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纬度差定义及时空关系解析

时间:2025-03-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纬度差,简而言之,就是两地纬度数值之差。

这一基础概念,对于理解地球上的位置关系至关重要。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纬度差与时间、位置之间的那些事儿。

1

纬度差与时间无关,经度决定时差

首先得明确,纬度与时间没有直接关系。

真正影响时间的是经度。

经度不同,地方时便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东边经度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早。

具体来说,经度每相差15°,时间就相差1小时;每相差1°,时间则相差4分钟。

2

纬度度数范围及南北纬划分

咱们聊聊纬度的度数范围。

纬度的度数范围在0°至90°之间。

位于赤道以北的,咱们称之为北纬,用“N”表示;位于赤道以南的,则称为南纬,用“S”标记。

每一纬度还可以细分为60分,每一分再细分为60秒,以及秒的小数,这为精准定位提供了可能。

3

经度纬度的实际应用

说到应用,经纬度可是咱们确定地球上任一地方具体位置的关键。

比如,北京的经纬度,咱们一查便知:东经116°24′,北纬39°54′。

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只,只要测出所在地的经度,就能明确位置和前进方向,这便是经纬度的神奇之处。

4

纬度差与距离的关系

纬度差还与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有关。

虽然具体计算稍显复杂,但简而言之,纬度差越大,两地间的直线距离往往也就越远。

这一点,在地理学习、旅行规划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

总结表格:经纬度相关知识

下面是关于经纬度相关知识的详细表格: 概念 说明 纬度差 两地纬度数值之差 经度与时差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 纬度度数范围 0°至90°(北纬N,南纬S) 经纬度细分 每纬度60分,每分60秒 应用 确定地球上任一地方的具体位置,航行导航等 纬度差作为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时空关系和应用价值。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大家对这一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盘点古时候十大吝啬鬼

无奇不有。历史上,曾有过不少富而且贵的吝啬之徒,好多还是身居要职的官场之人。网络配图 一是曹洪。时期的曹洪,是的堂弟,曾数次舍命救过曹操,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征伐有功,被拜为都护将军。称帝后,任曹洪为卫将军,再升骠骑将军,封野王侯,后再转封都阳侯。曹操任司空时,亲自带头将每次月调储在县,曹洪所储之款连曹操也自认不及。《魏略》中记载,曹洪敛财有术,是曹操手下诸人中的第一巨富。曹洪却吝啬刻薄,为此差点丢了小命。 事情是这样的:魏文帝曹丕还在做太子的时候,有一次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觉得肉痛,百般托词不愿意借,结果惹恼了曹丕。一直怀恨在心的曹丕即位后,找了个由头把这位堂叔下到狱中,准备处死他。后来幸得卞求情,曹洪才免于一死,但被施以削官职、减爵位之处罚。 二是王戎。在著名的《》中,有专门的一个章节,是写“俭啬”的,一共有九个故事。其中的四个,是有关官至司徒的大名士王戎的。 《世说新语》“俭啬”中说,“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就是王戎说生性吝啬,他的一个侄子结婚,作为伯父的王戎当然要随个份子:“送他一件单衣”。但是,过后王戎心疼不已,又跑到人家家里给要了回来。 就连对自己的女儿,王戎也没有大方到哪里去。“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万”,就是说王戎的女儿嫁给了裴家的公子,又从老爹这里借了好几万的钱。“女归,戎色不悦”,女儿回娘家的时候,忘了归还老爹的那几万钱,结果惹得自己的亲爹很不悦。“女遽还钱”,就是说王戎的女儿赶紧将钱还上,这种情况下,王戎“乃释然”。 王戎十分富有,《世说新语》上说他,“既贵且富,区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但吝啬成性的他对日常消费却没有任何兴趣,一心想让蛋生蛋,钱生钱,在个人理财方面雄霸天下。可就是一根小小的牙签还要自己亲手做,为的是省这几个铜板钱。家里种出了上好的李子,他便高价出售,但因为害怕别人用他的李子做种子栽培出好李子,就事先把李子里面的核给拿掉了。王戎每夜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算计”。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世俗之心如此之盛的家伙,却给我们贡献了很浪漫的“卿卿我我”。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王戎说:“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只好听之任之(据世说新语·惑溺第三十五)。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典。 三是周札。东晋年间,右将军周札一家五人封侯,身居要职。势力的发展,遭到权倾天下的王敦的猜忌。于是,王敦悄悄联合江南的士族共同讨伐周札。等周札得到消息,已是,仓促间准备率领几百名部下出城迎敌。网络配图 在周札的库房中,存有一批打造精良的兵器,手下都劝他赶紧拿出来装备士兵,让人的是,周札竟然舍不得,遂将劣质兵器分发给士兵。见周札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依然如此吝啬,士卒也没有为他卖命的决心,结果在敌军的冲击下溃不成军,周札遂被杀。 这个因吝啬而送命的周札,其父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曾斩蛟伏虎的周处,他是周处的第三个儿子。 四是。时的武陵王萧纪,是的第八子,少得父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按说不应该把钱财当作一回事,可他偏偏极其吝啬,每一个小钱他都要算计。 萧纪颇有武略,南开宁州、越隽,西通资陵、吐谷浑,内劝农桑,外通商贾,财用丰饶,器甲殷积,本可以成其霸业,但就因为这个吝啬的小毛病,却最后使他“出师未捷身先死”。 史载,萧纪曾率军攻打江陵,他熔金成饼,100个金饼一篮,装了100多篮,高高挂起,而银子则是金子的五六倍之多,还有各种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以此激励将士英勇杀敌,但这位吝啬鬼只不过是让大家饱饱眼福而已,每战结束从不论功行赏。军心大乱,叛逃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两岸十四城俱降,萧纪兵败如山倒,自己也在乱军中死于非命。 五是元宗逵。明·谢肇淛《五杂俎》记载:时有个元宗逵,官为果州司马。他家有个婢女死了,就吩咐值班的管家说:“我家的老婢女死了,她在我家听使唤有年头了,应该为她找一口棺材入殓出殡。我初来乍到,家里穷得很,买不起新棺材,只要买到能用的就行。你也不必说是我家要买,就说是你们家要买就行了。”管家出门把元宗逵的这番话说给大家听,一州人都在笑话这位司马太小气,都把他的这番话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 《大唐新语》对此事也有记载:唐元宗逵为果州司马,有婢死,处分直典云:“逵家老婢死,驱使来久,为觅一棺木殡之。逵初到家贫,不能买得新者,但得一经用者,充事即得。亦不须道逵买,云君家自有须。”直典出门说之,一州以为口实。 六是郑仁凯。《朝野佥载》记载:仁凯为密州刺史,有小奴告以履穿。凯曰:“阿翁为汝经营鞋。”有顷,门夫着新鞋者至,凯厅前树上有鴷(啄木鸟)窠,遗门夫上树取其子。门夫脱鞋而缘之,凯令奴着鞋而去。门夫竟至徒跣。凯有德色。网络配图 这个身为密州刺史的郑仁凯真是惜钱如命,且很搞笑。他家中有个小厮,央求他给买一双鞋,郑仁凯说:“这事好办,我为你找一双鞋来。”不一会,门夫穿着鞋进来,郑仁凯故意支使门夫爬到树上掏鸟窝。门夫脱了鞋爬上树,郑仁凯就偷偷让小厮把门夫的鞋穿走。等到门夫下树,遍寻鞋子无着,只得打赤脚走了。郑仁凯竟然为此非常得意。 七是。五代时期的大词人韦庄,名满天下。而他的吝啬,也与他的词一样著名。韦庄每次做饭,下多少米都有固定的分量;做饭烧的柴,也要事先称好;若是吃烤肉,哪怕是少了一片他都会知晓。韦庄有个儿子,八岁时夭折了,入葬时,妻子为孩子穿上生前的衣服,却被韦庄剥了下来,只是以孩子原来睡的旧草席包裹着埋了。而且掩埋之后,韦庄还把草席带了回来…… 八是张允。五代的后汉时期,吏部侍郎张允也以吝啬而出名。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张允也不会多给她一文钱。他害怕妻子偷偷地拿他的钱用,就把各种钥匙都别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叮当当乱响,乍一听像是个身上挂了很多耳环首饰的女人。兵变后,张允躲到一个破庙里勉强逃了性命,可是却让兵丁把他的钥匙一股脑全给抢了去,等他回到家里一看,早已被抢劫一空,张允心如刀绞,哇地一声,鲜血狂喷,不到半日,竟一命归阴。 九是李越。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记载:李越归明人,作蔡州上蔡县令。李越性情很是小气,处事多让人不好理解。他们家一年到头很少吃肉,每到腊月初八祭祀祖先的时候,就派采购人员到肉行里借熟肉一斤回来放在盆中,再用几个碟子盛钱数文,就这样来祭祀祖先。并祷告说:“酒是我用作官的钱买来的,清醇可爱;肉是我从肉行里借来的,新香可吃;因为事忙没来得及买果子,就用钱权当果子吧。”等祭祀完毕,就拿着肉招呼采购人员说:“快还到肉行里去吧。”人们都笑话他太吝啬了。 十是汤斌。年间,江宁巡抚汤斌被尊为“理学名臣”,是当时程朱学派思想的代表人物。汤斌一生以清苦的生活,其为人之吝啬十分出名。据有关文献记载,这位老先生有一天,查看家中账本,发现上面开了一只鸡蛋,顿时大怒:“我来到苏州还从来没有吃过鸡蛋,到底是谁买的?”下人答说是公子。他便把儿子招来,罚跪在庭下,数落道:“你以为苏州的鸡蛋与河南是一样的价钱?你想吃鸡蛋,就回河南老家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陈寿眼中的“江表之虎臣”!被东吴耽误的甘宁不比周瑜差!

陈寿眼中的“江表之虎臣”!被东吴耽误的不比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01 《志·卷五十五·吴书十》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恶霸。 他天生神力,好游侠,,招来一帮轻薄少年,组成一支比土匪还土匪的队伍,自任首领。 这帮人经常群聚相随,带着弓箭,头插鸟毛,身佩铃铛,四处游荡,高调得无以复加,生怕人们不知道是干坏事的来了。 他们确实整天不干好事,“轻侠杀人,藏舍亡命”的事迹,闻名全郡。 “”三个字,是老百姓对他们的称呼,源于他们出行,不是香车宝马,就是豪华游轮,人人身披锦绣,走到哪里,哪里的道路都会被他们的光彩照亮。 这帮恶少,不但人披的是锦缎,系船的“绳子”也是锦缎,船停则用锦缎系船,船走就把锦缎割掉丢弃,“以示奢也”。 人们便给他们,起了个“锦帆贼”这个外号。 当地地方官员,对他们的接待必须隆重,若能令他们满意,在所不辞,如果稍有怠慢,那就等着倒霉吧,轻则资财被抢,重则死于非命。 这帮恶少的头头,就是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出身土豪之家,无恶不作,臭名远扬。 恐怕连老天爷都没想到,过了二十岁一,这个恶少突然改邪归正。 他不再干坏事,开始认真读书学习,钻研,并立志建功立业。 初次步入仕途,甘宁只当了个小小的计掾,但他不嫌官小,脚踏实地,勤勤恳恳,逐渐升迁,直到做到拿六百石薪水的郡丞。 六百石薪水的官儿,已经不小了,当时一个州刺史的年俸,也才六百石呢,说明他还是混得不错的,好好干下去,不愁前程不远大。 但不知为何,当公元194年益州牧病死,其子继任益州牧后,甘宁听了荆州别驾从事刘阖的鼓动,与沈弥、娄发等人起兵反叛刘璋,却又没有成功。 造反失败后,甘宁带领八百多人,投了荆州刺史。 然而,在刘表手下呆了一段时间,甘宁发现这个人不习军事,将来必定没出息,跟他混没前途,便想离开。 02 实际上,甘宁想离开刘表的真正原因,是得不到刘表的重用。 据《三国志·吴书》,投靠刘表后,不见进用的甘宁,转投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更有意思,干脆认为他是凡人一个,不要说重用他,能收留他,赏他口饭吃,就已经不错了。 而黄祖眼里的这个凡人,却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攻江夏、黄祖大败狼狈逃窜时,救了黄祖一命。 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 担任断后任务的甘宁沉着冷静,一箭射死孙权的破贼校尉凌操,使孙权不敢再追。 尽管立下大功,救了黄祖的命,甘宁仍未得不到重用,非常苦恼。 这样的老板,当然不值得留恋,可是离开他后,又去投奔谁呢? 新的老板,会不会又是这样呢? 听说孙权在江东“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他哥等名士,都到他碗里去了。 甘宁便想去试试,可又不确定,孙权会不会又是一个“有眼无珠”的老板。 甘宁的心思,被苏飞看在眼里。 苏飞,黄祖军中都督,曾多次向黄祖推荐“雄猛逸才”的甘宁,黄祖都无动于衷。 得知甘宁想离开黄祖,苏飞主动请他喝酒,对他说:我曾荐你数次,主不肯加用,人生又几何,远走高飞吧,或可遇到知己。 然后他给甘宁出了个主意,建议黄祖让甘宁去黄冈西北,一个叫邾县的小地方任职,先离开黄祖再说。 黄祖虽然从来没想过重用甘宁,但让他去小小的邾县当个小官,还是可以的,便同意了。 之前离去的一些手下,甘宁把他们召回来,加上另外一些愿意跟他混的人,加起来有数百人,他带着他们,离开黄祖后直接投了孙权。 这一次跳槽,总算跳对了,加上周瑜、两位重量级人物的推荐,甘宁一到,就得到孙权器重。 他这个新来的待遇,竟与老臣并无二至。 心情愉快的甘宁,自然想尽快投桃报李,建议孙权去把荆州打下来,打下荆州,即可作为跳板,西进巴蜀。 甘宁对孙权说:巴蜀虽然在刘表手里,但根据他对刘表的了解,那人本事不大,更是缺乏深谋远虑,手下又没有得力干将,肯定守不住,若想攻取巴蜀,是很容易的事情。 巴蜀那么好的地方,不能落在曹操手里,所以咱们应先下手为强。 不然,将来要是从曹操手里去夺巴蜀,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而要夺取荆州,须先拿下黄祖的江夏。 03 在这之前,鲁肃也是这个意见,如今甘宁与其,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尽管遭到重臣反对,孙权仍然决定立即用兵,攻取江夏。 建安十二年,孙权再度西征黄祖,“虏其人民而还”。 遗憾的是,由于孙权母亲病危,此次西征不得不半途而废,但是第二年一开春,孙权就来了个第三次西征黄祖,虽然战斗非常激烈,最后还是赢了,抓了黄祖。 据《三国志·吴书》,早在191年,黄祖就与孙家结下深仇大恨。 那一年,派孙权父亲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被孙坚击败,乘胜追击的孙坚还渡过汉水,把襄阳包围了,黄祖再败后逃到岘山,孙坚继续追击,却被黄祖部将从竹林中发出的暗箭射中身亡。 黄祖之于孙权,实际上相当于杀父仇人,如今他落到孙权手里,自然活不了。 打败黄祖后,孙权做了两个盒子,一个用来装黄祖的脑袋,一个用来装苏飞的脑袋,苏飞知道后,急忙托人告诉甘宁。 甘宁说,苏飞即使不说,我也知道怎么做,他的恩情,我怎能忘记? 在庆功宴上,为了替苏飞说情,甘宁给孙权磕头,磕得血涕交流,边磕边说:当初若不是苏飞,我甘宁早就死在哪条沟壑里了,怎么可能替将军效力? 苏飞虽然罪当杀头,“然宁特向将军乞保其命”。 孙权被甘宁感动了。 但是孙权说:我可以为你赦了苏飞,但如果他逃走,怎么办呢? 甘宁说将军您不杀他,对他来说就是再生之恩,他怎么可能那么傻,哪怕赶他走,他也不不会走的,如果他真的逃跑了,就把我的脑袋砍下来,代替他的脑袋装在盒子里。 于是,孙权赦了苏飞。 封侯后报漂母的一饭之恩,被誉为知恩必报的榜样,甘宁发达后不忘苏飞指点迷津之恩,以性命担保救他,又何尝不是? 04 拿下黄祖后,甘宁又随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立下战功。 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逃回北方,却命和留守江陵,像颗钉子那样钉在那里。 拔掉这颗钉子的任务,落到了甘宁头上,但却未能成功。 硬取拿不下,他想智取。 甘宁曾在刘表手下效力十年,对夷陵(今湖北宜昌)那个地方非常了解,他明白,如果派一支军队占领夷陵,再与周瑜对曹仁来个东西夹击,曹仁这颗钉子再牢固,拔掉它也不是问题。 周瑜同意了他的方案。 甘宁率兵日夜兼程,走小路攻占了战略要地夷陵。 曹仁非常重视,急忙派五六千人围攻夷陵,企图一举夺回。 甘宁手中只有数百士兵,加上破城后新增的,也不到一千人。 然而,甘宁却率领这点兵力,打退了曹仁一次又一次强攻。 强攻不成,曹仁改变战术,在城外搭设高台,命令士兵在高台上向城内射箭,连续几天“箭密如雨”,军吏们吓得发抖,甘宁谈笑自若。 当然了,凭这点人马和对方拼消耗,肯定是拼不过的,甘宁派人向周瑜求援,周瑜派来援军,解了甘宁之围,曹仁只好撤回北方。 此战过后,甘宁和周瑜又力劝孙权西取巴蜀,犹豫不决的孙权,竟然向征求意见。 那时的刘备,像条丧家犬一样,又像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没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巴蜀,这么好的地方,他也早有占据之心。 虽然暂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刘备心里,巴蜀已是他的“盘中餐”,不容他人染指,所以当孙权来向他征求意见时,他当然要对他说,那个地方去不得。 至于如何去不得、刘备具体如何劝阻孙权的,有关史料未予记载,我们知道的是,孙权竟然轻信了刘备。 直到后来刘备占了巴蜀,孙权才明白被这个大耳贼忽悠了,追悔莫及。 虽然孙权没有采纳其建议,但这件事充分说明,甘宁不仅仅是一个只能冲锋陷阵的武将,这位陈寿眼中的“江表之虎臣”,有通观全局的战略眼光,胆略并不比周瑜逊色。 只可惜,孙权同样没有给他充分发挥的机会。 甘宁自身也有缺点,比如性情意躁,容易激动,动辄发怒,发怒就打人乃至杀人,有时还不听孙权指挥,虽有大将之才,却无大将风度。 甘宁,像极了李云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