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神秘事件

让·西贝柳斯的作品有哪些?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点

时间:2025-03-2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芬兰颂 芬兰最伟大的民族主义音乐作品也许就是《芬兰颂》:一首用芬兰民歌和故事以及忧伤的旋律组成的音诗,它的作曲者就是伟大的芬兰人西贝柳斯。

1899年夏,处于沙俄统治下的芬兰人民不满于统治者的压迫和独裁政治,掀起了一场捍卫芬兰的自由和维护宪法权利的运动,人们为了声援被迫相继停刊的报界,组织起为新闻记者募集资金的义演活动,在义演最重要的一次晚会上,展示了以芬兰神话和历史主题组成的在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系列生活画面,这个节目称作“历史场景”。

西贝柳斯为这一“历史场景”所写的配乐,包括一首总的序曲、每一场的前奏曲,为诗朗诵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总结性音诗《芬兰颂》。

《芬兰颂》这首举世闻名的杰作,曾对芬兰民族解放运动起过很大的推动作用。

它在向全世界诉说位于北极圈的这个小国为生存而进行的殊死斗争,并使全世界确信芬兰并不是沙俄独裁统治下的一个附属国,所起的作用比千万本小册子和报刊论文都重要得多。

它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整个乐曲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

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第一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E小调,OP.39,作于1898—1899年,1899年4月 26 日在赫尔辛基首演。

此曲未显示西贝柳斯的个性,更多受柴科夫斯基影响。

却不失为是一首很有味道的作品。

共4个乐章: 1.不太快的行板,导人部,独奏单簧管奏哀怨又带有冥想的旋律,成为重要动机,由单簧管微弱的表现引人快板主部。

先在第二小提琴节奏上,第一小提琴奏G大调第一主题,中提琴。

大提琴以模仿作答,双簧管。

低音号、圆号将其扩大,长笛、小提琴、小号推向高潮。

然后在弦乐与竖琴升C小调和弦上,长笛、圆号奏安详的动机过渡后,双簧管奏升F小调第二主题,木管以对位缠绕。

这种优美被低音所奏短小的动机破坏,最后以弦乐拔奏尖锐的3个B音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幻想性地发展各动机,单簧管先以B大调奏导人部动机,以G小调、E小调转调发展;2把小提琴以升G小调奏第二主题,各乐器接替形成充满不安的低音弦乐的半音阶性动态后,第一主题后半部旋律以G人调出现。

进人再现部后,第一主题以G大调,第二题以E小调再现。

管乐以断奏奏E小调叠句后,进人结尾部,以E小调和弦结束。

2.不太慢的行板转广板,降E大调。

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先在圆号和单簧管和弦支持下,奏抒情的民歌主题,速度减慢后,以卡农进行G小调旋律,形成高潮。

主题旋律大提琴回想后,4把圆号以降A大调奏新旋律,木管应答后,圆号用慢板再现主题,小提琴、大提琴以降E小调奏悲歌。

转为降C大调,在乐队狂热发展中,以主题动机推成高潮,减速后,以降E大调再现主题而结尾 3.谐滤曲,快板、C大调,三段体。

在中提琴、大提琴拨奏上,小提琴奏主题,木管以快速音群对比作答,轻快的C大调旋律有第二主题功能。

长号与木管对话后,由广板而进人E大调中段,中段有巧妙的和弦处理,圆号与长笛对话,回归C大调谐谑曲,第二主题以C大调重现,在粗野的狂热中快速结束。

4.终乐章,幻想曲似的,行板转极快的快板。

导人部行板先奏情意绵绵的E小调旋律,此旋律来自导人部动机,但把它改变成灰暗的悲剧性。

2支长笛奏优雅的旋律,低音弦的叹息加定音鼓引出快板主部。

木管奏E小调主题,弦乐奏另一主题,两个主题以木管表达为中心发展,形成高潮后转行板。

在C音上持续,小提琴奏充满表情的C大调旋律,充满憧憬。

铜管接替后,向抒情高潮发展,快板主题作赋格发展,乐队咆哮后,回复行板,形成B大调颂歌,最后以E小调和弦结束。

第二交响曲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 完成于1902年,虽然有受到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也是D大调,而且配器几乎相同)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影响,但西贝柳斯在音乐语言上,却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偏好踏步一般的旋律架构和音阶和声,赋予音乐一种明显的庄严感。

就情感层面而言,《第二交响曲》和其他交响曲截然不同,乐曲中洋溢着变化多端的芬兰民族精神,能快速地在乐观和悲观两极之间转化。

第一乐章的田园心境很快地变得混乱。

旋律有些只是零星的音符,而不是成熟圆满的主题,似乎是杂乱地攀升,又散乱地消失。

在漫无章法的背后,是微妙连贯的承续,乐章的所有内容若不是来自两个在开头以弦乐与木管奏出的重复音符主题,就是来自木管和铜管的沉思。

而在回到一开始那种轻柔温和前,有一段的高潮。

在行板乐章,西贝柳斯在两个相竞争的不同调性主题之间,制造强烈的冲突。

第一个主题以挽歌般的d小调(表情标示为“悲哀地”),以八度音的巴松管配合忽隐忽现的低音大提琴拨奏,而木管和铜管则制造攀升的高潮;第二主题是弦乐二部演奏的虚无飘渺的升F大调,传递出一种柔和、怯懦的精神,充满痛苦与救赎的希望。

西贝柳斯的手稿原就标明了死亡和基督这两个主题,但乐章到结尾时仍充斥着混乱,而且缺乏慰藉,似乎意味着胜利者仍是“死亡”。

谐谑曲乐章表现出机关枪一般的弦乐装饰音,因而产生显著的活力。

虽然三重奏中木管充满田园风味的主题大多以重复的单一音符为主,但却代表极强烈的对比。

依循着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先例,直接经由华丽装饰音的桥梁,导入终乐章;该乐章传承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在单调的节奏上配以恢宏的旋律,使D大调从沉重的d小调中脱颖而出。

西贝柳斯再次像贝多芬那样,重现转调的乐句。

因此,大调的胜利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之后他以赞美诗般的旋律来总结全曲。

这是西贝柳斯最后一次的仿古之作,在后来的作品里,他将专注于追求形式上的简洁,以及使这首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别具特色的自我表现方式。

小提琴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OP.47,作于1903年,修改于1905年。

1903年版1904年2月8日由诺瓦切克(Novacek)主奏首演,1905年版该年10月19日由哈里尔(Karl Halir)主奏首演。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第一、二小提琴先分成四个声部,奏1)小调主和弦,主奏小提琴奏哀伤的第一主题,单簧管模仿主题开头后,主奏小提琴再将主题动机加以发展。

呈示华丽动态、18世纪风格短小华彩后,单簧管以扩大五度下降动机结束第一主题部。

在定音鼓持续D音上,先由大提琴、低音管为第二主题铺垫,低音管才呈示完整的第二主题,单簧管模仿,主奏小提琴予以对位。

主奏小提琴奏降E大调上行琶音后转为降D大调,复弦奏第二主题,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对位。

进入很快的快板,在木管与低音弦弦上,小提琴齐奏降B小调第三主题,变为长笛柔和旋律后,由单簧管承接。

主奏小提琴再出现转为确实的中板,G小调,华丽地展开华彩。

然后再现前面三个主题,变为中庸的快板,低音管先以G小调奏第一主题,主奏小提琴承接。

第二主题先由单簧管再现转为D大调,主奏小提琴承接发展终止于单簧管、低音管、中提琴予以对位。

转为活泼的极快板,中提琴先以D小调再现第三主题,主奏小提琴装饰后,以第一主题动机而成尾奏,以八度音程奏华彩的开头快速音群,以强力主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很慢的慢板,降B大凋,浪漫曲表情,自由的三段体。

单簧管奏导入动机,双簧管承接,主奏小提琴奏主要主题,弦乐予以装饰。

第一段以降B大调结束后,中段弦乐奏导入部动机,长笛、小号变形模仿,再产生新的旋律,构成三重交错。

第三段重现发展第一段。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

在定音鼓与低音弦乐节奏上,主奏小提琴呈示回旋主题,高八度反复后,主奏小提琴把顽固音型发展成快速音群,经降B大调、G小调,在D大调属七和弦结束回旋主题。

第一、二小提琴、大提琴齐奏G小调第一插句,圆号持续D音与弦乐震音将这个上题分化,主奏小提琴以三连音型向前发展,单簧管以强音奏回旋主题动机,引出回旋主题再现。

单簧管以D小调再引出第二插句,主奏小提琴以泛音对应,合奏再现回旋主题,主奏小提琴华丽地发展,第二插句缠绕后发展至高潮变为D大调。

主奏小提琴以复弦奏跳跃的旋律,小提琴群与中提琴以齐奏反复第一主题节奏动机,圆号与低音弦乐反复节奏尖锐的D音后,华丽地结束。

随机文章惊现2017年广州不明飞行物,小蛮腰和高速路上多地出现阿什法则的重要性,无视它恐让微软和华为破产(绝非危言耸听)玄武岩超音速巡航导弹,苏联最强反舰导弹(号称美国航母杀手)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冥王星为什么叫冥王星​,英国小女孩随口一说(被天文学家认可)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多尔衮心甘情愿让位顺治 到底是为情所困?

说起大的历史,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摄政王,电视剧中的多尔衮,英俊潇洒,。而历史中确实如此,多尔衮的能征善战是得到其父的充分肯定的。然而由于出身的问题,努尔哈赤死后,由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汗位,并称了。可这个皇帝没做上几年,皇太极就病逝了,一个更大的问题是,他竟然没有留下遗言,这新皇帝到底有谁来做?父业子承?还是兄终弟及?就彻底成了个问题。一场皇位争斗就这样在大清帝国的初年展开了。 在当时的情况下,适合且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就只有三个人,一个就是?这个人有个非常著名的后代叫川岛芳子。另一个就是多尔衮,还有一个很特殊,庄妃五岁的儿子福临,庄妃就是后来的,而福临也就是后来的。在这几个人中,福临想做皇帝,几乎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无论是皇长子豪格还是皇叔多尔衮,都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多尔衮,虽说年纪轻轻,但是战功赫赫,在子弟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同时,还有自己两个亲兄弟的全力支持,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甚至就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孝庄在当时还是个妃子,又因为其是人出身,因此在清皇室的地位并不高,本着母凭子贵的心态,她很想让自己的儿子福临去继承这个皇位,有时候都自言自语,要是我儿能继承大统该有多好啊。但她知道,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事实是出乎她的的意料的,就在多尔衮对阵豪格占得上风,离大清皇帝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一个人说了一句话,彻底改变了大清的历史。多尔衮和豪格角逐中,豪格已经以明显的劣势败给自己的叔叔,再争可就要刀兵相见了。但这个时候,睿亲王齐尔哈郎突然站出来提议,让庄妃五岁的儿子福临来做皇帝。一听是庄妃的儿子,多尔衮立刻转变态度,思考良久之后,居然一张嘴答应了这个提议。豪格当时或许很想反对,但是在多尔衮面前,他已经没有了所谓的发言权。只有五岁的福临就这样成了大清王朝的第三任皇帝。 历史上,多数人一致认为,顺治之所以能顺利登基,主要的功劳在于他母亲孝庄和多尔衮有着的奸情,甚至有人大胆扬言,顺治其实就是多尔衮的亲生儿子。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靠的。那么,是多尔衮为了情人,心甘情愿把皇位让给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皇太极去世之时,当时的情况有三: 第一,大明王朝气数将尽,但仍有大批爱国志士对大清进行着顽强的抗争,尚有等人趁乱世自称为王。在这个时候,大清根基尚未站稳,是万万不能有内讧的。 第二,豪格势力稍弱,但支持他的力量也不在少数,如果多尔衮强行称帝,豪格必反,一场大战在所难免,结果无非就只有一种,两败俱伤,让渔翁得利。 第三,多尔衮其人,皇太极死后他已经执掌着大清的至高权力,尤其是顺治登基的附加条件,让自己称摄政王,等于是将自己的地位凌驾于皇帝之上。这对多尔衮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好的,他完全可以借助摄政王的身份,统一八旗子弟,进一步带领清军征讨天下。实现自己的大功伟业。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或有情愫,而且这一段情愫甚至上升为清朝一大秘史。但是,在当年那个关头,她能称帝而不称帝,让位顺治,其根本的原因绝不是多尔衮感情用事,更不是一时糊涂而为。而是自认为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代善明明又夺位的实力他为什么要让贤并保举皇太极登汗位?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小编带来的有夺位的实力但为何主动让贤,且父子三人共保举登汗位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集万千权力与一人的社会体制,最高领导人的能力品行、执政方略对于国家和民生之发展,自然是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动荡不安时期,王朝之兴衰,江山之易主,尽在君主言行举止、意念之间。 明清之际,实质上是两朝君主能力的较量。就在后金汗国在关外东北立足不久,处于命运的关键时刻,后金汗国老汗病逝,权力发生交接。对于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政权来说,它的兴衰与否、何去何从,都依靠着这位新汗的掌控与把握,其任务之艰巨、压力之巨大可想而知。最终,这一重担落在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的肩头。 大清王朝历次皇权交接都有很多扑朔迷离的故事,被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其实早在大清前身的后金汗国,唯一一次的权力更迭就有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关于皇太极继承汗位,《·太宗本纪》是如此记载的: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 这段文献在简述皇太极继承汗位过程的同时,也传递了三个主要信息: 1. 太祖即努尔哈赤生前未定储君,所以理论上努尔哈赤的子侄们都有继承权; 2. 是代善与他的两个儿子岳讬和萨哈廉共同提名皇太极,并最终通过诸位家族成员一致赞同而继承汗位。皇太极对此是推辞良久,最终同意继承汗位。 3. 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间与地点。 第三条没什么好说的,关键就是前两条,很值得研究一下。 这段文献提及三位重要人物,代善、岳讬和萨哈廉需要介绍一下。 代善乃努尔哈赤次子(其同母兄早逝,实际上代善就是努尔哈赤长子),所以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代善在后金汗国建立初期就因战功卓著赐予“”封号,可以说论战功与资历努尔哈赤子侄辈无出其右。 岳讬是代善的长子,少年时便随祖、父四处征战,一生战功无数,在努尔哈赤孙辈无出其右,可以说,这父子二人都是战神级人物。 再说萨哈廉,代善季子,虽说战功不及父兄二人,但是萨哈廉很有政治头脑,在政体建设方面见解独到,是满清初期宗室皇亲中少有的治理型人才。 有此三人的举荐,皇太极能够脱颖而出似乎不无意外,但是似乎让人意外的是,这三人为何要一致举荐皇太极,而不保举更亲近之人——代善呢?因为代善承袭汗位,这三人获益都是最大,如此“反常”之举,确有不和常情让之处,后人产生许多遐想。于是就有了许多“花边新闻”,例如,皇太极如何耍手段,诈取岳讬和萨哈廉的信任,由此二人逼其父代善就范,推举自己继承汗位等。 尤其是在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逼”死努尔哈赤遗孀大妃(、和之生母)并且对代善执掌的两红旗,采取各种压制之后,也似乎侧面印证了那些流言蜚语。那真实的情况如何?是否真如流言蜚语之所言? 流言自然不是真实情况,然而流言也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皇太极心机之重,在其兄弟之中,是的,也许只有成年之后的多尔衮可以与其较量。事实上,皇太极为夺汗位也确实处心积虑地做了些不光彩之事儿,当年代善与阿巴亥的“绯闻事件”,调查组长就是皇太极,组员都是皇太极心腹,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皇太极和心腹们没少“添油加醋”,目的就是将代善搞臭,将他从储君的位子上拉下来。 甚至,皇太极与其支持者们,曾密谋加害代善性命,可惜阴谋被努尔哈赤得知,未能得逞。努尔哈赤极怒,遂以小罪为由,严惩甚至斩杀了制造阴谋的骨干分子,努尔哈赤虽然没处理皇太极本人,尽量将事件掩盖,但是皇太极在父汗心中分量大减,成为储君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那么皇太极能够承袭汗位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 对于文献中记载的,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方式和过程一定是准确的,绝对是代善父子三人共同举荐的皇太极。代善父子之所以能够举荐皇太极,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极是汗位的最佳人选。皇太极虽然为了汗位做了些不光彩之事,但是论文治武功之能力,努尔哈赤子侄辈无有匹及之人。代善的主动让贤,乃至主动保举皇太极,不但体现出代善个人良好的品行和大局观,同时也反应出此时后金贵族们较强的凝聚力和的愿望和决心。 皇太极对于大家的推举是再三推辞,最终“勉为其难”地承袭汗位。这里必然有表演成分,但是这种“表演”是必要的,皇太极正是通过反复辞让,证明自己的汗位乃众人所向,当然他也心知肚明,支持者们并非都是真心实意,因此这样的辞让也是对个别反对者,给予一定的震慑。面对汗位敢做再三推辞者,恐怕仅有我皇太极敢为之,这是力冠群雄般王者的自信,更是一种领导群雄能力的表现。具备这般能力的皇太极,定然是后金新汗的最佳人选。 皇太极上位伊始,后金汗国领导阶层并非是一人独大的状态,依照先汗努尔哈赤生前所定,自己,后金汗国将由“”共同执政,因此是四人平等面南列坐,接受大臣的朝拜。这段跟特殊的“共同执政”时期,其实对后金汗国是一段危险期。四人共同执政并没有明确分工,所以很容易出现政令不统一,管理混乱之局面。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其他执政贝勒僭越汗权,有作乱反上之可能,这对于初建政权的后金汗国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同时,对于新汗皇太极来说,自然是不情愿、也不可能容忍其他人长期瓜分自己的权力,所以后金最高管理层之间的政治斗争,已经在所难免。 ,“四大贝勒”之间的政斗“如期而至”。以皇太极的智慧和能力,定然不会等他人挑战自己的汗位,他要先发制人,将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第一位被“收拾”的就是“二贝勒”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奇次子,当年阿敏父兄怀有异志,想要另立山头,被努尔哈赤处死,阿敏也受到牵连。正是因为皇太极、代善等堂兄弟的苦劝,才免于灾祸,所以在努尔哈赤时代,阿敏与皇太极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是,在皇太极承袭汗位之后,阿敏就开始不安分了。天聪元年,阿敏带兵攻打朝鲜,取得胜利之后,众人都认为应该与朝鲜和谈后班师回朝,阿敏竟然半开玩笑地说,要将老婆孩子接过来常住在朝鲜,最后还是同胞兄弟济尔哈朗苦劝,阿敏才同意一同回朝。阿敏的言论与行径,明显是不把皇太极放在眼里,甚至另立山头之心溢于言表。皇太极并没有对凯旋而归的阿敏流露出一丝不满,嘉奖封赏如常。皇太极城府之深,确实具备枭雄本色。 天聪三年皇太极亲征,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主动投诚,皇太极对于他们的主动归降十分高兴,更十分重视。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重点纠正努尔哈赤时期对汉人的错误方针,由努尔哈赤时期的残酷压制,转变为积极笼络并为己所用,所以皇太极有意将此主动归降四城作为样板工程,以昭示天下,凡归降后金汗国,不论民族背景都将优待无异。由此可见,皇太极的执政理念,较其父努尔哈赤确实进步许多。个人认为,对待汉人方针的转变,是后金乃至大清得以成功的最关键之要因,如果皇太极继续延续努尔哈赤的残酷统治,恐怕后金汗国也就是。 显然,阿敏不具备这般高屋建瓴的执政理念,甚至对皇太极的“仁慈”举措嗤之以鼻。天聪四年,奉命镇守四城的阿敏,面对前来攻城的明军,不但没有积极抵抗,反而屠城并将财产洗劫一空返回沈阳。皇太极,再也不想容忍阿敏如此放纵,清算过往大小罪行,天聪元年在朝鲜的反动言论,自然也在其中。经众贝勒的决议,阿敏罪当处死,以儆效尤,皇太极念及往日战功,网开一面改判终身囚禁。十年后,被囚禁的阿敏郁郁而终。 一年后,“”同样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天聪五年,大凌河之战,这是一场经典的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隶属于莽古尔泰的正蓝旗,多次担当打援先锋,伤亡相对较大,所以莽古尔泰就有意识将自己的部队撤离战场。这种消极怠战的行为,很快被告发。皇太极得知消息之后,便责问了莽古尔泰为何不竭尽全力而至贻误战机?谁成想,几轮对话之后,莽古尔泰竟然怒视皇太极并把有意拔出佩刀,还好莽古尔泰的同母弟德格类及时制止了莽古尔泰的鲁莽行为,才没有酿成大错。但是这一大不敬的举动,还是让莽古尔泰付出了代价,经众贝勒协商,莽古尔泰大不敬之罪成立,削除和硕大贝勒爵号,罚兵五牛录并没收甲胄、金银若干。莽古尔泰从执政大殿被“赶”了下来。次年十二月,莽古尔泰郁郁而终,年仅45周岁。 其实,莽古尔泰被处罚并不冤枉,天聪九年查出了,当年莽古尔泰与其同母妹莽古济和同母弟德格类秘密谋反的罪证。同年莽古尔泰被追削爵位,子孙后代均有牵连。 回头来看,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倒台”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个人,他们贪图权力又行事鲁莽,且自视甚高而藐视汗权,毫无政治生存理念。倘若后金汗国由此流人物领导,相信中原王朝绝非易主于爱新觉罗。 在大殿之上,与皇太极共同面南而坐的只有代善一人了,天聪六年代善再次主动让贤,彻底将大殿之上,面南而坐的位置留给了皇太极。六载有余,皇太极终于集汗权于一身。这标志着后金乃至后来的大清,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这对于皇太极个人和后金汗国来说,都是有利无弊,皇太极将引领着后金汗国这艘“新型战舰”建功立业,驰骋中原。 完成这一切的,除了皇太极的杰出领导力之外,还有一人很值得再表一表,他就是“大贝勒”、大清“”之首的礼烈亲王爱新觉罗-代善,没有代善的主动成全,历史潮流涌向何方还真不好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