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陈寿简介 西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陈寿生平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

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

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并《》。

历经10年艰辛,陈寿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

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记载了从220年(魏文帝黄初元年),到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历史。

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

在《魏书》中为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

记则为《先主传》,记则称《吴主传》。

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陈寿虽然名义上尊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地记录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表明了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地位是相同的。

就记事的方法来说,《先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年经国纬,与本纪完全相同,只是不称纪而已。

陈寿这样处理,是附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这足见他的卓识和创见。

《三国志》总起来说记事比较简略,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

陈寿是三国时人,蜀国灭亡时31岁。

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耳闻目见的,比较真切,按说是有条件搜集史料的。

但因为时代近,有许多史料还没有披露出来;同时,因为恩怨还没有消除,褒贬很难公允,也给材料的选用和修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从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

这大概是魏、吴两国的史料多于蜀的原故。

陈寿写《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

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

《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可见蜀汉的史料是相当缺乏的。

另外,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他治学态度比较严谨),陈寿也可能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与前三史一样,也是私人修史。

他死后,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

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

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史学界把《》、《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魏五谋臣简介:一代奸雄曹操麾下的五大终极参谋智囊

,指、、、、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 荀彧 荀彧(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攸 荀攸(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 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和。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荀攸一生画奇策十二,惟钟繇知道,但是钟繇在后来未整理完就去世了,所以后世才不知道。正始年间追谥为敬侯。 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原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曹操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为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中大败而归。在曹操立继位人问题上贾诩暗助了。曹丕日后称帝封他为太尉、魏寿乡侯。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死时七十七岁,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精通兵法,著有《钞》一卷,并为《兵法》校注。 程昱 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时魏国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昱常为曹操出谋献策,定都许县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讨袁谭、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卫尉,进封安乡侯。黄初元年逝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末人物。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曹操赤壁之战大败之后,曾大哭曰“吾哭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足见郭嘉在其谋士中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冒辟疆简介:明末四大公子之一冒辟疆的传奇人生

是明末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他在南通历史上颇有名气,作为明末著名的“四大才子”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数十年如一日赈济灾民的善行义举,以及他始臻完善的水绘园及与的爱情故事都为后人所颂扬。 简介——(公元1611-1693年),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满腹诗书,怀才不遇 幼年的冒襄从小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诗文写得好,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史称他“两岁涉四方,十二称文章,束发侈结交,鸿巨竟誉扬。”文苑巨擘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冒襄1627-1642年间,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他深感怀才不遇。 不仕满清,救国危亡 明代自万历以来已江河日下,特别是弄权,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面对这种危亡局势,一般在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怎不忧心如焚呢?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 开国以后,很快沿袭了制度开科取士,冒襄一次也没有参加。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给冒襄,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他,决不仕清的心态和节操。在水绘园人们可以看到,冒襄的客厅叫“壹默斋”,意思是一直保持沉默,不事清朝,显得极有骨气。与此同时,他缅怀亡友,收养东林、复社和江南抗清志士的遗孤20余人,并在水绘园内增建碧落庐,以纪念明亡时绝食而死的好友戴建。自冒归隐水绘园后,文人名士纷至沓来,东林、复社、畿社诸友,先后参与交会的300余人。一时间水绘园内宾客云集,盛况空前,时人说:“士之渡江而北,渡江而南者,无不以如皋为归。” 才子佳人,缠绵爱情 说到冒襄,不能不提到他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五日,冒辟疆早前结识的的“姊妹”、原南京秦淮河上的南曲名妓董小宛。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名白,又字青莲,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16岁时,已是芳名鹊起,与、等同为“”。1639年乡试落第的冒襄与小宛偶尔在苏州半塘相遇。她对冒襄一见倾心,连称:“异人!异人!”虽然她多次向冒襄表示过倾慕,均未得到他的首肯。因为冒襄早已属意吴门名妓陈圆圆,并于1641年“订嫁娶之约”。次年冒襄第六次乡试途经苏州,重重访陈圆圆时,已是人去楼空,加上科场失意,情绪沮丧到了极点。就在这年冬天,在柳如是的斡旋下,由出面给小宛赎身,然后从半塘雇船送到如皋。次年春,冒董结成伉俪。 小宛至冒家后一洗铅华,甚至屈己似仆婢,凡事亲力亲为,平常操办日常琐事,井井有条。且厨艺过人,今扬州名小吃董糖和董肉皆由小宛首创。她生性温柔,知书达理,还督促冒襄的儿子读书。但,、战乱流离的苦难接连落到这个弱女子身上。1645年,清兵大举南下,董小宛随冒襄为避战火而逃难,流离颠沛,历尽磨难。途中冒襄患病,小宛一路不眠不休照顾。“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这般辛苦侍疾、令人感动!然而生病的人性情烦躁,冒襄动辄易怒,常无故打骂小宛,小宛“惟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幸有小宛舍命服侍,冒襄终得病愈,然而小宛却积劳成疾,1651年正月初二,董小宛病死在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二十八岁。 如何评价冒襄与董小宛这对才子佳人的婚后生活?水绘园前院长徐琛说:“冒襄与董小宛在寂寞中度过一生,却受到世人的敬慕,清代大盐商汪之珩为冒襄建‘水明楼’就是明证,当代有不少作家为冒襄和董小宛写了许多怀念的作品,足见他俩人品之高。董小宛嫁到如皋蒙受一系列苦难,确实不幸,但这些不幸是社会大变动造成的,是国破家亡带来的不幸,董小宛也不能避免。在秦淮八艳中,就数董小宛的命好……。”冒襄对董小宛没有始乱终弃,感情始终如一,这在他写的《梅影庵忆语》中表现得很充分,对她的贤慧与美德大加赞扬,说自己的一生清福在与董小宛九年生活中全部享尽,董小宛得到了名士的立传褒扬,美名流传下来。 赈济灾民,家资耗尽 冒辟疆一生支持难友、赈济灾民数十年如一日,以致家资耗尽,家庭生活十分窘困。崇祯十三年(1640),从山东至浙西,赤旱千里,飞蝗蔽日,如皋斗米千钱,。冒襄率先捐家产赈济灾民,在如皋四门设粥厂施赈,每天黎明即起,“凌冰冲风”,与同志仆从“诣厂与诸乡耆尝粥糜之厚薄,量米数之出入,核饥民之多少,稽众役之劳怠”,对物资、人力进行管理工作。而除了每天接触这些人数超过三千的灾民,冒襄还要对县内“窭者、瘠者、老者、幼者与真疾病者”,一一亲自登门访察,只要访察后合乎实情,就按日或按月分给米钱。前后历时5个月,救活10多万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进入垂垂暮年的冒襄患有腿病,耳朵失聪,但由于贫穷,不得不靠卖字维持生计,他在《自述》中这样写道:“献岁八十,十年来火焚刃接,惨极古今!墓田丙舍,豪豪尽踞,以致四世一家,不能团聚。两子罄竭,亦不能供犬马之养;乃鬻宅移居,陋巷独处,仍,笑傲自娱。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朝易米酒。”甚至还到南通狼山去卖字。他在《卖字五狼山偶成三绝》中写道“七十何所求,而况当八秩!渊明拙言辞,吾以托之笔。”1693年贫病交加的冒襄逝世,享年83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