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他是百年难得一遇的人才,却被帝王打断腿砍了!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古代形容某些奇人,常会说几百年才出一个。

大也曾出过这样一个奇人,亲口说此人三百年才出一个,结果此人下场却极为凄惨,受尽毒刑之后被斩首。

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中的知名度极低,知道他的人寥寥无几。

他既不是什么名公巨卿,也不是什么沙场名将,只是明朝朝廷一个普通职员。

但他有一项令人吃惊的特殊“才能”,这是这项“才能”激怒了。

话说明朝四十一年的殿试中,出了一个头名状元周延儒。

当时周延儒年方二十一岁,就已经名震一时,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到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在明朝朝廷混迹多年的周延儒,终于时来运转熬出了头,受到崇祯的赏识,把他视为当世奇才,由此踏上了人生的快车道,一路升迁青云直上,直至成为首辅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地位。

周延儒为人文采出众,聪明机敏,对明朝当时的危急形势,经常会有独到见解,崇祯对他深为倚重。

到了崇祯十六年,清兵突破长城进入中原,在河北山东一带大肆烧杀劫掠,前锋甚至深入到沭阳。

崇祯为此忧心忡忡。

但当时连续十几年征战不休,能够统兵作战的将帅已经无人可用。

崇祯急火攻心,嚷嚷着要御驾亲征。

身为首辅的周延儒只得请求自己带兵出征,驱逐胡虏,为君分忧。

周延儒毕竟文人出身,一次战场没上过,对带兵打仗,根本不敢与清兵接触。

他带兵出征后,驻扎在通州,便一步也不敢走了,拖延时日,想等着清军自己退兵后,他就算交了差。

但急性子的崇祯却连连催战,周延儒万般无奈,只得谎报军情敷衍塞责,明明一仗都没打,他却把一封又一封的告捷文书上报朝廷,可把崇祯高兴坏了。

谁知纸里包不住火,不久后真相被揭穿。

崇祯龙颜大怒,大明生死存亡之际,首辅大学士居然畏敌如虎,还满纸谎言欺瞒皇帝,立即把他撤职下狱。

朝中大臣,纷纷上书参奏。

平日巴结依附周延儒的亲支近派,也跟着倒了大霉,一个个都被撤职查办,其中一个名叫吴昌时的人,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吴昌时,时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是首辅周延儒的心腹亲信。

别看此人职务不算高,能量却大的吓人。

吴昌时为人精于钻营,为了功名利禄,千方百计不择手段。

他背靠周延儒这棵大树,大肆结交朝廷文武大臣,关系网,连崇祯身边的宦官都有他的眼线。

朝廷中的风吹草动,官吏任免出征打仗,吴昌时第一时间就能得知,他常常以此作为炫耀资本,自抬身价,人人都知道这个吴大人手眼通天,找他没有办不成的事。

仅仅刺探朝廷密事,就足以让崇祯,更为可气的是,吴昌时利用他的人脉,直接插手朝廷组织的考试,从中大发横财。

他大肆收受考生金银,然后出面给主考官打通关节,竟然让目不识丁的文盲都荣登榜首,胡作非为。

但平时人们慑于首辅周延儒的威势,无人敢管,如今周延儒倒了台,的吴昌时才被揭发出来。

崇祯皇帝,决定亲自出面审理吴昌时一案。

这可是大明开国以来罕见之事,《明季北略》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审讯吴昌时过程。

崇祯十六年七月二十五,崇祯召集文物群臣齐聚文华殿,和的人环绕两旁,气氛威严肃杀。

吴昌时被带上来后,崇祯皇帝一声怒喝,责问他不法之事。

谁知这个吴昌时不仅狡黠诡诈,还颇有几分胆气,面对皇帝满不在乎毫无惧色,一口咬定都是旁人诬告,绝无此事。

崇祯皇帝命招来证人对质,吴昌时依然口气强硬,甚至狂妄地说:“皇上一定要我承担此罪名,我岂敢违抗圣意。

但若要我违心招供,却是万万不能。

”崇祯见他如此强硬,忍无可忍,当即命令锦衣卫动用大刑。

谁知旁边那些惯于和稀泥的大臣们赶紧上前劝阻,声称在皇宫内廷用刑,有违惯例,建议交由三法司按正常程序审理。

崇祯对朝廷上下官吏互相袒护之情了然于心,当即说道:“这种人神通广大,离了皇宫三尺之地,谁还能治得了他!”大臣们又说:“殿陛用刑,三百年未有之事。

”崇祯当即怒喝道:“吴昌时这厮,也是三百年未有之人!”结果吴昌时当即被打断双腿胫骨,再也厉害不起来了,连声讨饶,当堂认罪。

三个月后,这个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奇人”,被崇祯皇帝下令拖到西市斩首示众。

作恶多端的吴昌时得到应有的下场。

不得不说,崇祯虽然不算明君,这件事还是办的很有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爽为什么要投降?他是打不过吗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有天子有军队,打有必胜把握,为何却拱手投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出外祭拜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前往曹爽处,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奋起反抗,而且奋起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 桓范当时讲了四点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谁敢不听。二是虽然城中军队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但是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中领军别营是曹爽的直属部队,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有充足的武器库,两天就可以到许昌,用这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四是桓范作为大司农,手中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的粮草。有这四个条件,和立足未稳的司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可是曹爽从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结论是:拱手投降!气得桓范哭骂道,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一窝猪,连累得我家也将遭受灭族! 桓范确实应该生气。本来,他和曹爽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没想过一定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派人去让他归顺。当时他就准备归顺的,谁知道他儿子却说,天子在曹爽手里,咱们还是去投奔曹爽吧。桓范这才决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见,桓范之所以决定去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有必胜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帮曹爽,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谁知道曹爽却决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说他心中的后悔与愤怒有多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胜把握的,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投降而送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曹爽顾念家眷。 这个道理,是太尉蒋济讲的。当时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息说,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矣;然豆,爽必不能用也。”意思是,桓范确实有智慧,但是,曹爽顾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蒋济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虽然随曹芳去祭陵了,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必然把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对抗。 二、曹爽错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前,说:“亦不失作富家翁。”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投降后,无非就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下手杀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没权了,但是好吃好喝,还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有这么几点: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夺了司马懿的权,没有杀过司马懿的人。他和司马懿不存在“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把权重新夺回去,不会对他“血还”。其二,司马懿之前从未残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出很低调很逆来顺受的样子,因此,他不可能动刀杀人。其三,自己毕竟是皇家贵胄,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族开刀。 三、曹爽没有取胜信心。 虽然桓范给曹爽讲了四点理由,但是曹爽依然对战胜司马懿没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没信心,也有三点理由:一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在打仗上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叡的时候,的军队就基本上是司马懿在带领。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和蜀国打了一仗,却打得大败。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队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让他带的兵能打仗。司马懿带的毕竟是主力部队,而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一些杂牌军。靠这样的杂牌军,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三是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尚幼,威望不高。“挟天子”命令不了“诸侯”,而司马懿那边,有支持。相对来说,更具有号召力。 正是因为曹爽没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险,因此才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判断错了,司马懿绝对不会留下后患,曹爽及身边的人,最终都遭遇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处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伯温跟明太祖朱元璋一次谈话,竟准确预知后世五百年!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