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神秘事件

中国学者领导的国际研究发现韩国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足迹

时间:2024-1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国学者领导的国际研究发现韩国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足迹


中国学者领导的国际研究发现韩国发现早白垩世蜥脚类恐龙足迹。图片来源:邢立达提供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环球时报(Li Hang):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与来自西班牙、巴西、韩国和澳大利亚的合著者合作,在白垩纪蜥脚类足迹分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蜥脚类足迹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金州金城面加津里,被命名为Gyeongsauropus pentadactylus(五趾庆尚龙足迹)。这标志着庆尚龙是韩国发现的第一个蜥脚类遗迹,其独特的形态为蜥脚类动物的姿势和步态提供了新的线索。


研究结果发表在专著《脊椎动物鱼类学:史前行为的化石记录》上。


位于庆尚省南部的庆尚南道长期以来一直是韩国恐龙研究的重要地区。关于蜥脚类动物的骨骼记录,2016年的一项研究报告了来自海东枪的早白垩世somphospondylan(Dinosauria:Titanosauriformes),其特征是部分颈椎和背椎。自2006年以来,韩国研究人员在庆尚南道国成县记录了4000多条恐龙足迹,巩固了其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足迹遗址之一的地位。


2012年,韩国Jeong Yul Kim和合著者描述了一种新的蜥脚类遗迹物种Brontopodus pentadactylus,位于庆尚南道加津遗址哈曼组广泛分布的Brontopods之下。含化石地层的年代在1.13亿至9400万年前。Brontopodus pentadactylus的足迹保存完好,手指痕迹清晰,为蜥脚类动物的足迹形态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最近的一项研究通过与各种蜥脚类动物的追踪记录进行详细比较,重新审视了这种遗迹物种。研究小组认为,Brontopodus pentadactylus的特征,包括手掌轨迹的旋转角度,与其他Brontopodus ichnospecies有显著不同。因此,该遗迹物种已被重新分类为新的ichnogenus Gyeongsauropus。


这项研究确定了中型蜥脚类动物足迹(长约40-50厘米)的独特特征,包括有五个短而钝的手指的爪子足迹,手指III-V的长度和宽度几乎相同。手掌轨迹明显从轨道中线向外旋转。


Gyeongsauropus pentadactylus的轨道参数包括平均步幅为150厘米,马努斯和佩斯轨道之间的距离为50-80厘米。根据足迹长度估计,Gyeongsauropus pentadactitylus履带制造者的臀部高度约为2-2.9米。


庆尚龙足迹的建立为研究蜥脚类动物的运动和生态适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邢说,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蜥脚类动物在姿势和步态上可能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


邢说,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更深入地了解蜥脚类动物的进化及其在古环境中的生态作用至关重要。


相关:早白垩世韩国蜥脚类足迹有新发现


(神秘的地球uux.cn)据新民晚报讯(记者 姜燕)2024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课题组与西班牙,巴西,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学者一道,在关于全球四足类遗迹化石的国际项目支持下,在白垩纪蜥脚类足迹的分类学上取得了新成果。学者将韩国庆尚南道晋州市镇城面(Jinseong-myeon)加津(Gajin-ri)足迹点发现的蜥脚类足迹命名为五趾庆尚龙足迹(Gyeongsangsauropus pentadactylus)。尚庆龙足迹是在韩国命名的第一个蜥脚类足迹属,其形态为蜥脚类恐龙行进姿态开辟了新的视角。该研究论文近期发表于专著《脊椎动物遗迹学:史前行为的化石记录》中。


庆尚南道是韩国恐龙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蜥脚类恐龙骨骼化石记录方面,2016年曾有关于河东郡白垩纪早期多孔椎龙类的报道,包括颈椎及背椎等部位。自2006年开始,韩国学者陆续描述庆尚南道固城郡(Goseong)的恐龙足迹。该地区至今已经记录了至少四千多个恐龙足迹,是世界上赋存恐龙足迹最多的区域之一。


金正律(Jeong Yul Kim)等学者在2012年描述了蜥脚类恐龙足迹一新种,五趾雷龙足迹(Brontopodus pentadactylus),足迹来自庆尚南道加津遗址的哈曼组地层,其年代距今约1.13亿至0.94亿年。足迹保存完整度相当高,趾痕清晰可辨,这为足迹形态特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本。本次这批蜥脚类恐龙足迹的再研究中,在仔细比对众多蜥脚类足迹化石记录后,课题组认为五趾雷龙足迹的前足迹旋转角等特征与常见的蜥脚类足迹属-雷龙足迹(Brontopodus)的各种存在明显差异,进而将其归入新的庆尚龙足迹属。


此次研究揭示了这种中型蜥脚类恐龙行迹的独特性。这一中等尺寸(后足迹长约40至50厘米)的蜥脚类恐龙行迹,具有显著特征,如前足迹通常由五个短而钝的指印构成,其中三个趾,第三趾至第五趾的长度与宽度近乎相等。前足迹从行迹中线向外强烈旋转,在两条行迹中分别可以达到30°~60°和85°~125°。学者们通过研究进一步确定了五趾庆尚龙的行迹参数,其平均复步长是150厘米,前足迹与后足迹之间的距离在50到80厘米。同时,其足迹长度表明,五趾庆尚龙足迹的造迹者臀高度约为2至2.9米。


庆尚龙足迹属的确立为探讨蜥脚类恐龙运动姿势与生态适应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蜥脚类恐龙在运动姿势与行为可能具有复杂的多样性,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恐龙演化的多样性及其在古环境中的生态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主要作者之一,晋州国立教育大学科学教育部金景洙教授(Kyung Soo Kim)对此评论道,庆尚南道科学教育中心记录的五趾庆尚龙足迹在足迹学中非常稀有,其前后足迹的趾印都非常清晰。这为我们了解蜥脚类恐龙足趾骨骼的排列和足部形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此外,我们在韩国多个地都发现了具有五趾前足的蜥脚类足迹,例如晋州镇城面的晋州组、庆尚北道义城郡点谷面的点谷组,以及蔚山市蔚州郡天田里的大邱组。这种分布表明,巨龙形类在白垩纪曾经广泛分布并长期栖息在在朝鲜半岛,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测,这些蜥脚类恐龙很可能是分布于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恐龙种群之一。

关于巴西尔二世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对拜占庭帝国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巴西尔二世(希腊语:Βασ λειο Βουλγαροκτ νο,958年—1025年12月15日),拜占庭(962年—1025在位,976年—1025年亲政)。 拜占庭马其顿王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时间长达62年。他在位期间,达到了第二次黄金时期(第一次为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于公元1018年灭亡了的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同时,巴西尔二世还重申了罗曼努斯保护小农的法律,此举缓和了国内的矛盾。 公元1025年,在攻击西西里岛的前夕,巴西尔二世因病逝世,终年67岁。 由于他在对保加利亚战争中残忍的对待保加利亚人,所以也有“保加利亚屠夫”的称号。 巴西尔二世时代,世界各主要文明地区均处于低潮。他在文明世界的西部建立了一个以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秩序,对于正处在国家形成关键期的东欧诸民族,巴西尔二世的国际秩序对它们的版图、政治、宗教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巴西尔二世同图拉真、苏莱曼大帝等属于同一类型的君主,都是将一个世界性大帝国在军事、版图、威望推向顶峰,但具有开创性质的影响则相对不多。拜占庭的环境和相对繁荣的经济文化,使它极易受到攻击,而拜占庭皇位的耀眼光环,也引得众多英豪为之折腰。这两个因素的结合,再加上幼年即位的险境,使巴西尔二世经历了比一般帝王多得多的考验和挑战。正因为如此,巴西尔二世的盛世是堆积在阴谋、权术和凶残的基础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成因解析

澳大利亚东北部之所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关键在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里,我们逐一解析其成因。赤道低压带与地形影响 澳大利亚东北部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导致降水充沛。加之该地区位于大分水岭东侧,作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雨频发,进一步增加了降水量。海洋暖流的作用 沿岸东澳大利亚暖流的流经,为这一区域带来了增温增湿的效果,对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1季节与气温特点 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季节与中国相反。年平均气温北部高达27℃,南部也有14℃,这样的气候条件为热带雨林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地形与气候分布 澳大利亚地形独特,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的分布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东部山地的迎风坡效应,加上中部平原的广阔地带,共同促成了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以下表格详细列举了澳大利亚的气候与地形特点: 特点描述 气候带北部热带,南部温带 季节与中国相反,夏季12-2月 年平均气温北部27℃,南部14℃ 地形东部山地,中部平原,西部高原 干旱地带占比约70%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3干旱与适宜居住地带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亚约70%的国土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带,中部大部分地区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东南沿海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是畜牧及耕种的主要区域。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是赤道低压带、地形、海洋暖流以及独特地形分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气候特点,不仅为澳大利亚的自然景观增添了独特魅力,也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