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当政时期,司徒奉旨率领众位史官编修国史,太子的老师、中书侍郎也参加了国史的编辑工作,因为这些史官把北魏朝廷的许多丑事都不加避讳地写在了史书上,还把这些文字刻在了石碑上,因而惹怒了那些皇族人员,他们认为此史官给皇族丢了面子,就向太武帝告发,要求太武帝追究崔浩等人的责任。
太武帝大怒,便兴起了一场,下令将参与编写史书的崔浩等人全部逮捕下狱。

太子闻讯后,立即把高允接到自己府中保护起来,第二天早上,他亲自带着高允去见太武帝,以便当面向太武帝求情。
路上,他叮嘱高允说:“如果皇上问你话,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口径回答!”网络配图 见到太武帝后,太子说:“我在东宫和老师(指高允)相处多年,知道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他虽然也参与了国史的编辑工作,但他地位低,在其中起的作用不大,主事的全是崔浩,请您赦免他吧!”见太子替高允求情了,太武帝也有心想要赦免高允,便问他道:“国史都是崔浩写的吗?”显然,太武帝这是在给高允找了个台阶,只要高允顺着他意思说“是”,也就了。
可没想到,高允竟然说:“不是,《太祖纪》是邓渊写的,《先帝纪》和《今纪》是我和崔浩合写的。
但崔浩管的事多,只抓纲要,至于具体注疏,我写得比崔浩多。

”网络配图太武帝一听,鼻子差点儿气歪了,大怒道:“照这么说,你的罪过比崔浩还要大,我怎么能饶了你呢!”太子连忙替高允辩解道:“高允是被吓坏了,所以才胡言乱语,我之前问过他,他说全是崔浩写的!”太武帝便又问高允:“是这样的吗?”等于再次给了他一次机会。
哪知高允竟然说:“太子是为了救我的命才这样说的,其实他从没问过我修史的事,我说的全是真话,我并没有被吓傻。
”按理说,高允如此不通情理、不懂得变通,太子想救他也救不了了,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但没想到,高允的这种诚实、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太武帝,他没有坚持追究高允的责任,当场下令赦免了他。
网络配图 太子和高允往回走时,太子责怪高允不知见机行事,以致一再激怒皇上,给自己找麻烦;但高允却回答:“按照历史事实撰写国史论述朝政得失,这并没有错。

我和崔浩一起编写史书,应当共享生死荣辱,出了事,我怎么能全推给他呢?您一心想救我,我很感激,但我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啊!” 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多人在灾祸到来时,出于自保的本能,都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惜落井下石,以此来漂白自己。
但高允的做法却恰恰相反,大难当头之际,高允并没有把责任推得,而是宁可被杀头也不肯污蔑他人,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生担当。
“不能为了活命而说违背良心的话”,是高允精神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处世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
北魏人才济济!成淹、李彪舌战齐使为国争光!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冯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为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490年,冯太后去世时,孝文帝非常难过。他非常清楚,没有冯太后,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个国家也不会这么强大。孝文帝为了表示对她的哀悼,日夜守候在冯太后的灵前。朝廷的官员以及当地各州和郡的官员都前来哀悼。一天,有两个人骑马来到了首都。身穿着红色衣服,他们走向冯太后的灵堂。卫兵很快拦住他们,问道:“你是谁,竟敢穿着鲜艳的衣服前来哀悼?我们的会砍掉你们的脑袋的。”说着,就要逮捕这两个人,并要求皇帝惩罚他们。两人答道:“我们是南齐的使者。皇帝派我们来悼念冯太后的。如果你的国家不欢迎我们,我们就只好回到我们的国家了,向皇帝复命。“卫兵说:“除非你穿上丧服,就不能进入灵堂。” 南齐使臣依旧坚持穿南齐的朝服,这在礼仪上是行不通的。两位使者中年长的是裴昭明,是裴骃的儿子。他的父亲给《》作过注释。年轻一点那个的是谢竣,出生在望族。他们都是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及雄辩的外交家。虽然北魏和南齐经常交战,可是齐武帝仍然决定派裴昭明和谢竣作为特使前往北魏,按照共同的习俗悼念冯太后,以暂时缓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北魏朝廷闻知世事,相信南齐的两位使者,是来哀悼魏国的冯太后的。然而,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显然是想羞辱魏国,破坏魏国的尊严。因此,尚书李冲派著作郎成淹与裴昭明讨论此事。辩论中,裴昭明假装生气,说:“我们大老远来到贵国悼念太后。可是没想到,因为我们穿着宫廷服装,你们就把我们拒之门外,成何体统?” 成淹回头问道:“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提到,戴紫色羊皮和黑色帽子进行哀悼,是对死者及其亲属不尊重的表现。两位特使都很熟悉诗歌和书籍,作为贵国的外交使节,难道你们连这种礼节都不懂吗?”裴昭明说:“光有礼貌是不够的。既然你对礼仪和习俗了解这么多,为什么你们的使者李彪去悼念我朝高帝时,还身穿朝服呢?我们当时并没有反对,但你却对此小题大做。”“朝和夕不能相相提并论,和魏国也不能相提并论。我朝皇帝很孝顺,所以他必须严格遵守古老的礼仪,无论谁来悼念,他都必须穿孝服。”成淹接着说:“李彪去贵国哀悼时,他穿的是朝服,但齐国的统治者和官员也穿得很华丽,并没有穿丧服?李彪一个人怎么敢穿丧服?你们不遵守古代礼仪不关我们的事。” 谢竣补充道:“夏、商、周三代礼仪不同。没人能分辨哪个王朝是对的,哪个是错的。”成淹问谢竣:“在这种情况下,虞舜的义孝是不对的。”谢竣此刻无话可说。裴昭明抢过话头说:“虞舜是一个既公正又孝顺的圣人,谁敢说他错了?”成淹看到裴兆明也是搭讪的语气。他一针见血地说:“早知现在,何必当初,你们立刻换上丧服吧?你们齐国的皇帝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你按照礼节行事。他不会责备你们,相反,还会表扬你们。如果他责备你们,说明他也不懂礼节。”就这样,裴昭明和谢竣地换上,北魏预先准备好的丧服,然后走进冯太后的灵堂哀悼。北魏葬礼后,孝文帝对成淹舌战裴昭明的行为非常满意。成淹为国家而战,这是北魏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为此,孝文帝将成淹官升两级,并鼓励他继续为国家赢得荣誉。 不久,孝文帝派外交官李彪到南齐,表达他对南起悼念冯太后的喜悦之情。当齐国皇帝得知北魏使者李彪被派往齐国时,他想借此机会侮辱李彪,为裴昭明去魏国悼念时所受的屈辱报仇。他派人去建康外面见李彪。李彪知道南齐是在为北魏使者们所受的耻辱报仇。他已经准备好了。为了迎接李彪的到来,齐武帝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并邀请了一支乐队为他演奏音乐。李彪见此情景,起身道谢,说:“我朝的皇太后刚过世不久。皇帝非常难过。文武大臣和百姓们都在哀悼。我们怎么敢在国丧时期,寻欢作乐呢?“南齐大臣刘浍说:“你的皇帝对皇太后如此孝顺,为什么他不像普通人一样守孝三年呢?李彪回答说:“皇帝守孝三年,谁负责这个王朝的重要事务?”刘浍说:“相国和其他大臣,不能处理吗?” 李彪回答说:“三皇五帝时,他们的臣民没有皇帝那么圣明。君主掌管国家主权,所以世界是和平的,人民和君主一样幸福。战国时期,大臣比君主聪明,权力掌握在大臣手中。因此,天下一片混乱,战争频繁,人民并不感到无聊。我们的皇帝像三皇五帝一样神圣,我们作为臣子的,谁能代替皇帝管理国家事务呢?齐武帝见刘浍不能抵抗李彪,为这本朝没有李彪这样能干的大臣,而感到沮丧。他命令手下撤走乐队,与李彪讨论古代礼仪知识。齐武帝非常欣赏李彪的外交技巧。李彪遥国的时候,他专门为李彪举行了告别仪式。李彪的这次南齐之行,再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他强烈赞扬孝文帝的智慧,回家后,他受到孝文帝的表扬。从这一事件还可以看出,北魏虽然是鲜卑人建立的国家,但它像南朝一样尊崇汉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拓跋休是什么人?北魏安定王拓跋休生平简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