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木然
编辑 | 三元
林婉儿和范闲大婚,李云睿抗旨回京,亲自为女儿梳妆,送她出嫁。
那一刻,在李云睿的身上看到了稍纵即逝的母爱。

冷漠孤傲,心狠手辣的李云睿,竟然还有这样一面,但也仅仅是对她的亲生女儿林婉儿才会如此了。

这种温情是短暂的,她对林婉儿说:“这天上地下,我李云瑞最美。”可见,李云睿是一个多么骄傲又自信的人。

这样的女人,是不允许有人比她更美,比她更强的,只要是她想要的东西,说什么都要得到。
但唯独她最爱的男人—庆帝,对她视若无睹。
不过“无恶不作”的李云睿不知道,爱上庆帝,是她此生最大的报应。

一,李云睿和叶轻眉
在李云睿的心中,只允许一个人比她更美,那就是她的女儿林婉儿。
但也只是血脉的连接,让李云睿对林婉儿没有那么强的敌意,林婉儿又是李云睿的亲生女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像她的,承认林婉儿的美,还是对她自身美貌的认可。

而叶轻眉对李云睿来说,是个闯入者,她虽然不知道叶轻眉是穿越过来的,但她知道,叶轻眉抢走了庆帝所有的爱。

原著中李云睿见识过庆帝有多么爱叶轻眉,当她还没有成为皇帝时,就曾为了见叶轻眉一面死乞白赖,哪怕被五竹痛打也无所谓。
本是和庆帝青梅竹马的李云睿,眼看着叶轻眉把庆帝独占了,她对叶轻眉的嫉妒心达到了顶峰。

在李云睿的内心,是不允许有人比她更美,比她更出众的,但偏偏叶轻眉就是哪哪都要比李云睿强出太多。
嫉妒使人面目全非,即便叶轻眉死了,李云睿还是把叶轻眉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

二,李云睿和范闲
也正是因为李云睿对叶轻眉深入骨髓的恨,让她连叶轻眉的儿子范闲也不愿意放过。
李云睿和范闲斗来斗去,最终还是败给了庆帝的赐婚皇旨,谁与林婉儿成亲,内库就会交到谁的手里。

在知道庆帝的旨意不可能改变,而林婉儿也爱上范闲的情况下,李云睿只能是在内库亏空上做文章,交到范闲手里时,光是亏损就有两千万两。

即便她愿意在林婉儿和范闲大婚期间与范闲暂时休战,但李云睿也早早布局,不只是要用这两千万逼退范闲,还想让内库重新回到自己的手中。

一是因为她不想给范闲做嫁衣,二是李云睿对庆帝的爱偏执又深沉,在李云睿心中,内库是庆帝欠自己的。
就算娶了林婉儿之后的范闲,成了自己的女婿,李云睿也必定会跟他斗个你死我活。

三,李云睿和太子
太子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人,那就是他的姑姑李云睿。
这段不伦之恋,太子不敢让旁人知晓,但又抑制不住自己浓浓的爱意,他画了无数美人图,独独没有把脸画上去。

知子莫若母,皇后知晓画上的女人是谁,也知道儿子爱的一发不可收拾,勒令他当面把所有的画都撕毁了。
但回到东宫后的太子,还是继续画着他的美人图,做着单相思的梦。

李云睿一定是不爱太子的,但她还是跟太子发生了关系,让对方念念不忘。
像李云睿这样的庆国第一美人,很容易让人欲罢不能,即便是善于谋划的林相,也曾经拜倒在她的魅力之下。

何况是更年轻的太子,自然只有被李云睿死死拿捏的份。
但在李云睿的眼中,太子不过是个替代品,因为他容貌像极了年轻时的庆帝,这才让李云睿有了恻隐之心。

然而,菀菀类卿。
李云睿和太子短暂的欢愉,让太子沉沦了,但李云睿心中最爱的依旧是那个爱而不得的庆帝。
四,李云睿和庆帝
李云睿长得美,但也恶毒,是典型的蛇蝎美人。

她安插在林相身边的袁宏道背叛林相之后,找到了李云睿,看起来岁月静好,迎着微风打理着花束的李云睿,却只是因为袁宏道吃不了辣,就下令把他府上的厨子全杀了。

为了把内库的账算清楚,给范闲留一个大窟窿,她把信阳所有的掌柜全都叫到了她的府上,迎着太阳算账,最终累倒的累倒,晕厥的晕厥,都被李云睿埋在了园子里的花底下当肥料了。

李云睿成为这样一个女人,与庆帝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她看来庆帝要做明君,需要有人替她做见不得光的事,所以李云睿主动承担起了这样的角色。
自私冷漠的庆帝,根本不会把李云睿这种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放在心上。

因为不爱便不在乎。
不管李云睿把自己搞成什么样子,在庆帝的心中,她永远代替不了叶轻眉。
李云睿明明深谙这一点,但却不想承认,依然觉得庆帝终究会看到自己的。

其实,看看叶轻眉的死因就知道庆帝是一个多么残忍的人。即便他那么爱叶轻眉,爱到曾经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但成为九五之尊后,他不允许有人比自己强,便对叶轻眉起了杀心。
在叶轻眉生孩子这样最脆弱的时候,庆帝动手了,他的爱是有代价的,尤其是成为万人之上的帝王之后,哪怕是亲生骨肉,庆帝也都毫不在意。

就像悬空庙赏菊时,范闲仅仅是因为先救了三皇子,就遭到了庆帝咄咄逼人的追问,在他眼中,没有人比自己重要。

叶轻眉如此,他的儿子们亦是如此,更何况是李云睿了。即便庆帝为李云睿的美貌动过心,也不过只是那么一瞬间,哪怕李云睿为庆帝做了这么多,依旧比不上庆帝自己的脸面重要。
李云睿的结局比叶轻眉还要惨,同样是死,但李云睿却不像叶轻眉一样,拥有好名声,她也没有真正如愿被心上人爱过。

又疯又作的李云睿,最终还是死在了心上人的手里,爱上庆帝是她悲惨人生的开始,也是她作恶多端的最大报应。
宋高宗制造了一种什么令人觉得非常荒诞的立太子方式?
宋高宗年号 宋高宗年号有两个,一个为建炎,另一个则是绍兴。年号建炎是公元1127年至公元1130年期间使用的;而绍兴这个年号则是用于公元1131年至公元1162年,直至他退位,赵昚即位,改年号为隆兴。 宋高宗的父亲与异母兄长曾在之变中被金兵抓去作为俘虏,并被押送北上,至此,北宋灭亡。于是在一年之后的五月初,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改年号为建炎,并沿用的国号和正朔,成为的开国。这就是宋高宗年号之一建炎的由来。 宋高宗在位期间,宠信佞臣小人、等人,与他们一意享乐,虽然后因舆论压力所迫而罢免了汪伯彦等人的官职,但是宋高宗早前的行为早就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其中苗傅与两人利用军中将士对宋高宗的不满发动了兵变,史上称为苗刘兵变。之后金兵再次渡江南侵,宋高宗率领众朝臣逃亡南方,相继逃到了越州、明州、定海、温州等地。直到建炎四年,也就是公元1130年的夏天,金兵退兵撤离江,宋高宗才率人返回绍兴府、临安府等地。一年之后,公元1131年,宋高宗改年号为绍兴。以上就是另一个宋高宗年号的绍兴的由来。 总的来说,建炎和绍兴都是宋高宗年号,并且两个年号都代表着宋高宗在位的一段时间。 宋高宗 女儿 宋高宗虽然因为后期失去生育能力而只有一个早夭的亲生儿子以及两个养子,最后只能让养子继承他的皇位,但是宋高宗女儿却有五个,是在他还是康王的时候所生育的,之后都被金兵抓去做了俘虏。 宋高宗女儿在金兵抓住当做俘虏后押送北迁时年龄都非常小,最为年幼的就两岁,年纪最大的也就只有四岁。宋高宗五个女儿中有三个女儿在被金兵押送北迁时死在了途中,分别是三岁的康三宗姬、两岁的康四宗姬与康五宗姬。另外两个女儿康大宗姬赵佛佑、康二宗姬赵神祐在北迁后被金兵送入了浣衣院,当时她们才年仅四岁。从这里可以看出,金兵轻视生命、不讲人情的一面,而宋高宗五个年幼的女儿的命运也令人深感同情。 根据《新安县志》中的内容记载,宋高宗的其中一个女儿在建炎三年的时候,被一个名为邓元亮的江西县令于出兵援救君王的时候在路上收养,后在在长大后就嫁给了邓元亮的儿子邓自明。直到即位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长子前去见了宋光宗,被宋光宗称呼为皇姑,并被封为郡主,而赵氏的丈夫邓自明也被追封为税院郡马,并且还被赐予东莞这块封地。后来赵氏他们的后人就散布居住在香港龙跃头、锦田、厦村、东莞等地区。 总的来说,宋高宗女儿的命运都不怎么好,或许有一个人的人生还算比较好,但是那几个那么年幼就入浣衣院或者去世的宋高宗女儿让人心生同情。 宋高宗选太子 与其他皇帝立长子或者朝廷官员联名举荐的立太子方式不同,宋高宗创造了一种新的令人觉得非常荒诞的立太子方式,他用十个处女来选太子。因此宋孝宗赵昚能够得以继承皇位,一方面是因为宋高宗没有子嗣可以继承皇位,只能在赵氏宗亲中另选太子,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于宋高宗所送的十个绝色处女的处理表现。 宋高宗因为在扬州逃跑时受到了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因为没有子嗣后代,他就只能在赵氏宗亲中选太子人选,在仔细挑选后,最终选中了赵昚。然而赵昚在宫中待了快二十年,却迟迟没有被封为太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宋高宗对不是亲生的赵昚始终抱有戒心,另一方面是宋高宗的母亲显仁不喜欢赵昚,劝宋高宗立里一个养育在宫中的孩子赵琢为太子,这使宋高宗对于立谁为太子的问题上动摇不定。为了不惹显仁太后生气,同时也为了考验赵昚和赵琢两人,宋高宗想出了用处女来选太子,赠送赵昚赵琢两人分别十名美丽的处女,半个月之后,检查哪一方的美女中破处最少,就决定谁是皇位继承者。最后,送给赵昚的十名美女依旧是处女,而送给赵琢的十个美女已经都不是处女了,于是赵昚被宋高宗立为太子。 有人认为,宋高宗用处女来选太子的方法虽然看上去非常荒诞,但是实际也有高明之处。宋朝时期理学盛行,要求人清心寡欲、修身养性,而赵昚的表现则表明了他不近女色、品质端正,这使得他受到了宋高宗的喜爱。而事实证明,宋高宗的选择是正确的,宋孝宗赵昚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 宋高宗和宋孝宗 宋高宗和宋孝宗两人是养父子关系,宋高宗是宋孝宗的养父,当初宋高宗赵构在扬州逃跑的时候由于受到了很大的惊吓,导致他失去了生育能力,无法留下后代,于是就将赵昚收为养子,封他为皇子,后又立他为皇太子,最后让位于赵昚。 宋孝宗赵昚是的七世孙,于绍兴二年被宋高宗收为养子,接入宫中养育,绍兴三十年的时候,被立为皇子,同时被授予开府仪同三司与宁国军节度使。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赵昚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宋高宗退位,赵昚继位,成为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至此,宋朝的皇位再度回到了宋太祖那一系。 宋高宗和宋孝宗两人虽然都是宋朝的皇帝,但是两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宋高宗在位期间,重用秦侩等奸臣,迫害打击忠臣良将,而宋孝宗不同,历史上对于他评价普遍都是赞扬他是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赵昚虽然只短短在位二十七年,但是在位期间,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作出了有效的措施,开创了南宋政治清明、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新局面。 除了各种为政举措之外,宋孝宗赵昚还为此前冤死的爱国将领平反,恢复岳飞的官职并以礼大葬;并且使那些秦侩等奸臣制造的冤案都得以沉冤得雪。中医说,宋孝宗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不论是在为政方面,还是在用人方面,都可以看出来,宋高宗与宋孝宗之间的大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究竟是如何死的?自杀还是他杀?
(655年1月—684年3月),字明允,是与的第二个儿子。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猝死。六月初五,20岁的李贤被册命为皇太子。 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因李贤颇好音乐、女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破格赏赐他们,司议郎、郑州人韦承庆曾上书规劝。五月初三,正谏大夫被人刺杀。明崇俨会看相、厌胜等巫术,常私下说“太子李贤不能够继承帝位,英王李哲的相貌像唐太宗”。由于这些话不利于太子,故而武则天便怀疑是李贤杀死了明崇俨。唐高宗命令薛元超、裴炎等一起审问李贤,在东宫马坊搜查出黑甲胄数百件,成为李贤谋反物证;赵道生也供认李贤指使他杀死明崇俨。八月二十二日,李贤被废为庶人,送长安幽禁。永淳二年(683年),李贤被流放巴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684年3月28日),李贤终于巴州之公馆,春秋三十一。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廿二日,武则天册命追封李贤为雍王。 关于李贤之死,《》的说法是,“(武则天)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新唐书》亦同。 其实,所谓的李贤谋反案即便是受人诬陷,也是唐高宗一手处理的。武则天何尝不怜爱自己的儿子。把李贤之死的直接死因,推到武则天身上是没有道理的。 李贤之死的密码就藏在“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时间中。 按照《旧唐书·高宗本纪》《新唐书》《》的说法,开耀元年(681年)十一月癸卯,“迁徙庶人贤到巴州”;而按照《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章怀太子传》《大唐故雍王、赠章怀太子墓志铭并序》的说法,是永淳二年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应该说,墓志铭的记载“永淳二年”可信,但缺少月份。而《旧唐书·高宗本纪》虽然年份错了,而“十一月癸卯”并没有错。这样结合起来就得到了李贤“奉敕徙于巴州安置”的具体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癸卯(即十四)。这一年十一月,唐高宗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他要安排后事了。,把李贤“徙于巴州安置”是必须办的。原因是高宗殡天前得为太子登基扫清障碍,解除威胁。谁是威胁?不言而喻,就是有一定人望的软禁在长安的前太子李贤。但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虎毒不食子,高宗怎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李贤!怎么办?内中情由蕴含着一个临终老人对儿子们深深的爱。高宗万般无奈,选择了把李贤流放巴州。之后,高宗的诏命被迅速传到长安,李贤接诏后即做动身准备,再拖家带口地穿越崎岖难行的秦岭到达巴州,这个过程再快也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此时,我们把李贤去世的时间“文明元年二月廿七日”与高宗发诏命的时间“永淳二年十一月十四日”一对照,中间只有三个月一十三天。这表明李贤到巴中顶多也就十天八天就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李贤身体本就孱弱,二是不堪羞辱和,三是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四是对前途失望。几种因素一叠加,李贤就一命呜呼了。 二十多年过去,唐中宗、唐睿宗登基后先后两次为李贤加封,再葬乾陵。《大唐故雍王墓志铭并序》《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墓志铭》两块碑文,一说“薨于巴州之别馆”,一说“终于巴州之公馆”,都没有提到“他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贤到巴州后连家都没有弄好,就自己死在了公馆里,确实没有谁杀他。也有学者认为,李贤是自杀,这个当然也有可能,但出于健康的原因(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结合)死亡的可能性更大。 当年,没有选择做接班人。按照《志》作者陈寿对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的评价,联系到李贤,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母对你够爱护了,但你是稀泥巴不上墙,所以谁也救不了你。 《旧唐书·章怀太子传》:“文明元年,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绩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年三十二。”这段话给出的信息是,武则天并没有交代或者暗示丘神绩,要他害死李贤,而逼李贤自杀纯属丘神绩自作主张。如果说武则天明示或者暗示丘神绩逼死李贤,通常的做法是杀人灭口,不等丘神绩回到洛阳就没命了,但他却安然无恙回到了洛阳,因此这个问题不存在。其实说丘神绩自作主张逼杀李贤也是有问题的。丘神绩哪来的胆子,敢逼天皇、天后的儿子自杀?再说,天授二年(691年),丘神绩因谋反被诛。到了中宗、睿宗把李贤遗骨迁回乾陵安葬时,如果真是丘神绩造的孽,墓志铭完全可以点出丘神绩的名字,但是没有。所以这一条也不存在。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丘神绩从洛阳出发前,很可能就知道李贤已经死了,是代表朝廷去处理李贤的后事。 李贤没有抓住历史垂青的机遇,任性而为,被人抓住把柄诬陷,失去了太子之位。到了流放巴州,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心垮了,性命也枯萎了。这个应当是李贤之死的基本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