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狸猫换太子的真实原型:刘娥的封后之路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她是一个街头卖艺女,又是一位夺人之子的皇后,她政绩显赫,是第一位摄政的,她还常被人与、相提并论,被称为“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她就是的皇后——。

狸猫换太子的真实原型 中国民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狸猫换太子,故事发生在宋真宗年间。

真宗的两位妃子——与刘同时怀孕,妃唯恐李宸妃会早于自己生下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商定收买接生婆,让尤氏趁李宸妃产子后之际,用一只剥了皮毛的狸猫换走刚出世的太子。

真宗以为李宸妃生下了妖怪,将其贬入冷宫。

而太子则被陈琳偷偷带至南清宫抚养。

不久,刘德妃生下儿子,如愿以偿成了刘皇后。

不过,这个孩子6岁时就死了。

当刘皇后得知李宸妃生的儿子并未死时,于是将其收养,这个孩子就这样成了太子。

一日,太子在冷宫中见到李宸妃,两人都淌下了眼泪。

刘皇后得知后,在真宗面前进谗言,真宗下旨要将李宸妃赐死。

在太监余忠、秦凤的帮助下,李宸妃从皇宫中逃到陈州,住在破窑洞里,以乞讨为生。

后来,大臣到陈州赈灾放粮,李宸妃拦轿叫屈。

包拯得知真情后,与李宸妃假以母子相称,将其带回开封。

此时,真宗早已过世,李宸妃的儿子即位,史称。

包拯趁仁宗皇后寿诞之日,将李宸妃带到宫中,又设计让陈琳供出了事情的真相,李宸妃得以与儿子相认。

已做了太后的刘皇后阴谋败露,惊厥而死。

事实上,历史上的确有仁宗认母之事,不过这件事情和包拯可没什么关系,仁宗认母之际,包拯还未入仕呢。

但是,故事的部分内容还是真实的,被仁宗称为太后的的确并非仁宗生母。

刘太后本名刘娥,是将门之后,出生不久父亲战死沙场,家道中落,母亲只好带着她寄居在外祖父家。

刘娥自小就聪明伶俐,除了读书识字外,她还学得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词。

14岁时,刘娥嫁给了一个名叫龚美的年轻银匠为妻,婚后不久随夫到京城开封谋生。

龚美喜欢结交朋友,他到了开封之后,便同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成了好朋友,这位襄王正是日后被称为真宗皇帝的。

刘娥生得,而且常常跟着龚美在外击鼗挣钱,因此声名远播,连王府的下人也知道她是个美人。

张耆将襄王赵恒正在选妃的事情告诉了龚美,并暗示刘娥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龚美听张耆这么一说,就回去同刘娥商量,假以兄妹相称,送其进王府。

刘娥听了以后,也没有反对。

就这样,刘娥进入了襄王府。

刘娥进入襄王府后,很快就得到了赵恒的宠爱,因此下人们也都对她毕恭毕敬,只有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例外。

她认为出身卑微的刘娥是在利用媚术勾引赵恒,因此地想将她赶出王府。

不过赵恒说什么也舍不得让刘娥走,秦国夫人一生气,就将这件事捅到了赵恒的父亲太宗面前。

太宗知道后大怒,立即下旨命赵恒将刘娥赶出京城,并给赵恒选了潘美的八女儿为妻子。

迫于太宗的威严,赵恒不得不将刘娥遣出王府,但并没有把她送出京城,而是偷偷将她藏在张耆家中,还不时前去私会。

6年后,过世,太宗又下旨让赵恒娶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

太宗过世之后,赵恒即位为真《抱妆盒》全名《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元杂剧。

宋真宗时,未有太子,偶幸李美人得子。

刘皇后令宫女寇承御将太子丢弃。

寇承御与太监陈琳将太子送予八王赵德芳。

十年后,真宗死,德芳子即位为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并立李美人为太后。

宗,郭氏被封为皇后,刘娥也被接回宫中,封为四品美人,真宗对她依然宠爱非常。

景德四年(1007)四月,郭皇后病逝,真宗想册立刘娥为后,但大臣们认为刘娥出身卑微,也没有生下皇子,没有资格当皇后。

大臣们建议应该册立宰相沈伦的孙女——14岁的沈才人为后。

真宗对大臣们的态度十分不满,于是干脆不谈立后之事,一直将后位空置着。

借腹生子成为皇后 刘娥虽然受到了真宗的专宠,但始终没能怀孕。

随着年岁的增长,她意识到自己怀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于是想出了一招借腹生子。

刘娥身边有一位的侍女,相貌清秀,庄重寡言,于是刘娥便让她给真宗侍寝。

怀孕后,真宗便对外界声称刘娥有孕,也就是说这出借腹生子的闹剧真宗也参与了。

据说,李氏怀孕期间,一日随真宗登砌台,发髻上的玉钗不慎坠落。

真宗在心中暗暗祈祷,如果玉钗完好无损,李氏怀的便是男孩。

命人捡起玉钗一看,玉钗真的完好无损,真宗非常高兴。

不久后,李氏果真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仁宗。

李氏生下皇子后被封为崇阳县君,后来又生过一位公主,被晋封为才人。

真宗对这位生下太子的妃子并不重视,可怜她生了皇子,却只能孤独终老。

刘娥“生子”之后,将孩子交给了一直与她交好的杨婕妤抚养。

对刘娥极为恭顺,刘娥也非常信任她,因此真宗对她也是颇为照顾,每次晋封刘娥时,杨氏也必能晋封。

既然刘娥已经“生子”,真宗便又提起了立后之事,然而朝中大部分官员都知道其中真相,因此还是不同意。

真宗只好先晋封刘娥为德妃,一个月后再封为皇后。

为了避免群臣再次反对,册后仪式一切从简,没有封后仪式,没有官员进贺,只是在宫中宣布一下,然后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各省便算完事。

刘娥当上皇后后常常与真宗同进同出,真宗每日批阅奏章时,她一定会在旁边陪伴。

她对朝中政事了解颇多,常常能够给真宗一些好的建议,真宗就更加离不开她了。

另外,刘娥从不恃宠而骄,从不和其他妃子,所以真宗更加喜欢她,就是外出巡幸,也必然将她带在身边。

厚葬李氏 天禧四年(1020)二月,真宗患了重病,无法批阅奏章,大部分政事都是刘娥代为处理。

真宗对刘娥极为信任,他发现自己的病情越来越重,便下诏说:“此后由皇太子赵桢在资善堂听政,皇后贤明,从旁辅助。

”诏书一出,刘娥便可名正言顺地管理朝政了,这使得很多大臣不安起来。

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逝,太子赵桢即位,史称宋仁宗,刘娥被尊为皇太后。

此时,赵桢仅有11岁,因此朝中的大事都由刘娥做主。

刘娥掌权后手段非常,迅速除去了朝中的排己势力,开始垂帘听政,将朝中大权尽握手中。

这段时间,宋朝廷的政治还是比较清明的,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对自己的亲信也不纵容。

在重大问题上也不一意孤行,而是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

刘娥虽然没有让仁宗和生母李氏相认,但却在真宗死后封其为顺容。

真宗在世时,刘娥就已经令人访得李氏的家人兄弟,让他们在朝中做官。

后来,李氏病重,刘娥派太医前去诊治,并亲下诏书封其为宸妃。

李氏在接到诏书的当晚就过世了,刘娥命人按照宫人的礼仪将李氏入殓,并移棺宫外,准备从简办理丧事。

此事被宰相知道了,他对刘娥说:“娘娘如何不顾念刘氏家族?臣不敢多言,但若欲使刘氏久安,则李宸妃葬礼万难从轻。

”听了吕夷简的话,刘娥顿时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以皇后之礼厚葬李氏,并追封了李氏的父亲,提升了她的哥哥李用和的官职。

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娥病逝,燕王赵元俨将真相告诉了仁宗,还说李氏是被刘娥毒死的。

仁宗得知自己的身世后大为震惊,让李用和亲自开棺验尸。

棺木打开后,只见李氏穿着皇后的礼服,周身以水银浸泡,尸体丝毫没有腐烂,颜色如生,安详地躺在棺木中。

仁宗叹道:“人言岂可尽信。

”于是,在刘娥牌位之前跪拜谢罪,并给刘氏族人加官晋级,还说:“从此后大娘娘(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杨氏为小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孺子刘婴简介 西汉末代帝王孺子婴的详细资料

西汉末代:汉孺子人物简介及生平资料(5年-25年)(6年—8年十一月在位),号孺子,乃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侯刘显之子、汉宣帝玄孙也。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刘婴逃离长安,到了临泾,立刘婴为帝,2月,因推翻而被拥立为更始帝的,派部将带兵前去攻打。混战中,刘婴为乱兵所杀。 人物简介 汉孺子刘婴(公元5年—公元25年),史称“孺”,于公元6年—公元8年十一月刘婴任皇太子。 他是汉宣帝的玄孙、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广戚炀侯刘勋之孙、广戚侯刘显之子。 公元6年,汉平帝刘衎病死。王莽便从汉朝皇室中挑选了年仅两岁的刘婴。但是,因年龄太小,刘婴并未正式即皇帝位,仅当了一个“皇太子”而已。王莽自称“摄皇帝”,任何排场实与皇帝无异,仅在见孺子及(王嬿)时需自称臣。为想实质控制朝政大权,得到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允许后,封自己为安汉公,并完全摄政,以、自居,改元“居摄”。而刘婴这个皇太子仅为傀儡。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将“摄皇帝”称号改为“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腊月,王莽自称汉高祖要他做皇帝,便强迫皇太子刘婴禅位给他,改国号为“新”,并将原定的“初始元年十二月初一”改为“始建国元年十二月初一”,中国又一个封建王朝——新朝开始了,王莽即新始祖高皇帝,也称为新朝建兴帝,简称为新帝。王莽尊王太皇太后王政君为皇太后(后来又改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封刘婴为定安公(也写作安定公),改王太后(王嬿)尊号为定安公太后。至此,立国214年的西汉帝国灭亡。 临泾称帝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刘玄征调隗嚣及其叔父隗崔、隗义等,嚣将去长安,方望以为更始成败未可知,所以劝阻,让其别去长安,隗嚣不听,方望以书辞谢而去。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弃离隗嚣的方望见“更始政乱,度其必败”,便对安陵人弓林等说:“前分封安定公的孺子婴,是汉平帝的后代,因王莽代政而没有做汉主,如今天下人皆言,刘氏当受命,我等何不立他为王,谋取大功?”弓林等人都很赞成。于是,赴长安求得了孺子婴回来,“聚党数千人”在临泾城(今甘肃镇原)被立为皇帝。方望做了总理庶务(辅佐君王的丞相),弓林当了掌管四方兵事和赏罚的大司马。孺子婴临泾立帝,遭到了同姓复辟王朝刘玄的竭立反对。不久,更始政权遣丞相李松入安定,摧毁了这个复辟势力。孺子婴、方望、弓林等人都被诛杀。 一说,刘婴在称帝之前就被更始政权所派的人杀死了,不存在“临泾称帝”的事实。 在位年号 居摄:公元6年—公元8年十一月,共使用不足三年; 初始:公元8年十一月—公元8年十一月,仅使用一个月,西汉就灭亡了。 谥号陵寝 刘婴,无谥号,史称孺子婴、汉孺子或西汉末帝(其实他没有当上西汉王朝的皇帝,只是一个皇太子而已)。 他死后,也没有陵(刘婴被东汉王朝当做乱臣贼子,不可能为其建造陵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懿宗李漼:一生欢游无度用人无方的无能帝王

虽然当了,但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的表演,哪怕是外出游幸,也都会带上这些人,他仅在宫中供养的乐工就有五百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辄上千贯钱,在宫中腻烦了,他就会随时临幸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 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要经常备好坐骑,以便随时可能的行动,搞得大家。 据《》记载,唐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对于唐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事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对此,唐懿宗根本听不进去。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二月,唐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资治通鉴》语)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大唐的整个官场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唐懿宗的昏庸,不仅仅在于欢宴游乐,还在于用人上,归纳起来,他是用人如盲,用人无方,即位之初,他就罢免了刚任命不久的宰相令狐绹,而改任白敏中,白敏中虽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三次上表请辞,他都不批准。 白敏中有病不能上朝,正中他下怀,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右补阙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经有四个月了,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这样,陛下那有时间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唐懿宗很不舒服,竟要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县令,给事中郑公舆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唐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将王谱贬职。 唐懿宗在位期间,走马灯似的一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由于他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是可以发挥很大作用的,但因唐懿宗用人如盲,用人无方,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之辈,就是、为人不堪之辈。 譬如,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就是个尸位素餐,外号叫“秃角犀”的人;又譬如,咸通五年任宰相的路岩,就是个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的人,一个叫陈蟠叟的官员向懿宗报告:若抄边咸(路岩的亲信)的家,可佐助国家两年的军费,却被懿宗痛斥了一番,从此更是无人敢言,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宰相的贪污堕落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长安城的居民把其中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宰相的尸位素餐,贪污堕落,更加重了大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与唐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唐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长安市井的商贾屠夫,就像如今的追星族一般模仿他,当时称为“拍弹”,如今叫作“粉丝”。 唐懿宗的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唐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授予伶官朝廷官职,这是从没有的先例。 唐太宗时期,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地方官职,唐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他根本不听,李可及的儿子娶妻,唐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 随意破坏固有取士规矩,是唐懿宗理政昏庸的一个重要方面,科举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故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本来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进士,但是唐懿宗时期,他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可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给科举取士带了个“开后门”的坏头,因为皇帝的恩宠而“登龙门”,也因此成为唐懿宗时代人们嘲讽的话题。 唐懿宗的昏庸也体现在他对佛教的崇佞上,在他的倡导下,佛教的发展比唐宣宗时更迅速,大规模的法会空前兴盛,佛寺中的诵经声响彻长安上空,唐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举行超过时期的法门寺迎奉佛骨活动。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三月,群臣一致反对唐懿宗下达的迎奉佛骨诏书,大臣们认为,此举不但劳民伤财,而且还有宪宗迎奉佛骨后暴死的前车之鉴,是不祥之举,唐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留下遗憾了!” 这次迎奉佛骨从京城到法门寺,沿途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大,远远超出了宪宗皇帝的规模,甚至超过了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唐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在法会上,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相互斗法,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这次迎奉佛骨持续时间相当长,直到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唐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是为自己祈求平安,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他带来福荫。 佛骨迎入京师不久,他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皇帝已经“疾大渐”,无力回天了,难怪有史家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意思是说,唐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了宫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七月十九日,四十一岁的唐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昏庸无能的一生,这时,大唐王朝末世的挽歌已经隐约可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