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哪位?蒋琬、费祎和姜维谁最合适?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心目中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谁?、和谁最合适?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谁才是诸葛亮真正的,最好的继承人?之后,虽然看起来是姜维一直在接替他的北伐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姜维就是诸葛亮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

除了姜维之外,还有蒋琬、费祎二人,他们对于蜀汉来说也一样是很重要的。

那么在这三个人当中,究竟谁才是最合适的,最好的接班人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蒋琬 蒋琬的名字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24次,与诸葛亮的1747次完全不成比例,与姜维的302次也相差12.5倍之多。

《三国演义》成书于汉人大起义的元末明初,当时饱受异族压迫的人们普遍崇尚英武不凡的强人。

蒋琬由于不对罗贯中先生的胃口,本该属于他的戏份被砍得砍、挪的挪,以至于这位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在人们的心中混到了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地步。

其实蒋琬之德当与司马朗、并驾齐驱,是汉末三国为数不多的忠厚长者。

蒋琬(?—246年),字公琰。

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

二十岁左右就因为颜值爆表、才华出众而走红。

后的公元209年,攻占了荆州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

蒋琬前去求职,通过面试进入了左将军刘备的幕府,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基层公务员——州书佐。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蒋琬随军。

公元214年,益州牧向刘备投降。

蒋琬终于从非领导职务提拔为领导职务——广都县县长(今成都市双流县)。

根据秦汉官制,人口超过一万户的大县领导称,不足一万户的小县领导称县长。

汉末三国,有名士头衔儿的人物只要肯出来工作,一般保底价就是个县令。

蒋琬年少成名,又苦巴巴地熬了五年资历,居然还混得这么挫。

自暴自弃之下,他开始借酒浇愁。

果然因为上班时间酗酒被视察工作的刘备抓了现行。

与《三国演义》给人们的印象相反,正史中其实是“常哭,刘备常怒”,这一次刘备当然要大发脾气,准备对蒋琬严加惩处。

按说这事儿就该以“广都县长工作时间饮酒被严肃处理”而告终。

然而,奇迹出现了,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可不是治理方圆百里小县城的人物,他一心扑在人民的上,不做表面功夫,还请领导对他刷新认识”。

刘备既需要维护程序正义,又要给诸葛亮面子,于是对蒋琬不打不骂、也没贴上永不叙用的标签,只把他免职了事。

很快,诸葛亮就安排蒋琬起复并升任县令。

蒋琬上班时间喝酒的往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挪到了庞统的身上,使得蒋琬的形象更加单薄。

这事儿要是真发生在相貌奇丑的庞统身上,也还说得过去,蒋琬是出了名的颜值爆表又是一代才子,居然这么不招刘备待见,着实令人纳闷儿。

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蒋琬调入中央出任尚书郎(后备干部)。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开府治事,选拔自己的属官,提拔蒋琬出任东曹掾(诸葛亮办公室人事处处长),没多久又要提拔他,蒋琬感到,坚决辞让。

诸葛亮更坚决,非要提拔他担任参军。

《出师表》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也”,这里的“参军”指的便是蒋琬。

公元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留长史(相府秘书长)张裔与蒋琬留下来主持丞相府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张裔去世,蒋琬不仅接替了长史的职务,还加封为抚军将军。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有蒋琬在后方默默地提供后勤保障的身影。

诸葛亮常公开说:“蒋琬啊,又忠诚又有节操,是个能和我一起辅佐皇上的人啊”。

还秘密地上书说:”我要是不在了,国家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

显然,蒋琬是诸葛武侯精心保护的心腹、一手提拔的嫡系。

而刘备对蒋琬……实在是很薄。

诸葛亮去世以后,作为接班人的蒋琬能否得到刘禅的信任?能否得到同事、下属的认可?他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呢? 公元234年之前的费祎(音通一) 费祎(?-253年),字文伟,荆州江夏郡鄳县(今河南罗山县)人。

年幼丧父,依靠堂叔费伯仁度日。

费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兄弟,刘璋派人接他,费伯仁就带着费祎一起去蜀地求学,本想着背靠大树好乘凉,没想到刚到益州,刘璋这个益州牧就被刘备顶替了。

指望不上关系的费祎只好自己努力,凭借学问与掌中中郎将(内务总管)董和之子齐名,混成了铁哥们儿。

有一次,费祎和董允一起参加一位高干子弟的葬礼。

董允求老爸派一辆车,而董老先生只派了一辆寒酸的小车给他们。

到了办丧事的地方,诸葛亮等领导同志都在,停车场上停的车辆都很气派,董允感到,而费祎完全没有当回事儿。

董和从司机那里打听了以后说:”儿子啊,我一直想知道你和费祎两人谁的境界比较高,今天我算是弄明白了。

”按说比较穷困的费祎更容易感到不自在才是,毕竟他家连辆破车都没有,通过这事儿能看出费祎的心理素质确实相当过硬。

公元221年,,立刘禅为太子,费祎和董允一起出任太子的属官。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费祎和董允又一起出任黄门侍郎(侍从)。

《出师表》中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那位因为车不好而感到丢人现眼的官二代董允后来也成了蜀汉的重要人物。

他子承父业并更上一次楼,掌管、监督皇帝。

董允任内,刘禅的规模被严格控制在十二人以内,刘禅宠信的宦官也被压制得老老实实。

人们将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顺便提一下郭攸之,虽然诸葛亮对他评价很高,排名还在费祎、董允之前,但他除了很有学问,担任刘禅的家庭教师以外,在政治、军事上都没有什么主见,某些不厚道的人干脆说他是领导班子里面凑数的。

公元225年,还朝,文武百官数十里相迎。

这些官员中的大部分都比费祎年龄大、职位高,诸葛亮却唯独让费祎上他的车,与他。

从此众人无不对费祎。

很快,费祎被任命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

设宴招待,先告诉群臣:“一会儿费祎来了,你们就埋头吃喝,不用搭理他。

”等到费祎上殿,孙权放下筷子表示欢迎欢迎,大臣们遵照命令头也不抬只顾着甩腮帮子。

费祎也是真不客气,他一边吃大饼一边嘲弄道:“天上飞来一只凤凰,麒麟都放下了食物,那些驴啊、骡子啊却就知道吃。

” 孙权毕生挚友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东吴口才帝当即回击道:“我们呢,种了梧桐树,是为了有凤来翔。

现在来了只家雀儿,也好意思说是来翔?我们干嘛不用弹弓射它,让它哪儿来哪儿去!”费祎一听,放下大饼,要纸笔作了一篇以麦子为主题的赋(由大饼想到麦子,主要是想转换一下话题),诸葛恪又针锋相对要作一篇关于磨盘(磨麦子)的赋,写完两人感到,不禁互相吹捧起来。

其实费祎的口才并不在诸葛恪之下,他显然是顾忌诸葛恪既是孙权的宠臣又是诸葛亮侄子的身份而故意让着他。

由于费祎言辞得当,既不给蜀国丢脸又善于恭维孙权和诸葛恪,孙权表示非常欣赏,夸他能当大官儿,又送他宝刀又舍不得他走。

费祎回国后,升任侍中。

公元227年,诸葛亮任命费祎为相府参军,常派他出使。

对蒋琬,诸葛亮重点培养他的行政水平,对费祎则是重点培养他的外交才能。

公元230年,费祎出任中护军,不久又转任司马。

当时诸葛亮的首席行政助理和首席军事助理水火不容,一见面就吵,有时魏延甚至动刀子比划。

和此二人关系都很好的只有费祎一人,费祎就每次开会都坐在他们中间,把他们隔开、劝架、开导。

费祎是一个很会做人的人,对领导,他既是刘禅的班底又是诸葛亮培养的干部,对同事,无论是蒋琬、董允还是魏延、杨仪他都能吃得开。

对外,孙权瞅他顺眼,诸葛恪和他情投意合。

费祎的这种特质将在后诸葛时代改变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234年之前的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凉州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人。

姜维的父亲姜冏是的一个小官,为了掩护领导而战死。

因此姜维被魏国授予了中郎这样一个小小的官职。

工作中,他负责参谋天水郡的军事,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思想上,喜欢研读儒家大师的学说。

公元228年,姜维和几个同事跟随天水郡太守出差检查工作,赶上蜀汉大军突然来袭。

由于对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毫无防备,几个郡县望风而降。

太守觉得姜维这些人也靠不住,连夜逃走到了上邽郡。

姜维这几个人追到上邽,城门已经关闭不让他们进去。

折返回冀县,冀县也不给开门。

什么都没做就被魏国抛弃了的姜维等人只好去投奔诸葛亮。

恰逢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带着一千多户人口及姜维等人回蜀地。

由于姜维出身于天水大姓、熟悉凉州地理、又有文化又懂军事,据说还有血统,与魏蜀两国都竭力争取的羌族势力有天然的联系,最重要的是他研读儒家经典,向往蜀国所代表的汉室正统。

估计诸葛亮跟他谈了一通革命理想,姜维当即就热血沸腾燃烧起来,表示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公元229年,诸葛亮任命27岁的姜维作仓曹掾(诸葛亮办公室军粮处处长)、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刚来就封侯,这待遇堪比曹操对啊!),不久又升任中监军、(实职)。

当失散的母亲来信要他回家时,姜维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不能为了一亩地而放弃一百顷地,不能为了回家而放弃远大的志向)”这件事经常被用来指责姜维不孝,但在世人普遍只知有家不知有国的三国时代,姜维的选择,可以说是卓尔不群、极为难得。

诸葛亮在给蒋琬的信中夸奖姜维工作认真勤勉、考虑事情精细周密,当年的头号种子选手都比不上他,是凉州一等一的人才,应该先让他统领五六千士兵练练手。

由于他忠于汉室、有胆有识、晓畅军事、我要把毕生的兵法都传授于他。

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

作为降将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

尽管深得武侯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

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

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

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我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

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5次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一直坚持北伐?

蜀汉北伐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最终以病死军中而宣告失败。那为何诸葛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蜀后主刘惮即位后,诸葛亮蜀国主政,屡次兴兵北伐,但劳而无功,心力交瘁,最终身陨征途,常使人慨叹不己!其时,蜀地, 国小力弱,易守难攻。为何以诸葛经天纬地之大才,竟不顾现实,以短击长,不自量力,坚持北伐?后世史学众说纷云。 首先,三国鼎立之所以能够形成,蜀汉之所以能够割据益州,和当时中原战乱之后,人口流失有很大关系。当时的大臣上奏时说,我们魏国的人口加起来,才相当于一个郡的人口。这虽然是夸张,但说明中原的经济、社会被破坏的很厉害。同时,益州、荆州、扬州,因为、、的缘故,相对来说,免于动乱。甚至,从北方来的流民,使得当地可以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孙策这边,自己就是北方来的的。刘璋那里,他之所以可以坐稳益州,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荆州流民组成的东州兵。一旦北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和平,经济逐步恢复,整个南方联合起来,也没有办法抗衡北方。这种状况,隋代还是这样,唐以后才逐渐改变。简单说,对于孙刘来说,南方能够割据,只是暂时的。网络配图 诸葛亮是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益州这个小小地方,再怎么发展也到头了。但中原一旦恢复起来,统一南方只是时间问题。就像打星际,你只有一个基地,但有好几个农民在采矿,别人有十个分基地了,但每个基地只有一个农民在采矿。那你怎么办?赶快暴兵出去打,争取拿下别人一个分基地先。不然别人出多农民采了矿,开始暴兵了,你就完了。这是蜀汉“王业不偏安”的大背景。重复一下,中原的丧乱决定了南方割据的可能,中原一旦恢复完成,南方绝无割据的可能。网络配图 除此之外,历代都有人说,的另一个考量,就是争取引起中原新的动乱,阻挠或者拖延北方经济恢复的过程。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隆中对中他自己说,“天下有变”,再出去打,天下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就只能想办法创造变化。但更加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诸葛亮带着四川小小一个地方的人出去打,就有可能造成中原动乱呢?诸葛亮的宝到底压在什么上面?大致,这和曹魏的兵制有关。曹魏的时候,因为人口大量流失,士兵很容易逃走,就想出了一个很发指的制度,当兵的人世世代代当兵,做二等公民。大体平时要种地,打仗的时候发配边疆,老婆孩子做人质,万一自己死了,老婆要马上改嫁,快点跟其他士兵生小孩。比如进攻汉中的时候,那时候就要从很远的地方发兵,那里当兵的就不高兴了,就会起事端。简单说,曹魏的兵制,使得曹魏在特殊时期有了可靠的兵源,但也决定了发兵的成本远远高于蜀汉。虽然蜀道很艰难,但是曹魏从全国集中兵家到关中去打仗,更加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网络配图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刘备大致是以北方的武人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进入益州,和当地人乃至先到益州的流民,互相依存,也存在着很多矛盾。一开始,丢了荆州,刘备想夺回荆州,那时候刘备的思路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统治益州,以为代表的益州集团统治荆州。这样呢,以荆州的政治经济利益,满足益州集团,也以益州之重,交给荆州集团。这样,长江上游和中游互相依托和牵制。所以刘备一定要取荆州,益州集团,比如黄权,也大力支持。但刘备没能夺回荆州。这样产生的问题很大。对于益州集团而言,与其供一个土,还不如做大魏的一个州划算。事实上,很多益州本地的士人,已经接受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所以诸葛亮的政策,必须坚持汉朝的正统,坚持北伐,也通过北伐,打压反对北伐的地方集团,给支持北伐的本土士人以机会(比如重要李严的儿子李丰),选拔新的人才。同时,整个蜀汉,因为对益州集团的打压,缺乏人才始终是北伐的掣肘,锻炼、培养、争取人才,也逐渐成为北伐的另一个目的。 综上,诸葛亮北伐,主要是为了迫使魏国在离开边境很远的征发兵户,消耗国力的同时,引起潜在的社会动乱,从而减缓北方经济恢复的速度。一旦出现机会的话,进入关中,。如果没有机会的话,以保存国力、兵力,巩固对蜀汉的控制。所以诸葛亮北伐,大体以稳妥为主,能够赚魏国一支军,一员将,那就很好了——这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只有刘备请过诸葛亮?本来他也去过三次了

自从向推荐后,刘备便于中平十三年春三月引三千军及、二弟兄,前往邓州武荡山冈拜会诸葛亮。此时诸葛亮正在庵中。听说刘备前来,吩咐道童向刘备谎称自己昨日去江下同有八俊聚会。刘备怏怏而去,只能在庵外西墙上题诗一首,表明自己的心迹。同年八月,刘备又赶往诸葛亮的茅庐。这回诸葛亮有让道童说自己去游山玩水未回,避而不见。刘备只能又在西墙题诗一首。通过刘备这两次的拜会,诸葛亮终于被刘备所感动。在刘备第三次拜会时,诸葛亮终于出庵相见,并献上隆中对。网络配图 除了《三国志平话》对的故事进行了专门的描述之外,杂剧中也出现了一些三顾茅庐的曲目。这些故事的内容大体相同,这就说明在元代,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文艺作品了。这些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三顾茅庐的历载经过一千多年的逐渐演变,已经变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不过,这些作品也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点:无论在故事的编排、情节的设计、细节的描述等方面,都存在着粗糙、随意的痕迹。 如何让三顾茅庐的故事变得更加的精彩、生动,这无疑是摆在《》作者罗贯中面前的一道难题。从小说的相关描述看,罗贯中无疑是描述三顾茅庐这个历史故事的最强者。经过他的妙笔,三顾茅庐的故事从此定型,并迅速开始流传,成为一个脍炙人口、老幼皆知的精彩情节。 以上介绍了三顾茅庐故事的原型、演变和发展,相信大家都会认为这个故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毫无疑问的了。其实,在历史记载之中,还有一个截然不同的说法:诸葛亮并不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而是登门自荐、自己去的。 说起这个登门自荐的作者,其实与陈寿基本同处于一个时代。他就是三国时期魏人鱼豢。鱼豢,是三国末期曹魏集团的郎中,其作品的名称叫做《魏略》,可惜后来该书失传,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还引用过著作中的部分内容。而这个登门自荐的说法恰恰就被裴松之引用了。这个故事大致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曹操初定北方后,荆州同时面临曹操、的军事威胁,荆州牧缺乏应对之策。被曹操赶出中原地区的刘备此时驻扎在樊城,引起了诸葛亮的注意。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蹂躏,诸葛亮亲赴樊城去找刘备。当时时候刘备正在会客,刘备见诸葛亮非常年轻,又素不相识,没把诸葛亮放在眼里,把诸葛亮凉在一边。等到会客结束,只剩下诸葛亮一人时,刘备仍不理不睬。正好有人送来了一支髦牛尾,刘备只顾自己用髦牛尾结毦。诸葛亮见此情景,不禁正色而言道:“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想不到原来却只知道结毦而已。”这才吸引了刘备。经过一番交谈,刘备发现眼前的年轻人的确,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便把诸葛亮留为己用。 这就是最早的自荐的版本。除《魏略》一书之外,后来西晋司马彪在其著作《九州春秋》中也提到了这个大致内容差不多的故事。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最早提出意见的是南北朝的裴松之。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这种说法放如自己为《三国志》做的注中。不过裴松之在完成了这个资料的收集后,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魏略》和《九州春秋》中的记载是缺乏依据的。 介绍了“三顾茅庐”和“登门自荐”之后,我再讲述一个在湖北襄樊地区流传数百年的民间故事:三顾茅庐。不过这个三顾茅庐的主角不是历史记载及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对手------曹操。这个故事由湖北群众艺术馆在民间搜集,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叫做《三国外传》。这个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网络配图 相传曹操在兵败新野之后,手下的谋士向诸葛亮举荐的高徒诸葛亮。于是,曹操便领着程昱、曹洪等人一起,带着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前往卧龙岗去请诸葛亮。一行人来到卧龙岗时,已是晌午,人困马乏,他们就在路边的茶馆里歇脚。曹操吩咐曹洪去请诸葛亮到茶馆叙谈。结果曹洪告诉曹操,听诸葛亮的书童说,诸葛亮到山上休息去了。曹操又派程昱到山上去请。程昱回来后又告诉曹操,自己在山上的野云庵见到了诸葛亮。但诸葛亮了解了程昱的来意之后,不与理会,,并锁上柴门,拒不相见。曹操此时心想:这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本事呀,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于是,曹操亲自出马,来到茅庵前。只见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等到曹操进屋,他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曹操不好发作,便将带来的礼品抬上,并说自己是专门来请诸葛亮的,希望诸葛亮能为自己的统一大业效力。诸葛亮笑着说:“你花了这么大的本钱来买一个普通的山民,就不怕失去了你的面子吗?”说罢摇头大笑。这时候曹操觉得诸葛亮是有意在自己的手下面前取笑自己,支吾几声,很快就灰溜溜的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