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可谓是集团的一员猛将,其名声仅次于同一阵营的关、张、赵、马、黄(亦即小说中刘备集团的五虎大将)。
除了勇武,魏延还给人以狂傲的印象,也因此后世对魏延的评说不一。
虽然魏延是一个颇负争议的人物,但历史上刘备却对魏延青眼有加,曾在自称汉中王后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授予其督汉中之权以镇汉川。
据史载,刘备在公布对魏延的任命后“一军尽惊”,可见刘备集团的众人对魏延的认可度并不高。
历史资料也表明,魏延在领汉中太守前确乎没有多少表现。
而小说《》在描述魏延任汉中太守时,并未援引历史上的这段记载,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到了任命。
不过,相比于历史,小说中魏延在任汉中太守前表现则较为活跃。
本篇,笔者就将分阶段对历史和小说中魏延任汉中太守前的表现进行梳理。
一、荆州时期(208年——211年) 历史上,并未清楚地交待魏延在荆州时期的表现,《 魏延传》在人物的表字后就直接介绍了魏延在随同刘备入蜀时(211年——214年)的简要情况。
可以说,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历载不明(从“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记载中推测,魏延甚至有可能是在刘备征蜀时期才加入刘备集团的)。
小说中,对魏延在荆州时期的具体情况有了详细地描述。
小说第四十一回,刘备携民渡江来到襄阳,但、不放刘备等人入城,此时魏延出场并主动打开城门迎接刘备,后经文聘阻拦未得成功。
小说第五十三回,奉命进攻长沙并与鏖战,后长沙太守韩玄猜忌黄忠,魏延当众救下黄忠并斩杀韩玄向关羽献城,至此,魏延正式归顺刘备。
当然,在魏延归顺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即指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欲杀魏延,后经刘备解劝才作罢。
小说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中,诸葛亮设计二气、三气,魏延曾作为诸葛亮的伏兵两次出现。
可以看出,虽然历史并未交待魏延何时、何地投身于刘备集团帐下,但小说却根据魏延的个性为其虚构塑造了投奔刘备的曲折过程。
二、征蜀时期(211年——214年) 历史上,魏延随同刘备入蜀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即“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这里对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用了“数战有功”四个字进行了概括,然而魏延具体参与了哪些战役,历史上却无详细的记载。
而小说中魏延在征蜀时的表现可以说较为出众。
小说第六十回明确指出的四名入川将领为黄忠、魏延、、关平。
其中黄忠、魏延是作为主力将领随同入川的。
其次,魏延在取川中有诸多表现,小说的第六十回至第六十五回,都有魏延的身影。
第一,小说第六十一回,在涪水关饮宴上,魏延遵照和的计谋,登堂舞剑意欲趁势击杀,但因张任等阻挡,未果。
第二,小说第六十二回,在庞统计取涪水关,魏延和黄忠一道按照庞统的安排擒捉了涪水关守将高沛、杨怀随军的将士。
第三,第六十二回至第六十三回,魏延和黄忠争先攻打泠苞、寨,还两度擒捉泠苞。
此处魏延也曾贪功至败,甚至一度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但整体表现尚可。
第四,第六十三回,魏延与庞统一同从小路进军雒城,庞统中伏身亡,魏延则冲出重围直抵雒城。
此处魏延虽然未能护卫庞统,但能从重重设伏的落凤坡中冲出,亦属不易。
第五,小说第六十四回,魏延和黄忠一同攻打打雒城东门,抵敌吴兰、雷铜二将。
同时,在诸葛亮前来支援时协助擒捉了西川大将张任。
第六,小说第六十五回,魏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包围并逼降了。
上述情节都说明了小说中魏延在刘备取川的过程中多负辛勤,其中还不乏良好表现。
最后,小说中魏延还曾与一同前往葭萌关抵敌。
小说第六十五回,魏延自愿请命前往葭萌关,并在张飞之前达到,尔后先击败杨柏后败于(此处小说描写马岱是以弓箭巧胜)。
综上,魏延在刘备取川过程中参与了诸多战役,同时也颇负功劳。
因此,小说第六十五回刘备初定西川后,封赏魏延为扬武将军。
在这里,魏延得到的将军封号与正史上并不相同,历史上,魏延因入川“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从将军班位上看,牙门将军要小于扬武将军(笔者按:依照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的排位,扬武将军在四征之下,五校之上),而魏延在历史上并未被封为过扬武将军。
在刘备初定西川的这一时间节点,被封为扬武将军的是法正(《三国志法正传》载:“(建安)十九年(214年)……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此外,历史上刘备集团中曾任扬武将军的除了法正还有邓芝。
由此可见,历史上,征蜀时期的魏延虽然“数战有功”,但未有具体的战役记载,显得单薄。
小说在此基础上虚构了不少魏延参与的战役,同时小说在魏延这一时期的将军封号上也不同于历史,在笔者看来,这既有可能是小说作者的笔误,也有可能是小说作者有意要提高魏延的功勋,为之后魏延任汉中太守铺垫。
三、蜀中时期(214年——219年) 历史上,刘备初定益州到刘备自称汉中王的这段日子里,似乎没有魏延的相关记载。
历史所记载的即刘备称汉中王后对魏延的提拔任命以及魏延的一番豪言壮语。
但小说中,魏延在刘备与争夺汉中的几次战役中都有不错的表现。
小说第七十回,张飞与在瓦口关对峙,张飞终日饮酒骂战,刘备闻言恐张飞饮酒误事,点名让魏延前往相助。
尔后,魏延协助张飞击败张郃并辅佐张飞共同镇守阆中,直至第七十一回诸葛亮才派遣去阆中替回张飞和魏延来同取汉中。
此外,第七十二回,魏延奉诸葛亮将令同张飞分兵两路去截曹操粮道。
同时还临阵以大骂回绝了曹操的劝降并射中曹操人中,折却曹操两个门牙。
小说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
这一阶段,历史着重描述了魏延被任命后众人的惊异,而小说则是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魏延的战绩,让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太守看起来更加合符情理。
结语: 综合来看,小说所描述的魏延从荆州时期到蜀中时期的整个过程,魏延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因此小说中魏延最后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则并未引起他人的质疑和惊讶(也许小说作者也有意忽视了历史上的这段记载)。
但历史上,魏延从部曲到牙门将军再到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督汉中的提拔似乎过快,加之历史记载仅表述“数有战功”而无其他具体旁证,因此,对魏延的任命引发“一军尽惊”的结果是足可理解的,而历史上魏延真正的大部分出色表现大抵还是在诸葛亮主政期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时他所部的军队,有八十万之众,号称百万。
并以清君侧之名,试图打击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势力。
左良玉部队最后下场如何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应该说,左良玉在明末,也算是一位忠臣,但是他拥兵自重,骄横跋扈,不受节制,凭着他手中的军队,为所欲为。
马士英和阮大铖等人害怕左良玉帮助打击他们,因此对他处处设防。
左良玉发动大军,假借太子的手谕和“清君侧”的名义,向南京进军。
当左良玉路过九江时,想邀请他的好友袁继咸加入他,但被袁继咸拒绝。
他部下的士兵不听他的号令,趁夜杀入九江放火。
左良玉一死,他的部下推选了他的儿子左梦庚为军主。
左梦庚设计将袁继咸骗入军中,将他软禁起来,又按照他父亲的计划,率军东下,准备攻打南京。
但是还没等他到达南京城下,南京已经被清军攻破。
左梦庚在这种国难当头的时刻,依然只顾着搞内讧。
在铜陵,他遭到了南明四镇之一的黄得功的阻击,并被黄得功击败。
正值此事,清军追赶李自成的残兵败将来到九江,左梦庚便投降了清军,并把一直被他扣押的袁继咸献给了英亲王。
左良玉部队最后下场是被清军编入汉军正黄旗,同时调转矛头,对付起他们原来的宗主南明王朝来。
而左梦庚这个汉奸竟然最后还得以善终,还帮助清军击败了在大同反正的明朝将领。
左良玉一生,气吞万里如虎 明末,左良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是当时的一代枭雄。
左良玉原来隶属于辽东军,在和后金的作战中,功劳卓越,因此被他的上司侯恂赏识,提拔他为副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年,他被调往河南,镇压流窜在那里的农民起义军。
但是他刚刚到任不久,还没怎么打仗,农民军又进入了山西,于是朝廷又命令他去山西镇压。
到了山西,左良玉驻军泽州,和曹文诏一起击败了农民军。
在随后的战争中,农民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兵力已经遍及了整个黄河流域,甚至逼近了京城。
一直在各地作战的曹文诏、左良玉、陈奇瑜等人,虽奋力杀敌,但由于官军的势单力薄,无法取得全胜。
冬天,明朝各路将军终于将农民起义军逼进了绝路,他们假装投降,又趁着黄河结冰,渡过黄河,进入四川一代,活动于湖北,并时常骚扰河南,令明朝不胜困扰。
随着左良玉的战功日益突出,他的骄横也逐渐显露出来。
随后,由于曹文诏在战斗中牺牲,左良玉便成为了明军对农民军作战的主力,他几次和张献忠、李自成的军队交战,并获得了许多功绩。
在左良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中,让他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
但是命令刚下,李自成的大军就已经攻破了北京,上吊自缢。
随即,明朝的皇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王朝,继续和农民军和清军作战。
左良玉与马士英不和,借着清君侧的名义,出兵讨伐逆党,但在途中病逝。
柳敬亭和左良玉之间的关系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评话艺人。
说通俗一点,也就是个比较有成就的说书艺人。
两人本应不相及,但却在因缘巧合之下,成为了好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柳敬亭与左良玉投缘的原因有三。
提拔左良玉的侯恂是东林党人士,因此左良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成为东林党。
而柳敬亭也在政治上对阉党的势力深恶痛绝,因此让两人一拍即合。
其二,柳敬亭虽然是个从事说书工作的艺人,但他小时候也能算作是乡里的一个混混,经常,因此他和其他的说书人相比,有一定的胆识。
而左良玉自不必说,出身行伍,打过的仗比柳敬亭说过的书还要多。
在左良玉初见柳敬亭的时候,就让士兵分列两旁吓唬他。
谁知柳敬亭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谈笑自若。
其三,成为左良玉的幕僚之后,柳敬亭马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常常说书给左良玉听。
左良玉虽然是明末的一个高级军事统帅,但是他大字不认识几个。
而柳敬亭的说书,一来可以给他解闷,二来也能让他从书中领悟行军打仗的道理。
柳敬亭与左良玉常常在一起谈论隋唐的故事。
柳敬亭不仅是左良玉的幕僚,也常常在左良玉的军中给士兵们讲书听。
其后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处处堤防着左良玉,关系越来越差。
柳敬亭曾替左良玉出使南京,和马士英等人疏通关系。
由于左良玉的关系,因此南明朝里的群臣都十分尊敬他。
宰相以下的官职,都拥他上座,人们称其为“柳将军”。
后来,左良玉和马士英的关系崩盘,左良玉出兵清君侧,不料死于途中九江。
左良玉死后,柳敬亭失去了靠山,被马士英等人追捕,柳敬亭只好逃回苏州,重新干起了说书的行业。
成的大军就已经攻破了北京,崇祯帝上吊自缢。
随即,明朝的皇室在江南建立了南明王朝,继续和农民军和清军作战。
左良玉与马士英不和,借着清君侧的名义,出兵讨伐逆党,但在途中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