的特点、格局和规律表现得十分充分。 “湖广填四川”令四川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都发生巨大变化,更是对上自秦汉,下至唐宋以来所形成的四川传统社会文化进行了一次重塑。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四川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今天四川的人文特征、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居民性格的形成,还有享誉中外的“川菜” “ 川酒” “ 川戏” 等,无一不是在这次移民运动中打下基础的。 随机文章大禹是用什么方法治水?贵州安龙天坑深达250米,坑底世界级美丽的溶洞土星能住人吗,超强风暴/大气压强/低温导致土星不能住人(还缺氧)小行星也会有卫星吗?小行星妊神星有两颗月亮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