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生活百科

苏轼醉酒名言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苏轼醉酒名言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已经被贬黄州三年的苏轼,某个夜晚与朋友一起泛舟湖上,赏月饮酒,回到居所后乘兴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没料到这首词很快传到了知州徐君猷耳朵里,徐君猷以为苏东坡“畏罪潜逃”,马上带着人风风火火地赶到临皋亭,结果发现对方还在睡大觉。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1

后来,这个笑话出了名,被人写进了与苏轼相关的各种野史、话本当中。苏轼当时写的这首词,就是《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北宋时期·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什么时候淡忘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白话翻译:

晚上去饮酒,醉了醒,醒了又醉,等到归家之时,已经过了三更天。门房里传来书童熟睡的鼾声,怎么敲门,他都不理我,于是我步行到长江边上,去听滔滔东流的水声。

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自己的人生,并不属于自己。何时,我才干抛开对功名利禄的追逐呢?此时残夜将尽,水面无波,真想乘一艘小船从这个地方消失,去大江大海里度过余生。

苏轼还未出川之时,就已经与佛道结缘了。他十九岁赴京应试,途经黾池的时候写下了《和子由黾池怀旧》,从中已经能看出他的“少年老成”了。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2

自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投入大牢,差一点丢掉性命,从此以后,他的避世念头就更重了。

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春,苏轼和儿子先行到达黄州。在按照惯例向当地的知府“报到”以后,父子二人就搬到了当地的定惠寺里居住。

因为犯了事,亲戚朋友为了避嫌,也不和苏轼通书信了。他自己也“羞于见人”,于是除了吃饭,或者去城南的安国寺洗澡,别的时间他都是昼伏夜出

也就是说,苏轼往往都是白天关起门来睡大觉,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独自一人跑出去散步、赏月。这样的枯燥的生活维持到了当年夏天,弟弟苏辙把他的家眷全部送到黄州为止。

在苏轼的妻儿来到黄州之前,他曾经给好友曾章惇写信坦承自己当时遇到的困难。他在信中说,黄州当地的“鱼稻薪炭颇贱”,很适合穷人生活,但是这也只足够他一个人吃饭而已。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3

苏轼从前在朝中当官的时候,有一份不错的薪水,外加上一份生活物资补贴。获罪被贬到黄州之后,薪水就停发了,全靠补贴过活。

再加上苏轼从前很爱享受,从来不会在吃上亏待自己,所以他并没有多少积蓄。他估算着如果妻子、儿女全都搬过来以后,他的存款也就只够一家人吃一年了。

因为这个真相,苏轼后来才会跑到黄州东南的山上去开垦荒地,过上自耕自食的日子。当时他居处的房子,是旧友向上级求来的。

苏轼开垦的那一块荒地,也是昔日的老部下送给他的。妻儿没到黄州之前,他经常到处去参观寺庙和别人家的园林。

另外,苏轼还经常到江边捡石子“打水漂”,或者与渔夫打成一片,或者在街上缠着不相识的人讲“鬼故事”。但是妻儿来到黄州后,苏轼就得担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为吃饭发愁了。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4

总的来说,在黄州生活的那几年里,苏轼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感觉到心头很压抑,过得并不快乐。心情不好,想借酒消愁的时候都胆怯喝醉了“说胡话”,被人抓住把柄。

其实缺钱贴补家用,城中的文人邀请苏轼去题字赚点“润笔费”,他都不敢。他就怕自己前脚写下什么,后脚就被人拿去“作注”,再罗织一个罪名。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九月的那一个夜晚,苏轼刚好和朋友一起泛舟江上,大家开开心心地饮酒作乐,想必还谈了不少关于人生的感悟。

因为谈话非常投机,舍不得回家。所以酒醉了又被江风吹醒,醒过来又继续喝。看着江上的明月,再想到现实人生,苏轼乘着酒兴,难免会想起前代诗人的名句。

譬如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又譬如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5

总之,前辈诗人一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和“扁舟”干上了。想要忘记、抛却人间的烦忧,坐着小舟,去江海上自由航行。

于是苏轼受到启发,写下了“小舟从此近,江海寄余生”,但他也只是想想罢了。因为李白和李商隐说要乘“扁舟”去“江湖”,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们从来没有抛妻弃子,离家出走过。

苏轼同样也只是嘴上说说,他一生与佛道有缘,喜欢与寺院的僧人往来;他也炼过金丹,打过坐,但是从来没有一次真的出家当和尚。

其实苏轼这首词只是随性一写,写完了往桌子上一扔,然后就去睡大觉了。可是没料到他还没睡醒,知州徐君猷就杀到了他的家里,来看他有没有逃跑!

夜半三更,苏轼在自己的居所里写了一首词,知州在官邸里面居然能马上知晓。可见当时苏轼的家里,必然潜藏着知州的“眼线”。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6

我们也可以从中得知,苏轼被贬黄州之后,一直受到官府的监视,颇不自由。在这种监视之下生活,对于一个性格外向,好交朋友的人来说,真的是太难受了。

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子考虑,我想苏轼大概真的想一逃了之了吧。

结语

“长恨此生非所有,什么时候淡忘营营?”这句词表达了苏东坡对现实生活中争名逐利的厌倦,以及对自身陷入这种生活的困境而无法自拔的无奈。

因为一个人活着,并不是仅仅为自己而活,他还得为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们活着。

一个人是属于一个家庭的,而一个家庭又是属于一个社会的。所以人一生下来,身上就承担了家庭与社会的责任。

佛家总是想着发动信徒,摆脱家庭、社会加诸于个人身上的责任,去追求自己梦中的极乐世界。

苏轼醉酒名言苏轼宿醉后作千古名篇7

但是一个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却很难放弃自己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毕竟六道轮回,天堂地狱这种东西,从来没有活人见过。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即使经过“乌台诗案”之后,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被置于官府的监视之下,想喝酒都不敢喝得太醉,但是他的内心世界还是一如从前。

后来苏轼游览赤壁,千问网,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年的他和青年时代一样,仍在满怀豪情地歌颂三国时代那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少年英雄。

梦到自己喝醉酒站不稳

梦到自己喝醉酒站不稳,五行主水,得此梦乃事业中多有小人之骨,或与他人间因金钱之纠纷,相处不安,冬天梦之吉利,秋天梦之不吉利。在外求财者梦到自己喝醉酒,往北走吉利,往南走不吉利,与属鼠之人,属牛之人共同求财者,因小事与他人有大打出手之想法,烦恼颇多也。单身男人梦之不顺,事业之纠葛与他人间有彼此猜忌之事,人情世故处理不良,则财运难以提升之征兆。已婚男人梦之,小人运多之迹象,梦见喝酒,乃事业中多有他人之纠缠,人情世故处理不良,则财运难以提升。老年人得此梦不利,近期有呼吸道疾病,肺部疾病等,病情加重之意。从事卫生服务,环境监测等相关行业者,水木相生之征兆,主事业中可得他人辅佐,彼此财运皆可改善。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