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小编是听郭德纲说的,郭德纲当年在相声圈受尽了排挤。吃尽了苦头,等到功成名就之时,很多人劝他放下以前的心结,跟那些排挤过自己的人“握手言和”。郭德纲说:“一般劝人大度点的,都是因为他不在哪儿,我们也会劝;在不知道具体情况下,劝你大度的人,你一定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咱老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就说的是这种人”,正所谓:“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了解别人过去吃过什么苦,遭过什么罪,就不要轻易的去劝别人大度,放下。

至于这句话出自哪里不得而知,但是被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这句话的人一定是郭德纲。对于郭德纲的这个理论,有人非常认同,有人不以为然。
有人认为:吃苦与行善并不必然联系。他害我,我必害他,是人心。他害我,我不害她,是善心。他害我,我扔爱他,是佛心。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的下一句是:“你若经我苦未必有我善”,意思是,如果你经历过我所遭受的苦难,你现在未必比我更善良。

皇太极为什么要把一个替自己诞下皇子的妃子送给他人?
她深得宠爱,诞下皇子,却因一个女人,被送给他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在我们国家的封建历史当中,皇帝一直就是那个时代当中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很多人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家族也成为十分耀眼的存在,他们就将自己家族中的女性送到宫中,希望她们可以和皇帝在一起,来提升自己的家族。因此,历朝历代当中,皇帝的宫里面都有很多的妃子。但正是因为数量众多,在后宫当中就有了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一辈子见不到皇帝,有的即便见到了也不会被皇帝在意,即便有皇帝十分在意的,也很有可能在时间一长,这些妃子也就成为了不再理会的对象。她深得皇帝宠爱,诞下皇子,却因一个女人,被送给他人。 就拿我们国家清朝时期来说,就出现了一位妃子。这个妃子是一名蒙古族的女子,长得十分的漂亮美丽,惊艳绝伦。其中就有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听说了这里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女子,于是他就表示很想见识见识。后来之间当地的一位贝勒带着一名女子款款而来,原来这位美丽的女子就是这位贝勒的女儿。皇太极在看到这名女子之后,他也是一见钟情,觉得这名女子真的是太漂亮。当贝勒听说皇太极很喜欢自己女儿的时候,也是十分的高兴,并将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了皇太极。 当时,皇太极已经有了不少的妃子,而且还已经有了皇后,但是他为了体现出自己对于这名女子的爱意,便将她安排在了东宫。而这个东宫的地位仅仅次于皇后的地位,这就足以看出皇太极当时对这位蒙古女子的喜爱了。之后,他们也是有了一段十分平稳的生活,在这期间这位妃子还为皇太极生下了两个女儿。虽然不能说母凭子贵吧,但是也是有着不错的待遇。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皇太极一生挚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当时的海兰珠已经不再是一位青涩的少女,她嫁给皇太极的时候依然26岁。虽然这个年纪在如今可能并没有什么,但是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里面,海兰珠的到来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在众人看来,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能娶这种大龄剩女呢。不过,面对着众臣的反对和母亲的阻碍,皇太极依然是我行我素,将海兰珠娶了进来。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皇太极遇到了一个问题。既然她是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地位自然是不能差的,可是皇后他动不了,那么只能动动别人了。 因此,这位东宫的蒙古女子就成为了皇太极的动手对象。皇太极不顾她已经为自己生下了两个孩子,狠心的将她送到了其他的部落当中。在正史里面,这位蒙古女子是否改嫁并没有记录,但是在传言中皇太极则是将她送给了自己的表兄弟。就这样,东宫的位置空了出来,海兰珠直接一步登天。虽然说皇太极这是变现出了对于海兰珠的爱意,但是他这种将自己妻子送给别人的行为,相信是谁也都难以认同的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中书侍郎高允:宁可被杀头也不污蔑他人
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网络配图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了。 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网络配图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 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网络配图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