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苏轼的天真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的天真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帆叶网,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王安石为了教训苏轼,出了一上联至今无人能对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王安石和我们都很熟悉,北宋的一对冤家。虽然二人在政见上不合,但二人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吟诗作对。 说政见不合,其实也不算,苏轼并不反对变法,他只是不赞成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一刀切的变法。所以,苏轼多次向王安石说,他的搞法是错误的,不能那么激进。但王安石我们知道,是个拗相公,也就是我们说的很顽固,一旦决定的事情,无人能改。 王安石自神宗朝推动变法以来,苏轼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王安石的批评。苏轼参加制举,在制策中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将其列为高第。而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却斥责苏轼之文为“全类战国文章”。 熙宁二年,苏轼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欣赏其主张,当天接见后想让苏轼修中书条例。而王安石则竭力阻拦,并力荐吕惠卿担当此任。 总之,二人经常交锋,不过即便是苏轼在怎么说,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还是执行下去了。谁叫王安石是宰相呢? 当然,这丝毫不影响二人之间的诗文之交。 在才华上,二人也可以说不相上下,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同在“”之列。相比而言,有些恃才傲物,有些时候不把身为宰相的王安石放在眼里。 据说有一次,苏轼去相府找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午睡。苏轼就去书房相候,忽见案上有纸,上有诗半首。苏轼读后笑道:“这个死老头,江郎才尽,如何这两句诗却是。” 原来那两句诗题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读完后说,菊花哪里有满地的,于是他顺手续诗两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苏轼就回家了。后来睡醒后的王安石看到,就知道是苏轼写的,不过他并没有反驳。不久后,苏东坡因为一些事情被调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临行的时候,王安石亲自来送他的这位好友,半路上王安石突然想教训教训苏轼,于是出一上联让苏轼对。 上联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这是一个很好的上联,所以,这一下可把大名鼎鼎的苏轼给难住了,任凭他怎么也想不出下句,只得认输。王安石解围说:“不必急于对答。” 苏轼在黄州待了很久了,第二年的重阳节的时候,一连刮了几天大风。那天风定,苏东坡至后园赏菊,,原来此地菊花与北方不同,花瓣落了一地,枝上一朵也没有。 这时,苏轼终于知道自己的不足,还是自己见识不足啊。当时还自以为是改乱改王安石的诗。 后来苏轼回京,还是没对出当年王安石给他留的一个下联,而那个下联至今也没有人对出来。据说后来有一个人游九溪蛮洞的时候,突然半路上忽然想出了下联,那联是: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不过我并不看好这个下联,为什么呢? 平仄没对准。这个“中洞” 不是一个地方专有名词,而‘半塘’ 是真地名。其次,这个“中洞五溪中”有问题。上联的“七里”的一半刚好是三里半。而下联的“九溪”的一半却在第五条溪那里,而不是四溪半,这就对不上了,尽管第五条溪在中间。但是下联不是以里数来计算,而是以“溪数”来计算的。 再者说上联说“行到”,下联说“经过”,是合掌了。整条下联就是山寨跟风之作。所以我认为它没对好,其他的对联都是平仄没对好。 因此,这个上联至今都没有下联,也就是千古绝对,虽然“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是目前看到最好的下联,但依然无法做到一致。 那么,你对得出下联来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真的后宫三千吗?一个理由注定了...

有句俗话讲的好:“宁可得罪小人也别得罪读书人,小人顶多在你活着的时候祸害你,读书人在你死后都不放过你。”想要丑化一个人很容易,那就是雇佣一批歪曲事实的文人,然后,用笔杆子将那个人的声名搞臭,最终,把这些东西编撰成册流传下去,你的目的就达成了。 在时间的发酵下,受害者已经跟经历过真相的见证者都化为黄土,流传到后世的东西便只剩下编撰的册子,此时,后人眼中只有“丑陋”的受害者。 其实,关于武则天,也有不少负面评价。其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周兴、等,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违反传统的礼教,身为女子,竟然拥有不少男性嫔妃(称为“男宠”),也公开与多名男性欢好,不以为耻。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大加鞭鞑,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 武则天,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敢于披上龙袍的女性,在她坐上龙椅的时候已六十七岁了。今天提到花甲之年,可能没人觉得这是高龄,毕竟现代人的寿命被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生活所延长,女人六十多岁不过是刚刚退休过起闲适生活罢了,有些不服老的六十岁老太太还觉得自己很年轻呢。 可武则天活在,那个年代的平均寿命很低,六十七岁已经算是罕见的高寿了,况且,她在当上之后风风火火的干了十多年,去世时已经八十二了。后人传说,武则天在当皇帝的这段时间里收纳了三千多名美男子在自己的后宫里,给这位叱咤风云的女帝打上了“好色”的标签。 那么,这是真的吗? 一个距离我们千年的唐朝女性,虽然说开了女性皇帝的先河,可她还是个女人,将近七十岁的她跟三千个美男子寻欢作乐,说出来谁相信?就算她心里仍热衷此道,但是,生理上早就失去功能了。这是生理学常识,还真有人揪住这事儿不放,将荒谬当作真实传播。 所以,武则天坐拥三千美男子这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她还是有情人的。史籍中记载,武则天的情人较为出名的有四人,在这四人中有对兄弟比她年轻些,另外两个则和她年纪相仿。在这二人中有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太医,所以,他们能给予六十多岁的武则天的,只能是心灵上的抚慰。 神龙元年(705年),在武则天被逼退位的事件里,武则天已经病入膏肓,躺在床上无法行动,张姓兄弟陪伴在武则天床边伺候。朝中宰相和几位大臣勾结禁卫军将领,假称张姓兄弟要造反,随即,发起兵变。之后,五百名禁军闯进深宫,格杀张姓兄弟,随后,向武则天逼宫,让她交出皇位,史称:,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 武则天就是在同年去世的,那么,这时已八十二岁高龄的她为什么让张姓兄弟守在身边呢? 总之,武则天后宫中有三千美男子,且个个容貌出众、身形健硕。这说法一点可信度都没有,除非,武则天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成了史上唯一的女皇,想风光一把,于是,就选召了三千俊男充充门面,摆设罢了。 武则天曾给丈夫写过一首诗,据说,在她年华老去的时候还常常独自一人默背此诗,借此缅怀对故去丈夫的思念。与其相信武则天继位后的淫糜生活,我们倒不如相信这段美好的相思,毕竟,武则天曾在去世后写的祭文发自肺腑,且强烈要求死后跟李治埋在一处陵寝。 他们的墓穴是严格按照合葬的规格挖掘建造的,这也说明武则天和李治的感情很深。要是后宫中平白无故多了三千俊男,那恐怕武则天也不会腆着脸要求跟李治葬在一块了。 武则天既然做出了惊世骇俗的举动,就不惧后人评说,她对身后事早已做好万全的准备。为什么留下无字石碑?还不是让后人随意评价她。可以说,在其故去后,整个唐朝时期的舆论都没诋毁过她,对她的评价也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司马光所主编之《》,对严厉批判。 可是,到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中国思想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变了味的儒学思想再次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女性地位逐渐下降,许多女德之说,这一时期的学者必定会将武则天树立成违背伦常的反面典型。甚至,在后来的末期,当时比较出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的言论中,武则天变成“天地神鬼难容、君臣百姓共愤”的人,这也进一步恶化了武则天在大众严重的形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的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现在,我们回到最开始说的那个话题,丑化一个人真的很容易,被歪曲编撰的历史轻轻松松改变后人对前人的看法,这一招在我们这些活人眼中看来实在毒辣。然而,武则天在生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心里早就有了准备,去世之后两眼一闭,索性眼不见心不烦,留下一座空白石碑嘲笑着那些诋毁她的人: “反正我该做的事生前就已做完了,管你们怎么议论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