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解析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如何造成的?

时间:2025-03-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所有新教派别中,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最相像,它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首脑不同:罗马天主教以教皇为普天下所有基督徒的唯一首脑,而安立甘派则把英国国王奉为首脑,谁继承英国王位,谁就担任教会首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其他方面的差别,包括仪式、理论、教义、组织机构等差别都不大;当然,天主教教堂装潢华丽,宗教仪式也更加豪华,国教教堂就平实得多,仪式也比较简单。

这样,新教派别就很多了:路德派、茨温利派、浸礼会派、加尔文派、安立甘派,等等。

这些教派在教义、礼仪、宗教理论诸方面都有不少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罗马教廷。

这使新教在那个时候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一旦人们否认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上帝直接沟通,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而对宗教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样,基督教仍然存在,对上帝的信念仍然存在,但自由的思考已经形成了,一百个人读圣经可以产生一百种理解。

就好比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让你们读一本书,然后写读书笔记,除非你们互相抄袭,或者到网上下载,否则你们一百个人写来的作业应该是一百个样子,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想。

不要以为不相信宗教才能解放思想,其实在宗教的框架内也可以解放思想。

这样,大家就能体会到的巨大意义。

不过,并不是天主教才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束缚,新教可以同样固执,同样造成思想束缚。

新教各派也迫害信仰不同的人,和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没有两样。

在那个宗教极端的时代,谁都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是真理的拥有者,为了信仰,为了“真理”,为了“上帝的事业”,人们互相争斗,彼此打得死去活来。

那个时代是宗教战争的时代,马丁·路德以后,西欧在差不多一个世纪里深陷在宗教战争中,不仅德意志如此,整个西欧都是这样,都在打仗,甚至中欧也在打,而战争的理由就是信仰不同。

一直要打到大家都意识到靠战争解决不了问题,谁也不能消灭谁,上帝其实没有站在任何人一边—直到那时,宗教战争才停止了,每一个教派都开始承认其他教派存在的权利。

而其他教派也承认这个教派存在的权利,到那个时候,宗教纷争才平息下去,人们学会了相互容忍。

于是,在1648年,战争各方签订,各个教派都取得了存在的权利。

但是,因信仰或意识形态不同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并没有停止,直至现在,西方仍然以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为理由发动战争,并且把它说成是“解放”别人。

不同的是,16、17世纪的宗教战争中,信仰的因素可能更强烈一些,人们有更加虔诚的信仰;而现在,意识形态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些借口连发动战争的人都不相信。

我们看看现在中东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

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

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

“反”在这里,功不是“反面”的“反”“反动”的“反”,而是“反过来”“相反方向”的“反”。

中国人常常把“反宗教改革”理解为“反对宗教改革”或抗拒宗教改革,这种理解并不对;“反宗教改革”的意思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那么,什么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目标是摧毁现有体制,重建一个教会组织,路德教会由此产生。

原有的教会就进行抵抗,抵抗的方式是它也改革,不过改革的目标是维护原有的体制和结构让现存教会延续下去,这就是“反宗教改革”。

所以反宗教改革也是改革只不过它的目标是维护现有体制、不让路德的改革将其摧毁。

马丁·路德的出发点本来很单纯,他讨厌教会腐败,因而反对教会腐败;但反着反着就触及天主教的根了,最后变成“挖根运动”,要挖掉天主教的根,摧毁罗马教会。

渐渐地,罗马教廷也看出了问题所在,问题就出在腐败上。

所以,为了保护天主教会,最好的办法就是反腐败,自己反腐败,根治腐败把腐败清除了,地位也就巩固了一—当时的教廷就采取了这种对策。

一连有好几个教皇都决心根治腐败,而且确实做得不错,这很不容易,因为自我革新非常艰难。

罗马教会中连着出现了几个廉洁的教皇,他们兢兢业业决心很大,把腐败的官员撤职了,任用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担任高级职务,再由他们去撤换一层一层的腐败分子,最终把局面扭转过来,至少把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克服了。

这样,天主教会就重新站住脚,再一次取得信徒的信任;如果不出现这样的“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可能早就崩溃了,早就没有了。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团体耶稣会”,它很有名。

最早到中国来传播基督教的就都是耶稣会士,例如、等。

这些人很有奉献精神,带着一种宗教的狂热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们不是无能之辈,他们有知识,掌握着由熏陶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且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这样一批人集结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传教团体叫耶稣会,并且得到教皇的认可。

新团体的发起者叫依纳爵·罗耀拉,他原本从军,后来受伤退伍,组建这个团体后,就以军队的组织方式进行管理,最高的领导叫“将军”,就是他自己;在他之下,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位指挥官,按军队等级称作“旅长”“团长”“连长”等,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入会时要宣誓无条件服从,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耶稣会在后来被很多人否定,有些人甚至将它描述为恐怖组织,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

在历史上,确实有耶稣会士运用暗杀手段清除异己,但另一方面,耶稣会又不乏像利玛窦、汤若望那样的人。

耶稣会对恢复罗马天主教的地位与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是“反宗教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特兰托宗教会议。

从154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在这些会议上,教会高层对天主教中有争议的理论、教义、礼拜仪式和基本原则等进行审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维护过去的传统,不对天主教做根本性的改动。

反宗教改革也是成功的,在清除教会流弊方面,它最终与宗教改革殊途同归。

并且,两种改革最终都和民族国家联系起来了:新教国家把新教作为民族的共同信仰,巩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而天主教国家也把本国教会改造成国家的教会,用国家主权压倒了教会的权威。

经过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一个普世的、全欧洲的罗马教会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教会都变成了国家的教会,成了民族国家的精神机构,这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完成时最终出现的情况。

宗教改革造成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

第一次分裂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东西教会分裂,形成后来的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别存在于东欧和西欧。

第二次分裂也有地理上的分界线:新教,不管属于哪一派,基本上分布在西欧北部和中部,如英国、北欧、德意志北方和低地国家;旧教即天主教基本上流行于西欧南部,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意志南方区域。

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仍然差不多如此。

随机文章日本人真的支持过辛亥革命吗?日本人有什么阴谋?揭秘美国发声石头之谜,一堆石头发出金属叮当声冷血动物为什么没感情,眼瞎的冷血动物难以认主/但是感情很丰富人死后一般会给谁托梦,直系血亲和鬼魂亲近的人(真相是思念成梦)物理时间和时刻的区别,时刻指的是特定的时间/点与线的区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韩信本曾机会取代汉高祖刘邦成为千古一帝

也许你知道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的典故,也知道韩信在历史中的英勇,也知道韩信曾辅佐一跃成为帝王。 但你并不知道,如果当时不是韩信的“妇人之仁”,也许之争就变成了之争,而韩信将会取代刘邦成为千古一帝。 韩信自小贫穷,连吃饭都成问题,有一天,韩信在城下钓鱼,其中有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便拿饭给韩信吃。韩信吃饱后,很感激这位大娘,并觉得大娘救了自己。 此乃存一夫人。网络配图 刚开始的韩信只是一个小人物,在自己的政治生涯方面,郁郁不得志。他自小便身背一把剑,就好像随时准备上战场。直到韩信后来投奔了刘邦,遇见了,韩信的命运才就此改变。在韩信投奔无果之后,韩信来到了刘邦大营,在一次犯法刑罚时遇见了萧何,当时的韩信觉得自己,实在无用,于是决定骑马离开,谁成想萧何一路追赶,并将韩信请了回来,推荐给了刘邦,刘邦碍于萧何的面子,便封韩信做了一员大将。此乃知己萧何。 自韩信做了将军之后,便屡建奇功,不久便与当时、萧何齐名了。在中,韩信发挥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并且帮助刘邦平定了魏国。可以说,刘邦的天下基本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击败代国和赵国、北上降服燕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韩信的战功就遍布了天下,韩信之后被刘邦立为齐王,也就是在这位齐王的带领下,汉军围歼楚军,最后逼得项羽江边自刎。 其实,早在项羽还没有玩儿完的时候,蒯彻就曾劝过韩信,让韩信自立为王,一分天下。当时的韩信刚刚灭了项羽的龙且军,兵力大增,正是自立为王的好时候。而且,在当时的情况来看,项羽和刘邦的兵力可谓是势均力敌,而唯一能决定两人命运的正是韩信,韩信帮刘邦,刘邦便可一统天下,帮项羽,项羽便可为王。于是,韩信成为了整场楚汉之争的决定性因素。再有一点,蒯彻也曾提醒过韩信,韩信当时的功劳太大,甚至已经功高盖主,刘邦这人心思太重,不能完全相信。网络配图 但是,这些都在韩信深思熟虑了几天后给pass掉了,在韩信看来,刘邦是个知人善用的君主,不可能欺骗自己,况且自己兵力强盛,就算刘邦想要杀自己也未必能杀得了。就这样,韩信输在了自己的“妇人之仁”。 可韩信哪知道,自己的衷心为主,换来的却是暗算。在韩信灭掉相遇之后,刘邦觉得韩信对于自己的威胁太大,于是想尽办法想要出去韩信。再次之前,刘邦曾向韩信立誓“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于是刘邦为不违反誓言,选择了让自己的女人动手。 在韩信立大功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境地,于是有任何的聚会都不参加,但是韩信却错信了自己的老知己萧何。其实,要杀死韩信的计谋是和萧何共同想出来的,吕后请韩信参加自己的宴会被拒绝,于是派萧何前往充当说客,自己的知己怎能不相信?于是韩信来到了聚会,就这样被吕后杀死了,吕后为了不违背刘邦的诺言,将韩信吊于钟楼大钟下,头为大钟所罩,脚悬空于地面,无法顶天立地,并使用竹刀将韩信杀死。此乃死一知己、亡一夫人。 而韩信在死后的最后一句话便是:“我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采纳蒯彻的建议!”。网络配图 一代千古名将韩信本可以取代刘邦成为一代帝王,却因为自己的“妇人之仁”失去了最好的机会,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位大将军,在世时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在死后的墓志铭上却寥寥刻下了十个字: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短短的十个字,却蕴含了韩信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三国名将蒋钦之死:东吴蒋钦如何死的?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