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戈里峰:登山者心目中最高的精神圣地,世界第二高峰,又被称为K2,“K”指喀喇昆仑山,“2”是当时它是第二座喀喇昆仑山脉被考察的山峰。

乔戈里峰在登山界有着“凶残暴峰”、“没有回报的峰”之称,也被誉为“最凶险的山峰”,它被公认为是最难攀登的8000米级山峰,同时它又是登山者心目中最高的精神圣地,它只属于一流的登山者。二十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意大利人莱因德·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在1979年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完乔戈里峰以后,心怀敬畏的将K2称为“山中之王”,这一名字已经足以说明乔戈里峰的特殊地位。
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千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在6000米以上。山脉上高峰密集,包括乔戈里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级著名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山,海拔8068米;加舒尔布鲁木II峰,海拔8035米。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 占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 多座,北侧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这里就成了世界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

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峰巅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
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乔戈里峰在中国境内
在塔吉克语中意为“高大雄伟的山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是海拔仅次于珠穆朗玛峰的世界第二高峰。位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其高度在世界十四座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山峰中列第二位,国外又称K2峰,是国际登山界公认的攀登难度较大的山峰之一。

乔戈里峰位于东经76.5度,北纬35.9度,坐落在喀喇昆仑山的中段。属中国的一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 在,但是是在中国的一侧,它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分界线,也就是中巴边境。
诸葛亮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哪位?蒋琬、费祎和姜维谁最合适?
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谁?、和谁最合适?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谁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最好的继承人?之后,虽然看起来是姜维一直在接替他的北伐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姜维就是诸葛亮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除了姜维之外,还有蒋琬、费祎二人,他们对于蜀汉来说也一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 蒋琬(?—246年),字公琰。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后的公元209年,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214年,益州牧向刘备投降。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坚决辞让。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还秘密地上书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 公元221年,,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次楼,掌管、监督皇帝。董允任内,刘禅的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 公元225年,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翔。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翔?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不禁互相吹捧起来。 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 公元230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和首席军事助理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 费祎是一个很会做人的人,对领导,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对同事,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费祎的这种特质将在后诸葛时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喜欢研读儒家大师的学说。 公元228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望风而降。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由于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有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燃烧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公元229年,诸葛亮任命27岁的姜维作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刚来就封侯,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啊!),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实职)。 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 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尽管深得武侯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我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把楚霸王项羽都灭了,为什么会被冒顿困在白登山?
把都灭了,为何会被困在白登山?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汉七年,负责守边的韩王信叛国投敌,转身成了匈奴人的带路党,带着匈奴人大肆掠夺大汉臣民的妻女、财物、牲畜和粮食。 当时的大汉天子是刚刚击败项羽不到两年的刘邦,刘邦虽已过知天命的年纪,但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刘邦正处于人生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于是刘邦决定亲率三十万大军,剿灭叛臣韩王信,顺道打草搂兔子,一并做掉匈奴,还大汉边境一个永久的安宁。 然而,刘邦虽曾击败战神项羽,却在白登山被匈奴人围困整整七天七夜,赖于谋臣的密计才逃了出来,保住一条命。 为什么连战胜项羽都能击败的刘邦,却被冒顿治下的游牧民族给来了个白登之围呢? 说起来,刘邦的被围,早在淮阴侯的预料之中。 韩信失去楚王之位被贬为淮阴侯以后,曾和刘邦有过一段很出名的对话,这段对话中,刘邦详细地询问了韩信对当时各个名将带兵能力的看法,韩信依次给出答案,在韩信看来,各个名将带兵都有上限,而上限各不相同。 二人说到兴起,刘邦突然问韩信,你韩信看看我刘邦,带兵上限是多少呀?韩信从容地回答,陛下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韩信,那你韩信带兵上限是多少呀?韩信依旧很从容很自信地回答,我韩信带兵没有上限,越多越好。 刘邦听了韩信的回答后,决定将韩信一军,于是问韩信,你韩信比我强这么多,为什么最后还被我刘邦给擒住了呢?韩信依旧很镇定,从容不迫地回答,陛下你善于带将,您带将没有上限,带兵没上限的韩信怎么能不被带将没有上限的陛下擒住呢? 韩信与刘邦这段著名对话,已经提前预料了白登之围的发生。为什么会发生白登之围?因为刘邦带了三十万兵,远远超过刘邦所能有效指挥的上限。 在刘邦十五年戎马生涯中,刘邦每一次带兵远超刘邦所能有效指挥的上限,最后的结局都是无一例外地失败。 汉二年,刘邦纠集了五十六万人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项羽的都城开赴,虽然一举占领彭城,并在彭城内霸占了项羽的妻妾和并每天开宴会与诸侯同情,但很快就被项羽以三万精兵反攻,可耻啊,五十六万人被三万人打得屁滚尿流,死于战事的兵卒把整个睢水都堵住了,河水都不流了,刘邦在逃跑的途中,为了能跑得快点,一次次把亲生儿女推下马车。 同样地,汉七年这次的白登之围,也是因为兵卒过多,刘邦没法有效指挥,最终导致刘邦的先行军孤军深入,进了匈奴人为他设计好的包围圈,于是有了著名的白登之围。 为什么刘邦又能从白登之围中成功地跑出来呢?除了陈平的密计以外,刘邦的带兵能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当时,刘邦的先行军远远低于十万,故此,刘邦的军事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在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坚守了七天七夜,数倍于刘邦的匈奴依旧没法拿下白登山。 与此同时,被刘邦甩在后边的步军也在、等人的指挥下,迅速赶往白登山,对匈奴人展开围堵,匈奴的单于冒顿是个老狐狸,发现大的形势是对他冒顿不利的,于是冒顿卖刘邦个面子,撤了。 否则,白登之围的最后结局很可能是垓下之战的翻版,刘邦在白登山上为饵,钓着冒顿和匈奴人,周勃、樊哙等对匈奴人实施战略包围,最后冒顿会像项羽一样因缺乏粮草而彻底失败,身死国灭,刘邦实现打草搂兔子的抱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