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故事 > 鬼怪故事

东北小事之断腿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刘家村儿的刘老二,是村里有名的小气鬼,东北人的叫法就是死抠死抠的。我们便给他起外号叫刘小抠。

  刘小抠干什么都抠,就算家里飞过一只蚊子,都恨不得刮出二两油来。对于我们对他的称呼,他也不介意。

  这天,刘小抠在地里给庄稼施肥。干完了农活,便想回家。刘小抠家的口粮地,在离我们村子非常远的地方,因为这边离村子远,又紧挨着树林,所以收成不太好,没有村民愿意要这里。因为这块地不好,所以村里决定谁家分到这块地,可以多给两亩。听到有这好事,刘小抠主动找村长把这块地争取了过来。

  把东西都收拾好,放在农用车的车斗里。刘小抠就开着车回村了。路过那片树林的时候,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只刺猬慢慢悠悠的在这条小路上爬行这,于是刘小抠马上停止车,几个大步就追了上去,抓住了这只大刺猬。

  刘小抠看这只刺猬不小,就想把它拿到镇上的饭店卖掉。可是手里又没有绳子捆,而装化肥的袋子都被他扔在地头了。最后刘小抠直接用石头砸断了这只刺猬的四条腿,扔在了车斗里。这只断腿的刺猬,刘小抠再也不用担心它会逃跑了。

  刘小抠并没有回村,而是直接去了镇上。把刺猬卖给了一家野味餐馆,揣着一百块钱便开开心心的回家了,心里还想着,女儿跟自己要了好几天的新鞋,本来不想给买。可是有了这笔意外之财,正好给女儿买双新鞋,省着女儿也总是说自己抠。

  可是没过几天,刘小抠去地里查看庄稼长势的时候,四轮车在走到一个小土坡前的时候,突然翻了车,把刘小抠砸在了车下,刘小抠打电话叫来了家人。当刘小抠被送到医院之后,经过检查说是大腿骨折,需要手术,还要住院治疗。

  在刘小抠住院的时候,刘小抠的女儿便来医院照顾他的生活。刘小抠的女儿去医院的水房帮刘小抠打热水。在出门的时候,门口不知道谁弄洒了一滩水渍。刘小抠的女儿一个不留神摔倒在地上。

东北小事之断腿

  结果把一个髌骨摔成粉碎性骨折,虽然医院做过了好几次的手术,又用了好多的药,最后也下了结论,想要治好需要花费大笔的治疗费,不然的话,她的下半辈子只能在靠拄拐行走了。

  但是刘家的厄运好像并没有结束。在刘小抠出院后,并不能干重活,而家里的活也不能扔下,于是一些力气活便让老婆帮忙。

  这天老两口要去地里干活,于是老婆就帮刘小抠去摇四轮车。没想到没能摇着,四轮车的柴油机突然回转,带动的摇柄直接打在了刘小抠老婆的大腿上,送到医院检查后,又是骨折,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院,就回家静养了。

  因为刘小抠家一连发生了三次意外,而且都是腿上受伤,于是村里人纷纷猜测,是不是刘小抠因为打断了刺猬的腿,被大刺猬给报复了。

  在东北,刺猬也是五大家仙之一。我们当地一般认为,五大家仙是胡黄白柳灰。胡就是狐仙,代表狐狸。黄是黄仙,代表黄皮子。柳是柳仙,代表的是蛇。灰是指老鼠。而白,则是指刺猬。所以东北的老人一般看到刺猬是不会去捉的。就算捉到了,也不会弄死。

  好像是为了证实大家的猜测,刘小抠在读小学的儿子,在学校的体育课上,和同学一起练习跳远,结果一脚踩在了沙坑里的砖头上。右脚的肌腱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虽然休养一段时间就可以正常行走,但是这一生都不能做跑跳的腿部负荷大的运动。

  有人劝刘小抠去我们村儿请我二姨帮忙破解一下,可按照刘小抠性格,怎么可能舍得花钱去干这么虚无缥缈的事情。

  刘小抠的老婆终于可以下地了,于是刘小抠便想进城去打工,想多赚些钱,毕竟女儿的腿需要大笔的钱来治疗,就算舍不得,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刘小抠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女儿成为一个残疾。

  于是刘小抠就打包了行李,坐着客车来到了城里的工地。在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工作,刘小抠的工作就是在工地拧钢筋。

  每盖起一层楼,就需要他和工友上去把钢筋都拧好,然后用砖砌起来,在浇筑水泥。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刘小抠每个月的收入都给老婆汇回去,让老婆攒着给女儿治病。

  这天刘小抠依旧像往常一样,和几名工友在楼顶上拧钢筋。夏天的中午的最难熬的,尤其是这种户外作业,因为怕晒伤,所以工人们都穿着长袖的外套。

  刘小抠擦了一把汗,抬头看了看太阳,心里想着再熬一会儿,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到时候自己就能好好休息休息了。

  刘小抠低头想用钢丝把钢筋拧起来,发现手里的钢丝用光了。看着自己前面不远处的一把钢丝,刘小抠实在不愿意站起来再走过去。于是就趴在地上伸手去拿那一捆钢丝。

  在刘小抠的手刚一碰到钢丝的时候,就听头顶嘭的一声响。因为此时是趴在地上,于是刘小抠便回头向天空看去,发现是一辆塔吊在搬运东西,此时塔吊配重正好在自己的正上方。  1/3    1 

三百年才出的奇人为什么被帝王打断腿斩了头

古代形容某些奇人,常会说几百年才出一个。大也曾出过这样一个奇人,亲口说此人三百年才出一个,结果此人下场却极为凄惨,受尽毒刑之后被斩首。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中的知名度极低,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他既不是什么名公巨卿,也不是什么沙场名将,只是明朝朝廷一个普通职员。但他有一项令人吃惊的特殊“才能”,这是这项“才能”激怒了。 话说明朝万历四十一年的殿试中,出了一个头名状元周延儒。当时周延儒年方二十一岁,就已经名震一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到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在明朝朝廷混迹多年的周延儒,终于时来运转熬出了头,受到崇祯的赏识,把他视为当世奇才,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快车道,一路升迁青云直上,直至成为首辅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周延儒为人文采出众,聪明机敏,对明朝当时的危急形势,经常会有独到见解,崇祯对他深为倚重。到了崇祯十六年,清兵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在河北山东一带大肆烧杀劫掠,前锋甚至深入到沭阳。崇祯为此忧心忡忡。但当时连续十几年征战不休,能够统兵作战的将帅已经无人可用。崇祯急火攻心,嚷嚷着要御驾亲征。身为首辅的周延儒只得请求自己带兵出征,驱逐胡虏,为君分忧。 周延儒毕竟文人出身,一次战场没上过,对带兵打仗一窍不通,根本不敢与清兵接触。他带兵出征后,驻扎在通州,便一步也不敢走了,拖延时日,想等着清军自己退兵后,他就算交了差。但急性子的崇祯却连连催战,周延儒万般无奈,只得谎报军情敷衍塞责,明明一仗都没打,他却把一封又一封的告捷文书上报朝廷,可把崇祯高兴坏了。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不久后真相被揭穿。崇祯龙颜大怒,大明生死存亡之际,首辅大学士居然畏敌如虎,还满纸谎言欺瞒皇帝,立即把他撤职下狱。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参奏。平日巴结依附周延儒的亲支近派,也跟着倒了大霉,一个个都被撤职查办,其中一个名叫吴昌时的人,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吴昌时,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亲信。别看此人职务不算高,能量却大的吓人。吴昌时为人精于钻营,为了功名利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他背靠周延儒这棵大树,大肆结交朝廷文武大臣,关系网,连崇祯身边的宦官都有他的眼线。朝廷中的风吹草动,官吏任免出征打仗,吴昌时第一时间就能得知,他常常以此作为炫耀资本,自抬身价,人人都知道这个吴大人手眼通天,找他没有办不成的事。 仅仅刺探朝廷密事,就足以让崇祯火冒三丈,更为可气的是,吴昌时利用他的人脉,直接插手朝廷组织的考试,从中大发横财。他大肆收受考生金银,然后出面给主考官打通关节,竟然让目不识丁的文盲都荣登榜首,胡作非为。但平时人们慑于首辅周延儒的威势,无人敢管,如今周延儒倒了台,的吴昌时才被揭发出来。 崇祯皇帝,决定亲自出面审理吴昌时一案。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罕见之事,《明季北略》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审讯吴昌时过程。崇祯十六年七月二十五,崇祯召集文物群臣齐聚文华殿,和的人环绕两旁,气氛威严肃杀。吴昌时被带上来后,崇祯皇帝一声怒喝,责问他不法之事。 谁知这个吴昌时不仅狡黠诡诈,还颇有几分胆气,面对皇帝满不在乎毫无惧色,一口咬定都是旁人诬告,绝无此事。崇祯皇帝命招来证人对质,吴昌时依然口气强硬,甚至狂妄地说:“皇上一定要我承担此罪名,我岂敢违抗圣意。但若要我违心招供,却是万万不能。”崇祯见他如此强硬,忍无可忍,当即命令锦衣卫动用大刑。 谁知旁边那些惯于和稀泥的大臣们赶紧上前劝阻,声称在皇宫内廷用刑,有违惯例,建议交由三法司按正常程序审理。崇祯对朝廷上下官吏互相袒护之情了然于心,当即说道:“这种人神通广大,离了皇宫三尺之地,谁还能治得了他!”大臣们又说:“殿陛用刑,三百年未有之事。”崇祯当即怒喝道:“吴昌时这厮,也是三百年未有之人!”结果吴昌时当即被打断双腿胫骨,再也厉害不起来了,连声讨饶,当堂认罪。 三个月后,这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奇人”,被崇祯皇帝下令拖到西市斩首示众。作恶多端的吴昌时得到应有的下场。不得不说,崇祯虽然不算明君,这件事还是办的很有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为什么无法迁都呢 面子只是一件小事而已

还不知道:为什么无法迁都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结束后,大明损失惨重。屋漏偏逢连夜雨,边境惨败,关内也不安宁。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五月,在朱仙镇获得大胜,河南官军主力几乎被全歼。 在这种背景下,朝堂上逐渐流行起一种说法:我们是不是应该迁都到南方? 这种说法最先由兵部侍郎侯恂提出,但没过多久,开封失守,侯恂因此被扔进大牢,此事算不了了之。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首辅周延儒也提出类似建议;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迁都之事已经被摆到台面上公开讨论了。 很多人说起迁都,就好像和搬家一样,似乎只是打个包而已,想去哪就去哪。现实情况会如何?显然比这复杂百倍。 在说迁都之前,我们要先说清楚为什么选择某地定都。 所谓首都,其实就是自造一个中心,将整个国家的利益汇集于此。如果首都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出纰漏。 我们用西汉来举例,他们为什么定都长安?因为长安离匈奴近,所以必须定都于此。如果选择洛阳,那必然会使得一个国家出现两个中心:洛阳是政治中心,长安是军事中心。 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开始衰减的时候,整个国家很可能就此,因为在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开始衰减时,长安就有可能失控。 那么,在把洛阳建设成政治中心时,能否把军事中心的职能也赋予洛阳呢?答案是不能,因为洛阳离匈奴太远,根本当不了军事中心。 除了西汉,包括后世的诸多王朝,几乎都是出于军事考虑而定都。 都说大明是“天子守国门”,其实历朝历代基本都是“天子守国门”,并非大明的独有状况。 在流寇随时可能席卷北方的前提下,在大清随时可能入关的背景下,如果和官僚带头向南方逃窜(美其名曰迁都),势必会造成整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大举南移,也意味着大明对守卫北方已经丧失信心。 到了那个时候,就是天崩地裂之局面。这意味着权力格局面临重新洗牌,北方既得利益集团将丧失大部分财富,因为不动产是无法搬到南方的,更无法折合成白银随身带走。 除了不动产之外,金银财宝也不好带啊。这帮家伙整天在朝堂上跟哭穷,真要到了搬家的时候,那一车车金银财宝怎么解释呢? 就算他们脸皮比城墙拐角还厚,抱团取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可从现实状况考虑,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也是非常大的。 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有多远呢?接近一千八百里。北京到南京的实际距离有多远呢?最保守估算也得在两千里以上。 如果崇祯皇帝领衔南逃(美其名曰迁都)成为既定事实,那么既得利益集团肯定也要跟着一起走,只是裹挟或被裹挟的区别而已。当他们开始行动时,又会是一副怎样的局面呢? 这样一个声势浩大的群体,群体成员又是非富即贵,所携带的公家和私人物品肯定像金山银山一样。到了那时,这一笔庞大的资金,会惹来多少人觊觎? 在那个的岁月里,别说外部会怎样,就是内部安排护送他们的官军,以及路上临时聚集的饥民,都有可能随时化身为狼,把这支部队吃干抹净。 就算内部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可这种南逃的举动会令人丧气,大家都会在内心里问自己:我继续给这个政权卖命,有前途吗?图什么呢? 一旦这种情绪开始蔓延,那么只要在南逃途中遇到一点风吹草动,整支队伍就有崩溃的危险。 综上所述,迁都南方就很难成为现实。对此,我们只要看看迁都北京就能明白。 说起朱棣,那可是个凶名昭著的狠人,靖难起家,占领安南,五征漠北……成为大明第二位庙号为“祖”的皇帝(第一位是,追谥不算)。 可就是这么一位雄主,在他决定迁都时,依然遭到多人反对,最后逼得朱棣大开杀戒,才算勉强成行。而在朱棣病逝之后,他的继承人立刻打算还都南京,只是因为他短命,所以未能实施。朱高炽病逝之后,继任者暂停了还都事宜;朱瞻基病逝之后,继任者正式定都北京。 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一直到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迁都北京一事才算彻底尘埃落定,共耗时十六年。 要知道,朱棣迁都的背景是天下大体太平,文治武功正盛。以此类比,崇祯皇帝想迁都,虽然朝堂上多有议论,但真正实施起来,受到的阻力一定不会小。 对于北方既得利益集团而言,他们绝不害怕李自成或大清破城,因为无论是谁破城,都必须依赖既得利益集团维护当地秩序。 后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居然立刻对既得利益集团展开屠杀。一时间,“联虏灭寇”的口号响彻,李自成黯然退场。 这也客观反映出一个事实:既得利益集团必须受到尊重,否则绝难在中笑到最后。他们不知道李自成进京之后会大开杀戒,在他们看来,如果李自成足够理智,就一定会尊重他们的既得利益。 这个看法当然是没错的,所以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用后来的错误事实,批判他们的判断力。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明朝堂已经完全被既得利益集团占领,指望他们放弃大量利益支持迁都,实在是有点困难。 别说迁都这种大事,就是想让他们捐点白银用以保卫都城,他们都一个劲儿地。如果既得利益集团真有放弃大量利益的觉悟,那根本就不用迁都,大明的许多问题早就迎刃而解了。 或许有人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试图说服既得利益集团:或许李自成和大清不会大规模展开杀戮,但谁敢确保自己不是少数倒霉鬼呢? 这种话谁都会说,这种道理谁都懂,但放在自己身上,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 很多人说这是“当局者迷”,可在大多数时候,当局者不得不迷。因为这种问题事关自身利益,想超脱自身利益,实在是难上加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

大家都爱看

短篇鬼故事对号入座短篇鬼故事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