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看诸葛亮和宣皇帝司马懿联手 如何玩死一个叛徒

时间:2025-03-1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太和元年冬天,曹魏督荆州豫州军事长官驻军宛城,接到魏兴太守申仪的密报,称新城太守孟达勾结蜀汉,想以新城叛魏入蜀。

要知道孟达原来是从蜀汉叛逃过来的,现在又要再次反水,如果是真的,必将影响到西南整个战局。

司马懿立即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孟达正打算联络蜀汉,密谋进攻中原,而最让别人吃惊的是,消息泄露于蜀汉一个叫郭模的降人,他是承的意思故意把消息露给魏人的。

司马懿立即采取措施,孟达要起兵的消息一走漏,他自己也就知道了,第一步棋要稳住孟达。

于是他先派人给孟达送去一封信:“将军您当年弃暗投明,归我大魏。

国家委派你西南重任,对付蜀国。

蜀国人无论智愚,都咬牙切齿恨将军。

诸葛亮早就想害你,只是没有办法。

郭模说的这种大事,诸葛亮会这么轻易地泄露出去?这是谁都看的出来诡计罢了!” 孟达接到信大为轻松,他也不信诸葛亮故意泄露自己的行动,写信和诸葛亮说:“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二百里。

司马懿得到我起兵的消息,要先上报洛阳,来回时间至少一个月,那时我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网络配图 他根本料不到司马懿的第二步棋极快,他那里会去请示,直接从宛城发兵,倍道兼程,一天赶两天的路,八天大军就杀到孟达老巢上庸城下,孟达措手不及,吓了一大跳:“怎么这么快!” 司马懿还有更快的,他迅速攻破孟达外围的栅栏,分八路猛攻,“旬有六日”,仅仅十六天就拿下上庸,斩了孟达,平息一场叛乱。

这一战是司马懿的得意之作,巧言骗敌于先,的进攻在后,解决了大患,不得不服手段高超,行事果断。

从整个事件来看,是诸葛亮泄露消息在前,司马懿霹雳手段在后,这两个超一流大高手心有灵犀默契配合,搞死个孟达,真的和捏死只蚂蚁一样容易。

孟达字子度,扶风人。

汉建安初年和老乡入蜀投奔。

在刘璋部下混迹多年,经常和法正张松几个朋友在一起说刘璋没能力,在这个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跟着这个老板混没有前途,早就有跳槽的意愿。

建安十五年,刘璋被张松法正他们说动,请入川协防敌人,孟达和法正被派去迎接刘备,为刘备筹划怎么搞倒刘璋出谋献策,被刘备任命驻守江陵,后来担任宜都太守。

虽说乱世之中,许多人奉守“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处世原则,刘备也的确比刘璋高明百倍,但刘璋的许多部下是在得到刘璋下令投降后才投降刘备的。

孟达的做法多少有点卖主求荣的味道。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孟达和刘备的义子攻下了上庸,并驻军此地。

在襄樊一线作战,叫孟达刘封发兵帮助,他们以刚拿下上庸,人心不附为托词,没有给关羽援军。

没多久关羽兵败被杀,刘备恨透了孟达。

再加上刘封和孟达不和,刘封抢走孟达的仪仗乐队。

孟达即怕刘备杀自己,又恨刘封相逼,带领部下四千多家投降曹魏去了。

临去给刘备写了封告别信,其中有一句话很有名:“臣诚小人,不能始终。

”我承认我是个小人,做不到有始有终!把刘备气得没背过气去。

网络配图 孟达投降曹魏时,正值继位没多久。

刚刚登上大位,就有死敌阵营的大将来投诚,让曹丕高兴的不得了,这是大魏国繁荣昌盛的象征嘛!是我曹丕继位上天降下好兆头嘛!马上把孟达召到京城。

孟达长得,气质不凡,又言谈高雅,口才过人。

曹丕大为满意,让他坐上自己的陆军一号一起去逛街,拍着孟达的肩膀,开玩笑说:“你不会是刘备的刺客吧?” 孟达频获恩宠,成为大家眼中“别人家的XX”。

不久,曹魏发动反攻,孟达和曹魏大将、等又打回上庸,击败了刘封。

曹魏把上庸等三个城并为一个,叫新城,孟达再次担任太守,不过这一回是魏国的太守。

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过了几年曹丕去世,曹魏中和孟达交好的大臣桓阶、夏侯尚等也相继死去。

司马懿、蒋济等大臣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批人本来就不大看好孟达,特别是核心人物司马懿,早年就劝过曹丕,说孟达口才太好、长得太帅,不要太过于亲近他,说到底是司马懿对孟达这样反复小人的轻蔑。

这时候出任荆州都督,孟达感到背上一阵阵的凉意。

远在西蜀的诸葛亮也闻到了曹魏政权中的变化多端的味道,连连致信孟达“诱之”,要把孟达再次策反过来。

信中把孟达投降的责任全推到刘封身上,大意是:老孟同学你当年太冤枉了,刘封过分欺负人,才造成你的出走。

他那样做也违反了我们刘老板宽厚待人的原则。

想起当年我们在一块的好时光,是多么让人怀念啊——“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

” 估计几封信下来,孟达那颗善变的心已让先生撩拨得没了方向。

他终于再一次决定反水,才发生文章开头消息走漏这一事件。

诸葛亮当然想一下子就把孟达手中的上庸等三郡纳入囊中。

但诸葛亮的心中更占上风的想法是要除掉孟达,嘴上哄着孟达反水,背后一刀就把他卖给了司马懿。

完全是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的战斗作风。

网络配图 诸葛亮在策划这个计策开始时候,以直爽出名的蜀汉参谋费诗就说:“孟达这样的小人,先对振威将军(刘璋)不忠,后又背叛咱们主公。

真不值得写信给他。

” 诸葛亮当时没回答他,其实心中是同意费诗的意见,只是不能表白出来而已。

后来司马懿猛攻孟达,吴蜀都派兵来支援,但只是在外围摇旗呐喊,观望不前而已。

孟达的死再一次说明叛徒是多么的让人唾弃,一个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敌对阵营中跳来跳去的人物,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成为人人喊打。

诸葛亮制造了一个漂亮的助攻,心神领会的司马懿拍马赶到,一脚球进大门,把孟达淘汰出历史。

还是历史上宁死不屈的英雄们说的对:“没有一个叛徒会有好下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走进真实的成吉思汗:生活中没有残酷和嗜杀

符拉基米尔佐夫是苏联的一位东方学家,尤其是一位世界最高权威的蒙古学家。他写成这部《传》,是在苏联十月革命以后的四五年间,他已经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思想武器,所以这本书的内容,既不是深奥得除自己外连任何人都看不懂的“古董”作品,也不是庸俗化的低级读物,却是一部既专门而又大众化的学术名著。在这本书里,他不只把成吉思汗的个性、才智和思想都能够深切地刻画出来,而且也能够好好地把握了成吉思汗的时代和环境。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他把西方史家所加于成吉思汗诬蔑的言辞——残酷和嗜杀,用科学的方法提供了十足充分的证据,把它从历史上翻过案来。网络配图 女人,骏马和美酒 成吉思汗虽然颇有些脾气,然而在必要时他是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妒嫉的。例如,当他的正后孛儿帖被篾儿乞惕部掳去时,她被配与力士赤勒格儿做了妻子。但是等到她被夺还以后,成吉思汗的态度不仅和从前一样没有改变,仍旧待她很恩爱,很尊敬,而且还永远承认她为正后。惟有对于她和他(赤勒格儿)所生的儿子术赤,却只予了诸王的权力和称号。 为着他自身和其僚友们能够供应妃妾起见,有时候成吉思汗也把其后妃里面的一个,赐给有特殊功勋的将帅。这便是把札合敢不的女儿,王罕的侄女,他的妃子亦巴哈赐给了主儿扯歹。至于它的理由,便是因为成吉思汗跟这个妃子一起睡着的时候得了一个恶梦,恰巧这时候由主儿扯歹在担任着警卫。于是汗便对亦巴哈说道:“我不是嫌你无德行,无颜色,亦不曾说你身体不洁,我把你列为我的后妃之一。如今为主儿扯歹征战时舍性命,将离了的百收集,有功之故,将你赐予他。你父札合敢不当初教厨子阿失黑帖木儿等引二百人来与你做从嫁。你如今去时,留着阿失黑帖木儿等一百人做纪念罢。”网络配图 成吉思汗所爱好的便是围猎。同时他也爱好骏马和美酒。对于后者乃是他跟他的人民所共享的嗜好,但是在这里,也和在别处一样,他表现出他常有的自制心和节制力。他虽然在军队里是禁止嗜酒无度的,但是决不去硬性规定完全禁止酒类的饮用。他说:“假如人不能禁酒,务求每月仅醉三次,三次以上即是罪行。能醉二次自较三次为佳,能醉一次更佳,不醉尤佳。然在何处能觅此不醉之人呢?” 有一天,成吉思汗询问其僚友博尔术那颜道:“人生何者最乐?”博尔术答道:“春日骑骏马,搴鹰鹘出猎。”成吉思汗也用同样的问题去询问博尔忽和其他将领们,但是他们所回答的都跟博尔术一样。成吉思汗说道:“不然,人生最大之乐,即在胜敌、逐敌、夺其所有,见其最亲之人以泪洗面,乘其马,纳其妻女也。” 这便是一种独特的言辞,从这里便可以显露出成吉思汗的很多个性来。他决不会被勇武的欢乐、光荣,或者甚至被权力所诱惑。他珍视胜利是他的成果,这就是复仇的渴望满足之后从敌人那里获得对新财物的占有。他是被占有本能,尤其是依恋着物质的占有所支配的草原战士的理想体现。 自由、宽大和仁慈 他那巨大的意志力,能够使他控制着这种本能,并且这样利用它们来达到最好的效果。意志力和自制心,避免片面冲动的能力,如我们已经在别处所强调过的,便是他性格上的主要特色。他很懂得随时随地去做着各种各样的感情表现。网络配图 同时也要求他的部下跟他自己一样做。根据蒙古的传说,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这决不是完全无益的:“在每天过活里,犹如二岁的犊儿动作般,在厮杀时,却又如老鹰般。在筵会里犹如驹儿般,在厮杀里袭着仇人时,却又如海青般。在白天里敏捷得有如老狼般,在黑夜里小心得犹如乌鸦般。”成吉思汗很懂得怎样去等待机会,并且还知道怎样去继续等待。同时对于他自己的意志也能够每次控制住,这便是说蒙古能够忍住愤怒并且还使它去服从理智的命令。例如,他的叔父答阿里台曾经帮助王罕反抗他的侄子,成吉思汗意欲把他处死。但是博尔术对他谏奏道:“自己的家自己毁坏,好像自己的火自己熄灭一样。你父亲的遗念,只留得你这个叔父,你怎忍废他呢?”于是成吉思汗的怒气平息了,他接受其僚友的意见,赦免了他的叔父。 ……当成吉思汗在他的军队里面建立起最严厉的纪律,和在他的帝国里面树立最严格秩序的时候,他也始终是一个自由、宽大和仁慈的人,在这些方面对于草原战士的理想是十分符合的。从长春真人、使节(赵珙)、伊斯兰教徒和畏兀儿人等手里所描写出来关于他接待来客的记录,我们便可以发现他对于异邦人(尤其是当他认为这些人是有利于他的目的时)能够表示出跟上述相同的特性来……但终成吉思汗的一生,他始终是一个有自制力,有纪律和卓越而实际的游牧民,并没有由于单纯的算计而变成一个渴血的嗜杀者。他充分知道定居而有文化的人民携带的给常常希望恣意破坏文明城乡的游牧君主的利益。如果因为战争或政策所必需而命令使用这样手段,那么这时候他才不去阻止破坏一个城市。网络配图 我们也不知道在成吉思汗的私生活中,有任何事实可以解释作他那特别残酷的证据。相反地,我们的一切资料,却都是提供他的宽大和我们已经主张过的自制心等等的许多例证。别克帖儿的暗杀,及被成吉思汗的命令所执行着的其他谋杀和屠杀等,假使人们能够认清当时的观念和习俗的话,那么便不会把这些事情看作是他的残忍或嗜杀的证据了。成吉思汗所犯的罪恶,或者预备去犯的罪恶,在他周围的道德标准,和培养他精神的伦理和宗教观念中可发现乃是些平常的事情。他始终是一个信奉原始“珊蛮”教的游牧民。他对于“长生天”和守护神抱着基本的道德责任感,并且还拥有充分发展的占有本能。 谋略、公正和贪婪 在战事中,他时常求助于谋略,甚至去做各种各样的背信行为,但是在私生活上,他决没有表现过这种特性。讲到其他的事情,已经像我们所叙述过的那样,他对于公正无私是看得格外尊重的。在其他方面,他也有一种猜疑性的贪婪,并且还十分警觉地爱惜他的财产。 参加过许多次战役,指挥过好些次战斗和围攻的这样一位伟大征服者——成吉思汗,似乎并没有显著的匹夫之勇;他心目中的将帅才干是应该胜过兵士的。无论如何,他并没有传奇式勇武的倾向,同时也没有抱着一点儿的冒险侥幸心理。假使在他的青年时代,他曾经有机会表现过“匹夫之勇”,那么在登上汗位以后,便可常常在不适当的状态下去显示他的勇武了。他虽然领导着他的军队作战,并且还在正式交战时担任着指挥,但是从来没有参加过骑兵队的列阵混战。因为他十分了解这件事并不是统帅的任务。网络配图 有一天,其幕僚巴剌那颜问他道:“主上如是神武,无坚不破,请问有何征兆?”成吉思汗答道:“我未即位之先,尝独出,遇六人守隘口,不得过。我持刀以前。矢如雨集,而我无一伤。杀此六人而行。归途经六尸旁,其六骑仍在。我即驱之以归。所谓征兆,如是而已。”依照成吉思汗的想法,以为这便是一种“征服的征兆”。“上天”已经注定他不会遭受一种“不测之死”,他已经杀死了他的所有敌人,并且还夺取了他们的乘马。他常常用这种见解去观察他自己。“长生天”已经把一切有毛毡裙的百姓,一切邻邦,和整个世界的统治权授给他和他的“黄族”——蒙古人。因而他的义务便是为着他的部队准备在这样方法上去领导他们获得确实的胜利,这样他们或许可以享受到征服者所赐予的盛福了。他的军事组织和其“札撒”,都同样良好地适合于管理一个小部落和统治整个世界,在未来的日子里,假使有人能够服从他的律令,那么他也将有资格去对他自己说,好像成吉思汗说过的一样:“长生天命朕治理百姓。”这便是“天才的野蛮人”的哲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郑和下西洋:三战三捷后竟然几乎无战事

下西洋,是在中国历史上的一项创举,我们暂不去追问的初始目的,仅仅是七次带领船队乘风破浪,就足以让国人自豪。 据《·郑和传》记载:“郑和水师”在前三度远航大洋期间,曾有过三次著名的海战,最终三战三捷,而且是,胜得,直至生擒敌方主帅方才作罢。 第一战:大败旧港众海盗,生擒“大佬”。 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水师”首度远洋后班师回国,各国使者跟随进京朝见。郑和进献俘获的旧港“海盗大佬”陈祖义。旧港即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巨港,大明永乐年间曾在此设立大明旧港宣慰司,是为大明在南洋的最高行政机构。网络配图 祖籍广东潮州的陈祖义,是当时最著名的海盗集团首领,明洪武年间逃至南洋后,盘踞在马六甲从事海盗10余年,集团成员鼎盛时超过万人,战船百艘,雄霸于日本、台湾、南海、印度洋等海面,劫掠过往船只达万艘,还攻打过50多座沿海镇城,比之当今的索马里海盗。 曾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陈祖义。此时的陈祖义以旧港为据点,继续组织强大的海盗船队抢劫海上商船。“郑和水师”首次远航班师时,曾派使者前去招抚,陈祖义诈降,暗中却策划拦船抢劫,妄想着劫掠几艘郑和的“宝船”。 《明史·郑和传》说:“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这郑和虽系之身,却仍不失阳刚霸气。一怒之下便率水师合围陈祖义海盗,最终大败旧港众海盗,杀死五千余人,烧毁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活捉陈祖义。 于是,陈祖义这位“海盗大佬”在京城街市被处死。此次战后,“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 第二战:攻破锡兰山城,活捉锡兰国王及妻儿。 永乐六年九月,“郑和水师”经过短暂修整后再度远洋,前往印度洋岛国锡兰(今斯里兰卡)。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尔,竟把郑和诱至国中,勒索金银财宝,还派出重兵抢劫郑和船只。网络配图 郑和察觉到锡兰城内空虚,便伺机率二千精锐之师,出其不意地攻破锡兰山城,一举活捉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儿老小、官吏随从。继而统帅水师大败回师救援的锡兰军队。 永乐九年六月,郑和回朝中进献俘获的锡兰国王。为显示泱泱大明的气度,下令赦免锡兰国王死罪,放其回国。 第三战:痛击苏干刺水军,俘虏伪王子苏干刺。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郑和水师”三下西洋。船队抵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时,原先的伪王子苏干刺正策划杀主自立。 苏干拉是原苏门答腊国王苏丹罕 难阿必镇的儿子,后来苏门答腊国遭到那孤儿国侵略,苏门答腊国王中毒箭而死,王子苏干拉尚年幼,王妃便下令如有勇士能替国王报仇,即嫁其妻。一老渔翁挺身 而出,打败那孤儿国,王妃果然嫁给老渔翁,并尊其为老国王。网络配图 苏干拉成人后,就拉起自己的队伍杀掉了老渔翁国王,然后逃往山中另立山头。 苏干拉怨恨郑和未赏赐自己,竟然率水军拦截“郑和水师”。 郑和随即率师迎头痛击、穷追猛打,把苏干刺的水军打得一败涂地,直到活捉苏干刺及妻儿。永乐十三 年郑和带着俘获的苏干刺回国,朱棣下令把苏干刺杀了。三度远洋,三战三捷。“郑和水师”所向披靡,令人闻风丧胆。之后的四度远洋中,“郑和水师”几乎再无战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